解析张献忠"江口沉银"真相是怎么回事?大量白银源于何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核心提示:晚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治腐败,皇族勋戚、贪官污吏利用政治上的特权,大肆搜刮和积聚巨额的白银财富。

皇室、勋戚和官僚豪绅的私有土地——皇庄和庄田急剧膨胀,

【千问解读】

核心提示:晚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治腐败,皇族勋戚、贪官污吏利用政治上的特权,大肆搜刮和积聚巨额的白银财富。

皇室、勋戚和官僚豪绅的私有土地——皇庄和庄田急剧膨胀,“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

藩王宗室的禄米和赐予的庄田,大多通过加派赋税来实现,庄田遍布地区成为社会矛盾突出的地区。

追踪白银的来源,他建立政权,军饷等费用取之于没收官府、宗室和官绅所得,打击藩王宗室是一条重要线索。

2015年底以来,多家报刊以四川江口新发现为题,对张献忠江口镇沉银作了大规模报道,进一步坐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事件,掀起了探索沉银之谜的又一波热潮。

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是重要学术取向,问题是张献忠为什么会有大量白银沉于江口?江口沉银是一个表象,值得追寻的是那背后关乎张献忠成败的历史真相。

白银货币是一把双刃剑,加速了明朝政治腐败、土地集中和赋税加派的进程,激化了社会矛盾 2005年江口古镇岷江河道出土银锭,其形制与堑刻铭文都表明是时期征解的税银。

江口所沉的这些税银,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

学界论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明朝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赋税加派、灾荒频发等等,但是迄今鲜少关注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问题。

追寻历史,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即货币化,是在明代。

大规模使用白银,是明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发展到晚明,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白银货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而且成为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白银不是合法货币。

自14世纪末开始,随着民间用银、官方赋役折银,白银货币极大地扩展,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促使出现了海外贸易热潮,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了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

此时,一方面出现了国家财政上的,另一方面,社会上从皇族到小民都有对于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全社会的商业性行为,正说明了无论从国计还是从民生都存在着对白银的大量需求。

16世纪全球化开端,这种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巨大需求形成与全球的互动,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但我们切不能忘记,此前伴随白银货币化过程的,是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赋役改革——从折银到征银,这是明朝赋役改革有别于历朝历代的根本特征。

发展到改革,核心是财政改革,改革存留于世的两部重要文献《会计录》和《清丈条例》,证明了白银货币成为国家财政体系主体的趋向,表明中国古代两千年以实物和力役为主的国家财政体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财政体系转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

在中外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下,明代中国国家转型开端,货币经济化急速发展。

白银货币成为一把双刃剑,无疑加速了明朝政治腐败、土地集中和赋税加派的愈演愈烈,更激化了社会矛盾冲突的升级。

白银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集中代表,无形中使贪污更为便利,被抄家时有黄金12057800两,白银259583600两。

明后期财政货币化,赋役货币化,军饷货币化,到处都要银子。

白银对于王朝存亡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显现,而明末农民战争是对聚敛白银财富的明朝腐败政治的荡涤。

张献忠建立政权,军饷等费用取之于没收官府、宗室和官绅所得,打击明朝藩王宗室是一条重要线索 江口沉银的大量白银源于何处?从已发现银锭铭文可知,江口银锭实物是大西军转战湖广、四川等地获取的。

晚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治腐败,皇族勋戚、贪官污吏利用政治上的特权,大肆搜刮和积聚巨额的白银财富。

皇室、勋戚和官僚豪绅的私有土地——皇庄和庄田急剧膨胀,“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

明宗室的人数大约以30年翻一番的几何级数增加,明后期数以万计的龙子龙孙的禄米,成为国家财政和地方开支的严重问题。

藩王宗室的禄米和赐予的庄田,大多通过加派赋税来实现,庄田遍布地区成为社会矛盾突出的地区。

追踪张献忠白银的来源,他建立政权,军饷等费用取之于没收官府、宗室和官绅所得,打击明朝藩王宗室是一条重要线索。

崇祯十四年二月,张献忠攻下襄阳,襄阳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是襄王的王府所在地,军需饷银,聚集在城内。

张献忠处死了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下令没收襄王宫中的全部财产,并“发银五十万以赈饥民”。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下武昌。

武昌是楚王朱华奎的王府所在地,楚王在武昌累世搜刮,聚集了大量财富,每年庄田租银就多达21300两。

大西军到来之前,省城的文武百官曾齐集楚王府,向他借银作为军饷来守城,楚王却只是令人搬出一把洪武年间分封诸王时的裹金交椅,说:“此可佐军,他无有!”张献忠入武昌后活捉了楚王,“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

见到王宫中众多金银财宝,他不禁叹息道:“有如此金钱不能设守,朱胡子真庸儿!”下令把楚王扔入河中。

崇祯十七年六月,张献忠攻克重庆,处死了瑞王朱常浩。

瑞王的20000顷庄田,一直是靠陕西、河南、山西、四川按分摊田亩数加派赋税取得租银的。

成都是明的封地,蜀王凭借政治势力,霸占大量跨府连县沃土,积聚了惊人的财富。

史载第一代蜀王朱椿霸占大量土地,共建了300多个王庄,每天由一个王庄提供“王膳”,一年才轮换一遍,“富无与比”。

万历年间,蜀王府庄田已经占有都江堰灌溉的11个州县土地的7/10。

当大西军进川时,这位富有的末代蜀王朱至澍还舍不得出银子,居然说自己没有积蓄,仅有承远殿一座可以卖了充饷。

张献忠于八月初九日攻下成都,改成都为西京,建立大西政权。

朱至澍和王妃投井死,张献忠将蜀王府改称皇宫。

张献忠 大西政权未能建立财政税收制度,也未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正是张献忠徒有大量白银,只落得江口沉银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 清军入关后,大顺三年九月,迫于形势,张献忠率众50万退出成都,准备移师陕西。

十一月七日,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坡与清军交战,中箭身亡。

此后江口沉银传说广为流传,直至21世纪为考古发现所证实。

而留给我们的是国家转型与农民历史命运的沉重话题。

崇祯十六年在湖南长沙,大西政权曾发布檄文,宣布“钱粮三年免征”。

所谓“钱粮”,在万历年间全国清丈田亩统一征银、明朝财政体系发生从实物与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重大转型以后,基本上是白银的代名词。

张献忠一路转战,获取了大量白银财富,为在成都正式建立政权提供了经济保障。

但是定都成都以后,一方面要解决庞大的军费和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三年免征”,大西政权也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财政税收制度。

财政是政权存亡的命脉,在文献记载中,我们看不到大西政权实行按土地或人口征收赋税的政策,看到的是几十万大军和各级政权的消费,基本上依靠没收官库和打粮来获得。

这样一来,尽管张献忠严控财富,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私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并铸造了“大顺通宝”,但是大西政权不能建立财政税收制度,也就不可能建立坚实的财政基础;打粮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恢复社会经济发展,更不可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正是张献忠徒有大量白银,只落得江口沉银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

随机文章语言学简介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游泳池一夜间变天坑美丽的北极光之谜,解读北极光是怎么形成的揭秘外星人暗中帮助中国人真相,盘古女娲大神竟然都是外星人爱因斯坦对鬼的解释,脑电波就是人类的鬼魂/脑电波轮回假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神宗朱翊钧墓葬之谜:帝王入葬姿势解析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受争议的,是统治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他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间接推手,那么这位明神宗朱翊钧是怎么死的?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死亡呢? 朱翊钧像 关于明神宗朱翊钧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明确,在他五十八岁的时候病死的,导致他死亡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点:第一点,朱翊钧贪酒,明朝时期的人们都爱饮酒,作为皇帝的明神宗朱翊钧也不例外,甚至喝的还要多,众所周知,长期喝酒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降低身体各方面的免疫力;第二点,朱翊钧贪色,这一点从他曾经一天之内连立九妃就可以看出,早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曾经因为头晕眼黑召见过太医来为自己诊脉,当时得出了肝虚、肾虚的结论,肝虚当然就是喝酒过量导致的,肾虚更不用说,纵欲过度;第三点就是明朝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压力,明神宗朱翊钧亲政后期基本就属于对朝政不管不问了,而他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党派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派之间的争斗也开始越来越激烈,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朱翊钧毫无节制的收税,造成民间起义的人越来越多,涉及的地方越来越广,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也给明神宗朱翊钧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算是间接导致他病死的原因之一了。

可以说这两个一直以来的坏习惯,就是造成他最后病死的主要原因,而最后一点虽然看似并不怎么严重,但确实是在他已经虚弱到极点的身体上,又给了他一击。

朱翊钧的尸骨 朱翊钧是明朝一位任性的皇帝,由于与文臣的矛盾竟然三十年不上朝理政,甚至是连奏折都懒得批复,任性程度实在是非同一般。

但是这样一位皇帝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长达48年,荒废朝政长达三十年,所以朱翊钧对明朝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去世之后被安葬在明十三陵,1958年经发掘朱翊钧的尸骨被挖掘出来。

朱翊钧画像 朱翊钧的尸骨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定陵,在这座陵墓内埋葬着朱翊钧的尸骨,另外还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的尸骨。

1958年,考古学家对定陵进行了挖掘,出现了让考古界惊喜,或者说震动的发掘发现,就是这次发掘使得一个天大的秘密被发现了,那就是帝王死后的“葬式”,即尸体在棺椁内摆放的姿态。

当时,发掘人员小心打开棺椁后,现场专家。

因为人们看到朱翊钧的尸骨“葬式”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朱翊钧的尸骨被放置在一条锦被上,锦被两边上折,盖住尸体。

尸体头西脚东仰卧,肌肉已经腐烂,仅剩骨架。

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 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

手中拿念珠一串。

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

尸骨复原后的结论是:“朱翊钧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

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64米。

” 可以说朱翊钧的尸骨的“葬式”揭开了帝王安葬的时候尸骨摆放的谜团,与人们的想象的仰卧平躺的“葬式”具有非常大的差距。

但是不幸的是朱翊钧的尸骨没有能够被很好的保存,1966年8月24日下午,大明神宗朱翊钧的尸骨被视为“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砸烂、焚烧。

皇帝朱翊钧墓 万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位皇帝,他的陵墓早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那么万历皇帝朱翊钧墓的位置在哪?里面的构造是什么样的?现在保存的还完整吗? 朱翊钧墓内景 有专属的陵墓群,也就是北京市昌明区的明十三陵,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墓就在这里,被称为明定陵,这座墓是仿照着明世宗的永陵建造的。

整座墓被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的外围是一道城楼,里面是一座小型城池-外罗城,在陵区和碑亭之间就是外罗城的大门,也就是进入陵寝入口的第一道门,外罗城里面又有着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前面有一座和外罗城门一样的陵门,也是陵寝的第二道门;第二进院落里,左右两面各有七间偏殿;第三进院落中,建有陵园的主要宫殿,祾恩殿。

地下部分在地面二十七米下,规模非常庞大,可以说这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为自己修建的一座地下宫殿,地下部分主要是由五座石室组成的,从入口处开始向里走,率先经过的就是前殿,再向前走就到了中殿,中殿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左配殿和右配殿,两个配殿的前方又各自有着一个小型房间,回到中殿再向前走就到了后殿,也就是放置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棺椁,及陪葬品的所在地。

朱翊钧的墓先后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损坏,现在地上部分能够进行修缮的已经全部完成了,破坏也并不是十分严重,而地下部分的建筑虽然没有受到什么损坏,但是出土的文物因为当时的保护工作不到位,所以遭到损坏的比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邵雍是不是鬼谷子的徒弟

在中国古代,因为科学技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因此古代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认识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于是便出现了各种神秘莫测的学说和人物。

在这些据说掌握了宇宙间所有秘密的人之中,便出现了一些根本无法用常理来进行解释的现象或者学说,比如说他们仅仅通过观察天上的星星的运动或者占卜就能预测出未来所发生的种种事情。

这样令人感到惊叹的人有很多,比如说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和北宋著名哲学家、易学大师邵雍。

先来介绍一下鬼谷子。

他原名叫,又叫王禅或者王利,号为玄微子,生于公元前400年,卒于前320年,一共活了八十岁,这个寿命在医疗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已经可以说是非常长寿了。

鬼谷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纵横家的创立者。

相传他十分善于修身养性,而且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揣摩一个人的心理,同时又通晓之术,具有通天的智慧和才能。

更加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他对于日月星象以及占卜八卦的已经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预测世间发生的事情十分准确。

他一生的主要著作就是《鬼谷子》。

然后是宋雍,他也是一位易学和儒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人物。

他字尧夫,生于公元1011年,卒于1077年,一共活了六十六岁。

他自小便十分喜欢读书,而且对于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一生不入仕途,只专心于学问。

他的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书》、《梅花诗》等。

值得一提的是,相传由他所写的《梅花诗》因为准确预言了北宋及之后共十个朝代的兴衰而震惊世人。

鬼谷子和邵雍都因为拥有令人惊叹的预测能力而被后人所赞叹,但是他们两个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们一个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生活在北宋时期,相差了有一千多年,因此说邵雍是鬼谷子的徒弟这一定是错误的。

邵雍梅花易数经典案例 《梅花易数》,又叫做八卦象数或者梅花心易,这是我国古代的占卜法之一。

先传是由北宋时期著名的易学大师邵雍所编写的,这是一本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又结合了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

据说邵雍在运用本书进行推算时,可以说是每卦必中,几乎没有失算过。

梅花易数依据先天的八卦的数理,可以随时随地起卦推算,而且取卦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梅花易数的来源,相传是北宋时期的道家学者麻衣道人和陈希夷等人一脉传承下来的秘法,之后成为了邵雍常用的心易神数。

该数在经过邵雍之手后,在很多地方都具有了更加重大的实用价值,也是经过邵雍之后才有了”梅花易数“这个名字。

而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传有一天,邵雍在进入梅花园赏花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两只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是在为什么东西争吵。

过了一段时间,这两只麻雀忽然从树枝上坠落到了地上。

邵雍看到这种现象之后,感到十分惊奇,断定两只麻雀无故坠地一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随即运用心经易数进行推算,经过推算之后,他认为明天会有邻家的女孩过来攀折梅花,被园丁看到之后,自然会训斥她赶紧离开。

而女孩则因为惊恐从梅树上跌落,从而伤到了大腿。

之后果然便如邵雍所推算的一样,发生了女孩受伤的事情。

后世的学者认为此卦非常特殊,竟然可以推断出和卦题不相干的事情来,于是便将这种断法命名为“梅花易数”。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于古人无穷的智慧和神秘莫测的八卦之术。

邵雍的生平简介 邵雍,生于公元1011年,子尧夫,他出生在范阳即现在的河北涿州大邵村人,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哲学家。

在他出生之后不久,便跟随着自己的父亲邵古迁往了衡漳即现在的河南林县康节村。

之后又在他16岁的时候和他的父亲搬到了共城苏门,这里便是他占卜如何处世的地方。

在他30岁的时候,他开始游历河南地区,因为他把父母葬在了伊水附近,于是便成为了河南人。

在邵雍小的时候,他自认为自己天资聪颖,将来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于是便开始努力读书,他对于自己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天他也没有生过炉子,在酷热的盛夏时节也从来不用扇子,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

他不仅读书,还要自己去亲身体会书中所讲到的内容和知识。

于是他先后越过了黄河、汾河,考察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国齐、鲁、宋等国的遗址,通过游历这些地方,他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也开阔了眼界。

在游历结束回到家的是,当地的县令李之才听说邵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便前去讨教,他问邵雍:“你知道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过程和有关性命的学问吗?”邵雍说不知道,并表示愿意受教,于是他便拜李才之为师学习易学。

这为他以后在文学方面和易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邵雍此后便专心致力于研究学问,就算是两度举荐也谎称自己又旧疾难以胜任而推辞了。

他于1077病逝,享年六十七岁。

曾经赐予他谥号康节。

邵雍梅花诗原文及译文 邵雍是北宋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也是一位易学大师。

他自小便十分好学,而且胸怀大志,将来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为此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已经到了残酷的地步。

比如说他在冬天的时候从来不生火炉,夏天也不用扇子,为的是能够磨炼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力。

正是因为他如此刻苦努力,他在易学、儒学和文学方面才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

我们接下来来看一下相传是由他所写的,能够预言未来的《梅花诗》。

《梅花诗》据说是邵雍根据自己创造的梅花易数推演而成的一部用来预测国运的谶语诗作。

全诗一共有十个杰卦,每一节卦用来预测一共朝代的兴衰荣辱,主要记述的是各个朝代灭亡时的情景。

该诗的第一篇预言的是中国上的著名事件——“之耻”。

从字面意思来解读的话就是:浩浩荡荡的天门千百年来第一次敞开了,多少人来到了人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回去呢?后面两句则是在说当时一直被辽国所占有的,此外就是说“靖康之耻”了。

诗的第二节则讲到了建都临安,而则在封建怡人的西湖边沉醉于荒淫醉梦之中难以自拔,这就是“湖山一梦事全非”。

之后则提到了在北方诞生了一位勇猛果敢的真命天子,他就是著名的。

他在消灭了金国之后,又开始大举入侵南宋,最终南宋灭亡,在崖山一带,宋军的残余部队。

此诗的其余部分也准确预言了之后朝代的命运,令人啧啧称奇。

虽然乍看之下,《梅花诗》拥有惊人的预言能力,不过对于这种的东西还是不要当真的为好,说不定就是后人编纂然后说是邵雍所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邵雍著作有哪些 邵雍是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和数字家,他同时也是理学诗派的代表诗人。

和当时很多的文人不一样的而死,他既研究儒家学水说,同时也研究道家的思想。

而且他一生没有走上仕途,在早年的时候他过着仅能够维持温饱的贫困生活,而在名声远扬之后,他仍旧专心于学问,不问世事,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邵雍一生留下了很多的著作,代表作品有:《皇极经世书》、《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梅花诗》等。

先来看一下《皇极经世书》,这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的起源诞生、自然演化和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的著作,主要以河洛和象数之学闻名于世。

该书一共有十二卷,六十四篇。

其中首六卷《元会运世》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十六篇,之后是《观物内篇》十二篇以及《观物外篇》二篇。

要说明的一点是,前面的六十二篇都是邵雍自己编写的,而最后两篇则是由他的弟子记述的。

然后来看《伊川击壤集》。

这是一本诗集,主要收录了邵雍一生所创作的三千多首诗。

这些诗一部分是阐述他的先天之学的,一部分是写他悠闲自在的生活的,还有一部分主要是一些对时事政治的讽喻诗。

这些诗虽然没有多少的情感韵味,但是大多包含了他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和感想,富有哲理趣味。

除此之外,《渔樵问对》主要通过樵子问和渔父答的方式来阐述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而《梅花诗》更是大名鼎鼎,曾经以其强大的预言能力而为世人所折服。

邵雍先生自著无名公传的故事 邵雍在我国古代理学和易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磨灭的人物,他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在理学上,他和当时的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这四位学者一起被称为”北宋五子”,可见人们对于他的崇敬和钦佩之情。

而在易学方面,他在吸收道家的思想和易学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周易》的全新解读,尤其是对“道”的概念形而上的理解超越了以往的历代学者,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他曾经写有一篇叫做《无名公传》的书来自述自己的一生。

这本《无名公传》是来自南宋时期的学者吕祖谦所著的《皇朝文鉴》一书,之后在年间修订的《涿州志》中也能见到这篇文章。

在这篇自传中,邵雍先生对于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事迹都进行了十分清晰的梳理。

这篇自传是这样写的:有一个人,我称他为无名君。

他出生在冀州的衡水县,在那里长大成人,并老死于河南。

他在十岁的时候,向当地的之人请教学问,并尽力了解邻里之间的,自身的污秽已经去除了三四分。

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他又游历四方,向各地的学识渊博之人学习,于是他渐渐了解了国家的国事人情,这时自身的污秽已经去除了五六分。

到了四十岁,他学习了古今的历史之后,污秽已经去掉了七八分。

而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学习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想要把自身所有的污秽都去除,然后便可以得道归去了。

在自传的最后一段中,邵雍还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称做无名君的原因:这是因为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的好学,不管是什么样的学识和思想他都要认真钻研和探讨,像这样几乎无所不学的人在历史上是找不到第二人的,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他,于是便有了“无名君“这个称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解析张献忠"江口沉银"真相是怎么回事?大量白银源于何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