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后楚强汉弱,楚霸王项羽却败给了汉高祖刘邦,真相在此一点

一开始,楚强汉弱,不过,笑到最后的却是刘邦。
项羽为何失败?通常的观点是,项羽虽然善战,但只是战术层面的胜,其在战略层面上犯了很多重
【千问解读】
一开始,楚强汉弱,不过,笑到最后的却是刘邦。
项羽为何失败?通常的观点是,项羽虽然善战,但只是战术层面的胜,其在战略层面上犯了很多重大失误,以至于酿成最后的恶果。
其中一项关键性的战略失误,便是他选择定都彭城,而非关中。
关中土地肥沃,而且地势险要,为四塞之地,易守难攻,秦朝以此成就帝王之业。
刘邦也是凭借这一优势而建立两百年的大汉基业,后来的盛唐亦如此。
假如项羽选择了土地肥沃、四塞之地的关中,那么,胜败未可知也。
可惜,项羽目关短浅,难成大器。
真的如此吗? 1. 关于项羽为什么选择定都彭城,《·项羽本纪》是这么记载的: 项羽进入咸阳后,杀掉秦王及王室宗亲,并一把火烧得了。
这时,有人向项羽进言:关中地势险要,是四塞之地,土地肥沃丰饶,可以以此建立霸业。
然而,项羽见到廷都以残破有所犹豫,更重要的是,他一心想着东归楚地,于是拒绝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劝他的人顿时无语,随后跟人吐槽:人家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
这话传到项羽耳中,他大怒,进而将这个人给烹杀了。
从上述的历史中,引申出两个——、沐猴而冠。
后人一提项羽定都之事,都会联想到这两个成语,视之为千古笑柄。
项羽也自此被打上目光短浅的标签。
但这种说法,不过是成王败寇后的抹黑而已。
2.三大原因 项羽定都彭城,其实经过了反复的思量,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残暴行为使他丧失关中称霸的资本。
巨鹿之战后,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然而项羽却将之全部坑杀。
这一次坑杀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残忍的杀戮,其规模仅次于坑杀四十万赵军的行为。
其后,进入咸阳后,他不仅屠杀了及宗亲贵族,还屠杀了咸阳百姓,其后又放火焚烧咸阳城,大火三月不灭。
不论动机如何,项羽的种种行为都使得他彻底失去了秦人的民心。
在秦人普遍仇恨的情绪下,项羽没有了立足的根基,自然不可能再在关中称王。
其二,项羽是楚国的旧贵族,他在楚地根基丰厚。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末年抗击秦国有名的大将。
项燕因为反抗秦国失败被杀,在楚人心中威望极高。
正是因为这一点,项羽与其叔父在楚地有着深厚的民心基础。
当他们刚一举起反旗,就有大批人马闻风来投。
而项羽在楚汉大战最后仍有东渡乌江的想法,进一步说明他在楚地的民心。
项羽不仅得到东、南部楚地旧贵族的支持,而且他的主要将领、谋士以及士兵也都是关东人士。
项羽起兵时所带的八千将士皆为江东子弟,其手下能征善战的将军、谋士也都为关东人。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正因为他的根基在楚地,因此,选择定都彭城自在情理之中。
其三,更重要的是,从经济角度讲,定都彭城其实不存在争议。
大部分强调定都关中之好处,往往注重于两点,一是地势险要,二是土地肥沃。
前一点没有争议,但后者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刘邦建立汉帝国后论功行赏,群臣相互争功,岁馀功不决。
最后,刘邦拍板,以功劳第一,封为酂侯,封地最多。
武将们不干了,纷纷叫嚷: “臣等披坚执锐,阵战沙场,多的有百馀战,少的也不下十多场,可谓。
而萧何不见有尺寸之功,只会舞文弄墨罢了,从没上过战场,但功劳却在臣等之上,何也?” 但刘邦仍坚持己见。
刘邦为什么以萧何为第一功臣?原因在于他后勤做得好。
刘邦的粮饷,不仅取之于关中,更取之于巴蜀,中间经过千山万岭的运输,相当困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萧何才以粮草供应从无缺乏而为第一功臣。
与之对比,项羽从来不曾为粮草发过愁。
如果楚汉相争项羽胜了,最后的论功行赏,像萧何这样的功劳,根本不会获得太大的奖赏。
因为彭城附近就是产粮的地区,更重要的是,彭城水陆两方面的交通非常便利,粮食的运输也不是大问题,而从关中之地运粮却相当艰难。
所以,从经济角度出发,定都彭城是比关中更好的选择。
选择都城更注重经济而非地理因素,还有后来的五代、北宋,他们基本都将国都定在交通更便利的开封,而不是地势险要的洛阳或者长安。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的失败,就对他们最初的选择全盘否定。
分析历史事件,关键的还是要回到当时的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从这一角度出发,贴在项羽身上的莽夫标签应当可以撕去一些了。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随机文章晋朝的经济状况怎么样?秦始皇陵是谁发现的,陕西临潼县农民杨志发打井时发现通灵外道魔像条件,必须具备轮回眼(仅长门斑带土通灵过)揭秘希腊文物费斯托斯圆盘,4000年前老古董拥有241个神秘符号揭秘盗墓人有什么忌讳,点蜡烛预防鬼吹灯/带黑驴蹄子辟邪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后燕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384年,慕容垂在荥阳(今河南荥阳)自称燕王,建立后燕。
初期后燕实力强盛,曾打退东晋、击败、攻灭,但后燕在395年的中输给了北魏,396年六月,北魏攻下后燕都城中山。
自此后燕被,一蹶不振。
后燕迁都到龙城,此时的后燕内乱不断,最终在407年被北燕所取代。
后燕历七位君主,共23年。
死后,本应由太子慕容定继承帝位,但慕容定当时还是个幼儿,第四子、平原公慕容元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皇却不同意,与慕容垂的小儿子私通,拥慕容熙继位。
熙字道文,垂之少子也。
初封河间王。
段速骨之难,诸王多被其害,熙素为高阳王崇所亲爱,故得免焉。
兰汗之篡也,以熙为辽东公,备宗祀之义。
盛初即位,降爵为公,拜都督中外诸军事、、尚书左仆射,领中领军。
从征高句骊、契丹,皆勇冠诸将。
盛曰:"叔父雄果英壮,有世祖之风,但弘略不如耳。
" 及盛死,其太后丁氏以国多难,宜立长君。
群望皆在平原公元,而丁氏意在于熙,遂废太子定,迎熙入宫。
群臣劝进,熙以让元,元固以让熙,熙遂僭即尊位。
诛其大臣段玑、秦兴等,并夷三族。
元以嫌疑赐死。
元字,宝之第四子也。
赦殊死已下,改元曰光始,改北燕台为大单于台,置左右辅,位次尚书。
初,熙烝于丁氏,故为所立。
及宠幸苻贵人,丁氏怨恚咒诅,与兄子七兵尚书信谋废熙。
熙闻之,大怒,逼丁氏令自杀,葬以后礼,诛丁信。
熙狩于北原,石城令高和杀司隶校尉张显,闭门距熙。
熙率骑驰返,和众皆投杖,熙入诛之。
于是引见州郡及单于八部耆旧于东宫,问以疾苦。
大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役徒二万人。
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
又起逍遥宫、甘露殿,连房数百,观阁相交。
凿天河渠,引水入宫。
又为其昭仪苻氏凿曲光海、清凉池。
季夏盛暑,士卒不得休息,暍死者太半。
熙游于城南,止大柳树下,若有人呼曰:"大王且止。
"熙恶之,伐其树,乃有蛇长丈馀,从树中而出。
立其贵嫔苻氏为皇后,赦殊死已下。
熙北袭契丹,大破之。
昭仪苻氏死,伪谥愍皇后。
赠苻谟太宰,谥文献公。
二苻并美而艳,好微行游宴,熙弗之禁也。
请谒必从,刑赏大政无不由之。
初,昭仪有疾,龙城人王温称能疗之,未几而卒,熙忿其妄也,立于公车门支解温而焚之。
其后好游田,熙从之,北登白鹿山,东过青岭,南临沧海,百姓苦之,士卒为豺狼所害及冻死者五千余人矣。
会高句骊寇燕郡,杀略百余人。
熙伐高句骊,以苻氏从,为冲车地道以攻辽东。
熙曰:"待刬平寇城,朕当与后乘辇而入,不听将士先登。
"于是城内严备,攻之不能下。
会大雨雪,士卒多死,乃引归。
拟邺之凤阳门,作弘光门,累级三层。
熙与苻氏袭契丹,惮其众盛,将还,苻氏弗听,遂弃辎重,轻袭高句骊,周行三千余里,士马疲冻,死者属路。
攻木底城,不克而还。
尽杀宝诸子。
大城肥如及宿军,以仇尼倪为镇东大将军、营州刺史,镇宿军,上庸公懿为镇西将军、幽州刺史,镇令支;尚书刘木为镇南大将军、冀州刺史,镇肥如。
为苻氏起承华殿,高承光一倍,负土于北门,土与谷同价。
典军杜静载棺诣阙,上书极谏。
熙大怒,斩之。
苻氏尝季夏思冻鱼脍,仲冬须生地黄,皆下有司切责,不得,加以大辟,其虐也如此。
苻氏死,熙悲号躃踊,,拥其尸而抚之曰:"体已就冷,命遂断矣!"于是僵仆气绝,久而乃苏。
大敛既讫,复其棺而与交接。
服斩缞,食粥。
制百僚于宫内哭临,令沙门素服。
使有司案检哭者,有泪以为忠孝,无则罪之,于是群臣震惧,莫不含辛以为泪焉。
慕容隆妻,熙之嫂也,美姿容,有巧思。
熙将以为苻氏之殉,欲以罪杀之,乃毁其禭靴,中有弊毡,遂赐死。
三女叩头求哀,熙不许。
制公卿已下至于百姓,率户营墓,费殚府藏。
下锢三泉,周输数里,内则图画尚书八坐之象。
熙曰:"善为之,朕将随后入此陵。
"识者以为不祥。
其右仆射韦璆等并惧为殉,沐浴而待死焉。
号苻氏墓曰征平陵。
熙被发徒跣,步从苻氏丧。
轜车高大,毁北门而出。
长老窃相谓曰:"自毁其门,将不久也。
" 中卫将军、左卫将军张兴,先皆坐事亡奔,以熙政之虐也,与跋从兄万泥等二十二人结盟,推为主,发尚方徒五千余人闭门距守。
中黄门赵洛生奔告之,熙曰:"此鼠盗耳,朕还当诛之。
"乃收发贯甲,驰还赴难。
夜至龙城,攻北门不克,遂败,走入龙腾宛,微服隐于林中,为人所执,云得而弑之,及其诸子同殡城北。
时年二十三,在位六年。
云葬之于苻氏墓,伪谥昭文。
垂以孝武帝太元八年僭立,至熙四世,凡二十四年,以安帝义熙三年灭。
初,童谣曰:"一束藁,两头然,秃头小儿来灭燕。
"藁字上有草,下有禾,两头然则禾草俱尽而成高字。
云父名拔,小字秃头,三子,而云季也。
熙竟为云所灭,如谣言焉。
随机文章须佐能乎vs外道魔像,宇智波斑的须佐恐被外道魔像碾压揭秘世界上发现过美人鱼吗,澳洲发现超逼真美人鱼尸体(假新闻)揭秘美国不敢公开的秘密,早就和外星人建立外交出卖地球换取利益为什么神仙怕人间皇帝,需要靠凡间皇帝吸收香火存在(不然消亡)揭秘中国雾霾巨型不明生物真相,蝙蝠翅膀和庞大身躯比摩天大楼还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武则天是如何一步步击倒王皇后的
在《武则天如何当上皇帝》里,我们讲述了武则天称帝的经历,那在后宫之战中,柔弱武则天如何战胜?来说说武则天的这段后宫秘史。
唐太宗逝世以后,按照一般的规定,作为先帝众多嫔妃之一的武则天到感业寺出家为尼。
这些出家的嫔妃,都是没有儿子的,如果有儿子就可以随从儿子生活。
武则天年轻,但没有为唐太宗生下子女,所以只有随众多的嫔妃进入寺院。
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前景一望可知,必将伴随晨钟暮鼓,孤灯读经了。
然而,武则天的命运因为与高宗的感情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大约是永徽元年(650),唐太宗去世周年的时候,到感业寺上香,于是,跟武则天相遇。
这可真是历史时刻,两人的深厚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两地相思,充分发酵。
《唐会要》卷三的记载是:“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泣,上亦潸然。
”有泪无声谓之泣。
武则天的默默流泪,一定打动了唐高宗,于是皇帝也顾不得,跟着。
这个场面,看来有别人在场,感人肺腑。
关于武则天出家的感业寺,历史有记载,但很模糊,没有谁知道感业寺的具体方位。
最近有学者怀疑,感业寺本身就是子虚乌有,那是根据另一个寺院“德业寺”编造的。
于是,王皇后决定充分利用两人的关系。
王皇后当时的问题是在与的中,居于下风。
萧淑妃是唐初名臣萧的族孙女,而萧家是南朝萧齐的后裔,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血统高贵。
她跟唐高宗感情很好,已经为高宗生了一儿两女。
王皇后出身太原,在讲究家族出身的时代,这可是天大的资本。
当时中国有几大姓为天下所宠信,这就是清河与博陵的崔氏、范阳的卢氏、赵郡与陇西的李氏、荥阳的和太原王氏。
以上姓氏别处也不少,但是只有以上地区的这些姓氏才地位崇高。
王皇后不仅出身于地位崇高的士族,她的家族也与李唐皇室早有因缘。
王皇后爷爷的兄弟就娶了同安长公主,而正是这位长公主出面向唐太宗介绍,才成就了这门婚事。
王皇后在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嫁给了她,成为晋王妃。
李治成了皇帝,她便晋升为皇后。
但是,没有资料详细记载,唐高宗为什么不喜欢王皇后。
《》的《王皇后传》说王皇后“有美色”,《新唐书》的《王皇后传》说她“婉淑”,两者相加,正是贤惠美丽。
有这么多重要优点高宗还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性格与高宗不合。
反正,高宗更喜欢萧淑妃,而王皇后虽然身为皇后,但却没有机会为高宗生得儿女。
王皇后对于自己的后位还是很看重的,她在努力斗争,争取赢来高宗的欢心。
在她与萧淑妃一对一的斗争不成功的背景下,得知高宗与武则天的关系,于是希望借助武则天离间皇帝跟萧淑妃的感情。
她利用自己管理后宫的权力,把武则天接进宫来,让她秘密地蓄起头发。
大约同时,也对武则天进行了忠诚训练和教育。
对于武则天而言,出家为尼是朝廷的规定,她自己即使不愿意也是无力抗拒的,而现在命运出现了转机,她必须抓住不放。
王皇后虽然比武则天还小几岁,但是人家毕竟是皇后,决定着武则天的命运,武则天不管内心如何思想,行为上必须百分之百符合皇后的要求。
当王皇后对武则天的一切都满意以后,正式向唐高宗推荐武则天,唐高宗愉快地接纳了武则天,也应该对皇后的开明大方表示了好感。
应该说,王皇后的用间政策成功了一半。
武则天成功地离间了萧淑妃与皇帝的关系,从此以后武则天跟唐高宗如胶似漆,亲密无间,萧淑妃果然被冷落在一旁,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和洋洋得意。
王皇后这个时候一定得意非常,暗暗夸奖自己聪明能干,手腕高明。
但是,王皇后的理想不是仅仅离间,她要完整地夺回属于自己的皇帝。
按照她的设计,武则天完成离间任务以后就应该自动离开,把空出的位置留给自己。
但是,她越观察越发现,她最后的愿望没有希望达成,因为武则天没有这个意思,她似乎要永久地占有皇帝。
我们今天无法了解,当初王皇后给武则天到底交代了什么任务,武则天是否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或者是中途背叛。
就像我们看到的间谍影片那样,能干的间谍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现了真相,于是自己背叛了原来的组织,成为组织追杀的对象。
王皇后现在决定对武则天展开斗争,并且与萧淑妃建立了统一战线,,携手打击武昭仪。
但是,高宗挚爱武则天,王皇后和萧淑妃联合起来也不能取胜。
《》卷一九九记载:“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
”她们的斗争方式似乎很单一,就是找机会说武则天的坏话,但是没有什么效果。
在皇后和武昭仪之间,皇帝更加倾向于武则天。
这里,感情因素显然是主要的。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看来是王皇后没有想到的。
那么她最初的战略设计,在这个时候也显露出缺陷。
她与唐高宗的问题,此前与萧淑妃的竞争,后来与武则天的竞争,其实质都是感情竞争。
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重要的条件其实是唐高宗。
但是,她的战略既考虑了唐高宗的感情,利用武则天就是看中了武则天与唐高宗的感情;同时又忽略了唐高宗的感情,他既然喜欢武则天,又怎么会舍弃武则天回头来找王皇后呢?难道这个世界上只有萧淑妃和你王皇后两个女人不成?与此同时,她更没有考虑武则天的感情。
是不是王皇后认为武则天各方面的条件加起来是不利的,武则天没有长久的竞争能力呢?完全有可能。
这说明,结婚多年的王皇后对于感情问题还相当无知,她一定更相信,这些外在条件才是感情的基础。
所以在她看来,萧淑妃有南朝皇家背景,有这样的爷爷,在竞争中击败自己是有必然性的;而武则天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父亲虽然是开国功臣,但是已经去世很多年,武则天本人既当过太宗皇帝的才人,自身也年纪偏大,总之不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她说不定还认为,武则天这样的人,在内宫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不该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不可能不对皇后大人礼让三分。
王皇后在感情竞争方面,想的大约都是非感情的因素,所以当她发现武则天跟皇帝彻底好上了的时候,肯定是恼羞成怒的。
自己的感情问题靠别人去解决,这是王皇后的根本问题所在,有人说她利用武则天是引狼入室,其实关键是她的方针政策的南辕北辙。
这是王皇后自己犯的错误,不能怨武则天背信弃义。
过去,在这件事情上,人们似乎习惯指责武则天,其实就道德而言,王皇后的行为也不高尚。
其一,她当然知道武则天的背景,知道武则天与高宗的结合有悖伦常,但是她为自己的利益还是利用了武则天。
第二,武则天与高宗的感情也是感情,企图用别人的感情为自己的感情服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利用甚至玩弄别人的感情在道德上也无立足之处。
当然,本质上说,这是一个感情问题,不完全是道德问题。
道德有是非,感情是无是非的。
另外,王皇后其人,有天然的缺陷,简单地说就是太骄傲。
《新唐书》卷七六《王皇后传》说:“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而母(魏国夫人)柳奭见内人尚宫无浮礼。
故昭仪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
由是后及妃所为必得,得辄以闻,然未有以中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也说:“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奭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
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
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 王皇后在家世、出身、与皇室的关系以及年轻漂亮等等方面都拥有武则天比拟不了的优势条件,但是,为什么她就是竞争不过武则天呢?从他家人的习惯行为,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所在。
他们是一个傲慢的家族,在内宫之中,不礼待其他人,更不可能去讨好别人。
而武则天既没有骄人的家族传统,也没有当朝的宰相舅舅。
武则天的家世没有什么可以依凭的,父亲武士(寻+蒦)虽然早年参加了晋阳起兵,但如今已经去世多年,她的哥哥们也谈不上什么势力。
武则天在深宫之中,没有任何依靠,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她除了依靠跟皇帝的感情,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呢?只有用自己谦卑的姿态,笼络身边能够笼络的小人物。
结果,她得到了众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武则天对于王皇后斗争的胜利,从一个方面来说,是平民战胜了贵族。
武则天在深宫之中独立奋斗,除了皇帝因为情感的关系能够对她施加一定的保护以外,武则天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奋斗。
这场竞争对于武则天与对于王皇后等人而言竞争性质大有不同。
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而言,即使皇帝不爱,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损失也仅仅是部分而已。
但对于武则天而言,如果皇帝跟她没有了感情,她可能丧失一切。
皇帝一旦不喜欢,武则天没有朝廷内部力量的支持,只能独自受罪。
而后宫情感问题,毕竟也可以跟政治建立联系。
王皇后不就是通过舅舅和的努力,把过继给自己并立为太子,给自己加了一道安全索吗?类似的行为没有朝廷大臣的支持,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这场竞争是武则天的生死之战,却只是皇后和萧妃的争宠之战。
性质不同,奋斗的程度就会不同。
武则天全力以赴,争取所有的小人物,运用一切办法加深与高宗的感情,终于取得了胜利。
比较起来,武则天是弱势的一方,这一点十分值得强调。
后来武则天胜利了,她后来甚至很蛮横,但开始的时候,她的确是弱势的一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