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初盛传“李氏应为天子”,李渊是如何逃过一劫的?

登基称帝后曾经把一个大臣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武昌郡公。
关键是这大臣并没有为她立下什么实际功劳
【千问解读】
登基称帝后曾经把一个大臣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武昌郡公。
关键是这大臣并没有为她立下什么实际功劳,如果一定要总结功劳,那就是他替武则天背了锅:此人正是猛将,唐太宗相信“女主”的预言时,为以防万一杀了他。
问题是,隋唐时期出现的两大预言,不管怎么小心防范,最后还是成真了。
除了出现在的“三代后女主武氏得天下”,还有出现在的“应为天子”。
后者是怎么出现的呢?《》、《》记载,这话是一个叫安伽陀的方士首先提出来的。
安伽陀的名气没风、那么大,但的一句话带来的影响力也不小。
“……帝讨辽东,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晓图谶,谓帝曰:‘当有李氏应为天子。
’劝尽诛海内凡者。
”当时隋朝建立也没多久,听到这句话,心里就起了疑。
恰好这时候有人向他告发说,朝中有个姓李的大臣准备谋逆。
这人是谁呢?他就是皇太子的东宫左卫率宇文述,宇文述全力帮杨广夺嫡,公元600年杨广从晋王变成太子,宇文述因为跟杨广是亲家,隋文帝破例把他原本四品的官职提到了三品,可见宇文述备受重用。
所以,宇文述跟隋文帝讲谁要谋逆,隋文帝是会放在心上的。
他告的这个人就是李浑,李浑跟李渊没多大关系,他是隋朝开国功臣李穆8个儿子里最小的那个。
李穆很受隋文帝的重视,公元586年李穆去世,李浑一门心思想继承爵位,便找到了大舅子宇文述帮忙。
李浑提出的条件是:自己如果继承了爵位,每年都会把俸禄的一半送给宇文述。
宇文述心动了,找到杨广帮忙,于是李浑顺利以幼子的身份袭封爵位,他乐坏了,马上开始修建奢华的府邸,沉迷享受。
至于李浑答应宇文述的事,他送了两年俸禄就觉得太亏,不送了。
这下可好,宇文述气得不轻,直接找到隋文帝说李浑谋逆,还列举了不少证据,找来武贲郎将裴仁基等人一块写奏折告李浑的状。
人多力量大,再加上那句预言已经在隋文帝心里扎了根刺,隋文帝很快相信了,派人把李浑和他的好朋友抓起来下了大狱。
在宇文述的操控下有人“招供”了,于是宇文述拿着供状去找隋文帝。
史书记载,“帝(隋文帝)览之泣曰:‘吾宗社几倾,赖亲家公而获全耳。
’于是诛浑、敏等宗族三十二人。
”就这样,李浑因为不守承诺惨被灭门,成了和李君羡一样冤的存在。
至于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真正取代隋朝的人是李渊,但他却没因为姓李而在隋朝遭劫。
即位后,那个预言依旧盛传,因此,隋炀帝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表兄弟李渊。
李渊吓得不轻,他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李渊以4个字为自己的行事指导标准:纵酒纳贿。
这一招前人早就用过了,比如手下的丞相。
李渊虽然属于照搬照抄,但这办法确实好用。
隋炀帝见李渊一副没出息的样子,就暂时饶了他,李渊也因此获得喘息机会,到太原任职,最后从太原起兵,夺得天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守信用容易吃大亏,扮猪吃老虎才是聪明人,不然,李浑也不会那么容易送掉性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道韫与王凝之:才女为什么难配“天壤王郎”?
谢道韫,这位以“咏絮之才”闻名于世的才女,最终却嫁给了看似并不相配的王凝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门第联姻:世家大族的无奈选择 谢道韫出身于东晋著名的士族——陈郡,家族中人才辈出,叔父更是东晋的宰相,权倾一时。
而王凝之,则是大书的次子,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
在东晋那个森严的时代,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是维系家族地位、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
因此,谢道韫与王凝之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门第的联姻,而非个人的情感选择。
二、才情不匹配:谢道韫的内心遗憾 谢道韫自幼聪慧过人,才情出众,她的诗文被后人广为传颂。
而王凝之,虽然也出身于文学世家,但在才情上却难以与谢道韫相提并论。
据《》记载,谢道韫曾对叔父谢安抱怨道:“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这段婚姻的深深遗憾。
在谢道韫看来,王凝之与她娘家的兄弟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难以让她心生敬意和爱意。
三、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婚姻中的隐形裂痕 除了才情上的不匹配外,谢道韫与王凝之在性格和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谢道韫性格开朗,富有情趣,特别喜欢辩论,而王凝之则显得迂腐、迷信,对有着深厚的信仰。
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爆发,王凝之作为会稽内史,不仅没有积极备战,反而迷信道教,祈求鬼神庇佑。
这种行为让谢道韫深感失望和痛心,她多次劝解丈夫离开道教、回归现实,但王凝之却。
这种性格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无疑为他们的婚姻埋下了隐形的裂痕。
四、历史背景下的无奈抉择 尽管谢道韫对这段婚姻充满了不满和遗憾,但在东晋那个时代背景下,她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世家大族的女子,往往要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幸福。
谢道韫虽然才情出众,但也无法逃脱这一命运的枷锁。
她只能默默承受着婚姻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尽力在家族和丈夫之间寻找平衡。
五、婚姻的余波:才女守寡的悲凉晚年 王凝之在孙恩起义中遇难后,谢道韫一直寡居在会稽。
她虽然凭借一己之力奋力抵抗叛军,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丈夫和子女的生命。
这场婚姻的悲剧不仅给谢道韫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让她在晚年时期陷入了深深的孤寂之中。
然而,即便如此,谢道韫依然保持着她的才情和风骨,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周后“娥皇”之名背后的文化与家族期许
而她的小名“娥皇”,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族期许。
一、娥皇之名与传说的渊源 娥皇之名,源于上古时期的两位妃子——娥皇与。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娥皇与女英是帝尧的女儿,她们不仅美丽善良,更以心系百姓而著称。
舜帝继位后,娥皇与女英一同辅佐舜帝治理天下,成为后世传颂的贤后典范。
的故事,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女性的美德与智慧,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大周后被取名为娥皇,无疑是对这一美好传说的传承与致敬,也寄托了家族对她品德与才情的期望。
二、家族期许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大周后的父亲周宗,是南唐时期的大臣,官至太傅。
老来得女的周宗,对女儿精心教导,寄予厚望。
他取娥皇之名,不仅是对女儿的美好祝愿,更是希望她能够像娥皇一样,成为一位贤良淑德、才情出众的女性。
在周宗的悉心培养下,大周后确实不负众望,她通晓史书,精谙音律,尤工,成为了一位才貌双全的佳人。
她的才华与美貌,不仅赢得了李煜的倾心,更在南唐宫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娥皇之名与大周后的艺术成就 大周后不仅以美貌著称,更在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她擅长歌舞,精通音律,尤其善于演奏琵琶。
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因战乱后失传,大周后找到残谱,加以变易,修复了这一著名的乐舞。
她的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她在艺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也让她在南唐宫廷中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娥皇之名,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她在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她以自己的才华与努力,让这一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四、娥皇之名与历史的回响 大周后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与李煜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而她的小名“娥皇”,也随着她的故事一同流传了下来。
每当人们提起娥皇之名,总会联想到那位才情出众、美貌绝伦的南唐皇后。
娥皇之名,不仅是对大周后个人的赞誉,更是对那段历史的回响与铭记。
大周后之所以叫娥皇,既源于上古时期娥皇女英的传说,也寄托了家族对她的美好期许。
这个名字不仅与她的才情与美貌相得益彰,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