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死前吃一口烧饼,这是为什么?

【千问解读】
提到大,就不得不提刘伯温,作为头号军师,刘伯温为大明立下了不少功劳。
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大部分说他堪比,不是有句话叫做“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吗?言外之意,刘伯温比诸葛亮还更胜一筹。
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最出名的就是他所著的《烧饼歌》了,寥寥数语,将大明朝乃至之后数百年的走向给描绘的清清楚楚,为何取名为烧饼歌?这就要从和刘伯温的一次谈话说起: 1、故意刁难刘伯温的老朱话说这一日,已经是的朱元璋召刘伯温上殿,要与他商议事情,在等待刘伯温盗来的时间里,朱元璋想考考刘伯温,就把一个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瓷碗给扣上,准备让刘伯温猜一猜是什么。
很快,刘伯温就到了大殿,君臣二人见礼后,朱元璋就问刘伯温:“先生想来足智多谋,可否猜出我这瓷碗中为何物?” 刘伯温可没有透视眼,根本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但是人家聪明,心想着皇上爱吃烧饼,并且着公案上还有几粒芝麻,想必这里面就是烧饼。
于是,刘伯温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瓷碗中乃烧饼也!” 朱元璋一听,大为高兴,不仅刘伯温猜对了答案,还顺带奉承了自己几句,换谁也开心。
表扬了刘伯温几句后,二人就步入正题,原来,朱元璋想让刘伯温看下,自己这大明江山可否长治久安? 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朝代千秋万代,刘伯温深知这种心理,于是就对朱元璋说道:“陛下,这是天机,不可泄露,但是可以告诉你四个字,那就是万子万孙。
” 朱元璋一听,万子万孙,不错不错,这就意味着大明基本上是千秋万代了,于是有问刘伯温,这里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刘伯温就因此创作出了“烧饼歌”,流传在民间,在民间传播极广,就形成了著名的烧饼歌。
2、为何刘伯温要在临死前咬一口烧饼?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聪明才智,因此对他一直是深为忌惮,即便是他曾经为大明的创立立下过,但是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对刘伯温也只是封了个伯爵而已。
而在明朝建立后,随着天下局势的稳定和朱元璋年岁增大,杀戮功臣的事情就逐渐增多,开国六公爵,有五位就因为牵涉到明初几大案中,或被诛杀,或被流放,更有甚者,株连九族。
对于这种情况,刘伯温早就看的很清楚,因此,早早地就向朱元璋递交了辞呈,但是老朱怕啊,如此人物,放了他,若是为他人效力,岂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还是留在自己身边的好。
因此,刘伯温的辞呈,朱元璋一直压着,在刘伯温多次申请后,方才勉强同意,但是又心有不甘,刘伯温回到青田老家不足一年,就又被朱元璋召回南京。
朱元璋的猜忌让刘伯温十分惶恐,再次回到青田后,不就就生病不起,而奉了朱元璋之命,带来了黄公度额药材,刘伯温明摆着是索命的,但是又不得不吃下去,如此,就要了刘伯温的命。
病情加重,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的刘伯温,心有不甘,当年给朱元璋所算的“万子万孙”卦象,有一个破解之法,那就是将圆满变成不圆满,于是在临死前,刘伯温叫儿子拿来一个烧饼,狠狠地咬了一口,破了朱家王朝的运数,就此含笑而死。
因此,朱明王朝传世万子万孙,最终只是传到了皇帝的,帝,也验证了“万子万孙”这一说法。
成也烧饼,败也烧饼,朱元璋和刘伯温,真是和烧饼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3、历史上的刘伯温,具体什么样? 以上的故事,均为民间传说,无论是烧饼还是所谓的万子万孙,大概都是后世编造出来的,历史上的刘伯温,聪明归聪明,但是要说,就有些夸张了! 刘伯温在投奔朱元璋之前,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官,因为元朝的没落,再加上官场黑暗,刘伯温辞官归隐,在朱元璋打听到他的名声后,多次进行邀请,但是刘伯温最早是看不起朱元璋这类泥腿子的,认为这些人,只不过是一些不入流的流寇,成不了大气候。
而老朱是什么人,既然好好地额不行,那就来硬的,把刘伯温在内的一些所谓的隐士,统统给弄到一起,盖起公馆,给出“要么归顺,要么去死”的选择,迫于无奈,刘伯温等人才开始给朱元璋效力。
正因为如此,在加上刘伯温等人,毕竟不是朱元璋的嫡系,因此,在朱元璋大肆封赏时,刘伯温也只是仅仅被封了个侯爵而已,相比之下,还真是有些寒酸。
重要的是,封伯爵,并不仅仅是因为不是嫡系,还有就是刘伯温并非像传说中那样的所谓的神机妙算,更谈不上定天下了! 成也烧饼,败也烧饼,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刘伯温与烧饼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大明朝也和刘伯温有着不解之缘,朱元璋和刘伯温更是有不解之缘,真真假假,我们姑且一听,姑且一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一生最爱的女人
为历来史学家所非议。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朝代数十,割据势力数不胜数,刘备以偏居一隅的,却能让中国的老百喻户晓,甚至走出国门,为外国人熟知,这和他的义薄云天,不能说没有关系。
刘备输了江山,却捍卫了忠义,使人唏嘘不已! 就是这样一个刘备,对爱情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刘备这个人半生颠沛流离,在的乱世奔波,数次几乎已经穷途末路,可谓命运多舛。
但是这个生有异相,双耳垂肩,(因为耳朵特别大,骂他大耳儿,叫他大耳翁,还有人叫他刘大耳,敌人则叫他大耳贼),两手过膝的刘皇叔,在爱情上,也是非常的不顺,而且,他还背上一个坏名声。
这个,女人最怕被人说,说什么,克夫相;然而,我们的刘皇叔却有克妻命,娶了几房的老婆,都很快和先帝阴阳相隔。
再加上事业上的不顺,刘备的天空一时间阴霾笼罩,刘备不只一次在孤独的角落忧郁的吼着: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
。
。
。
。
然而,否极泰来,理数所然,一旦缘份到来,刘皇叔想躲也躲不过,当缟衣素服,起万余精兵,为父,刘皇叔,仍,带兵救援,终于在小沛碰上了一生的挚爱甘倩。
那一年,甘夫人年芳二八,艳若桃花,顾盼生姿,刘备被甘倩迷的三魂不见七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刘备和甘倩手牵手在草地上抓蝴蝶,放风筝,看夕阳,刘备情不自禁抱着吉它深情演绎,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好看又善良。
。
。
。
。
。
其实甘倩是里有名的美人,特别是皮肤,白若美玉,而且她的美朴实自然,自然和京城里的貂婵,北方的甄姬,东南的大,宛城的他婶,还有下邳的秦夫人都有本质的区别。
难怪陶谦的两个儿子见到甘倩,那是,展开了惊天动地的追求,可是甘倩对这两个,一点感觉也没有。
甘倩的心,只属刘皇叔。
但是,刘备还是有顾虑,什么顾虑,他有克妻命,如果。
。
。
那么。
。
。
又该如何。
。
。
于是乎,刘备又犹豫了,退却了,然而,甘夫人却向刘皇叔发出爱的宣言,“妾身属使君,虽山无棱,江山为竭,夏雨雪,天地合,此情仍属使君。
” 一向自诩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硬汉子刘备,这一次流下了热泪,因为一个女人,一个人如此善解人意的女人,任何男人是都无法拒绝她的。
不过,刘备还是留了一个心眼,没有将甘夫人立为正室,而只是纳为妾,也许,他是的想逃避“克妻相”吧! 但是,这一次刘备多虑了,甘夫人不但柔情似水,而且贤慧端庄,更有一点,甘夫人有旺夫相。
刘备刚纳甘夫人,那边陶谦奄奄一息,迷留之际,点名和徐州土豪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竟然把徐州拱手送给刘备。
这真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要知道,曹阿瞒拼死拼活,杀的徐州,也没把徐州抢到手,刘备不费一兵一卒,像花10块钱买体彩,竟然中了100万,这是梦么,刘备一遍又一遍的问着自己。
。
。
。
。
。
可见,毫无疑议,甘夫人和刘备绝对是六合之命,刘备一纳甘夫人,从偏僻的平原相,一跃成为十三州之一的州牧。
然后,甘夫人又为刘备生了两个女儿,真是喜上加喜。
要不是碰到命中的克星,刘备的事业可能从此一帆风顺,节节高升,也未尝不可。
史书说先主,然而,当曹操问刘备,咳,刘兄,你看,奉先留着帮我打天下如何?刘备毫不犹豫的应了一句,曹老大,您真是贵人多忘事,您好像忘记并州丁执金和肥猪董太师了? 曹操唉啊一声,忙唤人把吕奉先拉出去哈喇了。
刘备一般讲话都彬彬有礼,就这一次,这一句话,讲的太毒了,可见,刘备有多恨三姓家奴吕布。
由于吕布一搅和,刘备隔三差五的就要和甘夫人夫妻分居两地。
吕布偷袭徐州,是刘备比较困窘的一次,被吕布占了老窝,又被打败,转战海西,吃不饱穿不暖,幸亏,土豪糜竺慷慨解囊,资助刘备大量金银财宝和家奴两千,另外,还死乞白赖把妹妹糜贞嫁给刘备,话说这柳下惠糜竺,这政治血本下的是够大的。
糜贞是大家闺秀,而当阳长坂坡一句:将军岂可无马?烫痛多少英雄豪杰的心灵,多么的申明大义,多么的视死如归,不愧是柳下惠糜竺的胞妹。
只是,刘备似乎对糜贞并不迷恋,他最爱的人还是甘夫人。
建安十三年,甘夫人为刘备生下了后主阿斗,阿斗的诞生,是刘备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阿斗的出生,刘备经历了悲喜两重天,悲的是,在当阳长坂,被曹魏五千精兵追上,妻离子散,自身几乎被虎豹骑生擒,幸有张飞据水断桥,唬住曹军,刘备才赢得逃跑的时机。
而他的两个女儿,却被曹纯的虎豹骑擒获,在乱军中为不拖累赵云,自尽,只有甘夫人和小阿斗由赵云奋力杀开条血路,才保得一命。
当然,祸兮,福之所倚,刘备当阳大难不死,终于迎来了一位贵人,,于是,刘备东联吴越,火烧曹操,占据荆南,北借南郡,原本已经病入膏肓,突然凤凰浴火,这不能不说是刘备之大喜事! 曹操曾经说过,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没有听从谋臣的建议,拿下汉中后,就率兵撤走了。
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上天从来都极少给人的事,纵然王侯将相,也各有各的苦痛。
刘备亦是,在事业蒸蒸日上时,噩耗传来,甘夫人病逝在南郡,收之东隅,失之桑榆,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同样,上天为刘备打开一扇门,同时,就为刘备关上了一扇窗。
甘夫人的过世,对年过半百的刘备不啻是晴天霹雳,刘备茶饭不思,几乎披发入山,归隐山林。
召齐关羽,张飞,大打兄弟牌,也没拉回刘皇叔那。
。
。
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的决心。
然而,绝对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智囊,他仍然有绝招,这个绝招的主角就是赵云和阿斗,当赵云抱着几岁的阿斗出现在面容憔悴的德面前时,阿斗算是个福星,当阳长坂坡,赵云浴血奋战,勇斗曹魏虎豹骑时,阿斗在赵云怀中睡的很香;而今,需要阿斗哭时,阿斗也不负众望,哭的昏天黑地,终于把刘皇叔的父爱给哭醒了。
为了给阿斗找个后母,刘备接受了和东吴的政治婚姻,娶了,老三国里的孙夫人,和刘备双宿双飞,羡煞旁人,孙夫人演的像甘夫人似的,然后新三国中的,赤壁里的,把孙尚香演绎的就像甘夫人,温柔体贴,对刘备心无二致。
其实,真实的孙夫人还是比较蛮横的,不但尚武好斗,还纵容下人,骄横无忌,是一个时常给刘备添堵的夫人,最后,还打算抱着阿斗到东吴当人质,结果被赵云勒兵截江,夺回阿斗,可见,孙夫人和刘备本就没有感情基础,后来更是有名无实,孙夫人更像是东吴的卧底,安插在刘备身旁打听情报。
因此,刘备拿下益州后,孙夫人也从此失去了踪迹,应该是老死在吴国,至于有没有改嫁他人,也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估计在东吴,能吃的消孙夫人的男人,我看没几个。
刘备在益州,又接受了一桩政治婚姻,娶了吴懿的妹妹,穆夫人。
应该来说,穆夫人相比孙夫人,那肯定是温柔娴淑多了,但刘备一开始怕有乱伦之嫌,没敢答应,法正劝道:主公,当年欲图霸业连侄媳都娶了,你和刘瑁,说难听点,只是个八辈子打不到一杆的同族,哪里有违什么伦理了? 所以说,法正对伦理是看的很淡的,这话应该是讲不出来的。
因为常常不按常理出牌,法正常能把刘备说的服服帖帖。
因此,夷陵之败后,诸葛亮才说,如果法正还活着,并能阻止刘备东向伐吴。
刘备虽然对穆皇后相敬如宾,但和甘夫人的那种如漆似胶的爱恋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刘备临死前,除了托孤,唯一挂念的,就是远在荆州的甘夫人,特意交待了孔明和儿子,要把甘夫人迁到成都合葬。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荣货富贵,转眼也就是一场云烟,经历过后,还能留下什么怀念?人生中,最终真正让人怀念不已的,其实还就是那的双亲,福难同当的兄弟和刻骨铭心的爱人。
而如果你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爱人,请一定珍惜,不是吗? 连曹操这样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代奸雄,临死前,念念不忘记的,不也是,我这一辈子没欠过谁的债,但假若死后真有黄泉,遇上,曹昂问我,我的母亲呢?我该怎么回答他呢!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虽然,我对曹操很多话都很厌恶,但是,这句话,我一直确信,一定是他的!甚至可以忽略掉他的前半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朝元老刘晔为什么会成为曲意逢迎的老滑头
事实上,在号称“谋臣如云”的曹魏集团中,他也的确没有起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而在、、、、等人的光环之下,他确实也显得有点儿不那么。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刘晔的才智就真的在这些人之下,事实上,自出道那一天起,刘晔始终都是曹魏集团中重要的谋臣,他曾经长期跟随在身边,出过不少奇谋妙计,其后又辅佐、,是的“”。
刘晔初到曹操手下,便充分显示了他的独特的才华。
当时,同时被征召的有“(刘)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
”而就在曹操向他们问起“扬州先贤、贼之形势”时,其他四个人都是“争对,待次而言”,只有刘晔始终不发一言,等到曹操停下不再提问时,才“设远言以动太祖”,而且话又并不多说,“太祖适知便止。
若是者三。
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猥坐说也。
”可见,在这五个人当中,刘晔才是真正的高手中的高手。
面对曹操这样的人,还要你去地去细说什么吗?只要点到也就是了,因为曹操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得多。
刘晔初露锋芒,就以他卓越的才华得到了曹操的认可,其结果是“太祖已探见其心矣,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十至耳。
”如此看来,他是真的博得了曹操的信赖,大概可以从此风云际会、大显身手了。
然而事实却根本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在以后的日子里,刘晔一次又一次为曹氏集团献出奇谋妙计,可是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采纳——而恰恰就是这些计谋,事后竟然无一不验,一切都在刘晔的预料之中。
就在曹操平定了汉中之后,刘晔就向曹操提出:“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
,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小缓之,明於治而为相,、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要,则不可犯矣。
今不取,必为后忧。
”以当时的形势看,这实在是一个上上之策,如果曹操依言行事,也许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可是其结果却是“太祖不从”。
事实证明,刘晔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就在七天之后,有蜀国的降者说:刘备初入蜀时,“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可以想像,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曹操率大军杀过去,将会是怎样的后果。
而后来,刘备羽翼丰满之后,确实成了曹魏集团的心腹大患,他们不但最终失了汉中,还丢了大将的性命。
刘晔不仅能够对天下形势、敌我情形做准确的判断,而且更能深入地深入分析敌人心理,并且提出正确的意见。
蜀国有一个有着“容止才观”的人物孟达,曾经率众来降,深受曹丕的器重,封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
人们也都对其十分常识,可是刘晔却坚持认为“(孟)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
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
”后来果然不幸为其所言中,孟达趁之时发动了叛乱,如果不是智勇兼备,采取奇袭将其剿灭,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而在关羽被杀之后,(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大家一致以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只有刘晔认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
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后来刘备果然亲自带兵击吴。
就在吴国对抗蜀国的时候,突然打发使臣向魏称臣,于是“朝臣皆贺”,也只有刘晔提出不同的意见:“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
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
因难求臣,必难信也。
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
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可是“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结果一如刘晔所料,“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完全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在刘晔的一生中,献过的奇谋妙计绝对不仅仅是这些,仅在《·刘晔传》中的记载就尚有多条。
而且,刘晔不仅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十三岁时就曾经按母亲的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二十多岁时又借曹操的威名击杀了地方豪强郑宝,并且招降了他的部下。
在整个《三国志·刘晔传》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他的一点儿缺点,他竟是以一个近乎“完人”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之中的。
在各种历史著作中,刘晔也得到了人们一致的高度评价。
许劭就认为:“晔有佐世之才。
”傅玄则认为:“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
”而陈寿则评价说:“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是将刘晔和程昱郭嘉等人并称的,至少认为不在众人之下。
甚至连主席也说“此传可一阅”,认为刘晔“”的计谋是值得学习的。
可悲的是,以刘晔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完人”,做为曹魏集团智囊中重要的一员,先后服侍了曹操祖孙三代,终其一生,献计无数,可是他的计谋却真正被采纳的却少之又少。
在《三国志》本传的记载中,也只有在曹操讨伐山贼陈策时才听了他一次,而在“至则克策,果如所料”的情况下曹操还大笑着说了一句“卿言近之”,算是在语言上对他最高的褒奖了。
除此之外,在针对吴蜀两国的政治军事问题的重大决策上,刘晔的正确建议竟没有一次得到执行,甚至也没有一次得到重视。
为什么会这样呢?只因为刘晔——是汉室的后人。
而且他这个出身和刘备不大一样,刘备的“皇叔”身份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常常被人怀疑,可是刘晔“汉室宗亲”的身份却是实实在在的,史载“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这个身份从来就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应该是真实无误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尽管曹氏祖孙三代都对刘晔礼遇有嘉,在骨子里却从来就没有真正地信任过他。
可以想像,如果刘晔不姓刘,而是,或者侯,哪怕是姓之外的什么赵钱孙李也都不要紧,只有这个姓氏,只有这个“汉室宗亲”的特殊身份,多多少少总会叫他们有些顾虑。
事实上,以刘晔的聪明程度,当然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在天性多疑而又残暴的曹氏祖孙面前,他为人低调、经常夹起尾巴做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国志·刘晔传》载“(刘)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
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
仆在汉为支叶,于魏备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
’”能够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我们想一想都会觉得很累,但刘晔却一直做得十分出色。
尽管他的计谋很少被采纳,却自始至终都是曹魏的重要谋臣,并且做到了太中大夫,“晋爵东亭侯,食邑三百户”,可以说是成功者的典范了。
晚年的刘晔更加谨小慎微,虽然尚没有达到“多磕头,少说话”的地步,却也逐渐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左右逢源的两面派。
就在曹睿和群臣讨论要讨伐西蜀的时候,“朝臣内外皆曰不可”,可是刘晔却“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言,因曰“不可伐”。
”分明成了一棵随风倒的墙头草。
可惜,这棵墙头草并没做多久就露了馅儿。
因为有一位“持不可伐之议最坚”的中领军杨暨,也是明帝的亲臣,同时他又十分看重刘晔,“每从内出,辄过晔”,刘晔就和他讲开了不该征伐的意见。
结果有一次,杨暨又说起伐蜀的事,把明帝惹急了,说了一句“卿书生,焉知兵事!”,杨暨就搬出了刘晔做为自己的挡箭牌:“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结果召来刘晔对质,他却以“终不言”的态度玩起了沉默。
事后,在单独见面时,他又对明帝及杨暨分别提出了看似义正严辞的批评。
对明帝说的是:“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脒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
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
”而对杨暨说的则是:“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
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结果是“帝谢之”,“暨亦谢之”——他在两面都捞了好。
而且,他这种两面讨好两面都不得罪的伎俩还不是偶然一用,史载“(刘)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正可见这种事儿他是常干的。
可是他说的都是真心话吗?偶一为之还没有什么,时间一长,就有人对他的做派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曹睿跟前打起了小报告,认为“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
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
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
”曹睿照样子一试,刘晔果然中计,结果是明帝曹睿“果得其情”,于是从此疏远了他。
最后,刘晔只能落得个“遂发狂……以忧死”的下场,只留下满腹的遗憾。
对此,《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傅子》的评论是“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
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言,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是将刘晔看作了一个“巧诈”之人。
其实,傅玄的观点还是略嫌“正统”了些,今天看来还是多少有些偏颇。
试想,以刘晔的“明智权计”,他何尝不愿意“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言”,可是事实上又如何能够做到呢?多少年来,他周旋在曹家祖孙三代周围,非但没有获罪,而且还在“出身有问题”的背景下将自己的身份地位一次次提高,成为曹很集团中的“红人”,又岂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也许正是他多年来奉行的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做人原则,所以才使这一性格在他晚年时候达到了极致,并且使他终于没能善始善终,真真叫人为之。
只不过因为一个“出身问题”,以刘晔那样的绝顶聪明,又在曹操“任人唯贤”的政策之下,尚且遭遇如此的命运,更何况非其人,非其时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