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麟曾三次请诛曾国荃的经过

以刚直著称的彭玉
【千问解读】
以刚直著称的彭玉麟曾经三次要求诛杀曾国藩其弟曾国荃,给曾国藩团结安定内部带来无尽的烦恼。
彭玉麟与曾国荃的交恶,始于曾国荃攻陷安庆以后。
那时候,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安庆后,立刻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行动。
不分百姓、敌兵,进行屠杀,甚至连幼孤病老也不放过。
彭玉麟在得知曾国荃屠城的消息后,非常愤慨痛心,他要求曾国藩大义灭亲,诛杀曾国荃,这是彭玉麟第一次请诛曾国荃,因为这件事曾国荃怀恨在心,借着自己是曾国藩胞弟的身份,处处与彭玉磷作对,二人矛盾不断激化,在1864年曾国荃攻克江宁后。
曾国荃又一次率部大肆屠杀平民,并且烧杀抢掠,彭玉麟得知后,感慨曾国藩用人不当,再次请求曾国藩诛杀曾国荃。
然而曾国藩迫于当时的局势和自己私心并没有按照彭玉麟的意愿执行,只是将书信转交曾国荃,要求其内省自身,严苛治兵,曾国荃在接到书信后,决定除掉自己在湘军中的头号大敌彭玉麟,他利用自己是曾国藩胞弟的身份,将其手下心腹柳寿田安插到彭玉麟所在营中,让其见机行事,破坏彭玉麟在军中树立的声誉威望,柳寿田自恃是兄弟的亲信,在彭玉麟营中胡作非为,散播谣言,扰乱军心,这触犯了彭玉麟最后的底线,他决定不再顾及与曾国藩之间的情谊,不仅撤销了柳寿田职务,而且割去了他的耳朵,随后第三次致信曾国藩,希望他以大局为重,诛杀曾国荃。
这就是彭玉麟曾三次请诛曾国荃的事件经过,彭玉麟的秉性刚直、公义,做事情绝不掺杂私情。
正因为此,彭玉麟的谥号“刚直”也是对其一生行事的最好诠释。
彭玉麟与梅姑到底有何关系 彭玉麟是湘军名将,清末中兴名臣。
这么一位、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却与一个名叫梅姑的女子有着别样恋情。
那么,彭玉麟与梅姑到底有何渊源呢? 梅姑之恋说法众多,最著名的说法是彭玉麟小时候住在外婆家,最喜欢跟外婆的养女玩耍,她叫梅姑。
梅姑只比彭玉麟大一点,但从辈份讲,她是彭玉麟的小姨。
青梅竹马的他们,两情相悦,私定终身。
但这样的恋情注定不被祝福,家人说两人八字不合反对他们。
后来彭玉麟搬家,他和梅姑忍痛分别,14年后彭玉麟已成家。
彭玉麟30岁时,听说舅舅去世,外婆和梅姑没人照顾,于是派人把她们接来。
而梅姑到彭家不久,彭玉麟的妻子嫉恨他们的关系,唆使婆婆把梅姑嫁出去。
彭玉麟曾考虑要阻止,但因决断迟了,错过了最后挽回时机。
梅姑出嫁四年后,难产而死。
彭玉麟伤心欲绝,在坟前立誓,要一生画梅,用万幅梅花纪念她。
彭玉麟做到了,他画了40年,完成了承诺,而且他丧妻后未娶。
人们评价他画的梅花:干如铁,枝如钢,花如泪。
对于彭玉麟与梅姑到底有何渊源这一问题,从他画的梅中人们看到了答案,也看出他失去挚爱的痛楚和对梅姑的追思。
他辞官隐居时,在水师昭忠祠旁建厅,遍栽梅花。
在家乡筑退省庵,吟诗作画,画梅数量惊人,而且每幅必题诗。
彭玉麟对梅姑的爱刻骨铭心、痴心不悔、用情至深。
彭玉麟为梅姑执笔终身,令人感动、敬佩,令人深思。
以上便是对彭玉麟与梅姑到底有何渊源这一问题的解答。
彭玉麟的后人 彭玉麟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倍受尊敬的清官,但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即使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彭玉麟也奈何不了家庭琐事。
了解彭玉麟的人都该知道,彭玉麟有个"青梅竹马",但由于这个"青梅竹马"从某种意义上是彭玉麟的妹妹,所以彭玉麟的母亲不能接受这两人在一起,硬生生要把他们两人分开,于是就把这个"青梅竹马"许配给了他人,让彭玉麟迎娶了绉氏。
那么,彭玉麟后人都有什么人呢? 彭永钊,彭玉麟儿子,彭玉麟后人,即是彭玉麟与夫人绉氏的儿子。
要是放到晚清时期说彭玉麟后人中的这个彭永钊,相信百姓是咒骂声一片啊,虽然彭永钊是当时的富二代、官二代,但是他却没有继承父亲彭玉麟的衣钵,做个人人尊敬称赞的英雄,反而是败坏彭家家风,是个不学无术,只会作威作福的纨绔子弟。
所以,彭玉麟这个儿子,当真是不可说也。
不过要是彭玉麟后人真能好好继承彭玉麟的衣钵,相信也是一桩美谈。
彭玉麟还是个画梅的高手,不说彭玉麟为什么要画梅,单就说他画的梅,那可谓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呐,别有一番风味,其后人若能继承他的艺术天分,想必也会是艺术界的又一代表人物;并且彭玉麟的人品、做官时的声望,那也是人人称道的,彭玉麟后人若能继承他为官做人的风度,肯定又是一个人物。
湘军彭玉麟资料介绍 彭玉麟是安徽省安庆府人,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人称雪帅、彭青天,是“湘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封爵一等轻车都尉,一生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曾六辞高官,与曾国藩、一起被称为大清三杰,是有名的“中兴名臣”,近代史学家称其为“帝国最后一抹斜阳”。
1853年彭玉麟加入了湘军,开始了书生向将军的转型,在与太平军的作战过程中,彭玉麟展现了其卓越的指挥才能,率领水师五营在湘潭大败太平军,使得在湘军中蔓延颓废情绪立即转换为高昂的斗志,稳定了军心,取得了湘潭之战的胜利,后又多次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屡立奇功,受到了清政府的多次褒奖,赏赐巴图鲁名号。
1864年,清军攻陷了的首府天京,宣告以为首建立的天平天国政权失败,彭玉麟也因为作战勇猛,敢于担当被封为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但是彭玉麟并未因此志得意满,躺在功劳簿上尸位素餐,随后彭玉麟会同曾国藩筹划长江水师建制,奠定中国水师最初的建制和基础,其筹建谋划一直沿用至今,影响深远。
1884年,爆发,法军进犯谅山,意图进一步侵犯广西等地,当时年已68岁的彭玉麟,不顾个人年高体弱,立即募兵4000余人,驻守在虎门附近,率领其部老将冯子材抗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结束后,彭玉麟以年迈多病为由向清政府递交辞呈,1890年病逝于故乡,终年74岁。
彭玉麟一生既不慕名利,也不治私产,在权贵当道、腐败之极的清朝,成为了一个罕见的正直、清廉、淡泊、重情义的名臣,就像自己所说的:“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
彭玉麟的儿子 彭玉麟在安徽出生,16岁随父亲回到湖南(原籍)。
他不仅字写的很好,而且还擅长画梅。
他读过的水军理论,所以被曾国潘所赏识重用并且掌管湘军水军,还参与过制压太平天国运动,着实是一名猛将。
彭玉麟还当过官,是一个两袖清风、疾恶如仇、百姓称赞的好官,更甚的是他曾辞过六次官,也着实令人敬佩。
彭玉麟的事业算是比较成功的,但感情却是不如意。
他是有真心相爱的人的,但奈何天意戏人,娶了一个不爱的人。
谈到婚姻,势必要谈谈彭玉麟儿子啦!其实,关于彭玉麟儿子有两个说法,那就是有或没有~ 有人说,彭玉麟儿子是在二十六年生的,叫做彭永钊。
彭永钊,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因为彭玉麟久不在家,而妻子绉氏又早死,所以他对儿子彭永钊是缺乏管教的,以至于彭永钊在民间作威作福,破坏他的名声。
又有资料显示,说彭玉麟曾亲口说他的儿子不孝,说彭永钊不识艰苦,生享父荫,,太过骄傲,甚至说彭永钊不可救药;说是这样说,可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彭玉麟内心还是希望彭永钊,希望子弟能够做出改变,自省自惕的。
但这不一定为真,因为还有另一种说法说彭玉麟是没有儿子的。
彭玉麟的一生,有人用一句话来概括,说他是一个一不要命,二不要官,三不要钱的人。
也有人说,湘军名将彭玉麟是清朝最后的清官。
彭玉麟故居资料 “退省庵”是八年(1869)为清朝 “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彭玉麟的故居。
整个建筑宏伟大气,分为门厅、南厢房和北厢房三个部分,建筑用材古朴庄重,与彭玉麟身上的人格魅力一脉相承。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是今天湖南衡阳人氏。
作为,彭玉麟却走上了为将为帅的沙场之路,是中国海军的奠基人,早年加入湘军,并率水师与太平天国军队在湘、鄂、皖及江浙一带作战,战功卓著。
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一生为官清廉,曾六辞高官,素有彭青天美称,诛杀欺男霸女的之子,并三次请诛的曾国藩胞弟曾国荃,1890年彭玉麟病逝于衡阳,享年74岁。
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衔,谥号刚直,并立专祠纪念。
为弘扬前辈刚直不阿、清廉正直的民族文化,保护彭玉麟故居势在必行,其故居于2004年9月破土动工到2005年2月完工,历时5月有余,耗资130余元。
修缮后的彭玉麟故居肃穆大气、沉稳厚重,真实地展现了历史原貌,在退省庵正门上悬挂彭玉麟亲书“退省庵”黑底金字木匾,左右悬挂着彭玉麟自作对联,门厅正中墙上挂有彭玉麟画像并也配有一副自作联,两幅对联的大意是表达忠君爱国的拳拳之心和志向高洁之意,北墙与右墙是分别是彭玉麟简介与年表。
南厢房是《传奇彭玉麟》展览。
另外最有特色的是在东侧修建了上千平方米的梅花苑林,种植了各色梅花,取名“梅园”,这是对彭玉麟一生志比梅花,心念梅姑的体现。
退省庵不仅是人们休闲观光的佳处,更是彭玉麟清正廉洁、嫉恶如仇的精神传承! 随机文章中国史上最可怜的皇帝为何是隋炀帝杨广明朝和宋朝相比两者之中哪一个国力较为强?印度泰姬陵的传说,国王为宠妃花22年建成日本博物馆中的美人鱼木乃伊,身长1.7米人身鱼尾被供奉世界战斗机速度排名,中国歼-20成功进入前三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天下第一奇士曾静:科场失意者的荒诞悲歌
他的一生如同一场荒诞剧,从科场失意的穷到策反朝廷重臣的“反清义士”,再到帝的座上宾与帝的刀下鬼,其命运跌宕堪称的缩影。
一、科场困局:寒门学子的精神崩塌 曾静(1679—1736年)生于湖南永兴的没落地主家庭,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
他自幼攻读经史,却在之路上屡遭重创——县学生员身份已是其仕途顶点,此后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
这种挫败感在雍正三年(1725年)达到顶峰:因湖南地狭人稠,他携弟子张熙、廖易赴川谋生,途经长沙时目睹“五星联珠、日月合璧”的天象,将其视为天命所归的吉兆。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击碎了他的幻想:两年间家乡连遭水灾,流民遍野,时疫横行。
这种从“天命所归”到“人间炼狱”的认知撕裂,成为其反清思想的催化剂。
二、思想异化:遗著的致命诱惑 在人生至暗时刻,曾静购得吕留良诗稿,其中《钱墓松歌》的“紫云宋松围一丈,万苍明松八尺余……天荒地塌非人间”之句,与其所经历的民生凋敝形成强烈共鸣。
吕留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主张,在曾静贫瘠的思想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
他开始在《知新录》中宣扬“春秋时,该做;战国时皇帝,该做”的荒诞理论,甚至将吕留良视为“明季皇帝”的不二人选。
这种将经典异化为政治宣言的行为,暴露出其思想体系的混乱与偏执。
三、策反闹剧:面前的权力臆想 雍正六年(1728年),五旬老童生曾静上演了其人生最荒诞的一幕:他派学生张熙携带亲笔策反书,跋涉数千里赴西安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
其策略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在策反书中,他罗列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同时以“华夷之分”论证清廷统治的非法性。
更具黑色幽默的是,他竟以后裔的身份要求岳钟琪“为宋廷复仇”。
这种将历史符号强行拼贴的政治幻想,在岳钟琪“焚香拜天、假意应允”的戏码中彻底破产。
四、帝王棋局:雍正的舆论控制术 曾静被捕后,雍正帝展现出高超的统御智慧。
他未如大臣所请将曾静凌迟处死,反而将其供词与自身谕旨编纂成《大义觉迷录》,令曾静赴全国官学宣讲。
这种“以叛徒证圣明”的策略,实为对江南士族的舆论反制——当时民间流传着雍正“弑父逼母”的谣言,而曾静的现身说法恰成最佳辟谣工具。
更精妙的是,雍正将批判矛头引向已故的吕留良,对其开棺戮尸、族诛弟子,既转移了视线,又震慑了江南文脉。
这场持续五年的“思想改造运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舆论管控案例。
五、权力更迭:乾隆的清算与禁忌 雍正十三年(1735年)驾崩后,曾静的命运急转直下。
乾隆帝即位首日即下令将其凌迟处死,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焚毁《大义觉迷录》。
这种政策转向绝非偶然:乾隆深谙其父“以叛证道”的政治风险,遂以“大逆不道”之名终结闹剧。
更值得玩味的是,乾隆同时赦免了因“案”被囚的岳钟琪,这种“杀其徒而用其将”的手法,彰显出新一代帝王对权力平衡的精准把控。
曾静之死,标志着雍正朝“以叛制谣”策略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清代文字狱进入更残酷的阶段。
六、历史镜像:失败者的文化标本 曾静的悲剧,本质上是传统士人精神困境的极端呈现。
他既无的宗教动员能力,亦乏黄宗羲的思想深度,却妄图以之力颠覆王朝。
其策反书的逻辑漏洞(如以岳飞后裔身份策反岳钟琪)、行动计划的荒诞性(学生张熙变卖家产筹措路费),暴露出底层知识分子在王朝高压下的精神错乱。
后世史学家史景迁曾感叹:“这个自诩为蒲潭先生的读书人,终究只是权力游戏中的提线木偶。
” 在湖南永兴大布江乡的蒲箕塘,曾静故居早已湮灭,唯余电站管理所的残存石磨与家谱记载的龙形山墓地。
这个自称“南海无主游民”的落魄书生,其人生轨迹恰似一曲科举时代的挽歌——当八股取士的独木桥断裂时,坠落者或成李贽式的思想先驱,或如曾静般沦为权力祭坛的牺牲品。
而那段“皇帝与秀才”的荒诞对话,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声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下第一奇士曾静:科场失意者的荒诞悲歌
他的一生如同一场荒诞剧,从科场失意的穷到策反朝廷重臣的“反清义士”,再到帝的座上宾与帝的刀下鬼,其命运跌宕堪称的缩影。
一、科场困局:寒门学子的精神崩塌 曾静(1679—1736年)生于湖南永兴的没落地主家庭,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
他自幼攻读经史,却在之路上屡遭重创——县学生员身份已是其仕途顶点,此后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
这种挫败感在雍正三年(1725年)达到顶峰:因湖南地狭人稠,他携弟子张熙、廖易赴川谋生,途经长沙时目睹“五星联珠、日月合璧”的天象,将其视为天命所归的吉兆。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击碎了他的幻想:两年间家乡连遭水灾,流民遍野,时疫横行。
这种从“天命所归”到“人间炼狱”的认知撕裂,成为其反清思想的催化剂。
二、思想异化:遗著的致命诱惑 在人生至暗时刻,曾静购得吕留良诗稿,其中《钱墓松歌》的“紫云宋松围一丈,万苍明松八尺余……天荒地塌非人间”之句,与其所经历的民生凋敝形成强烈共鸣。
吕留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主张,在曾静贫瘠的思想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
他开始在《知新录》中宣扬“春秋时,该做;战国时皇帝,该做”的荒诞理论,甚至将吕留良视为“明季皇帝”的不二人选。
这种将经典异化为政治宣言的行为,暴露出其思想体系的混乱与偏执。
三、策反闹剧:面前的权力臆想 雍正六年(1728年),五旬老童生曾静上演了其人生最荒诞的一幕:他派学生张熙携带亲笔策反书,跋涉数千里赴西安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
其策略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在策反书中,他罗列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同时以“华夷之分”论证清廷统治的非法性。
更具黑色幽默的是,他竟以后裔的身份要求岳钟琪“为宋廷复仇”。
这种将历史符号强行拼贴的政治幻想,在岳钟琪“焚香拜天、假意应允”的戏码中彻底破产。
四、帝王棋局:雍正的舆论控制术 曾静被捕后,雍正帝展现出高超的统御智慧。
他未如大臣所请将曾静凌迟处死,反而将其供词与自身谕旨编纂成《大义觉迷录》,令曾静赴全国官学宣讲。
这种“以叛徒证圣明”的策略,实为对江南士族的舆论反制——当时民间流传着雍正“弑父逼母”的谣言,而曾静的现身说法恰成最佳辟谣工具。
更精妙的是,雍正将批判矛头引向已故的吕留良,对其开棺戮尸、族诛弟子,既转移了视线,又震慑了江南文脉。
这场持续五年的“思想改造运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舆论管控案例。
五、权力更迭:乾隆的清算与禁忌 雍正十三年(1735年)驾崩后,曾静的命运急转直下。
乾隆帝即位首日即下令将其凌迟处死,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焚毁《大义觉迷录》。
这种政策转向绝非偶然:乾隆深谙其父“以叛证道”的政治风险,遂以“大逆不道”之名终结闹剧。
更值得玩味的是,乾隆同时赦免了因“案”被囚的岳钟琪,这种“杀其徒而用其将”的手法,彰显出新一代帝王对权力平衡的精准把控。
曾静之死,标志着雍正朝“以叛制谣”策略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清代文字狱进入更残酷的阶段。
六、历史镜像:失败者的文化标本 曾静的悲剧,本质上是传统士人精神困境的极端呈现。
他既无的宗教动员能力,亦乏黄宗羲的思想深度,却妄图以之力颠覆王朝。
其策反书的逻辑漏洞(如以岳飞后裔身份策反岳钟琪)、行动计划的荒诞性(学生张熙变卖家产筹措路费),暴露出底层知识分子在王朝高压下的精神错乱。
后世史学家史景迁曾感叹:“这个自诩为蒲潭先生的读书人,终究只是权力游戏中的提线木偶。
” 在湖南永兴大布江乡的蒲箕塘,曾静故居早已湮灭,唯余电站管理所的残存石磨与家谱记载的龙形山墓地。
这个自称“南海无主游民”的落魄书生,其人生轨迹恰似一曲科举时代的挽歌——当八股取士的独木桥断裂时,坠落者或成李贽式的思想先驱,或如曾静般沦为权力祭坛的牺牲品。
而那段“皇帝与秀才”的荒诞对话,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声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