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分别都有哪些地方?到底是哪位划分的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九州”指的是冀、兖、青、徐、豫、雍、梁、扬、荆。

这里面还有个典故,叫作“涂山大会划九州”,发生在五帝时代末期、之前,这件事有着深刻的时代发展背景,标志着中国古

【千问解读】

“九州”指的是冀、兖、青、徐、豫、雍、梁、扬、荆。

这里面还有个典故,叫作“涂山大会划九州”,发生在五帝时代末期、之前,这件事有着深刻的时代发展背景,标志着中国古代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皇帝作为中国的“人文初祖”,相传他有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被封成12个姓;在他离世后,那些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后人陆续担任部落首领,其中备受推崇的有、、尧、舜,他们与并称“五帝”。

(那时的“帝”就是部落首领) 他们间的血缘关系是这样:颛顼是黄帝的,帝喾是颛顼的侄子、皇帝的曾孙,尧是帝喾之子。

而从尧开始,帝位的传承采取的是被后世数千年的“制”。

帝喾死后,儿子挚继承了帝位;而尧作为挚的弟弟,则被封为唐侯。

但随后兄弟俩的表现天差地别:尧把自己的封地“唐”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百戴、部族首领称赞,而身为帝的挚却乏善可陈。

九年后,挚主动把帝位让给了尧,这就是“禅让”。

尧、舜、禹的帝位传承,采取的都是“禅让”。

据说尧担任首领期间,四岳(的四位大臣,分管四方的诸侯,分别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推举舜为继承人。

舜虽然是颛顼的后人,但当时已经几乎沦为庶人。

因此,这种唯才是举的帝位传承制显得尤其难得。

经过多年的考察后,舜成功继承了部落首领之位。

随后,他也以同样的方式,经过考核后把帝位禅让给禹。

当然了,禹也是皇帝、颛顼的后代。

说到禹,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治水”。

但实际上,他的最大政绩就是重新整合了政治形态,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动作分为两个步骤。

其一是攻伐三苗。

三苗相传也是颛顼的后代,其先祖在尧时期被流放,随后辗转南迁到古洞庭一代。

期间,三苗也出力,但事后却没有获得奖赏,因此发动叛乱。

禹当时就要发兵征讨,但舜制止了他,随后花了三年时间做两手准备:一边对三苗进行道德教化,一边训练军队。

见到舜、禹这副架势,三苗见无机可乘,便暂时放弃了反叛。

但当舜去世、禹即位后,三苗表示不服并立即再度反叛。

而禹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他的计划不单单是打服三苗,而是将对方的土地直接纳入管辖。

因此,他调集5000精兵,发动了全面的兼并战争,将三苗所在的长江中游地区收到麾下,直接掌控区直抵淮河流域。

战胜三苗后,禹正式称王,定都于安邑。

从这一刻开始,国家取代了部落联盟,上古历史进入了新时代。

而接下来就是禹的第二个动作:涂山大会划九州。

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禹召集各氏族首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西郊)开会,史称“涂山大会”。

在会上,禹祭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行政区划与治理模式改革。

首先,他把天下(掌控区)分为九个州:冀州——大致位于河北平原、山西高原;兖州——黄河、济水之间;青州——山东半岛;徐州——河淮平原;豫州——中原地区(今河南);雍州——关中、陇西;梁州——秦岭以南、四川盆地;扬州——长江下游;荆州——长江中游。

以上每个州,禹都安排一位氏族首领管理。

同时,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他把各地首领进献的青铜铸成了九个鼎,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九鼎”,随后数千年中,这个名词一直是王权的象征。

禹构架的行政区划,为实行更加集中的行政管理提供了可能。

在他死之后,儿子夏继位,这标志着的结束、的开始,中国历史从步入了奴隶社会。

划分九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入新时期的象征。

后世的王朝一直沿用了这一做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州”,而且与最早的“九州”并不吻合。

实际上,“九州”逐渐成了华夏大地的代名词,相对于地理概念,它更像是政治、文化及文明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传国重器: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斩蛇剑”最后去哪儿了?

大汉帝国的创建,颇有些神鬼色彩,其发端即斩杀白蛇时所用的那把剑。

有史学家称,此剑为“七尺剑”,其实不然。

秦汉之际,才有资格佩“七尺剑”,而刘邦当时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亭长,只能佩“三尺剑”。

《》云:刘邦决定反对暴秦时,一条白蛇拦住去路,众人皆惧怕。

借着酒劲,刘邦拔剑,一剑将白蛇斩为两段,随即率众进入芒砀山,从此走上了灭秦兴汉的星光大道,最终艰难地建立了大汉帝国。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就是刘邦对自己从一介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的风雨血泪的高度概括。

斩蛇起义,虽然是一个人为编造的神话,但其意义远大,成为刘邦夺取天下、走上帝王之路的标志性事件。

大汉帝国建立后,有两样物件并称为“乘舆之宝”,一件是象征王朝正统的“传国玉玺”,另一件就是刘邦的“斩蛇剑”。

这两件象征君权天授、神灵眷顾的宝物,成为刘邦统摄天下臣民的重要力量。

正是因为“斩蛇剑”具有受命之符的特殊意义,在天下安定后,将其“藏于宝库之中”(《拾遗记》),作为镇国之宝和传国重器。

到了后世帝王,“斩蛇剑”得到了更高规格的珍藏。

据《汉书·郊祀志》载,“为随侯(珠)、剑宝、玉宝壁、周康宝鼎立四祠于中”,为四件宝物专门建祠,分别供奉祭祀,其中的“剑宝”,就是刘邦当年使用的“斩蛇剑”。

除了精心珍藏,“斩蛇剑”有时还需要请出来,充当两种礼仪场合的必备器物,一是新帝即位,二是皇帝出行。

司马彪《·礼仪志》载,新帝即位,“中黄门掌兵以玉具、隋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作为仪式上的一道程序;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载,皇帝出行,有一名侍中“负传国玺、操斩蛇剑参乘”。

虽然中间有新莽这个插曲,但大汉帝国前后延续了四百余年,“斩蛇剑”见证了这个帝国的动荡与衰败。

曹魏建立后,汉室覆亡,开创汉室的“斩蛇剑”已经失去了镇国和传国的意义,但作为前朝宝物还是被曹魏皇帝保存了下来。

曹魏覆亡,西晋建立,“斩蛇剑”等宝物转手成了司的珍藏品,存于武库。

当然,武库中除了“斩蛇剑”,还有“头”“屐”等“累代异宝”。

被存封七十多年后,“斩蛇剑”遭到了一场劫难。

《·惠帝本纪》载,元康五年(295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

《晋书·五行志上》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

……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

《》载,元康五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

当时,“斩蛇剑”就在失火的武库中。

那么,“斩蛇剑”是否化为灰烬?没有。

《晋书·张华列传》载,“武库火,……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出,莫知所向”。

《三十国春秋》载,“元康五年,闰月,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

这两份史料,均称“斩蛇剑”在遭到火焚后,神一般地从武库房顶飞出,直冲云霄,但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下落不明。

不论是诞生还是消失,“斩蛇剑”都极具传奇色彩。

一把普通的剑,因为参与了刘邦开国创业,被人为地赋予一种与“传国玉玺”相媲美的神奇力量,从而成为皇权的象征和镇国、传国的政治宝物。

然而,这样一件宝物竟然与篡汉奸贼王莽的头骨放在一起,这不是对“斩蛇剑”的亵渎吗?有一种观点,说西晋人不辨善恶,不懂道德,故“灵剑生火,烟焰属天”,最终冲天而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高考”有多难?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海

高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一年一度,举国关注。

作为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命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火力点。

随着阅卷结果的公布,每年都会有一些满分和零分之作出现,就像古代放榜一般,那些锦绣文章让人争相传诵,下劣之作让人。

这种以文取士、以策衡才的方式,充分说明我们华夏古国的文脉根基还在。

古代科举考试,离我们渐行渐远。

对科举制的口诛笔伐,可谓吾耳熟焉,但未必能详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科举及考试命题这个话题。

绘画中描绘的殿试情景。

考场号房,考生答题。

考个秀才不容易 其实科举才起步 没取得生员(俗称秀才)资格的读书人叫童生,童生年龄无大小。

要成为秀才,得通过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3级考试。

县试一般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分为四五场考试。

黎明入场,当天交卷。

被录取者,可参加府试,由知府主持,一般在四月,及格者可参加院试。

院试是童试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由各省学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厅长)主持。

学政到各府州进行考试,分为3场,合格者称秀才。

各省学政在任期3年内对所属秀才进行两次考试:岁试和科试。

秀才经过科试,名列一二等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秀才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

每年有廪膳支取,勉强供家庭生计,还可免除徭役。

在社会地位上,秀才是读书识礼之人,受到普遍尊敬。

小民不可以与秀才,只能惟秀才之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

在明朝,即使是宰相,也不敢坐受秀才一揖,更不敢以便服见秀才。

秀才见上官,俱用名揭,长揖而已。

秀才与知县交际,用治下门生名贴,称老师为尊,分宾抗礼。

在我的老家,旧时称秀才为邑爷,以示尊敬。

尽管我家祖上曾有几位进士和循吏,但后来在我们的村落,仅清末出了个秀才,当地人称李家邑爷。

邑爷家数代苦读,到邑爷这代,终于博得一袭青衿。

看来,在旧时考个秀才真不容易。

秀才虽然有些待遇,但生活还是贫寒的,并不一定能跻身缙绅之列。

如果科举不顺,秀才们只能另谋出路,一般去当塾师、充幕僚、行医、当讼师、看风水、下海经商等。

当然,中举、中进士,是秀才们艳羡的最佳出路。

童试考棚。

晚明常熟的老秀才许伯彦,高才强记,贫穷落魄,好说大话,乡里呼他为狂生。

有一次去南京参加乡试,给家中寄信说:“一到京中,饭量大长,早晨三碗,日中三碗,晚间三碗。

如此吃饭,精神安得不足?如此精神,文章安得不佳?如此文章,今科安得不中?篱笆为我拔去,墙门为我刷黑,士刚、士柔打点作公子可也!”文笔如此,看到的人都为之笑倒。

与他同乡有交往,在集中记载:里中许老秀才,好即事即席为诗,杯盘梨枣,坐客赵李,胪列八句中。

看来,许老秀才的诗才还是蛮敏捷的。

虽说许老秀才没中举,但他的儿子却在天 2 年(1622)考中进士,还做了京官学士,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明朝李绍文《云间杂识》载:有个秀才吴平坡,平生有三大愿:一愿芜湖抽分,二愿买杨千户房屋,三愿买某娼为妾。

弘治18年(1505),他果然考中进士,三愿俱遂。

此秀才三愿,可谓低俗。

但大多秀才期望这龙门一跃,能改变生活境况和社会地位,无疑是现实的。

秀才仅仅具备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通往庙堂之上、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艰难之路,还要经过乡试、会试、殿(廷)试3关,一般3年才一次。

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

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比一,中举率约为3.3%。

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

可见金榜题名之难了。

各省乡试和次年春礼部会试的考题,由主考官拟定,殿试有时由亲自出题。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像众所周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就是南京乡试第一的解元。

礼部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一般情况,会试合格者殿试都能成为进士,只是排名先后有差异。

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由此产生。

所谓“”,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九州”分别都有哪些地方?到底是哪位划分的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