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史上花木兰和拓跋宏竟真的有暧昧吗?

而在电影中,饰演的将军“文泰”(实际身份为王子),手捧着胡萝卜,一边咀嚼得嘎
【千问解读】
而在电影中,饰演的将军“文泰”(实际身份为王子),手捧着胡萝卜,一边咀嚼得嘎嘣脆一边喂马。
而据《本草纲目》中对胡萝卜的记载,“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似萝卜,故名。
”与北差了600多年。
不仅如此,当花木兰为救文泰潜入柔然大营时,手里捧着一盘子土豆。
而历史上关于马铃薯引进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十六世纪,一种是十七世纪,无论是哪种说法,电影里出现土豆都显得太早了。
网络配图 其实,除了这两样食物外,细心的观众还发现,花木兰用于休息的简易凉棚外插的旗杆,近镜头看竟然是镀锌的钢管,细看还能看到螺丝扣,如此现代的东西“穿越”到北魏,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此外,整部影片人物服饰全是装扮,飘逸有余,严谨不足,看来导演真需要好好补课了。
人物年代大错乱除了道具上的硬伤,也有历史学家指出,电影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年代出现严重错乱。
片中柔然大将“社仑”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社仑是柔然第七代主,公元402年至410年在汗位,410年死去。
而陈坤饰演的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两个人在历史上相差半个世纪。
而拓跋宏本人的经历也全属杜撰,拓跋宏,在位公元471-499年,公元471年,年仅5岁的他即为帝。
而影片中,已经成年的拓跋宏在军营中陪伴了花木兰长达12年。
有网友调侃:“导演是想随便找个人来填故事,但他找的这个人也太有名了!”亲戚关系搞混淆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人指着一名北魏士兵介绍:“胡奎,营主的侄子。
”可是当营主战死的时候,胡奎却扶着他的灵柩大喊“舅舅”!除了在亲戚关系上的错乱,《花木兰》(版动画版)还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硬伤。
网络配图 有观众质问:“花木兰胸前中箭,沙尘暴来了,她被埋沙子里边了,那么她是躺着呢还是趴着呢,要是仰面躺着,那还不被沙尘暴呛死了?要是趴着,那明晃晃的长箭,怎么趴呢?”“魏军跟柔然军队那场战争,魏军首战大捷后来了场沙尘暴。
沙尘暴过去之后,魏军溃不成军,但是柔然的士兵却干干净净。
” 《花木兰》回应片方已尽力,感谢挑刺网友对于影片中出现的一系列错漏,《花木兰》导演马楚成表示:“作为一个中国香港导演,我接拍《花木兰》压力挺大,就怕丢掉那种古典文化的味道,也很怕在古代知识方面出错,所以我请了很多古文老师、礼仪老师来帮忙,副导演没一个香港人,要么内地的,要么台湾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在古典知识方面提醒我,比如遇到读音有争议的古字,都会反复请教他们,或查古文字典。
”《花木兰》出品方星光国际宣传李女士表示:“我们尊重网友的意见,也在仔细研究历史部分的内容,有网友提意见说明是关注电影的,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网络配图 历史学者观点历史影视剧请专家指导很必要就影片《花木兰》中错漏百出这一现象,记者昨日致电辽宁著名历史学者詹洪阁先生,詹先生表示:“像胡萝卜、土豆这样放错了年代的错误,在现今的历史作品中十分常见,有些只有历史学家能看出来,有些已经瞒不住观众的眼睛了。
其实,更多的影视剧在道具、人物造型、对白上更欠考究,这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造成误导。
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拍摄历史作品的剧组聘请专业的历史学家进行指导,避免硬伤。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第一个用上生化兵器的竟是...让中国死伤惨重!
不仅如此,这场延续了300多年的瘟疫还造成了社会的持续动荡,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给中国社会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当匈奴人西迁欧洲之后,同样也给欧洲人带去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匈奴的大规模生化武器 西汉年间,匈奴人将战马捆缚前腿送放到长城脚下,对汉军说:“秦人(匈奴人称呼汉人为‘秦人’),你们不是要马吗?我们送战马来了。
”这些战马其实是被匈奴投过毒的,这种毒是草原上特有的疫病。
汉军将这些沾染了疫病的马匹 “引入关内,遂致人染病”。
匈奴人出此毒计,是因为当时正值汉匈战争的后期,汉军攻势猛烈,匈奴人被迫不断北迁。
为了阻挡汉军继续北进,匈奴人用沾染病毒的牛羊尸体污染汉军所要经过的道路和河流的上游,让汉军染上疫病,从而丧失战斗力。
紧接着,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生化武器很快发挥了连匈奴人都没有想到的巨大威力。
可以想见,之前毫无免疫力的汉人面对这种传染性和生命力都极强的瘟疫病毒,无异于一群待宰的牛羊,这也是这场瘟疫得以在中原地区反复肆虐长达300年之久的原因。
其中,仅由(公元184年)到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重新统一中国为止这80年时间里,战乱与疫病就导致了人口的惊人锐减。
黄巾起义前统计全国人口为5650万,而到末年魏蜀吴合计只剩下560万,这是何等惊心骇目的数字。
“伤寒”不是伤寒 匈奴通过疫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当时人称之为“伤寒”。
这种“伤寒”有两个病征:一是患者身体有斑瘀(所以称为“伤”);二是因发高烧而苦寒(所以称为“寒”),死亡率非常高。
东汉末期的名医在《伤寒论》的序中就悲痛地说:“我的家族人多,有二百余口人,但自建安元年以来不到十年,就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没有条件注射疫苗的非洲,伤寒的死亡率最高也只有10%,这同汉朝的伤寒病很不一样。
那么汉朝人所说的伤寒病究竟是什么疫病呢?我们来看这几点细节,一个是匈奴巫医的下 “蛊”,这“蛊”可以污染牛羊和马却并不会让它们发病;另一个是此病基本未过长江;还有就是自公元1世纪至4世纪的前后数百年间,“伤寒”瘟疫在中原地区反复发作。
根据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推断这个伤寒病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动物(特别是鼠类)传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由于主要是老鼠传播,长江阻隔了老鼠南下,因此此病基本未过长江。
由于老鼠捕杀不绝,因此其体内持续隐性感染的病毒造成瘟疫反复发作;而匈奴巫医所下的“蛊”则很可能是老鼠的粪便。
魏晋“疯”流 瘟疫疾病加上战乱兵灾,还造就了一个独特的时代文化现象,那就是“魏晋风流”。
我们现在看到魏晋时期许多文人名士着宽衣,放荡形骸穿木屐,总会认为这是逍遥高逸的表现,却不知这是吃药的缘故。
史载魏晋时期人们为了医治和预防伤寒病,常会服用一种叫做五石散的汤药。
五石散作为药酒具有发汗的功效,因此即使在冬日,服药的人也会皮肉发烧,穿得少自不用说,而且若是穿着紧身的窄衣服还会把皮肤擦伤,于是非穿宽大衣衫不可。
脚上也是一样,穿鞋袜很容易磨破脚皮,因此以屐代鞋是不二的选择。
除此之外,为避疫疾传染,当时许多士人远避人世寻找净土,于是顺带着流行起了寻找大自然的风尚,导致山水诗及山水文学的兴起。
瘟疫传播到欧洲 匈奴是汉代这场生物战的始作俑者,但其本族后来也成为严重的受害者。
在南匈奴内附汉朝之后的这几百年中,北匈奴不断西迁,同时也把瘟疫一路传播了出去。
公元2世纪,出血热瘟疫爆发于中亚、西亚,2至3世纪流行到罗马。
之后反复发作,到公元6世纪几乎遍及整个欧洲。
公元375年,匈奴人出现在顿河草原,之后它横扫大草原直至大半个欧洲,这些骑马的入侵者给欧洲带去的并不只有战争,还有更可怕的瘟疫。
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流行性瘟疫震撼了整个欧洲,在英国,公元444年的瘟疫让不列颠人没有足够的健康者掩埋尸体;维也纳和罗马也分别在公元455年和公元467年遭遇类似的瘟疫袭击,死者无数。
由此可见,匈奴人是见诸记载的最早使用瘟疫作为战争手段的群体,这一举动给古代的中国和欧洲带去了几百年的“生化”灾难,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两汉和罗马帝国的崩溃。
随机文章为何唐朝以前没以江南为经济命脉?有关明武宗的陵墓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中国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因水电站而沉没于湖底的千年古城(保存完好)外星人为什么不敢来地球,外星人为什么对人类感兴趣/害怕人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嬴政焚书还有那些帝王也做过
后者焚书达到了惊人的71万卷,中国从此无古文化,只留下了大批宣传专制统治书籍。
“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实行变法。
据《韩非子·》记载:“商君孝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
”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秦始皇“焚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丞相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30天交官府烧毁,逾期不交,“黥为城旦”(脸上刺字,罚服筑城劳役4年);还规定,有敢擅自谈论诗书者处死,有敢以古非今者灭族;严禁私学,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这些命令付之实行后,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焚书,结果无数文化典籍化为乌有。
梁元帝“焚书”:梁元帝(508-554年)即,字世诚,南朝梁。
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兵5万南下攻梁。
同年11月,魏军攻破江陵。
这时,梁元帝认为,自己,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宝把所有14万册图书聚集在一起烧掉;随后,便到西魏军营投降。
梁元帝受尽百般凌辱后,于公元554年12月被西魏所杀,终年46岁。
萧绎焚书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境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后人也往往对其此举抱以宽容的态度。
乾隆帝“焚书”:乾隆帝即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乾隆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开始编书时,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
因此,有些书往往被弄得。
据统计,在编书的10年中,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
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书籍达71万卷之多。
可见,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这四次焚书事件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有人说,中国已经灭亡在中,因为此后中国已经丧失了的文化和文人特有的脊梁和骨气。
这句话虽然极端,却反映出中国近代专制制度的荼毒之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