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奸雄曹操如何用一束头发化解重大危机的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真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是能够成大才的。

他刚讨伐完,未休息几日,想起之前在宛城被追杀,不但自己差点送命,手下爱将、儿子也都因此送命,此仇不报,他

【千问解读】

真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是能够成大才的。

他刚讨伐完,未休息几日,想起之前在宛城被追杀,不但自己差点送命,手下爱将、儿子也都因此送命,此仇不报,他难以心安,于是又计划出兵讨伐张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次曹操借天威,自行“奉诏”,公开以“抢郡掠民”的罪名讨伐张绣。

曹操要报仇,也不能让别人看出他的私心,拿道义当作道具,把张秀当为逆贼,“名正言顺”地讨伐。

师出有名可以让办事的效果事半功倍,取得更多的支持,曹操在刚刚出道组建自己军队的时候,就已经深有体会了。

既然打着道义的旗帜,此次曹操出征就非常注重树立道德形象。

他们在行军的路上浩浩荡荡,吓得的沿途百姓纷纷逃窜到山里,稻田里成熟的麦子也无人收割。

于是曹操下了一道命令:“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为民除害。

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

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擅自掳掠人财物者,并皆诛戮。

王法无亲,宜当遵守。

仰居民勿得惊疑,不许流遗他界。

” 除了道义之外,曹操颁布这条命令也有其他原因。

一方面曹操一直以来军纪严明,他要树立自己保护的忠臣形象,而非,才能更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至引起天下公愤。

另一方面,天下久经战乱,人口迅速减少,不保护公民的基本利益,皇室征税纳粮的来源就会没有保障。

不过老天爷给曹操开了个玩笑。

曹操刚刚下完严令,自己在骑马行军过程中,不小心惊动了田中的斑鸠,斑鸠受惊后突然从麦田中串飞起来,正好掠过曹操的马头旁边。

马受到惊吓,曹操也猝不及防,马匹立即往冲往旁边的麦田里面,将麦子踩倒了一大片。

难道是老天都看不惯曹操吗,还是想考验曹操呢?老天的心思我们就不去揣测了吧。

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曹操这下自己先破坏了自己立的规矩,该如何是好呢? 如果只是简单处罚敷衍而过,就带头破坏了严明的军纪军规,一方面以后军士犯了同样的错,他没有底气去严格执行军法。

另一方面,曹操作为将领犯法草率处罚,以后军士们也会放纵自己的言行,军队就没法带了。

如果按照曹操的法令执行,曹操就要砍下自己的脑袋,他总不能真的砍自己脑袋吧。

进退两难,这时候最需要一个既能够严肃执法,又能够给曹操免除死罪的理由。

现在正是行军的过程中,必须立即处理这个事件危机,不然如果紧接着其他人发生类似的情况,事态扩大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得多。

曹操平时养的这一大帮谋臣,现在该发挥一点作用了吧。

不过情况这么紧急,要谋臣一下子解决这么大一个难题也不容易。

曹操叫来行军主簿,问他该如何定罪。

行军主簿憋了半天才说了一句话:“丞相的话就是命令,您说了谁敢不从。

”言下之意就是,反正您是老大,你自己放过自己,谁也不敢多言。

如果按照行军主簿的话来执行,你们觉得可行吗? 否也!如果曹操自己给自己免罪,那就是出尔反尔,说话就像放屁,以后他说话还会有用吗?如果什么都是曹操自己说了算,那不是明摆着给大家树立他的霸道霸权形象吗? 成大事者,必是以德服人,而非以霸治人,没有这一点政治理性,曹操也走不到现在的位置。

否则曹操也不会频繁地借用“正义”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凭自己的实力直接讨伐诸侯不就行了吗? 行军主簿的话让情势,曹操变得急躁恼怒,而接下来等了半天,也没人给自己提供一个免死的理由。

气愤加无奈,曹操拔出剑来就要自刎。

曹操当然知道众人一定会阻止他,那么他选择“假戏真做”有什么好处吗? 一方面可以让大家觉得他是在践行诺言,没有随意破坏军纪法规,另一方面,他希望情急之下,大家能够给他挤出一个好的理由。

同时假戏真做也可以给曹操争取更多的时间,破解暂时想不出免死理由的僵局。

正在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好不容易从《春秋》里面找到一句救命的稻草。

他说:“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 曹操听闻大喜,他终于有了不死的台阶可下,心中是越来越喜欢郭嘉了。

曹操当然不能表露出他喜悦的情绪,这样会让大家觉得他刚才的行为太虚伪了。

曹操故作深沉,一字一顿地说:“既然春秋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那就暂时先记下我的过失吧。

” 不过从自刎到立即解罪,这个过程转变得有点快,会不会太草率,军士们心里能接受吗? 曹操急中生智,挥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

他的这一举动,让原本等着看笑话的众将士们立即变得对曹操肃然起敬,再也没有忤逆多余的想法。

曹操率领的部队再次出征远行,一路上秋毫无犯。

曹操成功化解了这次突发政治危机事件,除了郭嘉的智慧引路,最重要的还是曹操“”的举措起到了效果。

一束头发如何可以化解重大危机呢? 《孝经·开宗明义》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是人身上的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如果有谁损伤了自己的头发胡子就是和父母过不去,就会被视为不孝之举。

头发虽然代替不了脑袋,但是曹操作为大军统领当众割发,这种严厉的处罚了足以让众军士心服口服了。

另有一事,或许能够更好的说明当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重要性。

曹操在计划联合消灭的斗争中,为帮助刘备解围,派赶到徐州与吕布交战,吕布派高顺迎战,夏侯惇在追杀高顺的途中,被高顺的部将曹性用冷箭射中左边的眼睛。

夏侯惇拔剑时把眼珠一并拔出来了,他大喊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之!”接下来竟然把血淋淋的眼珠放嘴里直接吞下了肚子,然后奋勇直追将曹性一剑杀害。

此举足以体现当时天下人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重视程度,对孝道的重视程度。

说到孝道,另有《弟子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提出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遵守承诺。

《弟子规》把孝道也是摆在第一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冯延巳:文学上开北宋一代词风,但做官却昏庸惑主

冯延巳,生活于其间的词人。

相比词坛那些大人物,他可能算不上鼎鼎有名,事实上,后代文学评论家对其评价都很高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

冯延巳,字正中。

作为五代期间的文人,他虽然沿袭了那个时代流传下来风格,却又具有创新精神,开北宋词风。

唐主李煜的那些词,“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写得耐人寻味吧,其实是从冯老师那里学来的,可又没学到精诣。

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得其深。

晏同叔,就是代表词人;欧阳永叔,就是不用多介绍的。

这二位重量级文人原来也都学冯延巳,但也只学到他一部分的吉光片羽。

词学专家陈廷焯,更是把他的词作评为“五代之冠”。

总之,冯延巳是很多词坛大神的领路人。

这一点,够他臭屁的。

这么厉害,没几句“千古佳句”怎么说得过去?当然有啊,比如: “风乍起,。

”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句后来被欧阳修引用) 官至宰相,昏庸惑主 五国十代,升官发财,似乎不注重政治才能,而是看一个人的文艺才华 。

像冯延巳这么多才艺,尤其写得一手好词的人,自然让老板青眼有加。

那时候,后主李煜还小,玩不到一块,不过他的父亲和兄弟对冯延巳都很信赖。

凭其渊博学问与清婉词作,冯延巳官运亨通,后来还升至宰相。

事实上,他并没有辅佐国君经邦济世的政治头脑。

后来为冯延巳作,直接说他是个“谄媚险诈”的官员。

关于什么是英雄豪杰,冯延巳曾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先主(南唐开国)当年丧师数千人便茶饭不思,整日哀叹,这幅情形,简直像地道的田舍翁所为,又如何成就天下的大事?当今主上(南唐中主),千万军队打仗在外,他丝毫不放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英雄真豪杰! 噗,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大人,这样看问题,不管是昏庸荒唐,还是谄媚惑主,都是无法让世人接受的好吗。

,写出最美祝酒词 我们不应该以一个人的人品、官品去讨论他的文品。

做人是做人,做文是做文,有时候未必就是。

冯延巳这人做官不怎样,写词确实一流。

除了以上所举例子外,他还有一首词作,不足50字,却写出夫妻之间最真挚最质朴也是最实在的祝愿: 长命女·春日宴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 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 岁岁长相见。

“长命女”是当时的教坊曲名。

写的是一个平常场景,春天到了,花儿绽放,燕子呢喃。

在这明媚春光下,摆出一桌酒宴,并不少为了呼朋引伴,而是夫妻俩静静对饮。

端起酒杯,总要说两句祝愿的话。

祝愿什么呢?首先祝愿夫君你长命千岁;其次祝我自己健健康康的;最后祝愿我和夫君就像梁上的燕子,双宿双飞,恩恩爱爱。

整首词,没有什么华丽辞藻,也没发填什么狠誓,平淡如水的话语,道出真切深挚的情义。

《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 文章做到妙处,无有其他,只是恰好; 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冯延巳做到了文章的“恰好”,却没做到人品的“本然”。

随机文章比较:陆小曼和林徽因的爱情婚姻唐朝武后的墨敕斜封最震撼的广西河池金城江机场,建在300米悬崖上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以貌取人/以偏概全形容对人的第一印象银河系和太阳系哪个大,银河系至少有1000多亿个太阳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鱼头参政”鲁宗道:从一个孤儿到大宋王朝的一代贤相

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因为直言敢谏而出名的官吏有很多,比如唐太宗时期的以及时期的清官等,在,有这样一位正直的官员,他从来不惧权贵,曾多次直言上书,最终也得到了皇上的重视和厚爱。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地人。

年少时他的父母便不幸去世,因此鲁宗道不得不借居在外婆家里。

他的几个舅舅都是习武之人,想把宗道过继到自己门下,但是宗道不愿意改姓,自此他便开始更加刻苦地读书。

几年后,鲁宗道参加中了,被任命为濠州定远县尉,不久又被调任海盐。

由于他治理航道有功,朝廷升迁他为歙州军事判官,不久又提拔他做了秘书丞。

天禧元年,朝廷下诏令两省设立谏官六员并来考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地方知州立即举荐鲁宗道与担任右正言。

不久,亲自在朝堂召见宗道,并询问他一些国事。

鲁宗道对答如流,引经据典,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都被真宗采纳。

鲁宗道为人正直,对朝廷也是尽职尽责,但由于他直言进谏次数太多, 宋真宗也有些讨厌他。

有一次宋真宗召宗道来到殿堂,鲁宗道直言说:“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这番话言外之意就是说陛下要是不喜欢我直言进谏的行为,可以随时罢我的官。

宋真宗听到后连忙挽留他,并特意选了一个日子在大殿墙上写下“鲁直”二字来勉励自己。

即位,宗道升迁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任太子侍讲,并依旧掌管吏部流内铨。

鲁宗道为官公正清廉,上书直言不畏权贵,所以经常会得罪一些贵族,而他在朝廷的名声一直很好。

不久,仁宗就拜他为右谏议大夫、。

当时仁宗还未亲政,章献负责临朝听政,朝中大臣有人建议她像那样把揽国政,但太后一直犹豫不决,她曾经询问宗道:“你认为武则天是个怎样的人?”鲁宗道淡然回答:“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太后听完后十分惊讶,并称鲁宗道是一位正直不屈的忠臣。

在鲁宗道为官期间,他从来不把自己的私事和公事放在一块,他对人一视同仁,为官更是尽职尽责。

当时朝中那些违法乱纪的权贵都很畏惧他,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鱼头参政”的外号。

后来,宗道不幸身染疾病,但他依旧坚持工作,直到病很严重了,他这才上书请求回家休息。

鲁宗道生病时,皇上亲自到他家进行探望,并特意命人赐给他家白金三千两。

不久鲁宗道因病去世,在举行葬礼时,皇太后还亲自带人前去祭奠,以示殊荣。

朝廷又追赠宗道为。

纵观鲁宗道这一生,他能从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成长为大宋王朝的一代贤相,可以说是相当不易了。

正是他为官清廉公正,做事尽职尽责,才让他得到了皇上的重视和信任,从而也在朝堂中有了属于他的一席之地。

鲁宗道为官刚正,敢于向皇上直言进谏,在他身上有魏征的影子。

由于他坚持正道,坚持原则,不仅让他收获了皇上的信任,也让他得到了朝廷同僚的一致认可。

虽然他因为正直冒犯了皇太后,但是在他去世时太后竟然亲自前去吊唁,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看出鲁宗道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随机文章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多拉巨炮,仅炮弹就重达7吨(体积比人还大)世界上最强的龙卷风 , 中国最大的龙卷风/江苏一天被龙卷风侵袭23次哈勃望远镜和中国天眼谁厉害,中国天眼恐看更远/灵敏度更高俄罗斯超音速武器已列装,领先美国且无法被美航母拦截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一代奸雄曹操如何用一束头发化解重大危机的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