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为什么选择从军西域?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是初唐著名诗人,与、、齐名,号称“四杰”,四人都比较传奇,而且又以骆宾王的生平最为特别。

其中,骆宾王年纪最大,比卢照邻大七岁左右(卢照邻的生年记载不明,有争议,

【千问解读】

是初唐著名诗人,与、、齐名,号称“四杰”,四人都比较传奇,而且又以骆宾王的生平最为特别。

其中,骆宾王年纪最大,比卢照邻大七岁左右(卢照邻的生年记载不明,有争议,但据傅璇宗等学界专家考证,以公元633年比较接近史实),而王勃、杨炯同年,比前二人要小十多岁。

骆宾王幼年时被誉为神童,有过一首非常著名的《咏鹅》诗,传说那是他7岁时所作,尽管并无可靠证据,但“”都少年成名,才华横溢基本属实。

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在骆宾王流传下来的130多首诗歌中,有边塞诗十多首,应该是唐诗中书写边塞较早的了。

尽管边塞诗算是传统悠久的题材范围,从魏晋已经发展起来,到隋代已经比较成熟,连也有写得很好的边塞诗,如《白马篇》,写东征高丽的情景;《饮马长城窟》,写隋炀帝西巡张掖,后人评价:“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

”以后,太宗李世民也有一些边塞诗,因为他也继承了隋炀帝东征西讨的策略,如《辽城望月》《伤辽东战亡》,虽然文采感觉不如隋炀帝,但抒发了真实感受,也算难得。

骆宾王等四杰成长在高宗、武后时期。

的边疆危机一直不断,太宗、高宗和武后连续用兵,很不容易完成了“威加四海”的历史使命。

骆宾王与当时许多人的挥洒激情不同,他是真正身临边塞,有过从军西域经历的诗人,因此,他的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且基本也都是佳作。

不过,后人对其从军西域一段活动的研究,一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这一经历又成为他生平的一大谜团。

从军西域之谜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王增斌写过一篇文章《骆宾王从军西域考》,指出唐人郗云卿(读音切)《骆宾王文集序》及《新》的骆宾王本传都对从军西域一事只字未提。

后来乾嘉时期的大学者陈熙晋是最早研究骆宾王的权威,一大原因则是他们都是浙江义乌同乡,留下了著名的《集笺注》。

他在作注时揭露,咸亨元年(670),入寇,罢,名将为逻娑大总管。

当时,已经年过五旬的骆宾王在奉礼郎和东台详正学士任上,以事见谪,于是从军西域。

虽然考证颇有道理,但如果读过骆宾王诗文就看得出,其中的内容似乎与这一事迹不合。

于是又有人提出骆宾王在显庆四年(659)、调露元年(679)先后两次随从军西域的新观点,不过也与他的生平交游有矛盾。

例如骆宾王从军西域时,李峤曾作《送骆奉礼从军》诗。

学界大都认为,李峤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或二十年。

如果骆宾王是显庆四年从军西域的话,那么李峤为其饯行并作诗相赠时应该只有十四五岁,实在不太符合情理。

多年来,骆宾王究竟何时从军西域的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很大原因在于《新旧唐书》等传统文献不能提供足够的史实支撑,直到立于昭陵(唐太宗陵墓)的《阿史那忠碑》和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阿史那忠墓志》,不仅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史书上失载的咸亨元年阿史那忠安抚西域的行动,还为研究骆宾王从军西域的经历提供了新的线索。

咸亨元年阿史那忠安抚西域,几乎与薛仁贵出塞抵抗吐蕃发生于同时,但这一次行动《新旧唐书》和《》中都没有记载。

不过,《阿史那忠碑》(简称《阿碑》)和《阿史那忠墓志》(简称《阿志》)则大体还原了事实。

《阿志》云:“而有弓月扇动(指贯通伊犁和阿克苏的弓月古道),吐蕃侵逼。

延寿莫制,会宗告窘。

以公为西域抚大使兼行军大总管。

公问望著于遐迩,信义行乎夷狄。

饷士丹丘之上,饮马瑶池之滨。

惊其已远,章亥推其不逮。

”《阿碑》云:“寻又奉诏□西域道安抚大使,兼行军大总管,乘□则发,在变以能通,扙义斯举,有征而无战,威信并行,羌夷是□,洎乎振旅,频加劳问。

”据郭平梁、陈谦等学者研究,这两段文字明显是咸亨元年唐朝派兵西讨吐蕃有关的事。

郭平梁认为,唐朝似乎有一个惯例,每次出征要派两支军队,一支“讨伐”,一支“安抚”。

当咸亨元年夏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取拨换城(今新疆拜城县,古时为姑墨国,拔换为古梵语跋禄迦或婆楼迦的转音,今天拜城之名也算是延续拔换城的读音),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时,唐朝为了平定这一变乱,除了派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外,还派阿史那忠为西域道安抚大使兼行军大总管,同时展开行动。

与薛仁贵军主要是到青海出讨吐蕃不同,阿史那忠所统帅的军队则远征西北,对西域地区受吐蕃贵族挟制的那些部落和地区做“一些解释和招纳工作”。

因此,骆宾王在咸亨元年参加的不是薛仁贵的征讨大军,而是阿史那忠的安抚军队,他的诗集中诸多从军之作与阿史那忠的这次行动对照就比较符合。

例如《边夜有怀》,骆宾王出塞后在军中毫无建树,未能取得任何功名。

诗中慨叹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他发牢骚说自己的遭遇不如西汉的,也不如的崔骃。

自己高昂的边塞建功立业的豪情消失了。

只希望像苏武那样。

靠鸿雁传书。

早日返回故乡。

诗歌写道“倚伏良难定,荣枯岂易通。

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

苏武封犹薄,崔駰宦不工。

惟馀北叟意,欲寄南飞鸿。

” 再有《晚度天山,有怀京邑》,骆宾王前往北庭(今吉木萨尔),翻越天山。

面对宏伟壮观的天山景观,他联想长安的诸多情景,叹息自己未到归期,身在边地,度日如年。

诗歌写道:“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 在庭州蒲类(今木垒、巴里坤之间)的渡口,骆宾王流露着暗淡心境,同时也称赞“燕颔会封侯”的。

这就是《夕次蒲类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 最后,骆宾王在西域任期将满,回想三年的边塞生活,他叹息比西汉自感惭愧,比东汉名将班超相差甚远。

他迷恋在京城的享虚名,对个人的事耿耿于怀。

这就是著名的《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

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

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

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

” 为什么骆宾王的边塞诗会流露比较低沉的情绪?这也显得有些让人不解,因为以骆宾王一生的轨迹和为人,他是典型的唐代充满豪侠气质的文人,实在很少流露这样的情绪。

尽管当时他年过五旬,万里奔赴塞外其实也没有灰心丧志,反而他是主动投军报效朝廷的,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给掌管人事的裴行俭。

但是,此次从军为“安抚”西域各部族,并无多少实际功劳,恐怕实在与骆宾王出塞的初衷相违背。

他内心里是一个积极功名之人,之前他的仕途一直不顺利,早年投身时还名落孙山,并且受人排挤。

但是,当他归隐数年以后,生活变得十分困难。

为了改变命运,再次往长安赶考谋职,这一次终于获得一个奉礼郎的小官,在朝廷集会时负责安排各种事务。

显然,对于满腹才华的骆宾王来说,太过。

因此,年过半百,万里赴戎的举动,是一个眼看垂垂老矣的诗人最后的机会,但是,三年下来换得的是一场空,骆宾王的心境自然难以平复。

与卢照邻的关系之谜 初唐四杰的性格与气质都比较相似,都才华横溢,也都恃才傲物。

四人之间关系也颇为微妙,包括排名,互相之间有推崇也有争议。

其中,骆宾王与卢照邻比较年长,有过不错的交情,但因为卢照邻的私生活,发生过一番误会。

就在骆宾王从西域返回中原不久,又随军参加平定的战乱,打了几个胜仗,骆宾王担任报捷使者,并撰写表功的文书,回到京师。

跟着奉命入蜀担任幕府书记,相对比较清闲。

此时,好友卢照邻刚刚于前一年的夏秋之际离开蜀中,返回京城应诏参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不但选官没能成功,反而在秋天得了病,隐居太白山中(今陕西省眉县)。

骆宾王出于友情和道义,在蜀中打听到卢照邻与女子有过婚约的事情,原本很欣喜地等待卢照邻前来迎娶郭氏,大家可以开心的团聚一番,哪知道一等数年杳无音讯,骆宾王认为卢照邻始乱终弃,忘情负义,于是写下一篇长诗指责友人卢照邻,这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学的是南朝宫体诗风格的乐府长诗,在唐诗演变中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不过更重要的是,诗中揭示了卢照邻的人生轨迹和骆宾王嫉恶如仇的个性。

当时,卢照邻在蜀中任新都尉(今成都北郊新都区)结识郭氏,承诺回洛阳以后会用正式的聘礼迎娶。

但结果卢照邻一去不返,郭氏苦等数年,孩子也早亡,生活十分悲苦,所以古道热肠的骆宾王看在眼里,惹得心中十分愤慨。

事实上,骆宾王应该是误会了卢照邻。

他并不算有心辜负郭氏,主要是他感染恶疾非常严重,没能实现对郭氏的承诺,他一生都深陷悔恨之中。

为了治病,卢照邻前往长安拜孙思邈这样的大医学家为师,结果几年下来也束手无策。

因为卢照邻得的应该是麻风病,只有隔离自己,远离人世。

为此,卢照邻坚持和疾病抗争了七年,不见好转,最终,他选择投水自尽,解脱自己。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卢照邻也并没有忘记远在蜀中的郭氏,他在晚年的代表作《五悲文·悲昔游》中写到对蜀中郭氏的思念:“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

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扬州是他少年求学的地方,而蜀中是他遇到郭氏的地方,都是卢照邻一生中最重要和最快乐的经历,也是他从来没有忘怀的。

另外诗歌《望宅中树有所思》等也都隐藏着他对感情的态度,只是他的不幸和心理变化并不为骆宾王所知。

骆卢两人因此而留下这一段难解的误会,之后各奔东西,一个刻意远离世人养病,最后自绝于世;一个饱经忧患,投身国家纷争,最后不知所终,自然再也没有在江湖重逢。

扬州兵乱的结局之谜 从对卢照邻和郭氏这样看似属于生活中的私事也能感觉到,在骆宾王的胸中充满着唐代人所特有的豪侠义气,而且骆宾王一直是满怀抱负的人,即使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哪怕挨到了两鬓斑白的年纪,也不会忘记自己内心的初衷。

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从蜀中返回长安,升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总算感到朝廷对他日益重视,他以为从此将迎来人生的转机,可以尽心尽责的报效朝廷,实现一生的夙愿。

可当他真正步入朝廷内部以后,发现并非如此,带给他的是更加迷惘的黑雾。

就在两年前的上元二年,唐高宗的病情加剧,朝政基本都由主持。

高宗的病情在史书记载是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后期基本失明了。

这一病症今天的研究者大多认为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而且很可能是一种家族遗传病,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有些头痛也担心旧疾复发,看得出他们一家都有这病的传统,只不过高宗的身体一向不如征战沙场多年的李世民,因此就显得十分突出。

原本这并非特别令人猜疑,不过随着时间流逝,权倾朝野后,不断打击和朝臣,为改朝换代铺路。

骆宾王感觉到武氏有极大的野心,多次上书讽刺,而且得罪权要被陷害入狱,并留下了历代传诵的《在狱咏蝉》。

公元680年(调露二年),骆宾王降任临海县丞,怏怏失意,弃官游广陵(也就是扬州)。

三年后,骆宾王在扬州参加被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暴动,并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结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千古传诵。

为什么骆宾王会参加这次反乱行动?可能要分几个方面来看,一是骆宾王对李唐王朝忠诚,二是骨子里深受影响,认为女人专权干政是社稷祸害,而他本人就深受其害;第三加上豪侠气概,对于武则天掌权以后种种作为都深感不满。

显然,这并非是骆宾王一人的看法,朝野上下对武则天都充满争议。

不过,武则天通过半阴谋半合法的情形,毕竟坐到了那个最高的位置上。

武则天在朝廷内部掀起的斗争和她的作为自然不是本文重点,今天的人们大多也承认,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是有李唐王朝自身特殊的原因,否则,其他许多王朝也不是没有掌握最高权力的女人,但世间却再无第二个武则天,其原因是很值得探究的。

但是,年近六旬的骆宾王和这样懂得变通的人不同,他按耐不住心里的不平之气,这从《讨武氏檄》的字里行间也完全能感受,绝不仅仅是文笔出色那么简单,他实在是怀有真情实感的。

就像在武则天听完侍从读完文章后都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可是,作为一代名将之后的徐敬业战略失策,其实,他们打着扶持庐陵王的旗号也是得到不少支持的,可惜,正如骆宾王在檄文中感触的,李唐基业眼睁睁看着被蚕食,偏偏宗室里却没什么人胆敢站出来抗争,徐敬业等人不过一个多月就兵败被杀,反而带兵讨伐他们的倒是李唐宗室,淮安王李神通的儿子李孝逸,这说明什么问题?显然,武则天绝非之辈,她能够坐稳天下也不是单靠阴谋手段。

然而,在举兵讨武的短暂过程中,骆宾王再次留下一个千古谜团,他的结局无人知晓。

归纳起来,主要有被杀、逃亡和投水自尽等几种说法。

《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所载都是“被杀”,源于《唐实录》(不过此书已经失传)。

王那相带着25颗人头向武则天投降,王那相本是徐敬业部将,就在计划从海陵(今江苏泰州)出逃高丽时,王那相叛变,杀了徐敬业、徐敬猷兄弟。

鉴于骆宾王也是这次反乱的要犯,又是讨武檄文的起草者,是朝野最注目的人物。

所以,即使当时没有被杀,王那相为了邀功,自然也会谎称要犯悉数被杀,甚至为消除影响也会制造舆论,说骆宾王已被杀。

所以第一种说法并不一定可信。

此外,郄云卿在武则天死后,受朝廷委派搜集骆宾王诗文,并结集作序。

他的生活年代只比骆宾王稍晚一二十年,他在搜集骆宾王诗文的过程中,走访了众多与骆有关的人。

他称骆宾王“兵败逃亡”可能有一定根据。

至于《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也是和骆宾王基本同时的人。

他称骆宾王“投江水而死”或许恰恰可以作为逃亡的佐证。

王那相率众哗变,一时船上大乱,骆宾王乘机跳水,有人亲眼目睹,消息传出后,张鷟也就跟着认为他投水而死。

事实上跳水后未必是死,当时的时间是晚上,船又紧靠山边,只要稍懂水性(骆宾王是南方人),或许能够逃脱。

所以骆宾王兵败逃亡的说法,似乎是可信的。

另外,还有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就是骆宾王最后逃亡到为僧,出自唐代人孟索的《本事诗》。

在扬州兵败若干年后,著名诗人贬职江南,夜游灵隐寺。

见到月光如水,四周一片寂寥。

因作诗云:“鹰岭郁岹峣(读音条姚,比喻高远的样子),龙宫锁寂寥。

”反复吟诵,但后联就是续不上来。

这时室内有一老和尚,在禅床打坐,见宋之问行吟甚苦,因代续曰:“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大喜,于是把全诗缀成。

反复吟思,觉得和尚所赠联实为全诗警策。

次日一早,宋之问再去拜访,老和尚已不见踪影。

询问寺僧,原来续诗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这个传说为后人广泛采纳,晁公武的《郡斋读书记》、尤袤的《唐诗纪事》、辛文房的《唐才子传》都持此论。

胡应麟、吴之器、陈熙晋等人,为骆宾王作传时,也都引用了这则故事。

事实上,宋之问和骆宾王确实是诗友,骆宾王文集中今收赠宋之问诗三首,诗中称宋之问为“故人”,可见关系非同一般。

如果两人真的在异地重逢,很难说会避开不见,这样很不合情理。

且宋之问贬职江南,比较显著的是景龙年间贬到越州,也是武则天去世以后的事。

宋之问出身,没有显赫家世,因此为人颇为机巧,武则天时期颇为得宠,和宠臣走得很近,而且基本是属于攀附武家兄弟的人。

武氏之后,自然受人打击,接连获罪。

而且,关于宋之问为人,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就是为了霸占《代悲白头吟》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杀死外甥刘希夷,尽管也属传闻,可也看得出宋之问颇受人指摘。

显然,这个故事也和打趣宋之问的诗才有关,并且牵连一生谜团颇多的骆宾王。

当时朝廷在为骆宾复名誉,如果他那时还在人世,肯定成为天下轰动的新闻。

即使骆宾王不愿显身现形,但如果宋之问声张出去,定然也会被众多文史家笔录,实际上也未见这种情况。

所以灵隐为僧仅仅是后人编织出来的闲话,附会在充满传奇的骆宾王身上,并非实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唐朝的皇太子,为什么将父亲软禁起来?

权力在古今都是不少人垂涎的东西,尤其是思想封闭的古代,想让某个人死,即使不叫人杀死他,也会有人代劳,从这展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故而一扯上皇位,每个王朝皆有因为它而死的人,特别是在人们眼中的盛世大唐,正是太宗李世民起的好头,以至于后面的子弟,为夺位不惜杀害亲人,连他儿子也想效仿。

而在这一朝,也出了位不学好的皇太子,他便是,作为玄宗的长子,又是国家的储君,按理来说玄宗,便是他当皇帝,为何李亨要趁国乱世夺权? 说起李亨,就不得不了他父亲玄宗皇帝,也是人们口中的李隆基,年少有为长得还英武,父亲还是他发动政变拥立的,之后又与姑姑争权,结果在其中,李旦直接提前退休,把皇位让给儿子。

李隆基的确是个英明之主,年轻时携手大臣们,开创了有名的,使大唐的国力再上升一个层次,但他晚年开始昏聩,尤其重新,导致的爆发。

太子李亨便是在这场混乱中即位,他算比较得人心的。

因为当时安禄山的缘故,使得玄宗民心尽失,故而在李亨即位时,得到朝中大臣以及百姓的认可,并且他也参与平息战乱的事情中。

李亨一开始并非太子,当时东宫的主人是,后来李瑛被诬陷致死,导致储君位置空虚下来,玄宗找来相问,到底是立哪个儿子才好,李林甫极力的推荐,因为李瑁的母亲,便是的武惠妃,她也是因为争储的事,才选择把李瑛杀死。

玄宗虽然宠爱她,但考虑到了王朝的稳定。

同时也知道李林甫与走的近,于是把李亨立为新的储君,其实这个决定对于李亨来说,是幸运也是不幸,毕竟是个人都想当太子,但当了太子后,李亨便要面对许多政治敌人,首当其冲的便是武氏与李林甫,要知道李林甫可是朝中宰相,官职权力十分大,因此朝中出现两大派系,一以李林甫为首的反对官员,另一方便是太子党,那时太子党人员真是少的可怜。

在大臣与儿子互相针锋相对时,玄宗谁也不帮,任由他们发展下去。

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想看到哪一方的势力过大,李亨在长达八年的政治较量中,性格也发生一些改变,虽然李林甫暂时威胁不了自己,但他也害怕玄宗会随时废掉他。

李林甫在朝堂上利用职权,经常打压太子李亨,还把太子的盟友韦坚一并拉下马,此后李亨又遭受两次大案,两任妻子在之中死亡,他的精神也受到极大刺激,在玄宗安排下,李亨第三次娶妻,对方是为很有背景的女子,但李亨却再也放不下心。

751年,权相李林甫去世,自此李亨少了位强大的政治对手,但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因为杨玉环的关系入朝为官,什么才能也没有,就能当一个国家的宰相,李亨对他甚是厌恶。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李亨终于掌握政治主动权,当时长安被安史大军攻破,玄宗带人往四川跑,途中就发生了兵变。

这场兵变仔细看来,其中也有李亨的影子,玄宗还没跑出长安时,他就曾派人联络陈玄礼,两人密谋在路上杀死杨国忠。

他先是在军队中煽起将士的不满,把罪名全部往几个人头上按,杨国忠可没有兵权,所以根本反抗不了,杨家人在路上全部被杀死,另一方面李亨安排人把玄宗送去四川,自己趁机掌得军政大权,随即在灵武称帝,史称,并且把玄宗尊为太上皇。

之后李亨带领大军平息叛乱,大唐又恢复昔日和平。

当初李亨也是匆匆即位,但他可不会把皇位还回去,当年玄宗对他并不好,李林甫针对他时,玄宗只是在一旁冷眼观看,并没有去帮助他。

因此李亨对于这个父亲,自然也谈不上尊敬,收复长安后把让人把玄宗送回来,但不让他住进昔日寝宫,而是把玄宗安排在小偏殿里囚禁,不许任何人去看望他,直到玄宗驾崩。

李亨虽有篡位之举,但史学家给他评价还不错,因为那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故而即位时也得到多方支持,他是一位乱世太子,同时经历开元与安史之乱,又遭遇宰相后妃的打压,可以说过的十分艰难。

随机文章西汉武帝以后外戚主掌朝正的原因是什么?揭秘人体生物钟之谜,生物钟紊乱会导致性功能减退垃圾人定律是什么意思,逮到个人就大肆倾倒负面垃圾(拳脚相向)耶稣为什么不杀了撒旦,信徒只有感受邪恶的恐怖才会向往光明投胎到地球的外星人,鬼谷子恐是其中之一/为人类文明贡献巨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让“娼优大学士”纪晓岚“奉旨纳妾”

历史上的远没有电视剧上演的那般洒脱自如,当时他不但得了个“娼优大学士”的外号,其本人很多事也经常被人引为笑谈…… “钦赐吃烟”:纪晓岚很得意 时期,北京们都嗜好淡巴菰(烟草),乾隆当时尤其如此,烟瘾很大,一天都离不开。

后来乾隆突然无故咳嗽,太医诊治后说:“病源在肺,恐怕是吸食淡巴菰所导致的。

”乾隆听后便命不准再拿这个东西进来。

过了一段时间后,咳嗽病倒好了,乾隆于是对淡巴菰极为厌恶,并劝告其臣僚也不要嗜好此物。

烟草其实是轻微的毒品,一旦吸食也很难戒除。

纪晓岚当时为翰林大学士,烟瘾最大,人称“纪大烟袋”。

他并不理会乾隆的劝告,每日仍旧拿个特大烟袋,里面贮满烟丝,张口就吸,毫不顾忌别人感受。

有一天,轮到纪大烟袋在馆中当值,他工作忙完,便把烟点上,刚美美的吸上两口,突然间太监宣他进见皇上,纪大烟袋一着急,便把烟袋插入靴筒,随后入朝觐见。

不巧这次乾隆问的事情多,没多久,纪大烟袋觉得脚上发热发烫,但正被皇上问话,又不敢乱动,不料,他的靴子突然冒烟,原来烟袋的火没有熄灭,结果把袜子给烧着了。

纪大烟袋痛得要命,眼泪鼻涕直流。

乾隆大惊,问他怎么回事,纪大烟袋说:“臣靴筒里走水(当时北方人把失火叫走水)。

”网络配图 乾隆大笑,让他立刻出去解决。

纪晓岚忍着痛,疾步跑到门外,把靴子一脱,里面早已是皮焦肉烂,好不凄惨!让人发笑的是,纪晓岚平时走路特快,同僚们戏称他为“神行太保”,这次被烧了以后,纪晓岚一个多月都走路一瘸一拐,人又送绰号“李铁拐”。

据说,后来乾隆过问此事,让他为这事写检讨。

纪晓岚好文才,援笔立就,里面有这么几句:“裤焚,帝退朝曰:‘伤胫乎?不问斗’”。

这个马屁拍得很到位,乾隆心头一喜,便赐给他烟斗一枚,准其在馆吸食,纪晓岚也得意的说自己是“钦赐翰林院吃烟”云云。

“奉旨纳妾”:一日须御数女 纪晓岚不但“钦赐吃烟”,而且还有一个“奉旨纳妾”的故事。

《栖霞阁野乘》中说,纪晓岚自幼禀赋超于常人,能夜间视物,一日不御女,则肌肤欲裂,脚要抽筋。

《虫鸣漫录》里也说,纪晓岚自称是野怪转身,不吃米,光以肉为饭,一日须御数女,五鼓入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一次也不能少,有时候乘兴而幸,也是常有的事。

纪晓岚在编辑《四库全书》的时候,有几天特别忙,一直在馆中上班。

由于几天没有碰女人,纪晓岚两眼暴赤,脸色血红。

在路上碰到他,见他这副模样,便问他生了什么病,纪晓岚不敢隐瞒,便把实情托出。

乾隆大笑,后来派了两个宫女给纪晓岚伴宿。

《四库全书》编好后,又让纪晓岚把两女带回家中。

纪晓岚十分得意,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耀,自所谓“奉旨纳妾”是也。

网络配图 乾隆视纪晓岚为娼优 乾隆有一次南巡来到金山寺,纪晓岚也随同在侧。

乾隆一时兴起,想给金山寺题一个匾,但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名字,于是就取笔在纸上假装写了几个字,便递给纪晓岚问:“你看这几个字如何?”纪晓岚拿过来一看,是无字天书,幸好他随机应变得快,便说:“好一个‘江天一览’!”乾隆大悦,便重新拿起笔题了这四个字。

还有一次,纪晓岚奉命在翰林院编纂《四库全书》,因为工程浩大,纪晓岚和同事们日夜赶工,时值盛夏,天气酷热,纪晓岚身体肥胖又怕热,往往汗流浃背,衣服尽湿。

后来纪晓岚干脆把衣服除去纳凉,同事的阁臣们也学他的样子,脱了衣服在里面工作。

后来这事被乾隆知道,便想去捉弄他一下。

某天,乾隆有意走到翰林院,正好纪晓岚和同事阁臣数人光着膀子在那里,大家见乾隆走了过来,慌忙穿衣不迭,纪晓岚因为眼睛近视,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的衣服,穿衣不及,慌忙中钻到了椅子下面。

乾隆见了大乐,便一屁股坐在上面,纪晓岚躲在下面喘息而又不敢动。

乾隆在椅子上面坐了两个时辰不说话,也不走。

因为天气酷热,纪晓岚不能忍耐,见过了那么长的时间,便伸头问同事们:“老头子走了没有啊?” 乾隆大笑,诸人也笑,乾隆让纪晓岚出来,故作不悦说:“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你要解释得过去就放过你,要说不过去就杀你的头。

”纪晓岚大为尴尬,说:“臣尚未穿衣。

”乾隆便命内监代他穿上,又训斥道:“你胆子不小,你为什么叫称朕为老头子啊?”纪晓岚眼睛一转,说:‘京城中人都是这么称呼皇上的啊,皇上叫‘万岁’,岂非老乎?君是‘元首’,得非‘头’乎?皇上为天之子而子万民,所以叫‘子’啊。

”乾隆见难他不住,便呵呵一笑走了。

网络配图 纪晓岚被乾隆捉弄,找到机会他也要捉弄捉弄和绅。

有一次,和绅家修花园,建了个亭子,请纪晓岚帮他写个亭额,纪晓岚挥笔而就,写下“竹苞”二个大字,和绅见两字写得,十分开心的把它给挂了起来。

没多久,乾隆临幸和府参观新花园,抬头看见亭上的匾额,便问是谁写的,和绅得意的说是请纪晓岚写的,乾隆大笑,说:“你上了他的当了!纪晓岚这是在骂你家‘个个草包’啊!”和绅气得半死,又无可奈何。

纪晓岚读书多又天性诙谐,平时也爱讲笑话故事,每次入宫当值没事的时候,太监就喜欢缠着他讲故事,纪晓岚不胜其烦。

有一次,纪晓岚又被某太监缠上,让他讲个故事,纪晓岚说最近没故事,某太监非得让他说一个,现在编也行。

纪晓岚便故作思索状,说:“有了。

说有一个人。

”说完,便闭嘴盯着太监看。

太监见他不说了,便催促道:“这个人下边还有何事?”纪晓岚说:“下边没有了。

”太监知道被其揶揄,大笑而去。

纪晓岚有一次为某词林朋友的太夫人祝寿,朋友请他作首诗,纪晓岚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众人都作洗耳恭听状,纪晓岚便道:“这个婆娘不是人。

”众人大惊,以为大不敬。

纪晓岚见效果达到,便从容续道:“九天神女下凡尘。

”众人一听,赞这句说得好。

纪晓岚话锋一转,又道:“生下儿子去做贼。

”众人愕然,朋友也很是难堪。

不料纪晓岚笑道:“此子却好,偷得蟠桃寿母亲。

”众人听后大乐,一时传为佳话。

纪晓岚是个聪明人,但他的聪明在当时往往被人视为可笑之物,这大概就是乾隆视纪晓岚为娼优的缘故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为什么选择从军西域?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