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帝王与魏忠贤有何关系

魏忠贤漫画像 天七
【千问解读】
魏忠贤漫画像 天七年的时候,不幸驾崩,信王朱由检因此继位。
朱由检向来深知魏忠贤的险恶,心中早有戒备。
朱由检上位之后,魏忠贤的党羽们心中开始慌张了,杨所修等人就开始试探性的攻击魏忠贤的心腹崔呈秀,但是朱由检为了稳住魏忠贤,先是隐而不发。
后来,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
朱由检于是召见了魏忠贤,还让内侍官读了这些罪状给魏忠贤听,魏忠贤听了之后非常的恐惧。
魏忠贤不死心,还贿赂朱由检身边的徐应元,朱由检还因此斥责了徐应元,同年十一月,魏忠贤就被朱由检发配到了凤阳。
当朱由检得知魏忠贤在去往凤阳的途中还豢养了一批死士之后,,于是下令前去捉拿魏忠贤。
李永贞先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向魏忠贤告密,魏忠贤一路逃亡逃到了阜城。
当皇帝的命令下来之后,魏忠贤就和同伙李超钦在阜城上吊自尽了。
一时,权倾朝野的“”就这样毙命了。
魏忠贤死了之后崇祯皇帝还下令肢解了魏忠贤,将魏忠贤的头悬挂于河间府。
而魏忠贤的“老相好”客氏也被下令杖毙在了浣衣局。
直到崇祯二年,魏忠贤的党羽才全部都被除尽。
魏忠贤扮演者大盘点 魏忠贤一直是影视剧中的常出现的人物,凡是涉及到明朝锦衣卫的电视剧都会有魏忠贤这个大反派出现,彷佛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当时皇帝的昏庸,朝廷的腐败,锦衣卫的凶狠,大臣的忠诚,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
李丁扮演的魏忠贤 因此有很多都扮演过魏忠贤。
像是刘威、群、李丁、王刚、李国华、台湾演员金士杰等明星。
这些明星的扮演都十分传神,都把魏忠贤那阴险、狠毒、奸诈而又的阉人形象表演的很到位,有些电视剧中还把魏忠贤刻画为为武艺高强大内高手,他指挥者锦衣卫、东厂的走狗们到处追杀江湖儿女,迫害忠臣贤良,无恶不作,当然免不了一番争斗厮杀权谋,当然最后总是以魏忠贤的失败结局,魏忠贤不是死在对手刀下便是被叛徒杀死,总之死于非命。
真实的历史是魏忠贤是上吊自杀的,大概是后人都对他恨之入骨,觉得自杀太便宜他了,便设计让魏忠贤死于非命吧。
不过毕竟有很多大艺术家都演过魏忠贤,所以而是魏忠贤的形象并不是单一的大奸臣,没有一点好的,亦忠亦邪,非常丰满的,毕竟魏忠贤无权无势,又是个太监,最后却能成为一个令人闻风丧胆,人人害怕的厉害角色,自然是非常有权谋有手段的人。
魏忠贤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由善良变成邪恶的过程,如果没有早期的贫困艰辛,受人欺负,到没有得势后的凶狠奸诈,前后对比之强烈,显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魏忠贤外传的内容 《魏忠贤外传》是网络作家“种植太阳”创作的一步优秀的网络小说,该书一面世便以情节曲折,生动传神而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
魏忠贤剧照 作者把历史史实和个人想象完美结合在一起,将魏忠贤发迹前的地痞无赖,郁郁不得志,不受人重视的形象到后来进宫后一步步靠权谋登上人生巅峰时的洋洋得意,,周围人对他的媚俗巴结、极力讨好的丑态以及崇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的失势后仓皇逃跑,在途中得知众叛亲离,的绝望,不得不在一棵树上凄凉上吊的悲哀写的详细生动,很有可读性。
作者将魏忠贤的人生的几次重要的转折都描绘的栩栩如生,彷佛作者当时就在现场,他以一个客观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后期社会黑暗、官场腐败、党争斗争残酷,宫廷中无处不在的斗争以及市民生活的全貌都有涉及,展现了自己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还有对人性复杂的探讨,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读者读后都欲罢不能,回味无穷,可以说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网络历史小说。
作为小说就有杜撰的部分,例如对于魏忠贤进宫当太监之前的情况,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作者在书中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市井小混混,,有极度自尊的小人物性格写的,为魏忠贤后来当权之后的阴险狡诈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与后面鲜明的性格转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可见作者的功力了。
魏忠贤有女儿吗 人们肯定觉得很可笑,谁都知道魏忠贤是个太监,太监是不可能有后代的,他在进宫后跟皇太子的乳母客氏一起狼狈为奸,在皇宫里面为非作歹,很多人都害怕他们,连皇帝的妃子他们都敢害,连皇后的孩子他们都敢害死,可谓是坏事做尽,人人都是恨之入骨,但都是敢怒不敢言。
电视剧里的魏忠贤女儿 但是魏忠贤是有女儿的,这不是杜撰,而是真实的历史。
原来魏忠贤是自愿进宫的,他当太监的时候已经二十一岁了,已经在老家结过婚了,还有个女儿。
但是魏忠贤无所事事,家境贫困,无力养活家人,又欠下赌债,所以他干脆在市场上狠心把女儿卖了,换得去京城的盘缠。
后来他的女儿便在一户的人家当童养媳。
后来魏忠贤在宫里与皇太子的乳母客氏结为对食,在皇宫里狼狈为奸,为了扩大权势,他收了很多善于巴结阿谀奉承,给他大笔贿赂的人为义子,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全天下都知道魏忠贤是一个太监,但是全国各地都有自称是魏忠贤儿子的人,他们打着魏忠贤的旗号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百姓们无不对这些人深恶痛绝。
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更有那些无耻的人竟然以当魏忠贤的干儿子为荣,因为这能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借机打击自己的仇人和政敌。
与此相对比的是,魏忠贤的亲生女儿却自幼就在别人家当童养媳,受尽婆家的冷眼,过着贫困的日子,她也许根本不知道她还有一个有权利的人人痛恨的父亲,不知这是福是祸。
魏忠贤是中国司礼秉笔太监 明朝初年的时候司礼监等监都会设立“太监”职业,以及左右少监各一人。
后来因为编制的扩张,和分工的细分,各监都设立了“掌印太监”。
司礼监就是掌印太监为首,下面有秉笔太监等职位,也就是说秉笔太监是掌印太监的下属职位。
《侠隐记》中王新民版魏忠贤 明代没有宰相,所有的奏议都要由皇帝朱批,但是有时候事物繁琐,所以很多时候皇帝一个人是没有能力处理这么多事情的,于是就有了秉笔太监代为朱批的制度。
魏忠贤一个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竟然也坐上了这样高的职位,而且还是一个可以左右朝廷朝政的高官。
魏忠贤利用两个识字的太监为自己效命。
而当时是掌印太监的王体乾虽然在职位上比魏忠贤高,但是他却被魏忠贤管的服服帖帖,还心甘情愿为魏忠贤所用。
当时魏忠贤这伙人可以说是一时间呼风唤雨一手遮天,魏忠贤和客氏两个人狼狈为奸,宫中无一人敢和他们作对。
这个时候朝中的党派斗争越来越激烈。
的大臣掌握着主要的权利,但是他们有对魏忠贤和客氏两个人的不服,向皇帝弹劾。
魏忠贤于是处心积虑的要把东林党铲除干净,于是与东林党作对的官员纷纷都转投魏忠贤的门下,魏忠贤利用东厂和锦衣卫两个部门,对东林党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活动。
许多东林党的忠臣都在魏忠贤的手段之下受到迫害而丧命,东林党人遭到戕害,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魏忠贤功过有哪些 魏忠贤的罪过,这边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贪赃枉法,陷害忠良等等的事情也让魏忠贤的骂名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但是魏忠贤掌权时期也并不是只会做恶,他也做了些有利于江山社稷和人民的事情,说这些不是为了为魏忠贤伸冤,而是希望大家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个“”的人。
《爱情公寓》中金世佳cos魏忠贤 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政府在辽东后金的对战之中,一扫末年的颓势,打了许多胜战。
当时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重用,从袁崇焕和魏忠贤交流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关系还算和谐。
而且袁崇焕最有名的几场胜战,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
而且这一时期,关外的战况几乎都是捷报,不仅用大炮轰伤了,宁锦大捷的时候明朝军队,多次重创,打的皇太极只能躲回盛京。
其实战争形势这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饷充足,而军饷之所能够如此充足还是需要税收,魏忠贤的另一个本事就是非常会收税。
魏忠贤重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人废除的工商税和海税。
因为当时“天下金银,尽聚三吴”,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都非常的发达。
几十年都未曾投入使用的黄河水道,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修缮,魏忠贤还向东林党人垄断的产业进行征收款项。
但是尽管魏忠贤热衷于征税,但是他并没有给农民加赋,这也是因为他自己也是出身农家,深知农民疾苦的原因吧。
所以魏忠贤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只知兴风作浪的奸佞小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帝王不为人知的四大暴行解析
历史上的今天为你盘点康熙在位时的四大暴行—— 暴行之一:平三藩屠杀平民 且不提与康熙尚无关系的、,只说康熙在平定三藩时,清军对平民的屠杀,从许多记载来看也是相当惊人。
这里不必,就引两则相关史料也可见一斑。
《.王骘传》里记载的王骘在康熙的上疏中说“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痍。
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这份上疏是什么时候写的?所谓当年运粮行间是什么,荡平是指什么时候的荡平?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查一下《清史稿》的原文就知道了。
“王骘,字辰岳,山东福山人,……康熙五年,典试广东。
历刑部郎中。
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
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覆舟坠马,屡经险阻,师赖以济。
” “时以太和殿工,命采蜀中木。
骘入觐,疏言:四川祸变相踵……” 可见这份上疏就是在康熙平定以后,所谓“当年运粮行间”,就是指康熙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
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那么这个所谓的荡平自然就是指康熙时期清军镇压反抗,荡平四川云南了。
荡平之后,“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这个时期四川人口的损失,平民的死亡显然和清军是脱不了干系的。
其实不仅是四川,其他相关地区也遭受类似的厄运,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数量就不少,康熙十八年,浏阳县知县曹鼎新说“自甲寅吴逆倡乱,……以至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这里说的就更明确了“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联系到清军一向有屠杀平民的传统,再加上方面的官员也不会故意抹黑清朝自己,所以这类记载的真实性是没有疑问的。
无论以什么理由作为借口,如果一个皇帝手下的军队有大肆屠杀平民的行径,那么这样的皇帝再将其称为仁爱,那也是很不妥当了吧。
暴行之二:迁海残民十余年 首先值得一提的沿海迁界在康熙时期的强化,沿海迁界造成的惨重后果前面已经部分叙述。
沿海迁界可以看《南》中的相关记载。
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
具体点,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
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
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按照《南明史》的记载: “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
“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
“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当时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
民死过半,枕藉道涂。
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 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
“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火累月不熄。
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放过“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
至是一望荒芜矣。
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 至于为什么要砍树,要对果树松柏都,大约意思也是为了防止海上的反清复明力量利用吧。
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
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
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阮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这些描写可能有夸张的地方,但也可以想见惨况确实空前了。
这一政策实施了二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康熙的统治之下,如果说开头几年,和康熙没有关系,那么剩下的时间,以及其间的一些强化措施,康熙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能够允许这样残酷的政策继续存在了十几年并且还一度采取措施进行强化的人,说他是仁爱,这似乎令人难以接受。
沿海迁界区的修筑界墙是从康熙统治下进行的,可以看顾诚的相关记述“福建和广东的情况差不多,开初以插旗、木栅、篱笆为界。
后来就越来越严格,或是“浚以深沟”,或是“筑土墙为界”;再后来干脆征发民夫,把土墙改筑为界墙,并且沿界建立寨、墩,派设官兵扼守。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筑界墙,从江口至枫亭。
墙阔四尺,高六尺,每户计筑二丈一尺。
界口起了望楼一座,遇海另筑界堤。
” “关于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称之为寨、墩,广东称之为台、墩。
大致情况是:‘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
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
……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
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
’‘寨周阔百六十丈,墩周阔十丈不等”。
“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
” 推行过这样一种政策的皇帝,不称之为暴虐也就罢了,称为仁爱终究是有些不太合适的。
暴行之三:屠戮学者 再来说康熙时期的文字狱,客观的说,康熙制造的文字狱和其他两个相比并不算多,但也并非没有,而且有些案件的性质也还是很恶劣的。
比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发生的朱方旦案,值得一提。
时期的史学大家孟森专门写过一篇《朱方旦案》的文章,其中说: “士大夫谈轶事者,往往及朱方旦之名,然首尾不详,但以妖人目之,若王好贤、徐鸿儒之类。
此缘专制时代官文书所束缚,又政教不分,学问中禁阏自由思想,动辄以大逆不道戮人。
一经遭戮,传者遂加甚其词,印定耳目,无能言其真相者矣。
清末如四川井研之廖平,经学臣吴郁生奏参,几罹于法,尚是专制束缚之余习。
迹朱方旦之所犯,并无罪名。
当时侍讲王鸿绪所参三大罪:一则谈传教信仰,具出世法,略去帝王臣庶之阶级也;二则信徒之多也;三则发明记忆在脑不在心,以为立说新异也。
由今观之,前二者皆宗教家面目,而其后一端,所谓新发明之脑力作用,尤为生理之定义,学界之雅言,略以为大罪,则今日之书籍皆当焚禁,学校皆当封毁矣。
” 在《清代禁书总述》一书内的《清代文字狱纪略》也有对此案的介绍,不妨简略摘录如下“朱方旦之狱——康熙十九年(1680年),湖广有朱方旦者,自号二眉山人,聚徒横议,撰《中说补》,谓中道在两眉间山根上,……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侍讲王鸿绪得方旦所刻《中质秘书》,指摘其中有诬枉君上,悖逆圣道,蛊惑民心之处,次年二月,九卿议复‘乞正典刑,以维世道’。
结果朱方旦被斩,弟子陆光旭、翟凤彩、顾齐宏亦被判为斩监秋后处决” 按照孟森总结的朱方旦罪状,前两条的话,那估计的王艮甚至在康熙统治下都免不了被杀头的命运,王艮不必说了,出身盐丁的平民思想家,狂妄自大,以圣人自居,门徒无数,仅仅这就足够在他在清朝康熙统治下被杀头了,至于王阳明,那光他说“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可得而私也。
”在康熙统治下,得一个离经叛道的罪名不在话下,更何况他也是聚徒讲学,轰动四方,被门徒拥戴成圣人。
如果论最后一条“记忆在脑不在心,以为立说新异也”,这其实也是康熙和他的大臣无知,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早在明末许多知识分子那里就已经流传开来了,何以到了他这里变成立说新异,以至成为杀头的罪名。
这本身也是康熙和他的大臣愚昧专制的表现。
如吴伯娅的《朱方旦》中说“表现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顽固落后,以致臣民因持一些科学和进步观点而遭到杀害的典型事例。
” 还有康熙统治下发生的戴名世之狱,也称《南山集》案。
戴名世仅仅因为赞同方孝标给南明正名的观点,结果就被斩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牵连为奴。
这个案件广为人知,这里也就不必浪费篇幅多介绍了。
还是那句话,对于制造这些文字狱的皇帝,不谴责其暴虐也就罢了,若称颂其为仁爱,则似于事实偏离太大。
暴行之四:文过饰非也杀人 另外一个事情也可以说明阎教授称颂康熙仁爱似乎不尽符合事实,这件事情可以看《从陈四案管窥康熙五十年前后的社会控制》一文。
根据该文介绍“陈四,山西太原人,因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十五年(1706)山西省歉收不能度日,遂于四十六年(1707)带领妻子儿女及亲戚一百三十余口外出逃荒,卖艺被人诬告抢劫。
经过审理,办案官员得出的结论是‘伊等无军械,且于地方并无滋事,至于班汉杰等人衣服,亦未抢取’” 结果这个案件被康熙得知后,大为不满,康熙不满的最关键一条理由就是陈四言康熙四十四、四十五年歉收,而康熙在四十二年西巡陕西以来,“每年督抚俱报丰稔,陈四显然出语欺讹”,于是“令刑部再议’”。
康熙既然让再议,那些办理案件的官员,自然再不敢得出陈四无罪的结论,结果十月,刑部议定“陈四等因‘鸩党抢夺’被判斩立决,其他陈四的家人俱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原任督抚,以及一大批相关官员以“纵容滋蔓”,溺职等罪过,降五级,降四级不等。
” 而康熙之所以要来对付一个卖艺人家庭,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陈四等人成群结队,“即使无谋反之行,未必无谋反之心”。
这种逻辑自然比莫须有还要高明,你这个陈四既然敢给我康熙盛世抹黑,那我说你“未必无谋反之心”自然不是冤枉你。
那么是否真的是陈四,明明是丰稔,他偏要说成是歉收呢,硬要抹黑康熙盛世么?同文中列举了一些雍正时期的纪录,我们从中可以对康熙时期人民生活窥见一二。
“雍正二年(1724)汪景祺西行山陕曾经记述‘(山西)安邑、夏县、临晋、蒲州素称富饶,三十年来,有司民以奉上官,取之闾左者十倍正供,桁杨桎梏至卖儿贴妇己偿还,此人事之害也。
此邦不见雨雪者数年矣,岁歉无收,。
弱者转沟壑,强者率流亡,,流离无告,此天时之灾也。
不但贫者饥寒切身,不能延旦夕之命,虽富家亦岌岌无以自保’” “雍正初年,任川陕总督时,其《请减丁银疏》曾道:‘皇上御极以来,比年丰收,从前逃荒之民,到处皆渐次复业,而惟延安府不敢来归,抑且现在者皆云思去’” 虽然是雍正初期一些官员的记述,但汪景祺所谓的“三十年来”自然要前推到康熙时期,而岳钟琪所谓的“从前逃荒之民”自然也是康熙时期逃荒的。
由事实可见,那个被康熙杀头的陈四并没有“出语欺讹”,倒是康熙和他的那些大臣“出语欺讹”了。
从这一件事情来看,说康熙仁爱,似乎也很勉强。
还是王成兰说得比较客观,陈四案件“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统治者一贯的恐惧,……于是不惜采用屠戮手段进行震慑企图以此来维护‘盛世’的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候益在历史上是什么人?侍奉过13个帝王,从唐朝活到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