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自己儿子却被选入《二十四孝》!这到底是真是假?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残忍,其实需要看你读了故事的哪个版本。
《二十四孝》中
【千问解读】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残忍,其实需要看你读了故事的哪个版本。
《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原文是这样的: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
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
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有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 ——就这个官方认定的故事而言,郭巨的“残忍”很难成立。
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相食”也是正常的,让大家都活下来才是真“残忍”! 问题的关键,是郭巨一家是不是到了要抢“生死牌”的地步。
但要寻找真实的细节,又并非易事,因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而“郭巨埋儿”更有正史支撑,《》所载与之并无二致,看来郭巨确实是个好人! 东晋学者干宝《》中,也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
兄弟三人,早丧父。
礼毕,二弟求分。
以钱二千万。
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
居有顷,妻产男。
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
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
’于是名振天下。
” 两相比较,干宝至少告诉读者:郭巨是个假“贫困户”!郭巨为什么日子不好过呢?因为分家的时候,钱归了另外两个弟弟。
故事中不难看出,郭巨所在的大家庭,家风实在很恶劣:三分之二是坏人,三分之一很窝囊,兄弟三人没有一个人说,家里的钱要留一部分给母亲养老,害得最后要灭掉,给老人省下口粮! 家风恶劣的家庭,居然出了感天动地的孝子,至少有点不“科学”。
有没有科学、靠谱的解释呢? 郭巨是隆虑即今河南林县人,《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安阳故事卷》中,载有出自林县横水的故事:《郭巨真孝母假埋子的传说》,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郭巨兄弟三个,从小没了爹,日子穷得叮当响。
郭巨上山砍柴,上集卖柴,认识了一些响马,跟着他们打家劫舍。
响马当中,郭巨运气最好,有一次在河北成功干了一票,发了大财。
没有钱日子不好过,钱多了日子也不好过:昨天还是穷光蛋,今天荣登福布斯,不“科学”呀! 为了免于群众举报、官方问责,郭巨想出一个好主意:把这笔财换成金子,装到一个小锅里,在上边写了两行字,埋到了村外。
然后回来跟老婆唱戏,要埋儿子云云。
老婆拗不过他,只好背着娘,让儿子吃顿好饭,穿上新衣,抱着孩子跟着丈夫,来到了村头小河边。
郭巨假装刨啊刨,那锅就刨出来了,上写:“天赐郭巨,神不能占,鬼不能夺”。
夫妻二人掀开锅盖一看,里面还是一锅金子!郭巨娘闻听儿子埋孙子,一路哭喊跑了过来,见到这场面也傻眼了。
这时的郭巨乘势说:“娘,咱人穷志不短,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昧心食,这金子咱不能要。
”娘说:“傻孩子啊,这是天赐给咱的,咋能不要咧?还不赶紧谢谢老天爷。
”于是三个人一起跪下叩头,谢天谢地恩! 这件事很快传了出去,于是封郭巨为孝子。
后来,村边立了碑,修了庙,竖了牌坊,建了郭巨坟——郭巨从此名利双收。
这则传说也不一定真实,但故事的原理倒很“科学”: 郭巨“巨额财产来历不明”顺利漂白,“白手套”都没用上一只!“先进事迹”个人需要,社会也是需要的…… 随机文章探山东双乳峰诅咒,挖山者接连死亡/外形似少女的双乳没结婚的人不能抬棺材,抬棺材容易倒霉(亲人也不能抬)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变形金刚是硅基生命吗,不是硅基生命/并且是人为制造出来机械生命宇航员在太空会遇到什么危险,陨石撞击/航天器破损失压/宇宙辐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秦庄襄王有几个儿子 秦庄襄王之后谁继位
秦庄襄王有几个儿子? 秦庄襄王乃与之子,后过继给夏姬,并在夏季的协助下登上王位,娶妻。
赵姬为秦庄襄王生下儿子,这是秦庄襄王的第一个儿子,后又有个儿子成峤,成峤生母不详。
先来说说秦庄襄王的长子嬴政,嬴政是秦庄襄王和赵姬所生,不过在春秋中又说嬴政其实是和赵姬的孩子。
并因为这样而造成了嬴政的生世之谜,知道今天这个争议都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而次子成峤乃秦庄襄王的次子,但是其生母不详,秦庄襄王时期封地于长安,所以又称长安君。
后来在秦朝攻打赵国的时候成峤投降于赵国,被赵国赵悼襄王封于饶,最终派大将攻陷赵国,名人将成峤斩首,其部下也全部坐连被处死,百姓们则被流放。
秦庄襄王之后谁继位? 秦庄襄王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子嗣单薄,他要选择继承人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了,只能从这两个儿子之中选择,但是按照古代立长的制度,嬴政是王位继承人的第一选择。
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秦庄襄王之后继位的就是长子嬴政。
这是个毫无悬念的问题,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是秦庄襄王的大统继承人,这个继承人不仅没有辜负先祖的托付,还将国家发展壮大,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朝代。
嬴政是秦庄襄王之后的秦国君主,不过这个秦国君主在统治秦国之后就开始了与前面的君主不一样的打算。
嬴政野心勃勃,从他开始懂事开始变已经知道了天下局势,并知道自己不能再被吕不韦制约,所以成年之后的嬴政挣脱吕不韦的管束,变得独立。
摆脱吕不韦的管制之后,嬴政开始大展宏图,任用尉缭和等人,且部下大将众多,其中、杀神等都是一等一的大将,让人闻风丧胆。
在这些忠臣的辅助下,嬴政先后攻陷六国,并最终将六国统一直属秦王管理。
统一六国之后,嬴政改称皇帝,废黜原本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并且统一了书文、车轨还有度量衡。
这些措施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而中国历史也正式进入一个全新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
若是泉下有知应该也会为自己的儿子骄傲,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能完成他生前想要称霸的梦想,并且嬴政还是超额完成的,依据消灭六国,成为统一天下的一个朝代。
秦始皇这样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秦朝的统治只维持了三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玄宗杀子真相解析 真的杀了三个儿子吗?
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 。
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
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的嫡长子来当吗?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当太子啊?我们讲过,玄宗的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
嫡子没有,那就应该考虑长子了,可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
老大不行那就考虑老二吧,这个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年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占优势,所以,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
如果没有变故,这个太子就安心等着接皇帝的班了。
但是,变故还是出现了。
什么变故呢?武惠妃横空出世了,而且很快就成了后宫专宠,赵丽妃靠边站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作母色衰则子爱驰,李瑛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啊?没有。
因为武惠妃虽然专宠,也不停地生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生的孩子都活不长。
连着三个孩子都夭折了。
接连的打击让武惠妃都没自信了,所以,生到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她再也不敢自己带了,干脆送给李隆基的大哥宁王去带,对外都谎称是人家的儿子。
这样一来,虽然唐玄宗对赵丽妃的感情淡了,但是,李瑛的地位倒没发生什么动摇。
可是,到了开元十二年之后,接连发生三件大事,使得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第一件事,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为新一任皇后了。
第二件,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已经七岁,过了儿童危险期,从宁王那里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身边,封为寿王了。
第三、开元十四年,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
这三件事叠加到一起,李瑛的地位可危险了,失去了亲妈的庇护,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他这个太子还能继续当下去吗?果然,就在开元十四年,李瑛人生中第一个考验终于到来了。
这一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动议一通过,武惠妃变成武皇后,李瑛马上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
这可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好在大臣出来说话了。
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他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
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飘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来。
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算是通过了。
可是,就像谚语说的那样,女人柔弱,为母则强。
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母亲什么事都做得出。
武惠妃也是如此。
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她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
可是,面对着明智的丈夫和对她并不友好的朝廷,武惠妃势单力孤,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就这样,十来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已经十七岁,该娶妻了。
娶了谁呢?他娶了大美女杨玉环,就是后来的杨贵妃。
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了,武惠妃更着急了,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武惠妃一下子觉得又有希望了。
什么转机呢?首先,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
另外,武惠妃的女儿也长大了,嫁了人,武惠妃又多了两个帮手。
咸宜公主嫁的人是谁啊?这个小伙子叫杨洄,说起来也是亲上加亲。
当年和不是生了两个女儿吗?一个叫,一个叫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了,但是,长宁公主活了下来,杨洄就是她的儿子。
杨家在可是太出人才了,的母亲杨夫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族。
这小伙子出身于政治世家,可想而知,对政治也非常敏感。
小夫妻两个都表态,愿意帮助母亲给哥哥争个太子当。
这样一来,武惠妃的势力一下子增强了。
这些资源怎么利用呢?武惠妃不愧是武则天的侄孙女,马上做出了部署。
她自己专心致志在后宫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于杨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专门负责盯着太子的,随时举报不法行为好了。
俗话说三人成虎,她就不信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的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最近,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一个叫鄂王瑶,一个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这三个小伙子为什么对皇帝不满啊?其实很简单。
他们三个人的母亲当年都曾经得过宠,后来有了武惠妃,又都失宠了。
母亲同病相怜,孩子自然就走得近一些,三个人所谓的不满,也就是不满意父亲对自己的母亲太薄情。
这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有本事把它做大。
怎么做呢?武惠妃对着玄宗哭了个。
说: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为我们母子做主啊!另外,他们还对您说了好多不堪的话,太恶毒了,我都不敢跟您说!唐玄宗一听这话就怒了,为什么呀?他生气的倒不光是太子对武惠妃不敬,而是太子居然敢对他不满!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关系最微妙了,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毕竟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试想,要是有这么一人,职业就是等着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梦想自己的统治千秋万岁的皇帝呢!本来心里就别扭着呢,你再说太子对他不满,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唐玄宗听武惠妃这么一说,马上血往上涌。
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皇帝这么一说,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可又打过来了,而且来得比上次还猛,这一次他能顶住吗?能,因为又有贵人来搭救了。
谁呢?。
要知道,这还是开元二十四年,这时的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
我们不是讲过张九龄刚正不阿,喜欢跟皇帝叫板吗?一般小事尚且要争个是非曲直,何况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啊。
张九龄说:“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
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
……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表明态度之后,张九龄还给唐玄宗上起历史课来了,讲了一大堆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矛头直指武惠妃。
要知道,唐玄宗当时已经被感情所左右了,哪里听得进这些呀?越听眉头皱得越紧。
可是,废太子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宰相认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我们不是说过,李林甫为了当宰相,已经开始为武惠妃效力了吗?他得发挥作用啊。
怎么发挥呢?李林甫用起了自己的经典招数,退朝之后悄悄嘀咕。
这一次,他对着玄宗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玄宗。
那么李林甫这句话厉害不厉害啊?太厉害了,要知道,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怂恿皇帝违规时候最经典的说法了。
当年,想立武则天当皇帝,他们反对,李勣不就说了这么一句,帮高宗下了决心吗?时隔八十多年,李林甫又拿这句话来蛊惑皇帝了。
唐玄宗一听李林甫这么说,心里也颇有点之感,是啊,跟国家有关系的事情我听你宰相的也就罢了,可是,让哪个儿子接班,这是我们李家的私事,你张九龄管得着吗!干脆抛开宰相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吧,唐玄宗又有点负罪感,毕竟,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张九龄还是对的。
到底听谁的呢?唐玄宗心里的天使和魔鬼各占一半的位置,反复斗争,哪边战胜都有可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
怎么回事呢?当时废不废太子,关键不就在张九龄这儿吗?武惠妃想,干脆去他那里疏通疏通关系好了,告诉他,只要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武惠妃绝对亏待不了他!于是,就派了一个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了,跟他说:“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
” 武惠妃这样做好不好啊?大大的不好。
她太低估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
她以为宰相都像李林甫那样,只知道固权保位,她不知道,张九龄是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被打倒,但是决不能被收买。
果然,张九龄一听,鼻子都气歪了,你武惠妃居然想收买我,这不是侮辱我吗!对着牛贵儿一顿臭骂,把他给骂走了。
这还不算,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汇报给唐玄宗了。
唐玄宗一听,简直像兜头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浇醒了。
本来,武惠妃梨花带雨一番哭诉,他还觉得武惠妃楚楚可怜,引起了他保护弱者的冲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可就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了。
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则天、韦皇后和时代历练成长起来的,他太知道后宫和外廷勾结的威力了,他可以宠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绝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失着,也因为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他在唐玄宗心目中的位置可是越来越边缘了。
更糟糕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年底,他的保护人张九龄罢相了,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远贬荆州,彻底离开了长安城的政治舞台。
失去了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李瑛人生的第三次危机出现了。
怎么回事呢?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之后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大家可能要疑惑了,这事怎么又提出来了?唐玄宗为什么再次提出废掉太子呢?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记载是《》和《》,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又在唐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鄂王瑶、光王琚一起,唐玄宗这才再次发威,旧事重提。
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就是《新唐书》的记载了。
说太子李瑛误入武惠妃的圈套了。
什么圈套呢?《新唐书》记载:就在头一天夜里,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兄弟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事情紧急,哪里容人多想啊,再说了,太子兄弟早就在玄宗面前失宠了,正想找机会挽回呢,所以,太子李瑛还有、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去了。
一看三兄弟真的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得比谁都紧张,大叫太子谋反!玄宗自己就是个搞政变的高手,对政变最敏感了,马上采取行动,把三个儿子给抓起来了。
李瑛他们这才知道,上了武惠妃的当。
大体情节跟误入白虎堂差不多。
这两个记载都出自正史,到底哪个是真的啊?我个人觉得,虽然《新唐书》的记载更加活灵活现,但是,它恐怕不是真的。
为什么呢?三点理由。
首先,太子兄弟都是成年人,他们和武惠妃的矛盾由来已久了,武惠妃派人让他们带兵进宫,他们岂能那么轻易相信?这也太低估太子兄弟的智力了。
其次,如果太子带兵入宫被抓,审问的时候必定会说出武惠妃假传圣旨的事情,虽然武惠妃可以否认,但是唐玄宗也不是傻子呀!那样冒的政治风险可就太大了。
第三、如果真是带兵入宫的话,事后牵连的人必定不少,可是,从以后处理的情况看,被牵连的都是三兄弟的亲戚,这也不符合处理政变的惯例。
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更有道理。
三兄弟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还是经常混在一起,搞小集团,乱发牢骚。
被杨洄抓住把柄了。
唐玄宗对这个儿子早就不感兴趣了,一看儿子屡教不改,就又动了废太子的念头了。
上一次玄宗要废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那么,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会怎么表态呢?要知道,这时候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
那他会怎么说啊?说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顺眼了,废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风格。
李林甫不是以柔顺著称吗?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让皇帝感觉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
所以,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
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吧。
”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
李林甫不是说这是家事吗?那就按家法处理吧,不用在朝廷里宣布了。
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
废黜的皇后通常没有好结果,倒台的太子也一样。
十五天之后,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
一日之内杀三子,这可是唐玄宗当皇帝以来最大的冤案。
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大错,李瑶和李琚更是以学识著称,三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们惋惜,觉得唐玄宗太心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