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虽在,天下已亡”:解析五代十国的纷乱历史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五代共计53年,平均每代10.6年,仅中央政权就有15人过了一把瘾,平均每人享国3.55年。

这其中有7人称帝,占46.67%,篡位者中又有5人是杀掉自己的父兄篡

【千问解读】

五代共计53年,平均每代10.6年,仅中央政权就有15人过了一把瘾,平均每人享国3.55年。

这其中有7人称帝,占46.67%,篡位者中又有5人是杀掉自己的父兄篡位,占71.40%,另有一些欲行篡位却又失败的,以及非中央政权的尚未纳入统计。

要想看懂上面的数据,小编得给各位详细介绍一下历史背景:所谓“五代”是指被史家所认可的正统王朝,它们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这五个朝代前面为啥都要加一个“后”字呢?这是因为这些国号之前都已经存在过了。

五代从公元907年开始,一直到公元960年结束,前前后后共计53年。

907年,废掉的最后一位皇帝(),篡位称帝。

自此拉开了的纷乱序幕。

朱温后来被他的次子朱友珪杀死,篡位者被弑君者(也是弑父者)取代。

之后,朱友珪又被他的弟弟杀害。

自此后梁的历史结束。

这一朝仨皇帝,老爹篡位自立、儿子杀了父亲、弟弟杀了哥哥。

可以说,后梁给五代十国的历史做了一个示范,开了一个“好头”。

有了后梁做榜样,紧随而来的后唐也不落下风。

说起后唐,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位“五代战神”,他就是唐庄宗。

关于他的故事,或许大家之前听说过,“三支箭为父亲报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只可惜这位战神打仗厉害,当皇帝却当得一塌糊涂,最后竟被自己宠信的伶官乱箭射死了。

李存勖死后,他的大哥(的养子)即位,史称唐明宗。

而这位皇帝就像他的谥号一样,是五代十国中难得的“明君”,在位整整七年(五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

只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篡位没有成功反而活活气死了老爹。

继位的另一个儿子又被李嗣源的养子篡位成功。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听说后,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竟然认了契丹人做了父亲。

请他们出兵攻灭了后唐,石敬瑭则做了后晋的开国皇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板上钉钉的“汉奸'。

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即位,只是他不想再认契丹人做爷爷了,于是契丹人一气之下灭亡了后晋,以开封为都城建立了“”。

这时候轮到另一位五代英雄登场了,他就是后汉的开国之君,他一看契丹人不走了,于是。

对契丹人说:“要是你们不想回去,那就一辈子也别想回去了。

”契丹人一听就不愿意了,心想家里面还有老婆孩子呢,就这样契丹人弃中原而去,后汉政权得以粉墨登场。

只可惜后汉是五代中国祚最短的政权,前后只有四年。

后汉的第二位皇帝是隐帝刘承佑(也是后汉的最后一位皇帝),被托孤大将杀死,后周建立。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段比较狗血的剧情,起初郭威并不想篡位自立,但是架不住自己的部下想当新皇帝的功臣,于是提前上演了一段“陈桥驿兵变”的戏码。

只是道具更简陋了一些,披得好歹是黄袍,而郭威披得则是黄旗。

披着黄旗当皇帝的郭威励精图治,带给了中原百姓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只是他的儿子们都先他而去了(全部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死)。

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他史无前例地打破了一个记录,选择了老婆的侄子做储君,这位侄子就是(也叫郭荣),史称后。

柴荣继位后,继续推行他姑父的政策,后周变得越来越强大,大有结束五代乱世的迹象。

只可惜天妒英才,柴荣三十九岁就死了,皇位传给了只有七岁的。

大家想想,在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继位者若是一个只有七岁的皇帝,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按套路走了。

公元960年,后周得报说北汉和辽军联合南下进犯,朝廷的大臣们想也没想就派出赵匡胤率军迎敌,结果赵匡胤领军刚出卞梁,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驻扎下来。

据说那天他还喝了一点酒,晕晕乎乎地就醉了。

醒来后,就感觉浑身热得不行,一看原来有人给他披上了黄色的袍子。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就这样再一次篡了位,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明主,政权交接得非常顺利,后周恭帝也得到了较好的待遇。

明主出世,五代的乱世眼看也就要结束了。

从朱温到赵匡胤,从后梁到北宋,五代十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纷乱的时期。

后世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这段历史,叫“朝廷虽在,天下已亡”。

随机文章惊现昆仑山冰封真龙照片,传闻登山队偶遇真龙被真气所伤真的有人拍到了小精灵,英国妈妈在现实中看到花仙子揭秘超人类主义宣言真相,致力于通过科学强化人类人体(成神计划)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如何,机器人现在的发展状况(将取代人类)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层会怎样,手机没信号WIFI不能用/动植物会消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天下第一奇士曾静:科场失意者的荒诞悲歌

湖南永兴的山水间,曾走出一位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奇士”的读书人——。

他的一生如同一场荒诞剧,从科场失意的穷到策反朝廷重臣的“反清义士”,再到帝的座上宾与帝的刀下鬼,其命运跌宕堪称的缩影。

一、科场困局:寒门学子的精神崩塌 曾静(1679—1736年)生于湖南永兴的没落地主家庭,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

他自幼攻读经史,却在之路上屡遭重创——县学生员身份已是其仕途顶点,此后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

这种挫败感在雍正三年(1725年)达到顶峰:因湖南地狭人稠,他携弟子张熙、廖易赴川谋生,途经长沙时目睹“五星联珠、日月合璧”的天象,将其视为天命所归的吉兆。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击碎了他的幻想:两年间家乡连遭水灾,流民遍野,时疫横行。

这种从“天命所归”到“人间炼狱”的认知撕裂,成为其反清思想的催化剂。

二、思想异化:遗著的致命诱惑 在人生至暗时刻,曾静购得吕留良诗稿,其中《钱墓松歌》的“紫云宋松围一丈,万苍明松八尺余……天荒地塌非人间”之句,与其所经历的民生凋敝形成强烈共鸣。

吕留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主张,在曾静贫瘠的思想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

他开始在《知新录》中宣扬“春秋时,该做;战国时皇帝,该做”的荒诞理论,甚至将吕留良视为“明季皇帝”的不二人选。

这种将经典异化为政治宣言的行为,暴露出其思想体系的混乱与偏执。

三、策反闹剧:面前的权力臆想 雍正六年(1728年),五旬老童生曾静上演了其人生最荒诞的一幕:他派学生张熙携带亲笔策反书,跋涉数千里赴西安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

其策略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在策反书中,他罗列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同时以“华夷之分”论证清廷统治的非法性。

更具黑色幽默的是,他竟以后裔的身份要求岳钟琪“为宋廷复仇”。

这种将历史符号强行拼贴的政治幻想,在岳钟琪“焚香拜天、假意应允”的戏码中彻底破产。

四、帝王棋局:雍正的舆论控制术 曾静被捕后,雍正帝展现出高超的统御智慧。

他未如大臣所请将曾静凌迟处死,反而将其供词与自身谕旨编纂成《大义觉迷录》,令曾静赴全国官学宣讲。

这种“以叛徒证圣明”的策略,实为对江南士族的舆论反制——当时民间流传着雍正“弑父逼母”的谣言,而曾静的现身说法恰成最佳辟谣工具。

更精妙的是,雍正将批判矛头引向已故的吕留良,对其开棺戮尸、族诛弟子,既转移了视线,又震慑了江南文脉。

这场持续五年的“思想改造运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舆论管控案例。

五、权力更迭:乾隆的清算与禁忌 雍正十三年(1735年)驾崩后,曾静的命运急转直下。

乾隆帝即位首日即下令将其凌迟处死,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焚毁《大义觉迷录》。

这种政策转向绝非偶然:乾隆深谙其父“以叛证道”的政治风险,遂以“大逆不道”之名终结闹剧。

更值得玩味的是,乾隆同时赦免了因“案”被囚的岳钟琪,这种“杀其徒而用其将”的手法,彰显出新一代帝王对权力平衡的精准把控。

曾静之死,标志着雍正朝“以叛制谣”策略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清代文字狱进入更残酷的阶段。

六、历史镜像:失败者的文化标本 曾静的悲剧,本质上是传统士人精神困境的极端呈现。

他既无的宗教动员能力,亦乏黄宗羲的思想深度,却妄图以之力颠覆王朝。

其策反书的逻辑漏洞(如以岳飞后裔身份策反岳钟琪)、行动计划的荒诞性(学生张熙变卖家产筹措路费),暴露出底层知识分子在王朝高压下的精神错乱。

后世史学家史景迁曾感叹:“这个自诩为蒲潭先生的读书人,终究只是权力游戏中的提线木偶。

” 在湖南永兴大布江乡的蒲箕塘,曾静故居早已湮灭,唯余电站管理所的残存石磨与家谱记载的龙形山墓地。

这个自称“南海无主游民”的落魄书生,其人生轨迹恰似一曲科举时代的挽歌——当八股取士的独木桥断裂时,坠落者或成李贽式的思想先驱,或如曾静般沦为权力祭坛的牺牲品。

而那段“皇帝与秀才”的荒诞对话,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声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下第一奇士曾静:科场失意者的荒诞悲歌

湖南永兴的山水间,曾走出一位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奇士”的读书人——。

他的一生如同一场荒诞剧,从科场失意的穷到策反朝廷重臣的“反清义士”,再到帝的座上宾与帝的刀下鬼,其命运跌宕堪称的缩影。

一、科场困局:寒门学子的精神崩塌 曾静(1679—1736年)生于湖南永兴的没落地主家庭,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

他自幼攻读经史,却在之路上屡遭重创——县学生员身份已是其仕途顶点,此后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

这种挫败感在雍正三年(1725年)达到顶峰:因湖南地狭人稠,他携弟子张熙、廖易赴川谋生,途经长沙时目睹“五星联珠、日月合璧”的天象,将其视为天命所归的吉兆。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击碎了他的幻想:两年间家乡连遭水灾,流民遍野,时疫横行。

这种从“天命所归”到“人间炼狱”的认知撕裂,成为其反清思想的催化剂。

二、思想异化:遗著的致命诱惑 在人生至暗时刻,曾静购得吕留良诗稿,其中《钱墓松歌》的“紫云宋松围一丈,万苍明松八尺余……天荒地塌非人间”之句,与其所经历的民生凋敝形成强烈共鸣。

吕留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主张,在曾静贫瘠的思想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

他开始在《知新录》中宣扬“春秋时,该做;战国时皇帝,该做”的荒诞理论,甚至将吕留良视为“明季皇帝”的不二人选。

这种将经典异化为政治宣言的行为,暴露出其思想体系的混乱与偏执。

三、策反闹剧:面前的权力臆想 雍正六年(1728年),五旬老童生曾静上演了其人生最荒诞的一幕:他派学生张熙携带亲笔策反书,跋涉数千里赴西安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

其策略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在策反书中,他罗列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同时以“华夷之分”论证清廷统治的非法性。

更具黑色幽默的是,他竟以后裔的身份要求岳钟琪“为宋廷复仇”。

这种将历史符号强行拼贴的政治幻想,在岳钟琪“焚香拜天、假意应允”的戏码中彻底破产。

四、帝王棋局:雍正的舆论控制术 曾静被捕后,雍正帝展现出高超的统御智慧。

他未如大臣所请将曾静凌迟处死,反而将其供词与自身谕旨编纂成《大义觉迷录》,令曾静赴全国官学宣讲。

这种“以叛徒证圣明”的策略,实为对江南士族的舆论反制——当时民间流传着雍正“弑父逼母”的谣言,而曾静的现身说法恰成最佳辟谣工具。

更精妙的是,雍正将批判矛头引向已故的吕留良,对其开棺戮尸、族诛弟子,既转移了视线,又震慑了江南文脉。

这场持续五年的“思想改造运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舆论管控案例。

五、权力更迭:乾隆的清算与禁忌 雍正十三年(1735年)驾崩后,曾静的命运急转直下。

乾隆帝即位首日即下令将其凌迟处死,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焚毁《大义觉迷录》。

这种政策转向绝非偶然:乾隆深谙其父“以叛证道”的政治风险,遂以“大逆不道”之名终结闹剧。

更值得玩味的是,乾隆同时赦免了因“案”被囚的岳钟琪,这种“杀其徒而用其将”的手法,彰显出新一代帝王对权力平衡的精准把控。

曾静之死,标志着雍正朝“以叛制谣”策略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清代文字狱进入更残酷的阶段。

六、历史镜像:失败者的文化标本 曾静的悲剧,本质上是传统士人精神困境的极端呈现。

他既无的宗教动员能力,亦乏黄宗羲的思想深度,却妄图以之力颠覆王朝。

其策反书的逻辑漏洞(如以岳飞后裔身份策反岳钟琪)、行动计划的荒诞性(学生张熙变卖家产筹措路费),暴露出底层知识分子在王朝高压下的精神错乱。

后世史学家史景迁曾感叹:“这个自诩为蒲潭先生的读书人,终究只是权力游戏中的提线木偶。

” 在湖南永兴大布江乡的蒲箕塘,曾静故居早已湮灭,唯余电站管理所的残存石磨与家谱记载的龙形山墓地。

这个自称“南海无主游民”的落魄书生,其人生轨迹恰似一曲科举时代的挽歌——当八股取士的独木桥断裂时,坠落者或成李贽式的思想先驱,或如曾静般沦为权力祭坛的牺牲品。

而那段“皇帝与秀才”的荒诞对话,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声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朝廷虽在,天下已亡”:解析五代十国的纷乱历史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