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秦晋之好是如何来的?春秋最不义之战指的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其实应该是两个时期,也就是春秋和战国,其分水岭就是和左丘明等人所著《春秋经》及《春秋三传》,春秋
【千问解读】
我们常说的,其实应该是两个时期,也就是春秋和战国,其分水岭就是和左丘明等人所著《春秋经》及《春秋三传》,春秋的截止时间,有止于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03年三种说法。
咱们今天要说的春秋最不义之战,那个始作俑者不但破坏了君子战之规则,还毁掉了一个很美好的。
那个被毁掉的成语,就是今天还在用的“秦晋之好”——事实上从秦晋韩原之战后,秦晋就不好了,尽管当时秦国国君是国君的姐夫。
一、秦晋之好的由来 作为周王室分封的诸侯,秦晋之好从娶晋献公的女儿开始,又因为秦穆公之女怀嬴先后嫁给晋怀公姬圉和姬(辰嬴)得到巩固。
秦晋两国因为亲上加亲,所以相处的十分融洽,众所周知的事情,就是没有秦穆公的帮忙,就没有之一的晋文公——当时最有希望当晋国国君的,是(原先是帮小白的,帮助重耳)。
春秋时期——不仅仅是春秋时期,在封建社会,又一个帝王君王诸侯卿相都必须遵守的规则,那就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 诸侯会盟的时候,还要讨论一下大家的家事:在座的是不是有人不孝顺?是不是有人废长立幼?是不是有人看着小妾漂亮,就把她扶正为妻了?如果有,咱们就一起揍他! 所以诸侯之间的联姻,也讲究一个,比如说怀嬴先后许配给晋怀公姬圉和晋文公姬重耳,都是做正妻,其余诸侯与晋国联姻,只能做妾,妾是永远也不可能升格为妻的,除非那个国君不想干了。
怀嬴到晋国,是跟晋国国君有平等地位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 这段话比较难懂,而且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有必要翻译一下:秦穆公一次性许配给晋文公五个女子,怀嬴是正妻。
怀嬴给丈夫打洗脸水,那是秀恩爱,丈夫不领情不礼貌,那就怪不得夫人发火。
晋文公知道自己违背了夫妻平等的原则,只好低头认错。
请注意,东周分封的列国,晋国只是侯国,秦国一直到东周,才被封为伯爵,所以他们正式的称号,应该是晋侯、秦伯。
后来周王室衰微,诸侯纷纷给自己加官进爵,原先的男爵子爵也都敢称公称侯,秦楚还曾经短暂称王。
为了统一称号,咱们还是称之为秦某公、晋某公。
二、秦穆公的国际主义精神 咱们开头说过了,从秦穆公和晋献公开始,秦晋之好就是政治婚姻,在女人看来,丈夫和家人同等重要,而在男人看来,姻亲一文不值,姐夫小舅子之间本来就是一生之敌。
这就是说,秦晋之好在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被污染、破坏,成了尔虞我诈的代名词。
咱们看历史人物,还真不能一棍子打死,起码秦穆公还是有一点国际主义精神的——当时的国、家与现在的国、家事不同的概念:周称天子,掌管“天下”,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的领地,都叫做“国”,卿室大夫才配有“家”,一统六合实行封建制之前,夏商周都属于奴隶制,平民百是领地上的附庸。
东周后期和整个西周,周天子的权威基本已经归零,他的直属部队连一个伯国男国子国都打不过,说话也没人听,诸侯国属于实际上的独立状态,各国之间不管是不是亲兄弟(大部分国君都),都是要明算账的。
这其中秦穆公是个颇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另类。
话说在公元前651年,晋国发生内乱,公子夷吾请求秦穆公出兵为自己站脚助威,并且开出了一个让秦国无法拒绝的条件:“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
” 其实公子夷吾本来就没想过要兑现承诺,他在给秦穆公开支票的同时,又把汾阳许给了里克(晋之权臣,似乎也是功臣,后被夷吾逼死):“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
” 公子夷吾成为晋惠公之后,马上变脸如翻书:“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向秦穆公道歉)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
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
” 晋惠公耍无赖居然还能找到理由:“不是你小舅子耍无赖,实在是大臣们都反对,我刚刚继位,也不好太霸道,姐夫你就吃了这个哑巴亏吧!” 秦穆公当然气得要死,但是他还真有点人如其名(赵任好),再加上夫人(,晋献公之女,夷吾之姊)吹枕头风,也就咽下了这口窝囊气,把自己兴师动众当成了一次演习拉练。
要不怎么说人不能太猥琐呢,晋惠公夷吾赖掉了河西之地,马上就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公元前647年,晋国就发生了大饥荒,连草根树皮都没得吃,夷吾只好厚着脸皮向姐夫秦穆公求援。
秦国君臣实际上是憋了一口气的,但是他们却表现得很大度。
秦穆公问大臣子桑“给不给(与诸乎)?” 子桑回答:“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
” 秦穆公又问大臣:“给不给?” 百里奚回答:“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
行道有福。
” 秦国君臣都表示要支援晋国,但是也有人表示反对,并建议秦国趁机伐晋:“邳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 还是秦穆公最后拍板:“夷吾这小子确实不地道,但是老百姓是无辜的(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咱们还是拉他们一把吧。
” 秦国举倾国之力援助晋国:“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劳役而非战役)。
” 三、晋惠公是个白眼狼 转过年来,也就是公元前646年,秦国也遭了灾荒。
本来秦国是不缺粮的,但是去年支援晋国力度太大,闹得地主家也没了余粮。
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秦国该向晋国伸手了。
秦国并不是白要,而是给钱,但是晋国给钱也不卖:“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
” 晋惠公夷吾应该是个生米恩斗米仇的真小人,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痛恨姐夫赵任好,他不但不卖给秦国粮食,还想发兵伐秦。
晋国也不是没有好人明白人,比如大夫庆郑就力主援助:“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
四德皆失,何以守国?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
”“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但是庆郑的声音马上被卿大夫、晋惠公舅父虢射打断了:“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
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 来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和《三家注·卷三十九·晋世家》的这两段史料,无须翻译,因为原话更能体现出晋国君臣无耻(庆郑除外)。
白眼狼晋惠公夷吾决计伐秦,气得庆郑:“总有你后悔的一天!” 四、秦穆公好人有好报 一听说晋国忘恩负义,不但不卖粮救急,还要兴兵来犯,秦国上下,撸胳膊挽袖子要揍小舅子姬夷吾。
《国语·卷九·晋语三》和《左传·僖公十五年》都详细记载了秦晋韩原之战,笔者这里就不赘述了,这场战役秦穆公打得很艰苦,自己也差点成了小舅子姬夷吾的俘虏,最后横空出世杀来三百人,救了秦穆公赵任好,还生擒了晋惠公姬夷吾。
神兵天降的这三百人,可是大有来历,也是赵任好好人有好报的一个明证:秦穆公有一匹(或者是一批)好马,被乡野之人偷去做了烧烤,而且这三百个盗马贼还被抓了现行。
秦穆公听到汇报之后,不但没有为自己损失好马而大发雷霆,反而替那三百人的健康担心:“我听说吃了良马之肉,如果不喝好酒的话,就会得病甚至挂掉。
乡野之人没有好酒,把我的好酒送过去一些,别让他们因此得病!” 于是《史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缪(通穆,由此可见壮缪侯可能就是壮穆侯)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缪公,反获晋公以归。
” 小舅子姬夷吾生擒姐夫赵任好的计划落空,反而被那三百个马肉美食家捆成了粽子送到了秦军大帐。
按照秦穆公和秦军将领的意思,就要把晋惠公宰了祭天,甚至想一鼓作气吞了晋国:你不给我粮,我就既要你的粮,也要你的地! 这时候看出“秦晋之好”的作用了:扶弟魔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絰逆。
” 穆姬的苦肉计枕头风起了作用,秦穆公赵任好也对小舅子晋惠公姬夷吾下毒手,只好把他养起来:“舍晋惠公,餽之七牢。
” 读者诸君不要误会,“七牢”不是关进监牢,而是让他享受侯爵的待遇。
按照《史记正义》的说法,一牛一羊一豕为一牢。
秦穆公好吃好喝供养着晋惠公,最后居然与当年十一月把他放了——从九月韩原之战被俘,到十一月被释放,姬夷吾等于在姐姐家白吃白喝了两个月。
读者诸君可能万万都想不到,这个晋惠公回到晋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当初主张支援秦国而反对开战的庆郑。
结语:君子修德,必有福报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晋惠公忘恩负义没有受到惩罚,秦穆公坚持好人做到底,后来还曾被晋国打败,看起来是做好人吃了亏。
但是我们细看一下秦晋两国的历史,就会知道晋国最后被赵魏韩三家分掉了,秦国筚路蓝缕,最后在赵(嬴)政的带领下,一统六合,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咱们重温秦晋之好与韩原之战,就是要祝愿读者诸君:幸福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平现400年前刊刻建本 曾是明代流行书籍
该“建本”书名统称《活法大成》,三册建本分别名为:《仰止子详今名家润色诗林正宗七卷》、《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诗林正宗之十三卷》和《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韵林正宗之十六卷》。
据《福建古代刻书》载:《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诗林》和《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韵林》系余象斗自编自刻的类书,总共刻有十八卷。
刊刻时间大约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据中国最具权威的“建本”专家、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华先生鉴定:该“建本”为明万历间刻本,建阳书林余象斗刻本。
据悉,余象斗刊刻的《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诗林》善本唯有部分分卷珍藏在国家级图书馆,但不齐全。
余象斗,福建建阳书坊人。
约、万历、年间前后在世。
又名文台,字仰止。
坊名双峰堂、三台馆等,自称三台山人。
他是明代最有名气的书坊刊刻家,也是通俗小说的编著者。
他所编印的书,品种多,数量大。
其代表作有:《皇明诸司公案传》、《北游记》、《南游记》等卷,余象斗双峰堂刊刻的《志传评林》是现存最早的《水浒传》完整刻本之一。
《书林清话》:“夫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为最。
” 细观这三册“建本”, 在其扉页中间刊刻有“三台馆山人 仰止 余象斗编辑;吏部左侍郎 九我 李廷机校正;书林双峰堂 文台 余氏 刊行”的字样,表明这是著名明代著作家、刊刻家余象斗的刻本无误。
据著名“建本”研究专家方彦寿先生所著《建阳刻书史》载:余象斗刊刻的书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自身宣传,往往将自个名号“仰止子”、“三台馆”直接印在书名中。
此次发现书中扉页中就有“三台馆人”、“仰止”、 “书林双峰堂”字样;二是注重名人效应,所编图书往往假托名人。
此次发现书中扉页中就有“吏部左侍郎”、“九我”、“李廷机校正”等字样,完全符合余象斗刊刻的风格。
翻阅书中刻印章法,该书采用单页竖十八行,每行二十四字,标题阴刻,内文阳刻,黑口,四周双边。
字体为仿宋体,进一步印证堪为余象斗刊刻风格。
《活法大全》这是一部为作诗者翻阅用的词书,按照韵脚排列,把一些辞语排在一起,诗人只要一翻,添上去就能做成七言四句、五言八句之类。
不用说当时是一部畅销书,及至今日,余象斗编著、刊刻的《古今名家润色诗林》和《古今名家润色韵林》,对广大爱好写诗填词赋曲的诗人仍是必备的案头之书。
此次发现明代余象斗刊刻“建本”善本弥足珍贵。
资深“建本”专家认为:按此品相的余象斗刊刻“建本”在拍卖市场上至少价位在六位数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少康是如何从农民踏上帝王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