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冰期究竟有多冷?是怎么回事?海南降雪至少17次

这在羊城人民严阵以待据说在本周末到来的创纪录低温天气的情况下,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微信上有关这方面的历史普及文章,早已刷屏无数。
不过至于这次会不会下
【千问解读】
这在羊城人民严阵以待据说在本周末到来的创纪录低温天气的情况下,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微信上有关这方面的历史普及文章,早已刷屏无数。
不过至于这次会不会下雪,气象台的说法是:不会! 除了广州之外,广东历史上下雪的次数也很多。
在没有现代取暖设备,也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父老乡亲们在对抗突如其来的猛烈寒潮方面费尽心力。
而在近世给广东带来最多寒冷袭扰的,就是明清两代长达400年的小冰期。
冷冻灾害72次海南降雪至少17次 我们先来看看广东各地下雪的情况。
后期,广东始现冻灾记录。
广东最早的冷冻灾害记载是1245年,番禺县(今番禺区)“十二月腊初,广州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所未有也”。
同年,南海县(今南海区)、佛冈县皆有数尺之厚的降雪。
不过,关于广东地区宋代的冷冻灾害文献记录目前所知仅此3条。
在1488年~1893年这405年里,也就是明末到清初广东有一个“小冰期”,在这期间内频繁降雪。
这次小冰期引发了多种冷冻灾害,对农业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甚至是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93 年特大寒潮之后,广东开始逐渐进入“现代暖期”,珠江三角洲地区近百年来已无降雪记载。
明清小冰期究竟有多冷?明代共记载冷冻灾害72次,则有277次。
当时广东境内,北部、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皆出现了冷冻灾害性天气。
南海县、大埔县、惠来县、兴宁县、揭阳县、龙川县等地更是发生了多次冷冻灾害。
这一时期广东的雪线甚至抵达了海南岛的北部沿海地带,这里的气温居然曾经降到零度以下。
1606年(明三十四年) 海南琼山冬大寒,六畜冻死; 1767年(清三十二年) 海南万宁冬陨霜——对于无数从北方赶到海南取暖越冬的“候鸟”们来说,这应该很难想象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245~1924年间,广东地区的冷冻灾害主要由降雪造成,雨雪和霜冻天气次之。
可见下雪对于广东来说,并不罕见。
这一小冰期的降雪,有直接记载的,广州至少有11次,雷州半岛至少有10次,海南岛至少有17次——海南岛比广州还要多! 史上抗寒招数:熏烟法、培土法、包裹法 当然,对于过惯了温暖生活的广东人来说,在历史上的那些下雪天,常常代价惨重。
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土办法。
比如熏烟法,也即燃烧柴草、秸秆、枯枝、落叶、干粪块等发烟物,释放烟幕,减弱地面有效辐射,提高气温。
这个办法最早见于北魏《齐民要术》。
又如培土法,即在冷冻天气来临之前,培土壅根,使土壤疏松,土温提升, 并起到保护根部的作用。
培土法多用于果树防寒,如韩彦直的柑橘专著《桔录》中记载:“冬月以河泥雍其根”。
包裹法对于现代的城市人来说也并不陌生。
这种方法多用于树木越冬防寒,仍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树木管理中,但费时耗工,效率较低。
张宗法在《三农纪》中写道:橄榄“但性畏寒,宜于冬时以茸草缚梗”;龙眼“其树畏冬,须蔽茸其上,草缚其梗,粗大如股方妥”,这都是对广东非常实用的经验之谈。
但人工的防御毕竟只能挡一时之急,大气候的变化凡人无可逆转。
明清小冰期使荔枝、椰子、槟榔等的分布北界逐渐南移。
福建、广西的很多地方是在这一时期之后不再适合种植荔枝了。
云南昆明地区小冰期后,大象的群栖地逐步退到了西双版纳。
在海南岛琼海,通过植物遗存信息可以得知,红树林在1486年左右达到生长的高峰,之后逐渐减少,说明天气变冷了。
而需要温暖气候滋养的珊瑚礁,生长也受到了抑制。
随机文章瑞典RBS-15型反舰导弹,经典鸭式布局让导弹更灵活世界上最后一条美人鱼,距今1万多年历史(美人鱼真实存在过)赤道为什么是一条重要的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动植物长得更快更大西方三大神话体系,揭秘欧洲国家神话起源/最具现实色彩的神话故事复联4漫威惊奇队长吊打灭霸,漫威惊奇队长干嘛去了/阻止宇宙战争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因为这一个小小的发明,竟成为动乱数百年的元凶
这个时代既有人口锐减,生命涂炭的“乱世特征”,同时,它还有超前技术和超前战术的精彩一面。
这个时代就是五胡十六国乱世。
从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直到隋朝统一中国,这中间两百多年的时间就是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
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民族融合,同时,还有“超级武器”的发展,这种“超级武器”就是“具甲骑兵。
” 所谓“具甲骑兵”,我们可以理解为“重骑兵”,就是骑手和战马都用坚硬的铁甲覆盖,防御力超群,战斗力凶悍。
当时,在平原上,这种部队就是无敌的存在。
那么,当时的重骑兵究竟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它在那场乱世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秦汉时代,骑兵作战虽然已经普及,但还是停留在奔袭骚扰穿插的作战任务,由于骑手无法负重,因此当时的骑兵多为“轻骑兵。
” 直到西晋时代,一种神奇的而实用的东西被发明,这就是“马镫”,马镫的发明直接引爆了一场军事革命。
马镫、高鞍这些东西使得骑手可以在马上大量负重,使得重甲骑兵问世,当时的重甲骑兵全额负重数十斤,骑手手持长槊,横冲直撞,就如同黑铁塔,故此又称“铁浮屠”,这种骑兵在当时就是现代的重型坦克,无法抵御,所向披靡。
重装骑兵的问世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南方军队的弱势,北方军队的强势。
这是因为当时控制西北和东北优秀战马产地的多为胡人,这些人平素就习惯骑射,与马为伍,故此胡人优良战马多,他们的骑手技术精湛,体力过人,能负担重装骑兵的强大压力。
反之,当时的南权在失去了优良战马以后,根本无法组建大规模的重骑兵部队,这就直接导致历次战役南方政权总是半途而废,除了这种“军事奇才”短暂的击败过北方骑兵,整个南北朝南方对北方的战争最终多以失败告终。
南北朝时代的重骑兵被称为“马选神骏,人挑健儿”,可见组建重骑兵部队是有着严苛的条件的。
因为重骑兵强大的负荷,需要战马和骑手有过人的体力和毅力,精挑细选的马和人数量本就有限,再加上重甲马槊这类武器的高昂价格,所以,组建一支重骑兵部队成本过于高昂。
当时最强大的胡人政权在鼎盛时期也不过拥有几千重骑兵,但这几千人的部队就足以横行中原,建立一个王朝,可见重骑兵的威力。
南方汉人政权重骑兵数量最多的是南梁时代,当时萧衍砸锅卖铁,集合数十年之力才勉强凑够了几千重骑,但既便如此,还是敌不过北魏,可见南北军事实力的悬殊。
南北朝兴起的重骑兵在宋代之后逐渐被放弃,除了造价高昂这个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组建重骑兵部队容易形成军队派系,甚至形成军阀割据。
因为重骑兵组建条件太过严苛,凡是能成为重骑兵的军人几乎都是武将级别的猛人,这种人不是寻常民兵能比,他们大多数职业军人,这类人若聚在一起听命于一个指挥官,这对于来说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所以,最忌讳军阀的宁愿花大价钱打造重步兵和弓弩,也不愿意大规模购买优良战马装备重骑兵。
随机文章“尹邢避面”这个成语什么意思?两个美女成就的一段佳话!中国古代造纸术简介太平洋最深处有生物吗,海底一万米存在怪物或外星人(细思极恐)宇宙中最多的元素,宇宙含量最多的元素(氢元素占80%/氦10%)人在宇宙中能存活多久,人暴露在太空中会怎样(活不过2分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皮革服装制作与工艺专业:小众专业里的大机会
这个专业有三个硬核优势:1.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教育部2022年就业质量报告),全国皮革行业年产值超1.2万亿,但专业人才缺口达20万;2.国家政策大力支持,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皮革制品列为重点领域;3.薪资水平可观,长三角地区应届生起薪5000-8000元,5年以上经验的技术骨干年薪可达15-25万。
二、专业认知:像做菜一样的艺术如果把服装设计比作写菜谱,那皮革工艺就是掌勺的大厨。
这个专业既要懂"食材"(皮革分类、鞣制工艺),又要会"调味"(染色、压花),还得掌握"火候"(裁剪缝制)。
比如:头层牛皮像牛排,讲究原汁原味;PU革像素肉,环保又实惠;激光雕刻技术就像3D打印,让皮革"开口说话"。
三、行业前景:老树发新芽别看皮革行业历史悠久,现在可是赶上了三大风口:1.国潮崛起:李宁、回力等品牌大量使用创新皮革材料;2.环保升级:国家推行"无铬鞣制"新标准,催生技术革新;3.智能制造:广东狮岭皮革城已建成数字化生产线,效率提升40%。
据中国皮革协会数据,2022年行业新增就业岗位8.7万个,技术岗占比超60%。
四、适合哪类孩子?1.学科优势:化学(鞣制剂反应)+美术(设计基础)双优;2.性格特质:喜欢动手制作、有耐心(做个钱包要缝300多针);3.职业期待:想进知名企业(奥康、红蜻蜓等),或自主创业(皮具工作室)。
五、报考指南1.院校推荐:一本重点:陕西科技大学(全国首个皮革专业)二本优选:北京服装学院、温州大学专科强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2.课程重点:核心课:皮革材料学、服装制版技术加分项:3D建模、智能设备操作3.专业对比:比服装设计更"硬核":要懂化工原理比材料工程更"接地气":直接对接生产企业六、温馨提示这个专业不是"躺赢"选择:实训车间有皮革味道,对气味敏感的孩子慎选;要经常站着操作设备,需要一定体力;技术更新快,得保持终身学习。
总结:如果孩子喜欢动手创造,看重"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能,皮革专业是个低调的实力派选择。
就像好皮鞋越穿越合脚,这个专业的价值也会随着经验积累持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