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为什么皇太极继位首先是彻底征服朝鲜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继位之后,对内大力调整方针政策;对外的第一个重大举动,则是出兵朝鲜。

从死、皇太极登极,到当年十月,一个多月时间里,朝鲜作为邻国,没有派人来吊唁亡灵,也不前来祝

【千问解读】

继位之后,对内大力调整方针政策;对外的第一个重大举动,则是出兵朝鲜。

从死、皇太极登极,到当年十月,一个多月时间里,朝鲜作为邻国,没有派人来吊唁亡灵,也不前来祝贺新汗登基,相反,接纳了数量可观的从后金国出逃的辽人,据朝鲜史料记载,前后可能达到数十万人,仅价川一地即达三千多人。

(《李朝实录》仁祖卷十四) 这些人,在努尔哈赤编汉为奴的政策下从自由民变成奴隶,然后,不堪忍受而出逃,于是就成了前清极为有名的所谓“逃人”。

为此,后金汗国和后来的大清国制定了严厉的“逃人法”,力图以严刑酷法遏制他们逃亡。

网络配图 并一直蔓延到清军入关之后很多年,成为前清时代的恶政与恶法。

大之所以曾经在历史上特别声名狼藉,这些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恶声恶气的恶政恶法肯定是其原因之一。

此时,后金汗国与朝鲜交涉,要求朝鲜将这些“逃人”一概驱逐回来。

朝鲜置之不理,将这些逃过鸭绿江的辽东汉人遣送给了。

对此,皇太极感受到的肯定不仅仅是轻蔑,还有利益上的重大损失,因为这些人全部是人的奴隶,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在自己必须承受损失的同时,还必须承受这些满族人士的抱怨与压力。

以往,努尔哈赤时代曾经数次有过出兵朝鲜的动议,最后均未实施。

最重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避免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二是没有现实利益上的压力和考虑。

如今,和议和,解除了战略上的顾虑;王公贝勒们又正因为“逃人”的损失怨气冲天,此刻出兵朝鲜,立即可以得到这帮家伙的好感与拥戴,真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于我。

大约这是皇太极将自己继位后第一个重大军事行动锁定在朝鲜的原因。

而且据说努尔哈赤临死时,也曾经嘱咐那几,要把解决朝鲜问题放在第一优先考虑。

所以皇太极即位后,首征便是朝鲜。

皇太极的八位公主:哪个年方12岁就出嫁? 公主的奉献、痛苦、牺牲最终都为清王朝的崛起、实现海内一统、对西北部疆域的开拓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马喀塔(1625—1663):固伦长公主。

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二女。

其母为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与三女、八女同母。

后金天聪九年(1635)许配给察哈尔部蒙古汗之子博尔济吉特氏额尔孔果洛额哲。

清崇德元年 (1636)出嫁,时年12岁。

是年,额哲受封为察哈尔亲王。

六年(1641)额哲去世。

二年(1645)复嫁给额哲的弟弟阿布鼐。

顺治十四年(1657)受封为固伦长公主。

十六年封为永宁长公主。

后来改封为固伦温庄长公主。

阿布鼐在顺治五年袭其兄额哲遗爵受封为亲王,后因“负恩失礼”被削去爵位并被处死。

公主于二年(1663) 去世,时年39岁。

固伦端靖长公主网络配图 靖端长公主 清太宗第三女,其母为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与皇太极之二女马喀塔和八女同母。

后金天聪二年(1628)七月初三日生。

初封固伦公主。

崇德三年(1638)十二月许配给科尔沁部蒙古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哥哥之子即许配给她亲娘舅之子奇他特。

四年12岁时出嫁。

崇德八年(1643)奇他特受赐固伦额骆仪仗,顺治六年(1649)被封为科尔沁多罗郡王,八年闰二月去世。

十三年(1656)公主回到北京,十四年晋封为固伦长公主。

十六年晋封为延庆长公主。

后改为端靖长公主。

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去世,葬于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瓦房屯之东北,时年59岁。

雅图(1629—1678),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四女。

其母为皇太极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的九子福临、五女阿图、七女同母。

后金天聪三年(1629)正月初八日生。

初号固伦公主。

七年许配给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哥哥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第三子,也是她亲娘舅之子弼尔塔哈尔。

后来吴克善有罪,皇太极十分生气,欲断此婚姻,由于吴克善入朝服罪,仍维持其婚配。

祟德六年(1641)公主年13岁时出嫁。

八年(1643)弼尔塔哈尔被赐封为固伦额驸,康熙五年(1666)弼尔塔哈尔袭其父爵受封为卓礼克图亲王,六年去世。

顺治十三年(1656)公主回到北京。

翌年晋封为固伦长公主。

十六年(1659)十二月受封为固伦兴平长公主,后改为固伦雍穆长公主。

康熙十七年(1678)闰二月去世,时年50岁。

阿图(1632一1700),清太宗皇太极之第五女。

其母为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的九子福临、四女雅图及七女同母。

后金天聪六年(1632)二月十二日生。

崇德六年(1641)正月,许配给喀尔喀蒙古额驹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

八年12岁时出嫁。

索尔哈在崇德元年(1636)袭其兄额尔克代青之三等甲喇章京,即三等轻车都尉世职,顺治初年去世。

顺治五年(1648)阿图复嫁给蒙古巴林部辅国公博尔济吉持氏色布防,所以人称巴林公主。

色布腾为21世孙,顺治五年晋封为辅国公。

七年晋封为巴林郡王。

康熙七年(1668)二月去世。

阿图自嫁色布腾后,顺治十四年(1657)被封为固伦长公主,十六年二月被封为固伦和顺长公主,后改为固伦淑慧长公主。

阿图公主为孝庄文皇后所钟爱。

色布腾去世后,康熙十二年(1673)孝庄文皇后有病,派人把公主接到北京,以后又多次到北京。

三十一年(1692) 沼设护卫长史视贝勒例。

三十九年(1700)正月初十日卒于京师,时年69岁。

网络配图 固伦端献长公主 淑哲公主(1633—1648),皇太极的第七女。

其母为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持氏布木布泰(后来的孝庄),与皇太极的九子福临()、四女雅图、五女阿图同母。

后金天聪七年(1633)十一月十六日生。

初号淑哲公主。

崇德六年(1641)许配给蒙古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内大臣俄尔齐桑之子铿吉尔格。

顺治二年(1645)13岁时出嫁。

五年去世,时年16岁。

固伦端贞长公主 八女(1634—1692):固伦长公主。

皇太极的第八女。

其母为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待氏哲哲,与皇太极的二女、三女同母。

后金天聪八年(1634)闰八月十六日生。

初固伦公主。

祟德六年(1641)许配给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额驸博尔济吉特氏巴达礼之长子巴雅斯护朗。

顺治二年(1645)12岁时出嫁。

十四年(1657)二月被封为固伦长公主,十六年被封为固伦昌乐长公主,后改为固伦永安长公主。

康熙十一年(1672)五月,巴雅斯护朗袭其父爵为土谢图亲王,是年八月去世。

二十一年(1692)正月公主去世,时年59岁。

赐谥端贞长公主。

固伦端顺长公主 十一女(1636-1650),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一女。

其母为皇太极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与皇太极的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同母。

崇德元年(1636)三月二十五日生。

初号固伦公主。

顺治四年(1647)12岁时,嫁给蒙古部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七年去世,时年15岁。

十三年(1656)六月赐谥固伦端顺长公主。

相关阅读:改造强抢民色官员的手段 题记:李汉超,北宋初年著名将领。

历任散指挥都指挥使、绵州刺史、控鹤左厢都校、恩州团练使。

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随军平定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

不久升任齐州防御使、关南兵马都监。

开宝二年,即公元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李汉超任北面行营都监。

太平兴国元年,即公元976年,升任应州观察使、判齐州、关南巡检。

翌年,李汉超去世,追赠太尉、忠武军节度。

李汉超善抚士卒,能与士卒,去世时军中士卒都为他流泪。

李汉超在关南任职期间,政治稳定、断案合理,深得官民爱戴,纷纷请求朝廷为其立碑颂德。

这就是《李公德政碑》的由来。

宋太祖赵匡胤文功武略,闻名古今。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政变让他一夜成名。

赵匡胤导演了一场史上最为高端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初期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史料显示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驭人有术。

网络配图 据《石林燕语》记载: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吴越王钱俶迫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去朝拜宋太祖,宋朝很多官员建议扣留钱俶。

赵匡胤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胸怀大度地说:“你们不要担心,假如不是真心归降的话,钱俶不敢亲自来朝拜,他来了,就表示他是真心归降的,放他走,正好可以结纳人心,让他。

” 钱俶在离开宋都城时,向赵匡胤表白愿把吴越国交给宋朝,其实这何尝不也是一种试探。

赵匡胤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

这意思是说,在我,我都信赖你把吴越国交给你,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可以统治吴越。

钱俶临走时,赵匡胤送给他一个用御条贴封住的匣子,地说:“您回到家后,再打开来看。

” 钱俶捧着匣子朝家赶,路上他对神秘匣子尊崇备至,每天都要焚香跪拜,狐疑满腹却又小心备至。

终于到了江南。

回到家中,吴越王这才敢打开匣子。

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跳。

原来匣子里不是金不是银,也不是什么高档工艺品,而都是些宋朝大臣的请示报告。

再仔细看内容,老钱更是吓得脊梁骨发冷:这些大臣都要求把钱俶给扣留下来!钱俶看完这些文牍,汗水和泪水都“哗”地流下来了! 对赵匡胤的胸怀大度,钱俶真是,认为赵匡胤“独许我归,我何可负恩?”吴越国不战而降于赵宋王朝。

不想过了一年,赵匡胤就去世了,其弟即位,是为。

但是,他就没他哥哥那般胸怀和涵养了。

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8年,钱俶奉旨入汴梁,即被扣留,并整整地被软禁10年。

北宋名臣的《归田录》中有个记载:宋朝开国,边境战争不断,郭进是守卫重要关口的武将,有个下属向朝廷汇报说他私下通敌,有反叛之心,赵匡胤。

但他不是对郭进发火,而是训斥告发的人“以其诬害忠臣”,叫人把他绑了交给郭进处理。

郭进也是大度之人,不但不杀告发之人,还给这个下属一个赎罪的机会:“假如你能帮我取得敌军的一座城或者一个寨子,我不仅饶恕你的死罪,还给你官当!” 一年后,那个告发之人果然破敌立功,宋军轻而易举就获得了一座城池,郭将军履行诺言,打报告为他向朝廷请官。

但是,赵匡胤却不答应:“这个人品行有问题,诬害忠良,所立之功正好赎他的死罪,不用再谈赏赐了!”郭进不愿意自食其言,就又打一个报告请求皇帝批准自己的建议,并说:“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

”这意思说,不能失信于人,这有损公信力啊!于是,赵匡胤便同意郭进的请求。

打下四百座军州的赵匡胤武艺如何? 在很多的小说中,都讲赵匡胤是一个杆棒等身齐,打得八百连营都,也有人说赵匡胤创立了太祖长拳,号称武艺天下第一。

赵匡胤武艺超群当不假,不过是不是最能打,这个并没有信载。

关于棍的使用在宋朝确实有了很大发展,李小龙的二截棍源头就在宋朝,是从“大扫子”演化过来的,“大扫子”长的一截齐眉,短的一截两尺,专门扫马腿。

网络配图 《》里各路英雄防身大都用哨棒,都说明宋朝棍棒使用非常普及。

不过太祖长拳应该不是他创立的,拳法套路大概是清朝在成型的,宋朝恐怕还是散手阶段,而且军人出身只讲实用,不可能去搞拳法套路的。

信史也没记载宋太祖上过少林,太祖当兵出身,军阀手下一个普通军官,因为能力超强,逐渐成为军事统帅,最后和平兵变夺权。

在954年,郭威去世,即位。

柴荣为郭威内侄,后为郭威认为养子。

而郭威有外甥名李重进,当时为统兵大将,与柴荣不睦。

郭威临终之时,召见女婿德,外甥李重进,养子柴荣,宣布传为柴荣,并要求二人当面下跪,定君臣之分。

张永德是柴荣心腹立刻下跪,而李重进许久方下跪。

见郭威新丧,柴荣权势未稳,北汉刘崇乘机勾结契丹进攻后周,双方在高平发生激战。

当时北汉军三万,契丹精锐骑兵一万,后周昭宁节度使李筠初战不利,全国震恐。

此时柴荣,决定御驾亲征。

李重进率领左军,樊爱能率领右军,自己的妹夫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

可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樊爱能怯战,连连败退,而猛将李重进却徘徊观望,全军士气低落,面临崩溃。

此时周世宗柴荣亲上前线督战,却被敌军围困,当时作为禁军将领的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救下柴荣,士气大振,柴荣立刻下令全军反攻,结果大败敌军。

高平之战是五代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这一战奠定了周世宗柴荣不可动摇的地位,也让赵匡胤从一位普通将领,正式走进了皇帝的视野。

赵受命从禁军中选拔精锐,组建皇帝亲军,而由赵匡胤担任统帅。

此后的赵匡胤顺顺风顺水,官职一路飙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慈禧太后是如何毁灭大清帝国的

作为一个后宫的女人,她是如何毁灭大清帝国的。

慈禧,全名为叶赫那拉-杏儿,是清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治女强人,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权倾天下的女人。

执掌清帝国最高权力四十多年的她,后半生可以说与晚期的国运密不可分、荣辱与共。

作为一个弱女子,她达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所能企及的巅峰。

那么这个弱女子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她苦心维持的清王朝摧毁的呢? 她出身于满洲中底层官宦家庭,在17岁时被纳入宫中,成为帝的妃妾。

咸丰帝本人约有18位嫔妃,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慈禧只会是一个寂寂无闻的普通妃子。

但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恋,她竟为咸丰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儿子。

这便注定了她接下来人生的不平凡。

他的丈夫咸丰也是个悲情,即位时承继的便是一个内忧外患烂摊子,到了他这个时候,落第举人在广西聚众起义,以至于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

国内纷乱不已,洋人们偏偏也要凑热闹。

1856年,英法两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由海路自广东一路北上京津,清军一败再败,最终连首都北京也沦陷敌手。

咸丰帝携慈禧等人仓皇逃往热河,心力交瘁的咸丰在承德抑郁而终。

咸丰临死前命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和慈禧两宫太后联合辅政,慈禧作为继任的皇帝的生母,正式进入历史的权利舞台中央。

慈禧是个权利欲极强的人,由于不甘心肃顺等人把持朝政,便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一举铲除顾命八大臣,掌握了最高权力,史称“”。

这场政变并不是国家未来前途之争,因为政变双方均是王朝的维护者;这也不是理念之争,慈禧虽是稳健的保守派,顾命八大臣中亦不乏如此之流, 恭亲王奕訢虽是明了形势的开明派,肃顺此人亦是一个开明的满洲亲贵。

这场政变只不过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倾轧,以我生敌死的方式来确定谁做帝国未来的“当家人”。

慈禧正值青春灿烂的26岁便早早守了寡,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无疑是件极为不幸的事。

这一现实导致她不得不把自己过剩的生命热度投入到政治之中,而权力千百年来本身就是一剂效果极佳的兴奋剂,这又反过来弥补了她生活的失落。

此时,政治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义。

当然,她还有自己由衷疼爱的儿子,在其政治生活的前期,其无不是为自己儿子的将来作铺垫。

在同治帝位列至尊时,她的政治欲望还是有所克制的,毕竟儿子才是她寄托未来希望之所在。

但命运弄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病亡,慈禧彻底失去了亲情上的依靠。

由于同治帝没有生育子嗣,帝位悬空,接班问题成为帝国稳定的头等大事。

同治死后仅两个小时,满洲亲贵便召开了紧急会议。

在会议中,军机大臣乞求慈禧立一位的宗室,这无疑最为符合帝国的当前形势。

决意紧握权力的慈禧断然拒绝,为了保证手中权力的长久保持,最终竟立了一位年仅四岁的幼儿,这就是帝。

一生共做了34年的皇帝,但其一生都匍匐在慈禧的身影之下。

也就是说,自同治帝登基,慈禧一生掌握清帝国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 有心作为的光绪帝曾主持过对日甲午战争,也曾无惧重重阻力奋力变法,但也由于自己的“叛逆”惹怒慈禧而被囚禁于瀛台,成为事实上的囚徒。

慈禧也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投降派,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她也有强国雪耻的意图,对洋务派也进行一定的扶持。

面对列强,她也有强硬对抗之心。

1900年,她便曾出乎意料地向“世界”宣战,所有的西方列强都被当做敌国。

冲突很快引发战争,最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

这已是帝国的首都第二次沦陷。

痛定思痛的慈禧在此后也发布了预备立宪,准备进行政治改革。

1908年,在光绪帝死后仅一天,慈禧也。

在临死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她再次重复了三十四年前的选择,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完全无视帝国危机已多么严疴。

其死后仅仅三年,清帝国便轰然倒塌。

平心而论,清朝灭亡的根本责任不在慈禧,这是时代潮流造成的,而非某个人的责任,但她既然处在这一位置,得与失是相应的,其必然要承担国势颓倾的责任。

纵观慈禧一生,有人评价她“毫不作为”,这可以说是对她极大的误会。

事实上,她是那个时代最为“作为”的人,为了清帝国的千秋万代而殚精竭虑。

在她的努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凝聚在她这一强势“核心”周围,支持洋务派,进行军事现代化、经济现代化。

但如果我们因为看到她的作为而对她产生肯定之心,这也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她尽管维持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她的“作为”也导致后来清王朝的毁灭。

清朝专制帝权的消逝是必然的,但清朝是否一定将灭亡却不是必定的。

诸如亚洲日本、泰国,乃至欧洲的英国等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虽然丧失,但王室却长久传承。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皇室不也受到了相当的优待。

这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君主立宪制度也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但慈禧却错失了这一机会。

她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拥抱现代化改革,而不是固执的追求绝对帝制,顺应时势主动恳切地施行立宪以赢得天下人的认同,也许皇室还能长久保存,但她却拒绝如此。

慈禧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则是皇位继承的人选上。

当时形势已如此危急,帝国急需一位年富力强、、开明进取的优秀君主,而慈禧为了守护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同治帝死后却立了一位幼儿,这使得她错失了第一次机会。

光绪帝年长成人后,出于自己的权力私欲,她再次严厉打压积极进取的光绪,进而失去了第二次机会。

光绪死后,又立了一位更为年幼的溥仪,所有的机会都被其抛弃,清帝国的灭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细酌历史,慈禧可以说是一位悲剧人物,但谁又不是呢?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历代君王,、 奕訢 、肃顺、、洪秀全,乃至之后的袁世凯、孙中山等,这些哪一个人生中没有悲情色彩呢?在悲剧的大时代环境里,所有人都将受到时代环境的责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为什么这位帝王的陵寝屡遭灾祸?结果墓被盗了无数次

在清王朝灭亡之后,没有了帝王的威慑,盗墓贼们变的蠢蠢欲动起来,为了得到陵寝中的财宝,盗墓贼几乎盗掘了清东陵的全部陵墓,但是,唯独孝陵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好像有神灵在暗中守护这座陵墓一般。

在盗墓贼的很多次盗掘活动中这座陵墓都奇迹般的得以保全,但是,同样身为的,他的陵墓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康熙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一生稳坐帝位长达六十一年。

而且在他执政期间,也做出了很多非常重大的举措,使当时国内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对外交流方面取得非常长足的进展,在国家军事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

在他的领导下,当时的国家整体呈现出一片强盛祥和的局面。

那么,康熙为什么选择此处作为自己的陵寝呢? 相传康熙在世时勤于朝政,根本就没时间想陵墓的事。

一次到南方平定叛乱时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的女子向他哭诉,说:“因为生前没有选定墓地,死后灵魂只好到处飘零。

”梦醒后康熙帝跟大臣一讲,大家都认为这是神在提示要建皇陵了,于是,立即下旨在马兰峪康熙父亲爷的孝陵东南面选址建陵。

但是,他死后的命运却和生前迥然不同,与同在一片墓园的其他陵墓相比,他的陵墓可谓屡遭灾祸。

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公元一千八百三十二年的一月份,不知是天灾还是人祸,位于景陵两侧的房子突然着起了火,幸亏当时被人及时发现,大火被及时扑灭而免于造成更大的破坏。

然后在公元一千九百零五年二月份的一个早上,位于景陵中一个宫殿的屋檐突然又着起了大火,就在这座宫殿中,供奉着康熙以及他四位皇后和一位妃子的牌位都未能幸免。

这次火势没有能够得到及时遏制越来越大,几乎在一瞬间就把整座宫殿烧的精光。

这次的火灾造让景陵损失惨重,这也是自一八七六年孝陵发生火灾之后陵园中发生的第二次大型火灾。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光绪因此,他立即派遣数名大臣专门去查这件事的原委。

但是,被派去彻查此次事件的大臣们在花费了十几天时间后也没有弄清这起火灾的起火原因,最后,这起火灾案件只能成为一桩悬案不了了之了。

随后在一九二八年,又有一场灾祸降临到了景陵,这年七月盗贼孙殿英光顾了景陵。

在经过了数次灾祸之后,景陵又惨遭盗窃,陵园内的陈设建筑变的残破不堪,盗贼们甚至盗取了一部分的木质器具。

据随后负责陵寝修复的人们介绍说,景陵小碑亭附近的柁云都被盗走了,而且还丢失了数块天花板,甚至一些房屋的门窗都被盗走了。

时间推移到一九四五年,随着日本投降,国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沉寂许久的盗墓贼也变的活跃起来。

在这一年的八月份,一伙盗墓贼来到了多灾多难的景陵,有的文章说组织了300多人,有的文章说是30多人,说法不一。

他们想方设法进入地宫内部,但是在其费尽心力拆除了陵园中的好几面墙后依然没有进入地宫。

这伙盗墓贼也并没有轻易放弃,他们在花费了一夜时间苦苦挖掘之后,硬生生挖出了一条进入地宫的通道。

在进入地宫之后,发现地宫中密布着很多棺椁,其中两个膀大腰圆的盗匪挥舞着斧头劈向陵中棺椁,结果根本劈不开。

于是,找来了一把大锯,奋力锯棺,就在将要打开的一刹那,却非常诡异的冒出了火苗,不少盗墓贼都被烧伤了,之后,这伙盗墓贼慌忙逃出地宫,等到地宫中的火熄灭之后才又重新进入地宫。

经过盗墓贼的一番掠夺,地宫中的几乎被盗的干干净净,地宫也被破坏的残破不堪,甚至康熙以及随葬妃子的遗骸都被随意的丢弃在四处,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在这些被盗取的财宝中最贵重的便要数九龙玉杯,此宝物在康熙年间就被人盯上以至于很多人都想得到它,但是都没有成功,而随着康熙去世这件宝物也就随着他一起长埋地宫了。

随着时光推移,在盗墓贼将九龙玉杯盗出了地宫之后,这件宝物也随即失去了踪迹,不知了下落。

一九五二年夏,景陵的一座碑楼莫名的起火。

一支队借机想进地宫考察,因当地传说,地宫机关很多,进入的盗贼都会受伤。

考古队为了安全起见,由三人持枪进入地宫,地宫比较深,他们就用绳子慢慢往下挪,进到地宫以后,发现地宫内异常的冰凉,而且十分幽暗,他们继续往前走,走过了两道石门后,脚下突然漫出了黄水,冰凉刺骨,他们越往里走,水就越深,还没看到棺椁水就到了胸部,还迎面出来一股异味。

吓得三人赶紧退出。

最后,加上当地流行很多恐怖传说,也是无人再敢进入,于是决定关闭地宫 康熙可谓是一代伟人,但是在他死后,他的陵寝却屡遭灾祸,陵寝中的陈设被破坏,财宝也被洗劫一空,就连他的骨骸都被丢弃散落在地上,这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随机文章「天若有情天亦老」2百年后才有人对出下一句 成千古名对请问西汉[窦婴]生平简介及事迹?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制度是如何出现的?美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进展,第15艘被验收(24亿美元)探寻爱因斯坦不敢说秘密,到了4岁才学会说话的爱因斯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解析:为什么皇太极继位首先是彻底征服朝鲜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