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过程简介 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结果如何

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
德军第2集
【千问解读】
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
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
10月3日奥廖尔陷落。
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
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
德军10月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2-13日。
13日,苏联红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
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联红军58万人。
苏军只有85000人突出德军防线。
但实际上,由于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在十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有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
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泥泞中了,还有部分车辆需要坦克拉出。
(并不是某些资料说在十月初期下了大雪) 顽强抵抗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
1941年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线指挥部获得了新组建的5个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这些部队被重新编成了第5集团军,由列柳申科将军指挥。
1941年10月17日,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
同日,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第22,29,30,31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上将出任司令员,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则在原第10集团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朱可夫受命之后,着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一线建立新的防线,并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
并想方设法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依然只有9万余人。
他还特别注意将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派到莫斯科的各主要方向上去。
其中,的第16集团军开往沃洛科拉姆斯克,列柳申科的第5集团军在莫扎伊斯克,叶菲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在纳罗福明斯克方向,43集团军在小雅罗斯拉韦茨,49集团军在卡卢加等地展开防御。
莫斯科市民也被动员起来。
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路垒、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0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联红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莫斯科疏散许多政府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 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
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
1941年10月23日,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但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日逼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
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这使得德军的右翼大大延长,导致其在战线中部无法以足够的战术密度作战。
11月初,莫斯科苏联红军又得到了10万人,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的补充。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
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已经到达,为了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士气,在命令在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阅兵典礼并发表著名演说,他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
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这次演讲。
而原本是在11月7日10点准时阅兵,但在后来提前至1941年11月7日的8点10分。
这一次阅兵是有巨大意义的,苏联向全世界表明了战斗到底的决心。
苏军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
苏联红军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
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
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占领的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再次进攻 11月后,莫斯科地面的积雪近1米厚,为了不被德国空军发现,部队延最短的路径开路,而开路工具也是最简单的,是马拉压路机,并设置了分流点,道路两旁竖起了2-3米高的雪堆,还将汽车漆成白色,这样便很难让高空侦察机发现。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
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共集中了51个师。
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于是德军第三,第四装甲集群重新部署在靠近加里宁和沃洛科拉姆斯克的北线;他们的部队绕开伊斯特拉水库,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
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他们突破了图拉防线,但被一支苏联红军中队拖了几个小时。
苏联红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
苏联红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
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据说,霍普纳推进了工程营摩托车兵,在1941年11月30日冲进一个距离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郊区,关于这件事,有一种说法是摩托车兵全部阵亡,另一种是说他们很快都撤退了。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
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既没有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
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
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
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涨。
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
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到了1941年11月29日,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
此时朱可夫要求斯大林将预备队第10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转隶给西方面军。
此时,苏军的实力是,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
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虽然德军兵力要多于苏军,但由于其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战线并不稳固。
苏联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
斯大林任命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
苏联红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同时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
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
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
苏联反击 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致电斯大林下达反击命令,当晚,斯大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
但这没有引起德国的注意。
1941年12月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根据所获情报得出结论:苏联没有能力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到了1941年12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
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强烈打击,进攻的苏联红军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
1941年12月6日,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从莫斯科附近击退。
1941年12月6日晚上,在图拉的古德里安部决定退回原来的防线。
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宁,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
他发布命令说:“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
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
虽然德军将领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纳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职,可是希特勒却认为万万不可以退却,否则就会重蹈的覆辙。
虽然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会使这个战役走到了惨败的边缘,可是也因为他的固执,才使他不曾跳入这个深渊。
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不肯撤出苏联或是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地区,才使他的大军避免了一个比1812年还更可怕的浩劫。
希特勒的计划与拿破仑不同,不是全线撤退而是向后方运动,将原前进的补给线都变成了抵抗据点,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联红军收复了卡卢加。
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联红军收复。
东南方向,苏联红军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
莫斯科会战结束,苏联红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
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15000辆汽车和大量其他装备。
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1月7日苏联红军重夺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
1月初,西部战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
精疲力竭的德军已经撤退到100至250公里外。
德军38个师,内15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遭重创。
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被击溃,使德军惊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个居民地,一步也不后退,直到最后一兵一卒。
由于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苏联红军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赋予的围歼“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反突击,苏联红军的态势恶化。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会战至此结束。
结果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伤亡人数达50万人,被苏联红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
而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却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在反击战中,由于莫斯科的一些大型工厂的撤离,使得苏联红军在反击中出现了弹药不足的情况,使得苏联红军的反击被迫中止,不然也许会歼灭更多德军。
苏联红军以巨大人员损失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别廖夫等一系列地区与城市。
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级将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被停职、元帅被取消中央集团军总司令的头衔,由克鲁格取代,霍普纳被开除军籍,剥夺身穿军装和领取养老金的权利,古德里安上将被停职,直到1943年2月重返部队,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或停职。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这些人员的损失不可估量。
此后展开了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炀帝陵简介是怎么回事?陵墓的考证过程是什么样的
隋炀帝(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
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
清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
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等十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认定,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位于扬州邗江区西湖镇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和皇后的合葬墓。
而陕西也有座“隋炀帝陵”。
西湖陵址 发现 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发现疑似隋炀帝陵寝的古墓。
2013年4月12日,国家文物局派出刘庆柱、信立祥、林留根三名考古专家现场考察,专家们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杨广。
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区西湖镇一处房地产项目工地发现了两座残存的古墓。
经抢救性清理,发现两墓为隋末唐初砖室墓,西侧墓中出土一方墓志,铭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字样,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在此墓中还出土了鎏金铜铺首、金镶玉腰带等文物。
东侧墓发掘刚刚开始。
已发掘出的西侧墓葬南北长4.98米,东西长5.88米,可以说连一般古代有钱人的墓制规格都达不到。
扬州文物部门表示,陵墓先前曾被盗挖破坏。
而陵墓被初步认定为“隋炀帝墓”,除了墓志外,还出土了鎏金铜铺首,这个铺首尺寸很大。
另外,还出土了金镶玉腰带,这些都证明墓主身份显赫。
考证 束家平称,扬州市文物部门在获得这一发现后,立即向江苏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报告。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三名考古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指导考古工作。
在随后由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联合召开的考古工作专题汇报会上,专家们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杨广。
考古现场已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以确保考古工地安全。
扬州市文物部门已完善了考古计划,并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要求,科学有序地进行下一步的考古工作。
这两座墓的占地面积分别只有二三十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杨广得个性,这主要与他的死因有关。
公元618年,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禁卫军发动兵变,推举重臣为首领,并缢死了杨广。
墓志铭文记载墓主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与史实相符。
史料记载,隋炀帝陵墓曾多次迁移。
杨广死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于江都宫流珠堂。
宇文化及率部离开江都后,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旧恩,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
公元648年,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
正是根据上述史料,专家推测另一座墓的墓主应为萧皇后。
误判原因 此前公布的省级文保单位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
这种误判之所以出现,在于以后隋炀帝陵渐渐荒芜,不为人知。
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认为,今槐二村的一处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嘱托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墓碑。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但此次考古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确定了隋炀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原件首次亮相 2014年9月2日,为满足游客需求,扬州文物部门对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重新布展。
除此前展出文物再度亮相外,此次布展还增加了一些新文物,其中,能证明隋炀帝墓主人的“铁证”墓志原件首次亮相。
槐泗陵址 槐泗镇陵址,为误认陵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
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叛军司马德勘等煽动兵变,推宇文化及为首缢弑隋炀帝。
杨广死后,萧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后陈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
唐武德五年(622)又以帝礼移葬于雷塘之北。
由于年深日久,隋炀帝陵渐渐荒芜,已不为人知。
直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遂加以整修。
隋炀帝陵前,有阮陵时立的石碑。
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
右侧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左侧为“扬州府知府伊秉绶题”。
陵的南边,有块石护坡,游人可拾级而上。
陵四周则植以松柏。
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神道和陵台。
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历史沿革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城北4公里的雷塘,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
大业14年(618),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
雷塘,又称为“雷坡”,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
南朝的时候,这里山水园林,楼榭亭台,为江南胜迹。
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孤冢一座,百姓称为“皇墓墩”。
后世扬州文人宗元鼎作诗讽刺隋炀帝说: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陵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四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
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
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陵区一览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
作为千古一帝,统一中国,平定边疆,开运河、修驰道、筑长城、建洛阳、修榆林的隋炀帝的陵墓却非常小。
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坟包了。
但是面积虽小,却也不失隋唐帝墓的霸气。
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
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 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
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
其中,尤以扬州文坛宿将、长篇历史小说《隋炀帝》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
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陵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陵墓维修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占地3万平方米,存雷塘、祭台、陵冢三历史遗迹。
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门、石桥等建筑。
进行隋炀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设,使之成为扬州北郊重要的旅游区。
隋炀帝陵整修后对外开放。
整修过的隋炀帝陵,在古城扬州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隋炀帝陵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北郊的槐泗镇境内的雷塘北侧,始建于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为第二代杨广与皇后萧氏的合葬墓。
隋炀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门、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除石牌坊、陵门为后建外,其余均为历史遗留文物。
整修恢复后的隋炀帝陵,形式独特,气势雄伟,其墓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城垣、石阙、陵冢是罕见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真墓确定 2013年年3月,考古部门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
2013年4月中旬,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一号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文字。
随后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昨天的论证会上,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汇报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情况。
专家称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
二号墓虽无文字信息,但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炀帝萧后。
随机文章成语犬牙交错的主人公是谁?犬牙交错是什么意思成吉思汗一共有几个儿子几个女儿啊?传中国青海湖惊现真龙,鱼鳞胡须惊呆考察专家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黑洞炸弹真有可能实现吗,一枚可致10亿人死亡/50年内实现不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自由女神像的修筑过程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法国会将它送给美国呢
坐落于纽约自由岛,是美国重要的观光景点。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以法国塞纳河的自由女神像作蓝本,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
自由女神穿着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五大洋的七道尖芒。
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本封面刻有“1776年7月4日”字样的法律典籍,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
她被视为挣脱暴政的约束,自由照耀世界的象征。
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
雕像锻铁的内部结构是由后来建造了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
自由女神像加基座高93米,重200多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
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86年重修。
这个纪念礼物的想法是出自于政治家和美国历史同情作家,爱德华勒内德拉耶,以纪念美国一百周年。
1876年的法国政治动荡,当时的法国第三共和国仍被视为是临时的安排,许多人愿意回到帝制,或以某种形式的宪法专制,如他们已经熟知的。
自由女神像作为共和派的象征送给隔海相望的姐妹共和国,以反击国内的其他政治流派。
法国为何在1876年美国独立100周年时,赠送自由女神像给美国? 世上没有的爱和恨,这要从英法早年在北美大陆的争斗说起。
1880年左右拍摄这张照片,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右)和法国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亚历山大(左)决定了自由女神塑像的诞生。
法国-印第安战争(也称为,在加拿大特别是在魁北克省称为征服战争),是1754年-1763年在北美英法之间战争,是英国对皇家法国部队和与法国结盟的美国印第安人间的冲突,它是法国在北美势力范围的转捩点。
英国人在1759年攻下魁北克城,为最终占领蒙特利尔埋下了伏笔。
1763年,加拿大正式成为英国,这是一个世纪英法冲突中最重要的结果。
英国得到了法国控制的法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以西,美国东部的大片土地,和西班牙的佛罗里达州。
作为败方的法国,当然不甘心失去领土和被打败,只好等待时机。
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 照片摄于1876年前后,在巴黎的一间工作室内,自由女神像正在建造当中。
,是1775年—1783年发生于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革命者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西班牙及荷兰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英属北美洲之外。
同时,许多印地安人为双方打仗。
在战争中,英国利用他们在海军上的优势以占领殖民地的临海城市,但如何控制乡村地区却使他们困惑,毕竟军队太少,地方太大。
在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自由的象征之前,其各个部分就曾成为“旅游热点”,吸引大批游人前来观看。
雕塑师曾制作一自由女神像的模型,以展示出雕塑完成之后的样子。
在运往美国前,自由女神像曾在法国先行组装。
据悉,自由女神像的脸是源自雕塑家巴特勒迪的母亲。
1781年9月5日切萨皮克战役,也称为弗吉尼亚海角战役,是一个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至关紧要的海战,法国海军在关键是刻插手,并打败了英国皇家海军,这场胜利使在弗吉尼亚约克敦康沃利斯勋爵的英军无法从海上得到补给,而乔治的军队,从纽约通过切萨皮克湾的供应得到保障。
其结果是,康沃利斯被华盛顿军队包围后唯有投降,最终导致后来英国在1783年的巴黎条约承认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
当时有许多在十三个殖民州的居民逃离家园并在北方安顿下来,这场战争同时也为了日后加拿大的建立做了准备。
1946年10月26日,纽约港。
游客们从自由女神像的王冠下向外窥探。
1927年10月4日,美国演员兼飞行员露丝·艾尔德在一次最近的试飞中飞过纽约的自由女神像。
她想尝试成为第一位完成纽约到巴黎飞行的女性。
神像基座的砖石结构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袭,人们打算给神像底部周围加上防水板。
图上是1930年公共事业振兴署为铜匠们铺设的脚手架。
虽然历史不能重复,但是,如果法国在1754年-1763年的北美战争中打败英国,北美现在很可能是法属殖民地,法国的路易斯安娜卅,自由女神像也可能不存在了。
如果华盛顿当年没有在关键时刻得到法国海军的插手帮助,很可能到他去逝时也会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感叹。
回顾历史,国人应更加清楚地看到法兰西人的本性,自己得不到的,也不希望你得到,更不惜做他人打手去打击对手。
一方面从你身上取得最大利益,另方面又给西藏分裂者颁发什么荣誉奖,美其名是帮助挣脱暴政,这些所谓的现代文明,把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的准则发挥得淋漓尽至,这更不是今天自由女神像所愿意见到的。
铁血社区 1936年10月28日,纽约。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自由女神像落成50周年纪念仪式上发表演讲。
他表示,“美国通过自由女神像传达给全世界的信息中,必须加上和平这一条。
” 1939年6月3日,五十名5到16岁的犹太难民儿童乘坐哈丁总统号班轮从德国汉堡抵达纽约。
随机文章看穿“纳粹只会带来毁灭”德军官密谋暗杀希特勒未果,还背上叛徒骂名…直到政府做了这件事菅原道真简介揭秘中国击落ufo外星人事件,飞碟被战斗机击落(美国军方吓尿)秦始皇地宫被盗过吗,秦始皇地宫藏万吨水银无人敢挖(剧毒)火影忍者外道魔像实力解析,须佐能乎/人柱力/九尾均不是对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