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制度最早出现在何时?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学而优则仕,实古代寒门士子唯一改变人生的通道。
从隋唐到清末的十万中,有的学子因为贫困不得不面对
【千问解读】
学而优则仕,实古代寒门士子唯一改变人生的通道。
从隋唐到清末的十万中,有的学子因为贫困不得不面对许多双重压力。
与在绝大多数私学里盛行的学生或门徒必须向先生交纳脩的情况不同,在这里,不仅免除学费,而且还给学生以一定的物质资助,让其安心于学业。
助学制度,是伴随着汉代官学的兴起而出现的。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雄才大略的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继宣布,独尊儒术之后,又在中央立五经博士,设置太学,开了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官学之先河。
在这一中央太学中,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汉一书·儒林传序》),所谓”复其身”有两个意思,一是免除这些弟子的徭役,二是向其提供食宿。
中央太学的设立,给地方设学以积极影响,在汉政府的号令下,地方设立了各级学校,分别称为府学、州学和县学,《东都赋》曾对此状况进行描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痒序盈门。
”在这众多的官学中,也仿照中央太学的规程,一律对学生免役,提供食宿。
汉代的学制和多种措施,均为后代所承袭,这种在官学中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的做法亦在其中。
如在官学时兴时废的魏晋时期,太学生们均是为避役、为食而来, 多皆相从饱食而退”,以至时人感叹:“嗟夫,学业沉陨,乃至于此。
”(《志》卷13注引《魏略》)官学大兴的,亦有“经年等第,不进者停厨”的记载(见《册府元龟.学校部》),到了明清,更有了廪生之称,所谓康生就是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生员(在官学中就读的学生称生员)。
除了官学以外,书院也是给予学生食宿之地。
书院兴起于它一般都远离府县,或藏于名山,或依山傍水,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向求学者提供食宿。
以前,书院多为民间集资而设,但它维持学生食宿的经费却很充裕,如全祖望说有的书院是“有书库、有祭器,门廊庖福,纤悉毕备,有田租以资学者。
”(《杜州六先生书院记》)也有一些书院是接受政府资助的,使得“其田上之赐, 教养之规,往往过于州县学。
” 《文献通考》卷46)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官学施行这种助学制度,或是资助书院以供给学生食宿,其实质乃在于让学生安心于统治者提倡的学问道德,礼盘之说、,是一种更为精巧的学术,思想控制的方法,但向时也在客观上扶持了学术研究的开展,即这种制度在使一些人为食面来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心问学者提供了便利,不少贫苦学生就是得益于这一制度而苦心攻读,最终近入仕途的,《崇安县学记》说“诸生无所仰食,往往散去,以是殿堂倾记,斋馆芜成, 率常更十数年乃一闻弦诵之声。
”正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地方官学提供食宿的重要意义。
在清代以前,无论是官学还是书院,仅是向学生提供食宿,尚未发现给予钱财的记载。
以降,或许是由于作为货币使用的银子更为通行,在有关官学、书院的文献中开始出现了给银两的记载,如《清朝文献通考》卷96说:“令汉官记名旧家子弟无力延师者入官学,肄业左翼二十一人,右翼十一人,每月给银二两,令旗名就本旗官学肄业。
”显然,这时的官学中已实行了除食宿外还给一定银两的制度。
清以后,书院逐步沦为的附庸,许多书院完全官学化,不仅学生入院要通过州府的考试,而且书院的山长、教习也多由官府委派,由官府出资办理,因而这时的书院与官学相同,也有了发银两的定制,比如在年间,正课生每月有米有银,银为每月一两。
这种做法的出现,标志着延续至清的助学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给予学生的津贴费用(银钱等),被人们称之为膏火。
膏火,原义为灯火,《庄子.人间世》云:“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那些发愤于寒窗的读书人,往往是灯火相伴,,膏火两字就常常与读书结合在起,如就有诗:“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
”随着时光的推移,膏火两字被引申为给读书人的银钱资助了。
最早较为完整地表述此意义上的膏火的,是清人吴荣光,他在刊行于十二年的《吾学录》中提议:“直省省城设立书……皆奉冒赐帑赡给师生膏火,令有志向上而无力就师各生入院肄业。
”在谈到义学时说:“京师由顺天府尹慎选文行兼优之士延为馆师,诸生贫乏无力者的给新水,各省由府县董理酌给膏火。
” 这种传统的助学制度,特别是清代以来形成的膏火制,在近代的兴学中得到了突出的应用,也同时走完了自己由盛而衰的历程。
1862年,迫于办理洋务的需要,早期洋务派在北京设立了我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
建立伊始, 该馆限招八旗子弟, 但在“朝士皆耻言西学,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见《饮冰室合集.未集》)的状况下,问津的八旗子弟寥寥无几,于是,该馆宣布入馆者“厚其薪水”,将膏火制作为吸引学生的方法之一。
1863年, 在上海设广方言馆,也规定“建业膏火每日银一钱”。
1866年,左宗堂办福州船政学堂,在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传统观念支配下,学堂招收的几乎全是非贵族学生,为了维持学生的生计,使其安于学业并鼓励上进者,该学堂规定:“各子弟饭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名给银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
”此后,在洋务派设立的所有学堂,无论是语言学堂,军事学堂,还是实业学堂,均实行这种包括膏火制在内的助学制度,比如1895年设立的著名的天津中西学堂,除供给食宿外,还给膏火,而且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学生的膏火银数量不同,就是同等学堂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膏火银也不同。
显然,在近代学校的兴办中,在时人对西学不甚了解,风气未开的条件下,对这些招收普通人的新式学堂来说,供给食宿并给予较优厚的膏火,在扩大招生人数并稳定在学学生上,具有积极的作用。
不仅如此,在各学堂的管理中,如考勤和奖励学习上,作为一种经济手段,这种助学制度也发挥着特定的作用,比如1898年以前的京师同文馆章程就规定:“大考、岁考、季考、月课,各学生除穿孝、完姻、告假外,俱不准托故不到,如不到者,月课罚扣膏火三日,季考五日、岁考半月,大考一月。
” 随着的开展,特别是甲午之后维新蒙运动的出现,近代科学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社会风气有了一定的转变, 不少人对西学由“不齿”到愿学甚而争学,从而使新式学堂由生源不足到人满为患,另一方面,由于诸多的洋务学堂不仅有食宿,膏火,而且毕业后可参加科举考试,或者可直接由洋务学堂获得一定的官职,这也给不少不堪忍受科举之苦的人以获得出身的希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新式学堂的人满为患。
这样,在新学堂就学的中,有真心求学者,也有实图膏火者,想从异途获取官职者,而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无心向学,成了形成新学堂弊端从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时人就批评京师同文馆说:“学生等平时在馆,亦多任意酣嬉,年少气浮,从不潜心学习。
”故此,对这些新式学堂从生员质量上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897年,张之洞在湖北设立自强学堂,宣布必须经考试合格方可入学,并规定除火食外,每月有膏火银五元。
由于报考人数大大超过招生人数,一个月后,张之洞修改了章程,公布了《自强学堂不给膏火示》,规定只给学生伙食和日用品,废除膏火,他认为:“在有志之士就学情殷,本不以膏火之有无为进退,倘有名为向学,实图膏火者,自必废然而返,变计不来,则入学之人皆系有志求益之士,学堂规矩更形严肃。
”(《张文襄公公牍稿》卷38)力求通过废除膏火来精选学生。
张之洞废除膏火制,这是在兴办近代学校中的一个重要变革,它显示出时代观念的转变,即对近代科学知识的尊重,由为钱学变为我要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代科学知识在近代中国终于在一定范围得于普及的历程;同时,它也标志着近代新式学堂在学校组织上向的近代学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张之洞废除膏火制后,不断有学校仿效之,这种兴起于清代的膏火制,虽在近代新学堂的兴办中曾有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又成为新学堂发展的阻碍,最终被人们所抛弃。
接着,经过了数十年思想和物质上的准备,1904年, 我国终于颁布并实施了《奏宣学堂章程》。
该章程规定在全国设立有初等,中等、高等学堂,并有相应的实业、师范学堂在内的统一的学校系统,并规定除师范学堂的学生可以不交学费外,其余学堂的学生必须交纳学费,并废除膏火,宣告了中国传统的助学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结束。
尽管此后仍有一些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实行传统的助学制甚而给膏火,而且去除助学制度的利弊如何也待评说,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学校的组织发展上从此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管理制度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的校风
学校秉承"严谨治学、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通过完善的制度框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高素质医护人才。
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教师行为准则、学生日常规范、实训基地使用流程等具体内容,为师生提供了清晰的行为指引。
教学管理制度的特色与实施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体系:教务科定期检查教案、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督导组随机听课评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将铁路系统特有的职业健康标准融入护理专业课程,形成"基础医学+铁路医护特色"的课程体系。
实训管理制度要求所有专业操作必须通过模拟考核方可进入临床实习,近三年学生技能达标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
如需了解具体课程安排,可在本页在线咨询学校教务部门。
学生行为规范与德育培养 学生管理制度包含《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宿舍管理条例》等12项细则,采用量化积分制进行管理。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白衣天使养成计划",通过礼仪培训、职业素养讲座、志愿服务等模块,系统化塑造学生的职业人格。
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心理普测。
违纪处理流程严格遵循教育部门规定,同时设立申诉复议通道保障学生权益。
校园安全与后勤保障体系 安全管理方面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重点区域实现监控全覆盖。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要求食堂每日留样检测,医务室配备常用药品和急救设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创新建立"网格化健康管理"模式,通过班级-宿舍-个人的三级防控网络,确保应急响应速度。
后勤维修实行"30分钟响应承诺",水电等基础设施故障报修后半小时内必有工作人员到场处理。
校企合作与实习管理制度 作为铁路系统直属院校,学校与18家铁路局属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习管理采用"双导师制"。
企业导师负责技能指导,学校导师定期巡查,实习手册每日记录需双方签字确认。
就业推荐制度明确规定:综合排名前30%的学生可优先选择合作单位就业,近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1%。
合作单位定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
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学校投入建设的智慧校园系统已实现教务、学工、财务等模块的数据互通。
学生可通过手机端查询课表、成绩、消费记录等信息,教师使用电子巡课系统实现无纸化教学管理。
图书馆引入RFID自助借还系统,借阅效率提升60%。
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每季度召开工作会议,根据师生反馈优化系统功能,目前正推进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二期开发。
监督机制与持续改进 管理制度中特别设立督查办公室,直接对校领导班子负责,通过每月专项检查、季度综合评估、年度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收集改进意见。
近两年根据师生建议已优化17项流程,包括简化请假审批程序、延长浴室开放时间等。
学校官网设有"校长信箱"专栏,所有实名留言均保证5个工作日内答复,构建了畅通的民主管理渠道。
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执行落实,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形成了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管理生态,为培养新时代医护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学校将持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治理体系,朝着建设西部一流卫生职业学校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川托普电脑职业学校奖、助学金状况
赞助状况 在门生来我校征询时,就曾经“面临面”对每位来访家长和门生宣讲了国度赞助政策,同时提示家长和门生在寒假时期就抓紧工夫打点门生的身份证,以便学校同一打点中职门生赞助卡;开学后,打印“四川托普电脑职业学校国度赞助范例及相干请求请求”分发给各班主任,构造班会对国度赞助政策及请求停止宣讲。
同时操纵国旗下发言、板报、宣扬栏对国度赞助政策停止宣扬,让门生充实理解党和国度对中职门生教诲的体贴和撑持。
国度免费用赞助请求:将免费用请求表发给每位门生,请求他们当真填写相干信息,将相干材料装订整洁,由班主任、校长具名、学校盖印后交赞助办理中间同一保留。
国度助学金的评比 特困地域门生国度助学金的评比:由赞助办理员按照门生供给的户口本复印件并根据下级下发的特困地域名单逐个挑选,并将挑选成果见告各班主任及门生确认。
20%享用国度助学金的评比:由门生自己写助学金请求书,并附家庭经济状况证实等质料,接班主任上报学校考核;门生质料上报学校赞助办公室后,由赞助办公室专人对上报门生根本状况停止查询拜访落实;赞助办公室检查终了后上报学校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特地闭会研讨。
研讨后上榜公示。
为了使该项事情实在做到公允、公平,对贫穷门生名单在班内和学校别离停止了为期5天和5个事情日的张榜公示,并公示告发德律风,自动承受广阔师生及社会的监视。
家庭经济艰难门生是一特别门生群体,在宏大的经济压力眼前,很简单发生自大、攀比心思,简单发生严峻的思惟压力,以至引发心思停滞。
因而,我们在缔造前提处理他们的经济艰难时,高度正视、亲密关心他们的心思安康,做好经济艰难门生的思惟教诲事情。
经济帮困是目的,肉体解困才是终极目标。
教诲经济艰难门生建立自负、自强、自大、自主的认识,自发克制自大认识;教诲他们建立准确的人生观、代价观和天下观;重视了经济艰难门生波折调理才能的培育;教诲他们成立优良的人际干系;教诲他们建立诚信认识,诚笃干事、诚信为人,做到诚信糊口、诚信进修、诚信失业;增强关爱教诲,戴德教诲。
培育他们优良的情操,仁慈的兽性,崇高的品德品格,滴水之恩,涌泉报答,从小我私家抓起,使他们养成关爱弱者,助桀为虐的品格,进步门生节俭节省认识。
国度免留宿费:成都籍和享用国度助学金的门生都可享用国度免留宿费赞助。
享用名单由赞助办理员按照户口本复印件逐个挑选后接班主任及门生确认具名。
建档立卡贫穷家庭门生糊口补贴:操纵公示栏、校播送、班会等方法屡次宣扬,让门生理解此项政策,并催促门生停止网上申报。
以上就是四川托普电脑职业学校奖、助学金状况的局部引见了,同窗们看了文章以后有其他疑问,能够联络学校的招生办教师,想学校的招生教师间接征询。
相关热词搜索:学生 助学金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