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中军将:荀林父的生平事迹简介

中军
【千问解读】
中军将。
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号,故多称荀林父。
因死后的为"桓",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
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
主要活动在、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636年-前581年)。
荀林父之父为大夫,事迹不详。
荀林父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即崭露头角,晋文公三年(前633年),前,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的别名)。
晋文公四年(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担任了中行的主持。
其后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时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公元前620年,死后,晋人讨论立嗣君,都主张立年长的,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
后因襄公夫人穆赢大闹朝廷指责朝臣:"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执政大臣赵盾等人就背弃先蔑而立了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引发秦晋。
晋以箕郑父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败秦于令狐,白乙丙力战得脱,公子雍则死于乱军之中。
先蔑、士会见状,不敢归晋,不得已随同秦师回国。
先蔑出使秦国的时候,荀林父曾劝阻他,说:"夫人和太子还在,反而到外边去求国君,这一定是行不通的,您不如借口生病而辞谢不去,免得祸患降临到您身上。
在一起做官就是僚,我曾经和您同僚,岂敢不尽我的心意呢?"先蔑没有听从。
等到先蔑逃亡出国,荀林父把他的妻子儿子以及器用财货全部送到秦国,说:"这是为了同僚的缘故。
" 惨遭战败 晋成公七年(前600年),晋与楚争强,荀林父率师伐陈,以救郑,击败楚师。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执掌国政,率师与楚进行邲(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参见)。
荀林父统兵救郑,到黄河,了解到郑已和楚讲和,就想回师,而将领之间意见分歧,中军副将先彀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被迫令全军尽渡,驻军于邲。
楚军由亲自统领,庄王起初无意与晋决战,后采纳伍参的意见,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他的副手先彀刚愎自用,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
庄王遂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对抗。
此时,晋将魏锜求为大夫未成,赵旃求为卿未成,便擅自向楚军请战,希望能造成晋军的失败。
此时楚军中亦有和战的争议,楚庄王采纳伍参的意见,决定与晋军决战,并采纳令尹孙叔敖的意见突袭晋军。
孙叔敖见晋军来挑战,决意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
荀林父不意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下令晋军渡河后退,击鼓宣布说:"先渡河者有赏。
"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乱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
晋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在敖山设伏应敌,得以不败。
楚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之一。
重任原职 荀林父在这次大战中指挥不力,未能说服主要将领服从他的意图,也未能约束全军统动,失败惨重。
晋师回国之后,荀林父请求处自己以死罪。
晋景公打算答应,士贞子(即士渥浊)劝谏说:"不行,城濮那一仗,晋军三天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文公还面有忧色,左右问有了喜事为什么还忧愁?文公说是因为的子玉还在。
等到楚国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说:'没有人能再来害我了。
'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也是楚国的再次失败;楚国由此两世不能强盛。
现在上天惩戒晋国,如果杀了林父以增加楚国的胜利,恐怕会使我们不能强盛吧!林父事奉国君,进,想着竭尽忠诚;退,想着弥补过错,是国家的干城,怎么能杀他呢?他的战败,如同日月之蚀,哪里会损害它的光明!"景公于是让荀林父官复原位。
此为"困兽犹斗"之典故。
连续获胜 其后荀林父接受教训,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他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的战役,目的是威胁脱离与楚国的同盟,与晋国重修旧好,晋国的军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晋景公六年(前594年),荀林父率师攻灭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东北),为此,晋景公赏赐他"狄臣千家"(狄人奴隶一千家)。
并赏士贞子晋国的瓜衍之地,并且对他说:"寡人得到狄国的土地是你的功劳,要不是你的劝谏,寡人已失去荀林父了。
"这也是荀林父在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功绩。
不久,年迈的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后,宣布退出晋国政坛。
其子荀庚继立,是为中行宣子。
随机文章打败甄嬛被翻牌子⋯淳常在哪裡傻白甜?1句话让她露出马脚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要叫春秋?令人欲罢不能的禁果效应,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推动社会发展富士急鬼屋真的有鬼吗,传闻有人被吓死在三楼(90%的人中途退出)揭秘产生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火山/海底地震/小行星撞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世界上最大的树是怎么回事?雪曼将军树
雪曼将军树不是最高最阔的树木,但是它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树木,在2002年时曾被测量过体积,为1487立方米,此记录使得它成为了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现存单体树木。
雪曼将军树为巨大神木 雪曼将军树(General Sherman Tree),已超过3500年树龄,高83.5米,周围31米,是今日世界上最大最老的大树。
公园里还有成群的参天水杉,都长得又高又粗,中国人习惯把巨大古老的树叫做神木,而美国水杉国家公园就是神木的故乡了。
一般游客到水杉国家公园参观,都会先到巨大的森林村停留,这里有游客服务中心及一些小木屋礼品店,接看第二站就到雪曼将军树拍照留念,途沿小径绕行,游客们散步其中,会感到心怡气爽。
有一些倒塌的巨木,被人故意将树干挖空,让汽车从树干中间穿越过去,由此也可见一般水杉直径之大,确属惊人。
雪曼将军树主要参数 雪曼将军树树龄达3500年,它底部以上高度83.8米,地面周长31.3米,底部最大直径11.1米,平均树冠阔度32.5米。
而它的树干估计体积1487立方米,树干估重1121吨,总估重量2800吨,这大家伙被称为世界爷那也是。
随机文章隋炀帝唐太宗对比好色程度其实差不多孙尚香不孕?结婚三年没有子嗣这问题刘备也很苦恼土耳其SOM巡航导弹,可在防空系统外精确打击目标宇宙到底有没有尽头,如果有那么宇宙之外会是什么宇宙有多少个银河系,银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含10万多银河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末大将卢象升是如何死的?他有后代吗?卢象升是个怎么样的人?
,字建斗,号九台,明末抗清大臣,生于公元1600年,卒于公元1639年,是明常州宜兴人。
象升虽然不是出自门第之家,也不是名门望族,但他的家庭也还是可以算作文人之家的。
他的祖父是知县,父亲也是秀才,都是读书人,这对卢象升的教育很有帮助。
象昇小的时候就潜心研读经史,又喜好骑射,因此两者都用心学习,卢象升可以说文武双全。
公元1622年,22岁的卢象升中天二年进士,后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迁大名知府、大名道。
二年募兵保卫京师,镇压农民起义。
因为军功,累迁右参政兼副使,崇祯四年又升按察使。
七年凭借军功迁任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在郧阳任职时,卢象升备兵设屯,扼要设防,治军严刻,抚循有方,用兵以凌厉凶狠见长,在镇压农民起义军上屡获战绩。
次年升任巡抚,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
崇祯九年,清军攻入喜峰口,卢象升带领军队进驻京畿,旋改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
到达任职处后,巡阅边关要地,修台筑墩,严明军纪,操练兵马;又兴军屯,复鼓铸,整顿吏治,增强抗击清军的作战能力,使清军数年不敢进犯。
十年,任兵部左侍郎衔,为各镇援兵总督。
此后,无论是镇压起义军还是抗击清军,卢象升的功绩都不容忽视。
后来,崇祯主张与满清议和,而他主张抵抗满清,在陈明抗清大义时得罪了宦官高起潜、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主和派。
被架空权利,虽名为督天下兵,实辖兵员尚不及两万。
杨嗣昌等人,多方牵制,以致地方竟不给卢象升增派军饷,各地军队首领,也纷纷找借口脱离他的麾下。
这个时候的卢象升,实际手中已经没有什么权利了,只有两员大将可听其调遣。
不久又听信谗言将其去职,以侍郎视事,手下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应。
后在河北巨鹿身陷数万清兵之围,临危不惧,激战三日,壮烈战死。
深陷困围时,高起潜的军队距离他不足五十公里,卢象升派手下将领杨廷麟前去求救,但是高起潜对此却置之不理,卢象升知事不免,军中大哭,誓与清军。
可以说,卢象升的死是三方造成的,崇祯帝的偏听偏信,任由杨嗣昌等人架空大将手下权利。
杨嗣昌主张议和,就处处针对构陷卢象升,最后使得卢象升空担了总督军的名头,却没有相应的权利,以致深陷困境之中,竟调不动其他人手下的兵力,落得战死的下场。
高起潜更为可恶,为了手中权利,与人祸害诬陷卢象升不说,还见死不救,致使一代大将以及手下英勇男儿皆一一战死沙场。
卢象升死后,万军齐哀,三郡百姓批孝送行,痛哭不止。
一代英豪就如此死于官场政治斗争中,死时方才38岁,实在可惜可叹。
卢象升英年早逝,死时才38岁。
纵观史实,只有他妻子和他弟弟的记载,而没有他儿子的记载。
如此,应该是卢象升常年在外打仗,不常归家,加之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以至于没有留下血脉后代。
不管是治世还是领军,卢象升都很有才华,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他尽忠君主,心系天下,誓死抗击外族,是一代英豪,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
体恤下属,关怀百姓,没有将自己摆在高处,而是亲军亲民。
据说他领兵打仗,与士兵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对待。
领军所过之处,也尽量不打扰百姓。
这一点,从他死后座下兵士皆在盔甲下披麻戴孝,三郡百姓痛哭不止都可以看出。
《》称赞他:“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
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卢象升在庄烈帝(崇祯)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