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为什么有两个没有善终?

在这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运动中,有三位辅佐的精英被誉为“维新三杰
【千问解读】
在这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运动中,有三位辅佐的精英被誉为“维新三杰”,即大久保利通(1830—1878年)、西乡隆盛(1828—1877年)和木户孝允(1833—1877年),踹翻幕府,他们功勋卓著;推动改革,他们居功甚伟。
然而这三位相当于开国元勋的重量级人物,却只有一位是善终的,另两位都死得很惨,这是为啥呢? 大久保利通是“三杰”中权力最大者,他是德国“铁血宰相”的铁粉,号称“东洋俾斯麦”,此君文武双全,手段强硬,相当“铁血”,谁敢挡道,他必踹飞!大久保利通出身萨摩藩(今鹿儿岛)下级武士,1866年他和另两位壮志凌云的武士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结成了萨摩、长洲两藩的倒幕联盟——“蕃”相当于咱们中国时候的诸侯国,表面上遵从于最高领导者德川幕府,实际上,各种小动作。
而且这俩藩是当时全日本实力强也是最能打的俩藩,在大久保等人的策划下,1868年,倒幕派发动政变,宣布“王政复古”,一举推翻了统治日本达265年之久的德川幕府,拥立年仅16岁的睦仁天皇亲政,改元“明治”,迁都东京。
明治政府成立后,大久保相继担任大藏卿(财政部长)、内务卿(类似于公安部长,但权利更大)等要职。
他推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还亲自去欧美各国考察,引进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
大到殖产兴业等国策,小到和天皇一起带头减掉发髻,大久保利通可谓鞠躬尽瘁。
大久保崇拜俾斯麦,也拜访过这位西洋牛人,他在执政时更是尽显“铁血”风格——手握大权,各种专断,最爱搞高压政策。
九州佐贺县保守势力不服改革,他亲自给镇压了;入侵台湾逼迫清政府大量赔款的,也是他;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还是他。
不过当时日本的国力还没有发展到后来的那种极牛的地步,在对外扩张上,大久保倒没啥大动作。
大久保对于扩张不着急,但他昔日的政治伙伴西乡隆盛很着急,总想直接出兵朝鲜,大久保很生气,干脆把伙伴也给踹下台了,自己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实权,从此更加专断,这导致烦他甚至恨他的人越来越多。
1878年5月,有人终于受不了他了,在他乘马车时把他刺杀了,大久保死的时候还不到50岁,凶手岛田一郎是一位自由民权派的猛士,一直视大久保为奸贼。
在大久保利通遇刺的前一年,他那位与其意见不合并遭到他排挤的盟友——西乡隆盛,就已经挂了,他是自杀的,比较悲壮。
和大久保一样,西乡死时也是49岁。
西乡隆盛是“三杰”中最受日本老百姓喜欢的一位,也是三杰中唯一的军事家。
这位的铁粉一生热血豪胆,坚毅顽强,曾有部美国电影《最后的武士》,里面那位森胜元就是以西乡隆盛为原型的。
西乡和大久保是老乡,都是萨摩藩下级武士,在推翻幕府的行动中,西乡在1868年1月的鸟羽-伏见之战中把幕府军队打得屁滚尿流,接着又率领明治新政府的军队把幕府的残余势力全部扫除,可谓军功第一。
明治天皇坐稳宝座后,西乡隆盛先后担任元帅(非军衔)兼近卫都督、参议兼近卫都督等要职,军衔为陆军大将,他可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陆军大将。
在侵略朝鲜的问题上,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发生了分歧,即所谓“征韩论”风波。
结果西乡哪里是狡猾的大久保的对手,他被排挤了。
西乡一怒之下,挂冠而去,回老家鹿儿岛了。
1877年,鹿儿岛一帮看政府不顺眼的士族发动叛乱,拉来西乡隆盛当他们的老大,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西南战争”。
这一次,西乡隆盛战败了,他被政府军的子弹打伤,选择了自我了解。
自杀时他让属下把自己的脑袋砍下来,这就是所谓的“介措”,即为切腹自杀者补刀。
虽然西乡隆盛是反叛头子,但明治天皇闻之昔日的爱卿如此结局,依旧伤感不已。
日本政府也没有抹杀他的功绩,日本老百姓更是一直喜欢着他,在东京上野公园和他的家乡鹿儿岛,都有他的雕像。
西乡隆盛是“三杰”中最能打仗的,而“三杰”里个人武力值最高应该是木户孝允,这位原名桂小五郎的家伙是长州藩(本州岛最西)的武士,自幼拜武林高手为师,学习剑术,功夫了得,堪称一代剑豪。
木户孝允拥有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大脑,武士的优点和特长,他都有,但他也很了解西方先进的制度和科学技术。
立志振兴日本的他代表长州藩和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的萨摩藩联手,策划推翻了幕府,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先后担任文部卿等职。
无论是起草天皇施政纲领的《五条誓文》还是远赴欧美各国考察,木户孝允都是忙前忙后。
他主张仿效欧洲国家的法典来建设日本,还非常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教育是大事啊!这点对日本成为强国可谓至关重要! 木户孝允为日本的立宪操碎了心,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伊藤博文(此人就是后来发动甲午战争、在战后又逼迫签订《马关条约》的那位日本第一位首相)等明治维新的才制定出来确立近代天皇制的《明治宪法》(也称《大日本帝国宪法》)。
木户孝允是“三杰”中的唯一善终者,但并不长寿,他于1877年5月因脑疾病逝,终年44岁。
最后八卦一下这位政治家的情感生活,他最爱的人是日本历史上的著名艺伎松子,木户孝允密谋推翻幕府的时候,这位痴情的姑娘多次掩护木户,让他逃过N次危险,木户后来娶了她。
当木户病重时,她一直照顾着木户,直到木户去世,木户死后,她马上剃度出家了。
1886年4月,温柔的松子也去世了,她被葬在木户的墓地旁边……木户和松子没有孩子,木户过继了妹妹的孩子作为自己的养子,这个养子所生的孩子,就是未来二战时候的日本甲级战犯、担任过内大臣(负责在皇宫内辅佐天皇,管理宫廷文书)的木户幸一,给昭和天皇裕仁提议当首相的,就是他。
日本明治维新,确实不易,在的西方列强几乎席卷整个地球的时候,这个岛国突然猛醒,在维新志士们的努力下,大力西化,由弱变强,震惊了世界。
明治维新所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别说那些内战中死的人了,就这领袖级的“三杰”都有两位是的。
虽然日本变成强国后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他们维新时候的表现,还是令人钦佩的。
随机文章白痴为帝,政局动荡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苏拉简介《三国演义》把黄忠描写成老将但其实五虎将之中他年纪最小有谁知道『三国东汉的一些官名』?细说世界十大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太空唯一可见建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飞鸟时代:日本古时候文明的关键转折点
这一时期见证了日本族联合统治向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蜕变,通过系统性吸收中国隋唐文明,构建起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
一、政治变革:天皇权威的奠基时代 推古天皇即位标志着飞鸟时代的开端,这位日本首位女天皇与摄政圣德太子共同开启了改革序幕。
603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制度,以德才取代血缘划分官阶,为寒门士族开辟上升通道;604年《十七条宪法》则将伦理融入国家治理,确立 以和为贵 的政治理念。
尽管改革未能彻底打破等豪族势力,但已为后续埋下伏笔。
645年孝德天皇推行的大化改新堪称划时代变革,通过 公地公民制 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确立班田收授法与,构建起律令制国家雏形。
这场改革使日本彻底摆脱氏族制度残余,其土地国有化与中央集权模式明显借鉴隋唐制度,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
二、文化交融:大陆文明的本土化重构 佛教的传入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精神世界。
538年百济圣明王进献佛像后,圣德太子将其确立为镇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工具。
飞鸟寺、四寺等早期寺院建筑融合中国风格,法隆寺金堂的释迦三尊像采用北魏式样,而玉虫厨子则展现南朝审美特征,这种多元文化交融催生出独特的 止利样式 佛像雕刻。
遣隋使与遣唐使的派遣构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607年小野妹子使隋带回的《三经义疏》,将佛教经典研究与儒学思想结合;630年舒明天皇首派遣唐使,系统引入律令制度与汉字文化。
这种文化输入不仅体现在建筑(如法隆寺五重塔的双重台基)、艺术(如玉虫厨子须弥坛的密陀绘)领域,更催生出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与诗歌总集《万叶集》。
三、社会转型:从古坟到都城的文明跃迁 发现揭示飞鸟时代的社会剧变:大型古坟的消失与佛教寺院的兴起,反映着丧葬习俗从氏族集体葬向个体火葬的转变;奈良县明日香村遗址出土的、铁器,印证着金属工艺的进步;五畿七道行政体系的建立,则标志着国家治理能力的飞跃。
白村江之战(663年)的惨败加速了日本对大陆文明的吸收。
这场海战暴露出军事制度的落后,促使天智天皇进行兵制改革,建立雏形。
战后日本全面倒向,派遣更多留学生与学问僧,为奈良时代全面唐化奠定基础。
四、历史遗产:飞鸟文化的现代回响 飞鸟时代的物质遗存至今仍震撼世人:法隆寺金堂作为世界最古老木构建筑,其 柔性构造 技术被现代超高层建筑借鉴;中宫寺的半跏思惟像展现南朝风韵,与北魏石刻形成鲜明对比;斑鸠宫遗址出土的墨书《法华义疏》稿本,保存着六朝书法遗风。
这个时代确立的天皇制、律令制与佛教国教化,深刻影响着日本千年国体。
其 和魂汉才 的文化策略,既保持本土特色又积极吸收外来文明,为后世提供文明转型的经典范式。
正如法隆寺西院伽蓝的对称布局所象征的,飞鸟时代完成了日本文明从分散到统一的历史跨越。
在飞鸟时代的废墟上,日本建立起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充满变革张力的时代,既保留着古坟时代的豪族遗风,又孕育着奈良时代的唐风气象,其文明融合的智慧至今仍在东亚文化圈中回响。
当现代人驻足法隆寺前,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跨越千年的文明脉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飞鸟时代:日本古时候文明的关键转折点
这一时期见证了日本族联合统治向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蜕变,通过系统性吸收中国隋唐文明,构建起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
一、政治变革:天皇权威的奠基时代 推古天皇即位标志着飞鸟时代的开端,这位日本首位女天皇与摄政圣德太子共同开启了改革序幕。
603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制度,以德才取代血缘划分官阶,为寒门士族开辟上升通道;604年《十七条宪法》则将伦理融入国家治理,确立 以和为贵 的政治理念。
尽管改革未能彻底打破等豪族势力,但已为后续埋下伏笔。
645年孝德天皇推行的大化改新堪称划时代变革,通过 公地公民制 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确立班田收授法与,构建起律令制国家雏形。
这场改革使日本彻底摆脱氏族制度残余,其土地国有化与中央集权模式明显借鉴隋唐制度,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
二、文化交融:大陆文明的本土化重构 佛教的传入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精神世界。
538年百济圣明王进献佛像后,圣德太子将其确立为镇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工具。
飞鸟寺、四寺等早期寺院建筑融合中国风格,法隆寺金堂的释迦三尊像采用北魏式样,而玉虫厨子则展现南朝审美特征,这种多元文化交融催生出独特的 止利样式 佛像雕刻。
遣隋使与遣唐使的派遣构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607年小野妹子使隋带回的《三经义疏》,将佛教经典研究与儒学思想结合;630年舒明天皇首派遣唐使,系统引入律令制度与汉字文化。
这种文化输入不仅体现在建筑(如法隆寺五重塔的双重台基)、艺术(如玉虫厨子须弥坛的密陀绘)领域,更催生出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与诗歌总集《万叶集》。
三、社会转型:从古坟到都城的文明跃迁 发现揭示飞鸟时代的社会剧变:大型古坟的消失与佛教寺院的兴起,反映着丧葬习俗从氏族集体葬向个体火葬的转变;奈良县明日香村遗址出土的、铁器,印证着金属工艺的进步;五畿七道行政体系的建立,则标志着国家治理能力的飞跃。
白村江之战(663年)的惨败加速了日本对大陆文明的吸收。
这场海战暴露出军事制度的落后,促使天智天皇进行兵制改革,建立雏形。
战后日本全面倒向,派遣更多留学生与学问僧,为奈良时代全面唐化奠定基础。
四、历史遗产:飞鸟文化的现代回响 飞鸟时代的物质遗存至今仍震撼世人:法隆寺金堂作为世界最古老木构建筑,其 柔性构造 技术被现代超高层建筑借鉴;中宫寺的半跏思惟像展现南朝风韵,与北魏石刻形成鲜明对比;斑鸠宫遗址出土的墨书《法华义疏》稿本,保存着六朝书法遗风。
这个时代确立的天皇制、律令制与佛教国教化,深刻影响着日本千年国体。
其 和魂汉才 的文化策略,既保持本土特色又积极吸收外来文明,为后世提供文明转型的经典范式。
正如法隆寺西院伽蓝的对称布局所象征的,飞鸟时代完成了日本文明从分散到统一的历史跨越。
在飞鸟时代的废墟上,日本建立起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充满变革张力的时代,既保留着古坟时代的豪族遗风,又孕育着奈良时代的唐风气象,其文明融合的智慧至今仍在东亚文化圈中回响。
当现代人驻足法隆寺前,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跨越千年的文明脉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