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蒋冕墓地究竟在哪里?传说中的48棺同时抬出是否是真是怎么回事??

资源的朋友问我,全州的历史上出过什么名人没有?我想起童年时听到过的一件事,便自豪地说,我们县曾出了一位
【千问解读】
资源的朋友问我,全州的历史上出过什么名人没有?我想起童年时听到过的一件事,便自豪地说,我们县曾出了一位当过教师的的蒋阁老。
资源人说,蒋阁老我也听说过,我们那里还有一座他的墓哩。
灌阳人惊讶地说,这就怪了,我们那里也有一座蒋阁老的墓,墓前有石人石马,好有气势哩!我当时有点发愣,我不明白,全州的蒋阁老怎么会跑到资源、灌阳呢?这是同名同姓的古人,还是什么其它原因?回全州后,我便对蒋阁老的事留神起来。
后来,又探听到全州才湾镇有蒋阁老的墓,龙水镇也有蒋阁老的墓,黄沙河镇也有蒋阁老的墓,这就更让人纳闷了,蒋阁老的墓怎么会有这么多呢?前不久,听说某晚报记者也在调查蒋阁老的墓,这也使我对蒋阁老的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日,就蒋阁老的历史及其墓,进行了打探、了解和采访。
蒋阁老其人 蒋阁老,名蒋冕(1462-1532),字敬之。
成化十三年(1477)广西举乡试获第一名。
10年后进士,选庶吉士。
后授翰林院编修。
正德年间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武英殿、谨身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
明初设有丞相,自杀丞相后,仿宋制度设内阁,大学士便是事实上的宰相,大学士又有首辅、次辅之分,首辅为正宰相,次辅为副宰相,蒋冕为广西第一位担任此职务的人。
武宗死后,协助内阁首辅除掉阴谋夺权的,辅佐新主世宗皇帝广施仁政,遣官中锦衣、内监、旗校、工役、妇女等14万人,减免漕粮153万担,停止京城许多不必要的建筑,一时天下大治。
正德三年(1508年),蒋冕丁忧回乡,正值全州、灌阳年荒饥馑,他想法请求朝廷救济,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州、灌阳民众得以存活,全州太守章诤曾刻碑称颂。
嘉靖三年(1542)二月,大学士蒋冕由次辅升任内阁首辅,即成为名符其实的宰相,他是广西人当中第一位,也是惟一的一位担任此职务的官员(后来广西人中又相继出了吕调阳、陈宏谋两位大学士,但他们没有担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宰相)。
蒋冕是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元老,全州人尊称他为蒋阁老,但,当地百姓只知道有蒋阁老,而不知有宰相蒋冕,故说起蒋阁老人人皆知,而说起宰相蒋冕却坠云雾。
蒋阁老原来是宰相,为了防盗,宰相的墓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图为蒋冕遗像 蒋阁老的墓 当地民间相传,蒋阁老出殡那天,共有48棺同时抬出,分葬在全国48处墓地,尤以全州、资源、灌阳(资源、灌阳曾为全州管辖)为多(民间还有种恐怖的说法:所有的抬棺者均被杀,下葬时还用童男童女殉葬)。
依笔者所见,48棺之说绝不是空穴来风。
仅今全州镇狭小的范围之内,至少有四处墓地(除笔者下面所叙的墓地外,还听说该镇集才村柴头岭山上及龙岩村的一些地方也有,但笔者没有时间前去实地考证),笔者近日相继前去观看。
全州镇境内的四处墓,几百年来一直保持完好,但八十年代以后,由于世风日下,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令人深恶痛绝的盗墓之风,各处蒋阁老的墓几乎无一幸免,并且相继为不同的盗墓贼反复挖掘。
就分布各地的墓来看,建造规模、式样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色。
一、尹家塘村的蒋阁老墓 据县志记载,蒋冕墓在全州县全州镇尹家塘。
尹家塘又分上尹家塘和下尹家塘,蒋冕葬在上尹家塘,其实这未必是蒋冕的真墓。
前些日子,笔者在村民王滋权的陪同下,前去蒋冕墓地看了一下,可惜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几乎都给毁了。
听王滋权说,这里的墓比较有气势,墓地旁还有一座较大的祠堂,六十年代曾改作村里的小学。
这一处墓地的坟也特别多,共有5个,墓前有高大的石人、石马、石狮和石龟各一对。
据当地见过石像的村民说,这里的石马、石人比其它地方的都要高大。
那石马很高,大约有2-3米多,高得一般人都不容易爬上去。
可惜,1964年修水渠时,人们从墓地抬去了许多墓石,笔者根据村民提供的情况走到江边一看,发现修水泵、修水沟、修护堤,甚至铺路的青石,都是从蒋阁老墓地弄来。
从这些又多又大的墓石中,就令你忍不住感叹当年蒋阁老的墓是如何气派。
不过,修水渠的那一次破坏还不算是致命的,人们还保存了石像。
后来村里建石灰窑,竟将那些石人、石马、石狮等很有价值的古代珍贵石雕,都烧成了石灰,说到此处,村民王滋权露出非常惋惜的样子。
七十年代村民开荒,蒋冕墓未能幸免,村民相继挖了四个蒋冕坟,想趁开荒的机会挖些东西卖钱,但费尽力气挖开后什么东西也没有挖到。
后来无意中挖到一坟,规模更有气势,它共分三层,第一层是土,第二层是两块竖起的汉白玉石,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字的大小大约只有大拇指大。
这两块汉白玉暗碑,有一块不知抬到哪里去了,笔者近日只找到其中的一块,它砌在上尹家塘村江边的洗衣堤下,有一半用青石压着,另一半在河里,上面布满了青苔,但其汉白玉的洁白颜色,仍显得与其它普通石头不同,这块碑,大约有2尺多宽,1米多长。
遗憾的是,笔者所能见到的这一面汉白玉石碑,虽然仔细查看,但没有看到一个字。
有人说,也许天长日久,其字迹被前来江边洗衣的人们在无意之中磨光了,也有人更肯定地说,其有字那面肯定在下方,只要把石头翻过来就能看到了。
该墓的第三层是用沙、桐油、猪血、糯米等混合而成的比青石还异常坚硬的人工合成墙,当年村民开荒,未能将合成墙砸开,只得作罢,但用凿凿那合成墙时,却听到“空空”有声,墙下似乎是空的。
笔者看那被盗挖的墓,挖了大约3米深,也许是挖不下去,也许是什么没有挖着,如今该坟旁又有新挖的痕迹,看来盗墓贼又在旁边想挖墓了。
看样子,盗之风仍然比较猖狂,真希望警方好好打击一下这些盗墓贼。
值得一提的是,尹家塘村的村民,其保护古墓的意识挺长。
文化馆馆长陶兄,多年从事全州历史文化研究,曾先后四次来这里打探,前三次都没有打探到蒋阁老的墓,因为村民不愿意告诉他,第四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蒋阁老的墓,却被村民围攻,直到他拿出工作证,方才给自己解围。
因为想到自己轻而易举找到蒋阁老的墓的事,我对他说的事还有点将信将疑,认为他说得很玄乎。
不料,我自己第二次去时,问及蒋阁老的墓,村民果然说不知道。
后来再次蒋阁老的墓观看时,有个农民便凶凶地跑来质问我是干什么的。
我说我是县志办的(我现在被借到县志办工作),想来看看蒋阁老的墓,他不怎么相信。
他说,国家文物不允许盗窃,如果谁想打蒋阁老的墓的主意,他可不客气。
他还说,他已经先后赶走了多起盗墓贼了。
直到后来有个我认识的老村干部来了,他才不再为难我,但仍对我保持警惕,谈起村里还保藏着两只石猫,他说只有他知道,但他是不会说的。
他还提醒我,若是公家人来考察,可以先找他,否则,他会把前来考察的公家人当成是盗的,弄成不快那可怪不得他了。
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时海,他与村民会想方设法来保护这座古墓不再继续让他人所盗。
这样一来,我才相信陶馆长所说的是真的。
我第一次来这里找蒋阁老的墓为什么很顺利哩,原来我曾是这个镇里的干部,开始找到的人原来是一个村干部,他认识我,所以对我没有戒心。
虽然找蒋阁老的墓受了那农民一顿凶,但想到该村里的村民能有这种文物保护意识,我内心里还是感到挺高兴。
陶馆长根据这里村民文物保护意识较强、古墓庞大,且又挖出汉白玉石碑等特点,他认为这座墓是蒋阁老的真墓的可能性较大。
这是上尹家塘村用蒋冕墓石修的村道 这是上尹家塘村用蒋冕墓石修的水沟 二、全州镇境内其它的蒋阁老墓 全州镇镰刀湾村旁的蒋冕墓,只有一个坟,还有一个牌楼,石像只有石人、石马各一对,气势远不如上尹家塘村的那座蒋冕墓,这里的石人前不久被盗走,石马虽然不算有气势,而且也遭受损坏,但它却是笔者至今全州镇范围内四个蒋冕墓前相对保存完好的石马了。
由于这个墓显得不怎么宏大,一般人不认为它是蒋冕真墓,不过,此墓也反复遭受盗挖。
这是镰刀湾村蒋冕墓前的石马 这是镰刀湾村蒋冕墓前的石马 全州镇垫子岭山上的蒋冕墓可谓最为寒酸,也许这是所有蒋冕墓中最为简陋的一个墓了,此墓前什么也没有,连一块石碑也不存在,此墓似乎被人们遗忘,很少有人谈到它,但盗墓贼却没有忘记它,他们还是将它挖了。
不过,此墓也同样很坚硬,看样子,盗墓贼也没有少花力气,只是白费狗力气而已。
全州镇内另一座有气势的蒋冕墓在牌楼边村旁。
此墓的旁边没有祠堂,但却有一个很有气势的牌楼,也许牌楼边村的村名就来源于此吧。
墓前石像与尹家塘村的蒋冕墓的石像也不同,而且数量多。
墓前有石猪、石狗、石狮、石马、石人各一对,有石龟4只,但坟没有尹家塘村旁的多,这里只有2个坟。
如今,牌楼已毁,大多数石像已经被盗走,稍微完整的只有一只人像座下被损坏头部的石龟一只。
据当地村民说,此墓被盗挖大约达一二十次。
不过,当地村民一致认为,此墓也不是蒋冕真墓。
据他们说,蒋冕真墓在长沙,而且已经被挖掘,此事还上了电视,村里有在外地工作的人前去参观过。
笔者没有考证,权且记之。
不过,相信蒋冕真墓总会真相大白的,但愿首先光顾蒋冕真墓的人不是盗墓贼,而是文物保护者。
这是牌楼边村被损坏的无头石龟 这是牌楼边村放石羊的底座 蒋阁老的墓还有许多,究竟有多少谁也不知道,有些所谓蒋阁老的墓也许是误传。
如原桂林城北狮子岭蒋家岭墓园有个宰相墓,原来盛传也是蒋阁老的墓,但后来有学者考证,它是吕调阳(副宰相)的墓。
还有全州才湾镇白石垌蒋家山蒋阁老的墓,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它可能是蒋阁老祖父蒋安及母亲郭夫人等人的墓。
三、爷爷说过的蒋阁老的墓 笔者爷爷也曾谈到过一个蒋阁老的墓,说起来有一段历史,也有一个传说,笔者不妨说来听听。
这个墓在才湾镇令家的山上,笔者虽然没有前去考证,但据我爷爷说,这个墓的墓地是蒋阁老生前亲自为自己精心选定的风水宝地,也是他真墓所在。
令家村上游有个村,叫江湾村,江湾村的村名就是因为这里有个江湾而得名。
具体地说,这条小江河流经江湾村后,在令家岭山下转了一个湾。
你可别少看这个湾,相传蒋阁老之所以选中这个墓地,是特别看重这个湾的,因为在他眼里,这个湾能留得财气,能让家族多子多孙、多出贵人。
但后来江湾村的河流过这里时却成了直线,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蒋阁老在朝廷的事说起。
世宗皇帝是在蒋阁老的扶持下继承武宗皇帝皇位坐上皇帝宝座的。
他是武宗皇帝的堂弟,许多事情与内阁大臣意见不一,特别是在立庙一事上,世宗皇帝想尊崇自己的父亲,而内阁大臣则根据封建社会的礼教原则觉得应该尊崇武宗皇帝的父亲。
为了这事,皇帝与内阁大臣多次发生冲突,世宗皇帝为达到目的,先是想法讨好蒋阁老以使蒋阁老站在自己这边来,后来见此法不行,便对蒋阁老进行威吓,甚至不惜以不当皇帝来威胁。
而蒋阁老也不妥协,他多次以年老多病提出辞职来抗争(世宗曾多次挽留他)。
相持很久一段时间后,世宗皇帝很生气,便于嘉靖三年四月批准了蒋阁老退休辞职。
蒋阁老退职后的同年七月,世宗皇帝将原来的阁老派160多人廷杖,其中18人被打死(其中包括如今葬在柳州市鱼峰公园的柳州人戴钦),罢免或调离阁老派人士180人。
但世宗皇帝还未对蒋阁老下手,只是想让迫使蒋阁老就范。
也许是过分对蒋阁老倚重,过了一段时间,世宗皇帝便想让蒋阁老复出,并作诗一首试探蒋阁老:“闻说江南一老牛,征书聘下已三秋。
主人有甚相亏汝?几度加鞭不转头。
”蒋阁老看罢,回诗一首:“老牛用力已多年,颈破皮穿只想眠。
犁耨已休春水足,主人何故苦加鞭?”委婉地回绝了世宗皇帝。
这让刻薄寡恩的世宗皇帝恼羞成怒,终于在蒋阁老退休三年后下旨将其夺职削官,以泄对蒋阁老过于倔强的私忿。
但蒋阁老为人正直,早为明廷上下朝臣所知。
为了鼓励众大臣学习蒋阁老那种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乐于为民众办事的精神,世宗皇帝死后,穆宗皇帝一上任,便敕令蒋阁老复官,并赐谥号文定,但此时蒋阁老已经逝去36年了。
穆宗皇帝总想为蒋阁老做点事,曾派人看了蒋阁老墓地,得知蒋阁老墓地前有一条河在墓前转了一个湾,便下令将河流改直的,以示对为人正直的蒋阁老的尊重。
所以,如今江湾村的村名虽然还叫江湾村,便流经令家的河流却改为比较直了。
只是穆宗皇帝没有想到,他那样做虽然是一片好心,却不知这样犯了大忌,以至蒋阁老的后人便再也没有出什么的人物了。
蒋阁老所留遗迹 县志记载蒋冕为全州县城下北隅人(即今全州镇北门人),具体位置可能在全州县印刷厂一带。
他有一诗日:“归去来,故乡也有好池台。
许多花鸟供心赏,无数松筠是手栽。
”相传今全州县印刷厂内的那棵500年前的苍劲挺拔的古罗汉松,即为蒋阁老亲手种下的。
蒋冕辞职归田后,曾两次游龙水镇桥渡村(后来此村出了广西第一位巡抚谢赐履及有“小包公”之称的谢济世等不少名人)的龙隐岩,并作诗写道:“谢却软红尘,踏此烟霞路。
山灵莫笑人,我已来两度。
”“年年拜先垅, 路出石燕岗。
不知咫尺地,幽境此中藏。
”蒋冕著有《湘皋集》和《琼台诗话》。
嘉靖年间,广西督学王宗沐因“蒋相国冕有定策功,为刻《湘皋集》以传后”,并称“公以文学历事三朝,始终全名,为世所称道”。
《湘皋集》收集蒋冕为皇帝起草的诏书、向皇帝的奏稿、为朋友作的序、墓志铭以及策问、随笔、辞等《琼台诗话》收集所作诗、词712首。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作者:木公 ,因篇幅有限,稍有删减 随机文章最美的阿曼Bimmah天坑,传说是流星撞击形成(深40米)俄罗斯末日天坑内部,70米的坑底有座冰湖(爆炸导致)黑天鹅事件是什么意思,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重庆啤酒破产)如果有一天火星撞地球,两者都将毁灭(可能性为0)揭秘史前利莫里亚文明之谜,不重物质修炼精神成神(乌托邦文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
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 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
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
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更是优厚。
如果是亲王,一年的禄米高达5万石,而普通的郡王只有6千石。
而洪武中期的一品官,年禄米也不过1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亲王禄米骤降为1万石,郡王也降为2千石。
不过,王爷们的子孙可以每年每人拿到最多1千石的禄米,而不受之前规定的60顷拨田的限制。
什么意思呢?比如王爷甲,他的子子孙孙所需要的生活支出,都要从60顷拨田产生。
很显然,靠这些薄田,压根不够王爷及其子孙们挥霍的。
朱元璋嘴上说减禄米是心疼将士们没饭吃,其实只是虚晃一枪,朱担心儿孙们没饭吃才是真的。
洪武时期的宗室禄米,是在每年的十月发放的,一年发放一次。
朱元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明朝刚建立,宗室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他那二十多个宝贝儿子,以及不算很多的们。
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固,经济不断发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能生?没事干啊。
明朝的藩禁制度非常严格,诸王名义上分封一地,实际上住进大监狱软禁起来。
除了有个别王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总数不会超过1%。
剩下的,不是吃喝,就是造人玩。
明初对宗室身边女人的数量也有限制,郡王除了王妃,不能超过4个妾。
但之后,大家都在玩命的生。
宗室是明朝的根本,明朝再抠门,也要养活自己家的亲戚。
朝廷每年调拨给宗室们的禄米,不说是天文数字,也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
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例,全国共生产粮米2285万石,而仅支付宗室的禄米竟高达853万石。
更离谱的是,河南省府库尚存的米粮为84万石,而河南境内宗室的禄米需求有192万石…… 封在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间,只有周王一个人去封地。
百多年间,周王的人口达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禄米87万石。
当时有官员对这个数据非常震惊,直呼荒谬绝伦。
可是,就是这样能吃能喝,宗室们还觉得朝廷亏待自己,不给更多的粮食。
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就找朝廷哭穷,朝廷又不能不给。
恶性循环,最终无可救药。
王爷及其龙子凤孙们,仅靠朝廷发放的禄米,是“填不饱”肚子的。
他们还有另外的进项,就是朝廷分发的庄田。
从刚即位时的1425年开始,宗室们开始经营庄田。
这可以理解,朝廷给宗室们分田地,让他们靠收租子,也能吃上饱饭。
而且这些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缴税的,赚多少都是自己的。
这无疑激发了宗室的贪婪,觉得自己还可以伸手向朝廷要更多的田地。
宗室们看中哪块地,不顾这里庄稼疯长,就说这里是荒地,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据为己有。
还有的“奸民”,主动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宗室名下,这样就能省下大笔的赋税,各种丑行,弄得天下乌烟瘴气。
而朝廷又念着宗室是亲戚,嘴上各种遵守法律,但实际上还是向宗室们做出了妥协。
到了明末,很多王爷们霸占的田地多达4万顷,比如潞王朱常淓。
著名的福王,家田也不过2万顷(原定也是4万顷)。
土地兼并之风,在王爷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仅在万历年间的四川省会成都府,其所有土地,被宗室们霸占就有70%,百姓(地主)只占10%。
这是明朝王爷收入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他们还都是生意场上的天才。
朝廷不允许宗室经商,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约束,王爷们做起了生意。
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
比如盐、茶这些生活必需品,王爷们用权势,以较低的价格从盐贩子那里买进大宗的盐,然后以市场价卖给老百姓…… 不过,更多的王爷还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商辅出租,他们占的都是商业繁华地段。
还是拿福王朱常洵举例,他的封国在洛阳,可由于父母的宠爱,朱常洵在京城的崇文门外拥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发一笔横财。
除了商铺出租,王爷们还搞起了果树种植,还有的变身煤老板,挖煤发财。
明朝宗室的收入进项,还有很多。
难怪有人说:明朝之亡,宗室之罪,甚于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关外的满清。
随机文章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船,初次任务遭到英国海空部队围歼上海不明飞行物使飞机改航向,悬停半空8分钟后狂追飞机浅显易懂的拜伦法则,授权并非授责(国际版的用人不疑)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主考为防止作弊,使用了什么妙招?
如果小编今天不说,那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许都不会有人再提起它。
在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需要先给您科普一下古代的。
科举起源于,到明朝时期发展的极为鼎盛,虽然整体的考试规则没有改变,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却做了一些人性化的改革。
比如正常的科举考试流程是,先在各县参加童试,然后在各省参加乡试,再然后到京城参加会试,最后就是在朝廷参加殿试。
由此可见,每次考试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在明朝时期,朝廷为了方便考生,就会将乡试和会试放在了一起。
在明朝的西安地区,朝廷就把乡试和会试安排在了同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很人性化,考生不用再舟车劳顿远赴京城参加会试,但是却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人多容易乱,而一乱就不好管,因此也就滋生出了考试作弊的现象。
比如,夹带小抄,带书,甚至是有考生把书抄在自己身体上。
对于的考官来说,这些作弊手段还是很容易被识破,另外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还会要求脱去衣服检查等等,因此也可以避免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
但是有一种作弊手段,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让监考官们每年都感到很头疼。
那就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几个人合伙翻越围墙,到外面把书本拿进来,或者是外面的人翻越围墙进来送“资料”。
因为在当时一场考试要考3天,并且考生的食宿都在考场内,因此考生也就相对自由,另外再加上监考官又不可能24小时都盯着同一个考生,所以也就给考生作弊创造了机会。
而翻墙就成了令主考官挺头疼的一件事。
这一年,一位监考官在路上看到一群孩子在玩闹。
一个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枣刺,尖利的枣刺让这个孩子疼得直哭。
监考官灵机一动,就令人取来一大筐枣刺,将它们全部均匀地倒插在考场四周的围墙上。
这样一来,考生就再也不敢翻越围墙了,这个方法有些土,但确实有效地遏制了考生作弊的现象,同时也还诞生了一个地名,叫做枣刺巷,后来又经过美化,改成了早慈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早慈巷背后的故事,虽然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光荣,但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来,它告诉我们考试不能作弊,你看在明清时期,那些考试作弊的人,虽然获得了一时的高分,但是却没任何的真才实学,最后还是注定要被社会所淘汰;二来,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很简单,但是简单中也蕴藏着大智慧。
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和那个监考官一样,做一个睿智的人。
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曾经的早慈巷还依然存在,同时也承载着每一个西安人对历史的记忆。
如果读者们有机会去到西安,那不妨也去早慈巷走走,或许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给您带来思考历史的一种新方式。
随机文章商朝的刑罚有哪些?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解密:宋代变法名臣王安石为何会一直刁难苏轼?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