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缄:仅凭2800人抵抗8万敌军,坚守邕州42天

那我们的主人公苏缄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公元1071年,北宋熙宁四年,交趾国(位于今越南境内)的君臣
【千问解读】
那我们的主人公苏缄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公元1071年,北宋熙宁四年,交趾国(位于今越南境内)的君臣密谋策划派兵入侵,妄图占领宋朝西南地区的领土。
宋朝廷获悉这一情报后,派皇城使(宫门警卫武官)苏缄,出任邕州(治所位于今广西南宁市)知州。
苏缄到任后积极派人侦探,得知交趾国准备入侵的情况属实,他写信告知桂州(治所位于今广西桂林市)知州沈起,不过并没有引起沈起重视。
后来,刘彝接任沈起职务,对交趾兵图谋入侵更是疏于防范,竟然还奏请朝廷将驻守广西(即广南西路,治所桂州)的北方将士悉数撤回,以减轻其所管辖地区的负担。
苏缄气得跺脚,只好积极备战。
熙宁八年(1075年)十一月,交趾国出动八万士兵攻占了钦州(治所位于今广西钦州市)、廉州(治所位于今广西合浦县),兵锋进逼邕州。
当时,邕州驻军只有不到3000人,城中居民听说交趾兵来犯纷纷出逃。
苏缄告诫守城官兵说:“我军装备齐全,准备充分,没有什么可怕的,眼下敌军,我们应当加强防守以等待外援,如果有一人离城出走,军心就会动摇,违反禁令越城出逃的一律处以死罪!希望大家服从我的号令。
”之后,苏缄下令斩杀偷跑出城的将官(职务低于将军的军官)翟绩,以此安定军心。
苏缄召集守城将领及州府官员研究御敌方略,决定分地段坚守阵地;接着,他选派勇士出城袭击交趾兵,杀死两名交趾军官。
他亲自指挥官兵用宋军发明的神臂弓射击,将一大批交趾兵射死射伤,城中军民为之振奋。
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交趾兵大军合围了邕州,苏缄组织将士昼夜抗战,同时写信向刘彝求援。
刘彝派其部将张守节率部赴援,张守节畏敌如虎,率部行至大夹岭(位于今广西南宁市东北)后不敢前进,随后竟率军后退至昆仑关(位于今广西宾阳县西南),遭遇敌军伏击,。
交趾军队在攻城期间,用云梯进攻邕州城,苏缄指挥官兵放火将交趾兵云梯烧毁,交趾兵以牛皮遮蒙车子作掩护,动手毁坏城墙,又被守城官兵用火烧退。
后来,邕州城内粮食吃光了,井水也干涸了,守城官兵饮用浸泡麻绳的水来解渴,许多人饿死、病死,然而没有一个人投降叛逃。
交趾将领见邕州城难以攻下,,准备将部众撤走。
这时,有人给交趾兵献计,教他们在城墙外面垒起土袋,借以居高攻城,这个计谋取得了效果,苏缄指挥官兵在坚持抵抗了四十二天后,邕州城最终失守。
交趾军攻入邕州城后,苏缄率领官兵同敌兵进行最后的奋战,由于寡不敌众,所有的守城将士全部阵亡。
苏缄不愿意被交趾军所俘虏,他回到家中,命令全家老老少少三十六口全部自杀,而后自己引火自焚。
缄自杀殉国的消息传入朝中,北宋朝廷震怒,当即派遣30万大军讨伐交趾国,最终攻入交趾国境,杀死了交趾国的王子。
面对宋朝的大兵压境,交趾国只好投降臣服,称再不敢入侵宋朝。
苏缄仅凭2800人力抗80000敌军,浴血奋战,坚守邕州42天,为北宋朝廷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实在是中国好男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同乡名臣与权相:蔡京与蔡襄的复杂关系
他们同为北宋大臣,同姓同乡且同宗,二人的关系复杂且引人关注。
家族渊源与亲属关联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是北宋著名的官员、书、文学家、茶学家。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是北宋末年的权相、书法家。
从家族关系上看,蔡襄和蔡京是同乡、同姓、同宗,且二人是堂兄弟关系,不过关系较为疏远。
蔡襄的弟弟蔡高,与蔡京的父亲蔡准虽无直接记载表明有紧密关联,但从家族脉络推测,二者同属家族不同分支,蔡京与蔡襄正是在这种家族背景下产生交集。
这种亲属关系为二人在北宋政坛和文坛的活动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也为后人研究他们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仕途轨迹与政治作为 蔡襄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第,此后仕途顺遂。
他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等职。
在朝为谏官时,蔡襄以直言著称,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
他数度外出任职,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每到一处皆有政绩。
在福州时,他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洛阳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提倡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推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即位后,他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逝世,累赠少师,“忠惠”。
蔡京则在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崇宁元年(1102年),他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任期达17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主政期间,他在支持下,借继承新法之名,在都省设讲议司,推行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不断改变盐业、茶叶的专卖制度,改革币制、完善市舶制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然而,他在政治上持续大规模打击以元祐党人为主的不同政见者,最终致使朝廷几无可用之人。
他还,繁重徭役,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北宋末年,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即位后,他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
书法成就与艺术影响 蔡襄与蔡京在书法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蔡襄擅长书法,其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点画无丝毫苟且;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
他力去时俗流弊,另辟蹊径,下开、、米芾等新风,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后的作用。
蔡襄的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传世书迹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
蔡京同样是一位书法家,其书法造诣颇高,有说法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京的艺术成就或在蔡襄之上。
蔡京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他的奸臣形象,其书法成就往往被其政治恶名所掩盖。
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蔡襄在历史上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名臣。
他以直言敢谏、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而闻名,深受百戴。
他的文学造诣深厚,诗文清妙,著作被辑录为《蔡忠惠公文集》传世。
在茶学方面,他所著的《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在植物学领域,《荔枝谱》则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之誉。
蔡襄的品德和才能为后世所敬仰,成为了官员的楷模。
蔡京则因其在政治上的,被后世视为奸臣。
《》将他直接列入《奸臣传》,称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巨奸。
他的经济改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过早地消耗了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经济改革的成果并未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反而刺激了统治阶层的腐败,加速了王朝的衰败。
蔡京的墓园在后世也较为荒凉,与蔡襄墓园的庞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世人对他们的不同评价。
蔡京与蔡襄作为北宋同乡的大臣,他们在家族关系、仕途轨迹、书法成就和历史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蔡襄以其名臣风范和高尚品德为后世所敬仰,而蔡京则因奸臣行径被历史所唾弃。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同乡名臣与权相:蔡京与蔡襄的复杂关系
他们同为北宋大臣,同姓同乡且同宗,二人的关系复杂且引人关注。
家族渊源与亲属关联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是北宋著名的官员、书、文学家、茶学家。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是北宋末年的权相、书法家。
从家族关系上看,蔡襄和蔡京是同乡、同姓、同宗,且二人是堂兄弟关系,不过关系较为疏远。
蔡襄的弟弟蔡高,与蔡京的父亲蔡准虽无直接记载表明有紧密关联,但从家族脉络推测,二者同属家族不同分支,蔡京与蔡襄正是在这种家族背景下产生交集。
这种亲属关系为二人在北宋政坛和文坛的活动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也为后人研究他们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仕途轨迹与政治作为 蔡襄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第,此后仕途顺遂。
他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等职。
在朝为谏官时,蔡襄以直言著称,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
他数度外出任职,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每到一处皆有政绩。
在福州时,他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洛阳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提倡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推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即位后,他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逝世,累赠少师,“忠惠”。
蔡京则在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崇宁元年(1102年),他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任期达17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主政期间,他在支持下,借继承新法之名,在都省设讲议司,推行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不断改变盐业、茶叶的专卖制度,改革币制、完善市舶制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然而,他在政治上持续大规模打击以元祐党人为主的不同政见者,最终致使朝廷几无可用之人。
他还,繁重徭役,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北宋末年,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即位后,他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
书法成就与艺术影响 蔡襄与蔡京在书法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蔡襄擅长书法,其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点画无丝毫苟且;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
他力去时俗流弊,另辟蹊径,下开、、米芾等新风,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后的作用。
蔡襄的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传世书迹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
蔡京同样是一位书法家,其书法造诣颇高,有说法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京的艺术成就或在蔡襄之上。
蔡京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他的奸臣形象,其书法成就往往被其政治恶名所掩盖。
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蔡襄在历史上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名臣。
他以直言敢谏、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而闻名,深受百戴。
他的文学造诣深厚,诗文清妙,著作被辑录为《蔡忠惠公文集》传世。
在茶学方面,他所著的《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在植物学领域,《荔枝谱》则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之誉。
蔡襄的品德和才能为后世所敬仰,成为了官员的楷模。
蔡京则因其在政治上的,被后世视为奸臣。
《》将他直接列入《奸臣传》,称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巨奸。
他的经济改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过早地消耗了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经济改革的成果并未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反而刺激了统治阶层的腐败,加速了王朝的衰败。
蔡京的墓园在后世也较为荒凉,与蔡襄墓园的庞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世人对他们的不同评价。
蔡京与蔡襄作为北宋同乡的大臣,他们在家族关系、仕途轨迹、书法成就和历史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蔡襄以其名臣风范和高尚品德为后世所敬仰,而蔡京则因奸臣行径被历史所唾弃。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