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化石被发现:神似阿凡达飞行坐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7 点击数:
简介:还记得科幻电影《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的那条飞行翼兽伊卡兰吗?最新研究显示,这般模样的翼龙过去真的存活过,而地点就在中国。

3D电影巨制《阿凡达》中,飞行翼兽“伊

【千问解读】

还记得科幻电影《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的那条飞行翼兽伊卡兰吗?最新研究显示,这般模样的翼龙过去真的存活过,而地点就在中国。

3D电影巨制《阿凡达》中,飞行翼兽“伊卡兰”竟在我国显身。

我国科学家在辽西建昌发现了一类新翼龙化石标本,新翼龙的头部竟与“伊卡兰”极其相似,这个翼龙新属种被命名为“阿凡达伊卡兰翼龙”。

阿凡达伊卡兰翼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及其科研团队发现的。

两件标本出自距今约1.2亿年前的热河生物群。

正型标本产自建昌喇嘛洞,保存了完整的头骨和下颌以及部分身体骨骼;另一件标本产自相邻的凌源四合当,包括完整的头骨、下颌和部分颈椎。

两件标本产出地点相距约20至25公里,都赋存在九佛堂组的湖相页岩中。

新翼龙化石标本 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汪筱林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我国辽西建昌和凌源距今约1.2亿年前的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翼龙类——阿凡达伊卡兰翼龙。

这种翼龙的头部与《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飞行翼兽伊卡兰的头部极其相似,并因此得名。

这一研究在线发表在最新的《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

在电影《阿凡达》中,被“纳威人”作为坐骑驾驭在空中飞行的翼兽——伊卡兰和魅影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被电影制作者创造出来的大型飞行动物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已经灭绝的飞行爬行动物——翼龙,可以说是翼龙和鸟类等飞行脊椎动物的混合体。

新翼龙化石标本 “这次新发现的翼龙比电影中的伊卡兰小很多,它的翼展仅1.5米左右,而伊卡兰的翼展可达12米,与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翼龙相当。

”汪筱林说。

据介绍,新发现的翼龙化石来自辽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共有两件化石标本。

而在翼龙化石中,同一属种发现一件以上较为完整的标本非常少见。

中国和巴西两国古生物学家对阿凡达伊卡兰翼龙的形态功能和捕食方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随机文章明皇帝独宠老妃…白头叹没子!太监突跪地「一句话」吐真相2016暴雨后出现龙视频真相,疑长4米巨龙盘旋在乌云中上海不明飞行物使飞机改航向,悬停半空8分钟后狂追飞机神奇的口红效应是什么意思,口红大卖就是经济大萧条时期详解北极和南极的区别,南极最低温度零下90度比北极更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热河生物群罕见鸟类羽毛化石揭示白垩纪古生物热点的秘密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遗址以保存软组织(皮肤、器官、羽毛和皮毛)的惊人化石而闻名。

这些化石为飞行等特征的演变提供了罕见的见解,但它们需要仔细解释才能了解软组织在生活中的外观和行为,以及分解如何影响它。

发表在《地球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白垩纪早期鸟类Sapeornis chaoyangensis的五块化石,以研究它们被埋葬的环境如何改变其软组织的保存。

“Jehol生物群为了解中生代生态学提供了最丰富的信息来源,”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的通讯作者赵岩博士说。

“更好地了解Jehol陆生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最终更多地了解生物进化的过去和未来。

为什么沉积很重要?即使在Jehol Biota,也不是所有的化石都保存得同样完好 - 了解古环境对于理解差异至关重要。

没有这些信息,科学家很难衡量软组织的保存情况,这限制了对证据的解释。

但是在Jehol Biota,由于出土的标本范围,可以比较同一物种的个体,以了解环境对软组织的自发性影响 - 死亡和挖掘之间发生的过程的影响。

“据报道,来自Jehol Biota的无数分类群保存了一组保存完好的软组织,其中包含不可替代的信息,用于了解生物和生态特征的早期进化,”赵说。

“我们想调查影响其保存的因素。

科学家使用的标本是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档案中挑选出来的,并与沉积物样本相匹配进行分析。

所有这些都是完全铰接的 - 化石,所有关节仍然连接 - 但软组织的保存各不相同。

STM 15-36 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它以惊人的细节保留了完整的羽毛。

斯威夫特湖葬保存的羽毛研究小组分析了沉积物,以确定鸟类在被埋葬时被什么样的有机物质包围,以及沉积物是如何沉积的。

STM 15-36与最粗糙的沉积物颗粒和最好的保存有关,周围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陆生植物,而不是像其他四种鸟类那样来自湖藻。

STM 15-36沉积时的气候更温暖潮湿,沉积的环境更加缺氧,这阻止了羽毛在化石之前腐烂。

有两种可能的选择来解释STM 15-36的快速掩埋:火山活动或强大的暴雨将其冲走并将其埋在其他碎片下。

由于火山碎屑流中的化石不能很好地保存软组织,最可能的解释是这只鸟被暴雨冲走并迅速埋在湖底,千问网,那里有限的埋葬环境确保它不会受到干扰。

这种情况的结合意味着数百万年后,它美丽的羽毛仍将保存在石头中。

“这一发现为Jehol陆生脊椎动物的声学和中生代生态系统的性质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案例研究,”赵说。

她补充说,她期待未来的研究集中在羽毛本身的化学特征和微观结构上,这将扩大科学家对这些鸟类生活和死亡方式的理解。

尼安德特人: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也被译为尼安德塔人,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

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12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布,也基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研究结果发现,除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

2017年,3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3日发表题为《中国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尼安德特人(拉丁文学名homo neanderthalens,又译尼安德塔人)是一种在大约12万到3万年前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古人类,属于晚期智人的一种。

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最初在1829年发现于比利时,但是直到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Neander山谷中的一个山洞发现了头盖骨和其他骨骼,并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后才广为人知(Wolpoff,1996)。

化石证据显示,其比早期现代人稍矮但身体和四肢粗壮,平均脑量稍大,晚更新世广布于欧洲,在西亚和中亚也有分布;至少在23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由于冰期的兴盛,约在3万年前灭绝(Hublin,2009)。

发现尼安德特人化石的那个山洞里没有发现动物化石和石器,当时不能判断人骨的年代,世人对于这个研究结论也是疑信参半。

时间过了二十几年后,1886年在比利时的斯彼地方又发现了两个头骨,形态与30年前在尼安德山谷出土的很接近,与现代人显然不同。

与尼安德的发现不同的是,这次还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与人骨相伴。

动物化石中有属于洞熊,驯鹿,披毛犀和古象等的骨骼和牙齿。

由于当时古生物学已经认识到其中有许多动物早已绝灭,斯彼这些人骨代表古老的与现代人显然不同的人类的看法得到大家的认同。

而尼安德特人的形态特征与之相同,尼安德特人在人类进化史中的位置也就站住了。

1908年在法国的圣沙拜尔村附近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副基本完整的男人骨架化石。

其头骨与已经发现的那些尼安德特人头骨大同小异,所以科学家把这副骨架当作尼安德特人的典型代表,开始对尼安德特人身体各部分骨骼的构造和形态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在同一时空内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尼安德特人是否是单独物种还是智人的一个亚种,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长期存在争议。

虽然基于化石的形态学研究早已表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进行过杂交(Duarte et al.,1999;Trinkaus et al.,2003),但直至Green等(2010)利用古DNA信息证实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存在基因交流后,科学家们才达成尼安德特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的共识。

起源进化 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可以推溯至约40~60万年以前的海德堡人。

在德国、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确定是尼安德特人的下腭、牙齿和头盖骨部分。

尼安德特人的进化问题仍在争论之中。

一些人主张尼安德特人中的一些种群在玉木冰期时被隔离于西欧,发展成为适应于寒冷气候的、特化了的所谓典型尼安德特人(Typical neanderthals),例如圣沙拜尔人、费拉西人和尼安德特人等。

而另有一些种群被称为进步尼安德特人(Progressive neanderthals)或一般化尼安德特人(Generalized neanderthals),如塔邦人、施泰因汉人和斯旺斯柯姆人等发展了现代人的特征,成为现代智人类型的祖先,此即所谓“前尼安德特人说”(Preneanderthal hypothesis)。

但提倡“前智人说”(Presapiens hypothesis)的法国学者 H.瓦卢瓦则主张,现代智人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可以早到民德-利斯(Mindel-Riss)间冰期。

这两种学说虽然在追溯玉木时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智人类型的共同祖先的时间上有早晚之异,但都认为欧洲尼安德特人没有后代。

与之对立的学说是“单系说”(Unilinear hypothesis),它主张直立人之后只有一个系统,它是连续进化的,经过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阶段”进化到现代人,换言之,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单系说的传统观点为G.施瓦尔贝、H.赫尔德利奇卡、F.魏敦瑞等人所持,为C.布雷斯和M.H.沃尔波夫等人所极力推崇。

至于典型尼安德特人的消失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说法认为尼安德特人受到气候恶化的因素和进入其居住地区的现代人拥有人口数量、社会整体性、文明程度的优势,使现代人在族群纷争中取胜,代替了此前更加原始的文明。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尼安德特人被毁灭于快速的气候变化。

发现始末 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最初在1829年发现于比利时,尼安德特人但当时未被重视。

1856年采石工人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山谷石灰岩陡壁上的一个山洞中挖掘出来的一些人骨,,这一发现后来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当时对早期人类的存在缺乏认识,许多学者怀疑尼安德特人是人类化石,以致把它当作是现代人的病态类型、最低能的人或者是古代野蛮种族的骨骼。

工人把这些骨头交给当地一个医生,后来这些标本被带到波恩大学,该校教授沙夫豪森1858年发表文章认为这是欧洲比古日耳曼人还早的古代人骨。

德国的病理学家微尔和则认为这个头骨属于一个白痴。

另外还有人主张这些人骨的主人是一个佝偻病患者。

然而几年以后,一位的爱尔兰人体解剖学家仔细研究了这副人骨后,确信它们代表古代一种与现代人不同的人类,在1864年给他取了个生物学分类的新的物种名称:尼安德特人。

因而尼安德特人在进化中的地位未得到肯定。

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在欧洲的许多地点又发现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类型化石,尼安德特人作为介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个阶段的人类(有人称之为“尼安德特人阶段”)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继尼安德特人化石发现之后最为重要的发现是1908年在法国圣沙拜尔发现的人骨骼化石。

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M·步勒研究了该化石,于1913年发表专著,称圣沙拜尔人化石为尼安德特人类型的典型代表。

命名缘由 尼安德特人名称因其化石在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特山谷的一个山洞中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分布很广,西起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线。

年代最早的距今达20万年左右,最晚的距今约4万年。

尼安德特人化石常与莫斯特文化共存。

狭义的尼安德特人,仅指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人类化石。

尼安德特山谷的尼安德特人化石包括颅骨和部分肢骨,其化石遗存比较丰富,主要有头盖骨和体骨等。

灭绝原因推测 尼安德特人的遗迹从中东到英国,再往南延伸到地中海的北端,甚至远至西伯利亚。

这些遗迹有骨骸、营地、工具,甚至艺术品。

尼安德特人的遗迹消失的时候,大概正是在智人进入欧洲的时候。

剑桥大学系教授保罗迈拉尔斯等人,对法国南部拥有大量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智人定居点遗址的地区进行了考古分析。

他们观察了从5.5万年至3.5万年前的3个界限清楚的考古时期,其中包括了尼安德特人到智人的过渡期。

分析发现,在过渡期,早期智人数量约为尼安德特人的9倍到10倍,前者定居点面积、工具密度以及动物、食物遗迹数量也大于后者;此外,早期智人遗留的石器工具、首饰以及艺术品也表明,他们拥有更复杂的社会网络。

研究人员认为,早期智人的压倒性数量优势迫使尼安德特人迁往更难发现食物和庇护所的地方,最终伴随着4万年前欧洲大陆的气候恶化,尼安德特人逐渐灭绝。

尼安德特人曾统治欧洲大陆十五万年,却被智人短短几千年的时间赶到了欧洲西部的一角直布罗陀,直到尼安德特人灭绝。

早期学说认为可能是由于气候突然寒冷起来;尼安德特人为避寒而躲进山谷;群体之间缺乏联系,近亲交配增多;加上智人与之的竞争,导致了尼安德特人的灭亡。

但根据 discovery channel 播出的节目表示,尼安德特人未必被智人灭绝,反而可能因为遗传上居于劣势,所以都被智人同化,例如在葡萄牙发现的一具4岁小童的尸骨,其中的解剖显示了很多尼安德塔人的特征,如提到的肱尺桡骨的比例和下颌骨的形状。

但是他配有装饰品,下巴的强健构造,而且他生活在尼安德特人灭绝的3千年后,这说明他是智人。

但有些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成为智人的食物,因为有证据显示其与智人发生过许多争斗,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是根据在莱斯·罗伊斯(Les Rois)发现的一块尼安德特人腭骨化石得出的。

据悉,腭骨化石是《人类学杂志》在进行一项研究时于法国西南部的莱斯·罗伊斯发现的。

腭骨上的切口与早期人类在石器时代猎杀鹿以及其它动物时留在骨头上的切口类似。

据信,尼安德特人的肉被智人吃掉,牙齿则用来制作项链。

环境变化 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莫过于在欧洲繁荣了成千上万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了。

3万多年前,随着冰川蔓延过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便灭绝了。

英国剑桥大学地质考古学家特尹尔德-范-安德尔等出版了一本名为《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书,认为尼安德特人之所以走到末路,是因为不能适应在摄取食物方面的变化。

《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内容取自于一项气候、环境、考古等多学科相结合的7年计划的全部信息,该项目首次对6万5千年至2万年前期间进行了综合研究,那时候,解剖学上的现代人逐渐占据优势,而尼安德特人则完全消亡了。

范-安德尔等报告说,欧洲冰河纪并非总是冰。

在大约3万年前的寒冷时期降临之前,气候还是相对温和的。

到了2万年前,半个欧洲都笼罩在冰下。

但按照范-安德尔等的说法,尼安德特人的衰败并非天气的原因,而是由于赖以生存的、温顺的成群野牛和庞大麋鹿等草食动物的减少。

贫瘠土地上的动物变得非常稀少,而且为数不多的野兽不断迁徙,从而必须奋力追赶才能捕获猎物。

这时候,尼安德特人显然不能适应摄食环境的变化了。

与尼安德特人消亡处于相同时期的早期现代人“奥瑞那人”,则很好地适应了相同的环境和食物,范-安德尔等对此表示为“非常之惊奇”。

范-安德尔等认为,这表明尼安德特人之所以在对环境适应方面失败,更主要是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而非大脑的解剖学缘由,尼安德特人其实与其他任何人一样聪明。

大约3万5千年前,当一种处于更晚期文化的“格拉维特人”出现时,他们由于具有了笨重的矛与刀、以及严密的家庭组织,因此能够有效地追赶并捕获迁徙的野兽,从而得以生还下来。

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家邱提斯-拉奈尔斯认为,大多数考古学家都假设这一时期的欧洲都一致地寒冷。

而范-安德尔等通过综合研究既往5千年时间段中,整个欧洲的气候和人类居住情况,表明尼安德特人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千年中因气候变化而夭折。

无论如何,摄取食物方面的变化导致安德特人灭绝的学说是个新思路,我们不能不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

污染现象 参考消息网 9月23日报道外媒称,尽管没有汽车、工厂和取暖设备,但史前时期就已经存在污染。

这是一个国际考古团队在对西班牙多个古人类遗迹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9月22日报道,英国《科学报告》杂志日前刊登的这项研究成果揭秘了人类最早期的污染现象,并将其归咎于伊比利亚半岛洞穴环境中存在的重金属。

专家认为这些重金属很可能对生活在洞穴中的古人类的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报道称,研究团队对西班牙阿塔普埃尔卡的格兰多利纳岩洞、直布罗陀的戈罕岩洞、普列戈的皮鲁累霍穴居人遗址等遗迹进行考察后撰写了这份报告。

研究人员在格兰多利纳岩洞中发现的古人类环境污染证据与距今约45万年的鸟粪和蝙蝠粪便有关。

而在戈罕岩洞和皮鲁累霍发现的受污染矿物层则与穴居人的活动有关。

此外,在戈罕岩洞还发现了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活动的证据,而在皮鲁累霍则出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痕迹,他们在丧葬仪式和冶金活动中都使用到了富含铅的方铅矿。

报道称,研究团队认为对铅的使用或许与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尼安德特人的彻底灭绝有关。

考古学家们将在这个方向继续展开研究。

随机文章丽嫔其实超受宠!一晚被皇帝激啪3回 2原因突失宠入冷宫日本最老咖啡职人银座咖啡之神关口一郎从地球上看木星好吓人,温度3万度磁场是地球14倍人类无法抗拒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读懂将受益终生(准到可怕)旧日支配者中最强大的生物,奈亚拉托提普恐隐藏实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翼龙化石被发现:神似阿凡达飞行坐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