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北宋皇室女子的凄惨命运:亡身且丧节

陈桥兵变的的由头就是京师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后周八岁的恭帝急遣殿前都点检、归德
【千问解读】
陈桥兵变的的由头就是京师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后周八岁的恭帝急遣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由此大宋立国。
契丹由开国于公元916年,位于中原的北方。
国号初为“契丹”,后为“大辽”。
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以自称、割让为条件,请求辽太宗支援攻打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
契丹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大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
之后辽宋之间长期对抗,互有胜负。
1005年主和的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
宋辽双方还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
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北宋进入经济文化的极盛之世。
到了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昏庸的徽宗摒弃与辽国的盟约,转而与新崛起的金国结成,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宋需将本来献给辽的岁币转献金,而辽的其余国土亦归金。
后来金兵攻破辽中京,而宋朝二十万大军大败于辽。
燕京被金人所攻占,被俘,辽国灭亡。
金灭辽之役严重暴露宋军的战斗力虚弱,国库空虚。
宋廷要求金人履行盟约,交回燕云十六州,但金人反指宋人没有把攻打燕京的条件执行,结果宋则用更多的钱物赎回七州空城。
但是辽国灭亡以后,宋朝变相失去辽国作为它的北方屏障,以阻挡金兵南下。
此后金宋边境正式接壤,而金兵果然于辽亡后南侵宋。
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败坏,国力和军力不振的情况下,遭强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带的领土,酿成靖康之变,立国168年的北宋灭亡。
先祖百年前的誓约言犹在耳,“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徽钦二帝被金国北虏,也是他们毁盟背约的报应。
靖康之难宋皇室遭受毁灭性打击,北宋宫厅几乎所有皇室和财宝都被女真人掠走。
《宋史》载:“金人以帝(徽宗、钦宗)及皇后、皇太子北归。
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
” 仅有三位皇室成员得以幸免,一个是徽宗第九子康王(后来的高宗皇帝),另一个是被贬为庶人的哲宗第一任皇后和第34女恭福帝姬。
恭福帝姬之所以免祸,是因为“独恭福帝姬生才周晬,金人不知,故不行。
” 《靖康稗史笺证》,由宋人确庵、耐庵编纂,包括:宋人钟邦直《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宋人无名氏《瓮中人语》、《开封府状》、金人李天民《南征录汇》、金人王成棣《青宫译语》、宋人无名氏《呻吟语》、金人无名氏《宋俘记》等七种。
记载汴京沦陷、金兵北归的史实,且因为皆是作者亲身见闻,逐日记录,可度比较高。
书中所记因为非常耻辱,正史多无法记载,所以参考价值很高。
靖康之难中的被金人掠走的北宋女性数目相当可观,她们的境遇也最为凄惨和屈辱。
据《开封府状》记载,北宋妃嫔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嫔御98人,王妾28人,宗姬52人,御女78人,近支宗姬195人,族姬1241人,宫女479人,采女604人,宗妇2,091人,族妇2,007人,歌女1,314人,贵戚、官民女3,319人,共记11,635人被以不同的价格抵押折价。
(《开封府状》载:“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得金一十三万四千锭,内帝妃五人倍益。
嫔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准金五百锭,得金二十二万五千五百锭。
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准金二百锭,得金二十四万八千二百锭。
宫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单四人,宗妇二千单九十一人,人准银五百锭,得银一百五十八万七千锭。
族妇二千单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准银二百锭,得银六十六万四千二百锭。
贵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准银一百锭,得银三十三万一千九百锭。
都准金六十万单七千七百锭,银二百五十八万三千一百锭。
”) 落入金兵之手的北宋女性无论等级都沦为了金人的奴隶,身心都受尽凌辱。
《南征录汇》记载,“自正月二十五日,开封府津送人物络绎入寨,妇女上自嫔御,下及乐户,数逾五千,皆选择盛装而出。
选收处女三千,余汰入城,国相(完颜宗翰)自取数十人,诸将自谋克以上各赐数人,谋克以下间赐一二人”。
在金兵北归途中,被掳妇女继续受到金国贵族的侮辱,据《呻吟语》载,“被掠者日以泪洗面,虏酋皆拥妇女,恣酒肉,弄管弦,喜乐无极。
” 这些女性在北上途中受尽屈辱和折磨后,最终到达上京。
她们被强行遣送到洗衣院、御寨或分给金军将领,有的甚至沦落为娼。
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八月二十四日,北宋宫廷的后妃及宗室女性们经历了她们北迁以后最耻辱的一幕。
作为战俘,金帝命令徽宗、钦宗、两位皇后、皇子和宗室妇女改换金人服饰,拜谒金人的祖庙。
史载“后妃等入宫,赐沐有顷,宣郑、朱二后归第。
已,易胡服出,妇女近千人赐禁近,犹肉袒。
韦、邢二后以下三百人留洗衣院”。
洗衣院实际上是供金国皇帝玩乐消遣的场所。
作为战败民族女性的代表,为了捍卫自己和所代表民族的女性的尊严,履行母仪天下的职责,钦宗的朱皇后选择了以死抗争。
受降仪式结束后,她即“归第自缢”,被人发现后救活,“仍投水薨”。
徽宗在世的18名公主中,富金帝姬被真珠大王强迫为妾、惠福帝姬被宝山大王聘为妾,剩下的16人中没入洗衣院的9人、遣送到各大营寨的6人、云中御寨者1人。
徽宗的皇后皇妃5人,郑皇后和其它3位皇妃一同和宋徽宗迁至五国城,流落洗衣院。
嫔位的31名女性中,4名移居额鲁观寨,4名移居萧庆寨,3名移居葛思美寨,其它20人随宋徽宗第四批北行,3人生子,其余人员情况不明。
钦宗1后1妃,朱皇后死于上京,朱慎妃随至五国城。
10名有封号的姬妾,其中4人入真珠大王寨,卢顺淑等4人入宝山大王寨,郑庆云等2人到燕山以后归,流落至五国城。
一些地位更低的北宋女俘则被没入洗衣院或分给参加侵略战争的金军各级首领,她们的处境各不相同。
《呻吟语》引《燕人麈》之言说到,“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甫出乐户,即登鬼录”。
该书作者还说他的一位铁匠邻居,“以八金买倡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一妇兼有三种“贵重”的身份。
出使金国被留的词人吴激曾遇见沦为歌妓的北宋宗姬,并为之作词,吴激的《人月圆》词曰:“南朝多少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 靖康之难中,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的历史,既是人难以齿的耻辱,也是激励南宋人抵抗金兵南下的动力。
一百多年后,南宋联手新崛起的蒙元,南北夹击灭了金国,报了靖康之仇;但也重蹈了宋金联手灭辽之覆辙,最终亡于蒙元之手。
历史就是这样地无情。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亡灭,二帝被虏,也深深刺痛汉人士大夫的心,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所谓“靖康耻”之后,中国即耻于议和。
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
因此,崇祯帝对于和金人后裔满清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
兵部尚书卢象昇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昇最后战死沙场。
明末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路,汉人皇帝的统治由此不复于中国,大好神州沦落于夷狄满清。
由此观之,历史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的。
随机文章全美最著名的未破凶杀「黑色大理花」!怀星梦的小咖女星,竟遭惨无人道分尸、散落公园…满清令妃「遗体放百年不会烂」专家:看乾隆喂他吃啥雌性巨型蜥蜴不需要雄性就能生育下一代,老鼠攻击信天翁,这些动物都经历了什么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细数神秘的巨型螃蟹有哪些,谣传日本杀人蟹猎杀海边游客引恐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宋名将种世衡:智勇边疆的儒将传奇
种世衡,这位出身儒学世家的将领,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独特的治边智慧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西北边疆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成为北宋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边疆。
一、仕途坎坷,初露锋芒 种世衡生于985年,祖籍洛阳,早年迁居京兆(今西安市),是大儒种放的侄子。
他自幼崇尚气节,兄弟中有人想分其资产,他全数辞让,只取图书而已。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叔父种放的恩荫,种世衡补任将作监主簿,开始步入仕途。
他先后任保定、武功及泾阳三,在任期间,他兴利除害,保民平安。
在泾阳,里胥王知谦非法获取利益,事情败露后逃走,待郊赦将至时自首,种世衡为严明法纪,杖击其脊背后向州府请罪,最终知府李谘上奏释其罪。
然而,正直的种世衡也因此得罪了权贵。
在凤州任上,凤州将领王蒙正(章献皇后姻家)向其求取私利,种世衡未予听从,反遭王蒙正陷害,被流放窦州,后移居汝州。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
龙图阁直学士李纮、宋绶、狄棐等人相继为种世衡申辩,他得以升迁为卫尉寺丞,历任随州监酒、同州签书、鄜州判官事,逐渐在仕途上崭露头角。
二、筑城屯田,稳固边防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王元昊侵扰延安一带,宋军接连失利。
时任大理丞和鄜州从事的种世衡敏锐地察觉到,必须在重要地区重建屏障,方可阻挡西夏的进攻。
他向朝廷建议在延州东北二百里的故宽州废墟上重建新城,此建议得到朝廷采纳,种世衡受命负责筑城事宜。
筑城过程充满艰辛。
西夏人多次出击争斗,种世衡一边战斗一边筑城。
此地地势险要且无泉水,众人认为不可防守,但种世衡下令凿地找水,凿地一百五十尺后碰到石头,石工认为石头不可凿穿,种世衡便以重赏激励,最终得到泉水,新城得以建成,赐名青涧城。
为解决守城物资供给问题,种世衡积极开展屯田之法,开垦营田二千顷,招募商人,借贷本钱,使商品流通获利,青涧城因此富实。
他还善待士卒,若士卒生病,便派儿子专门照顾饮食和汤药,深得士卒拥护。
此外,他善于处理与周边的关系,经常慰劳羌族部落首领,或解下所佩带子相赠,或因得知敌情来报而赏赐饮器,使得羌人部族都乐于为其所用。
三、恩威并施,团结诸羌 在西北边疆,各民族,团结当地少数民族对于稳固边防至关重要。
种世衡深谙此道,他恩威并施,巧妙地团结了大多数羌人。
蕃部牛家族的奴讹向来倔强,从未拜见过郡守,听闻种世衡到来,急忙到郊外迎接。
种世衡与奴讹约定次日到其帐舍慰劳部落,当晚却下起三尺深的大雪,左右侍臣劝其不要前往,但种世衡认为这正是建立信任的好时机,不可失约,于是沿险而进。
奴讹原以为种世衡必定不会来,没想到他突然到达,大为震惊,从此对种世衡,率领部众四面围绕着下拜表示听命。
羌人酋长慕恩部落最为强大,种世衡曾在晚上与他饮酒,待慕恩私下与侍女调情时突然出现,慕恩惭愧恐惧请罪,种世衡却将侍女送给他,以此得到慕恩的拼死效力。
此后,各部族若有背叛,种世衡便派慕恩讨伐,战无不胜。
有兀二族不听招抚,种世衡命令慕恩出兵诛杀,其后一百多帐都自动归附,无人敢背叛。
四、巧施离间,削弱敌军 在与西夏的对抗中,种世衡还善于运用谋略。
西夏重用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二人有才能谋略,对宋军构成巨大威胁。
种世衡决定用计离间他们。
庆历二年(1042年),野利刚浪棱命令浪埋、赏乞、媚娘等三人拜见种世衡请求降服,种世衡识破这是欺骗,决定将计就计进行离间。
他留下三人使监商税,出入骑从很宠厚。
同时,他派熟悉蕃部山川道路的和尚王光信(后改名王嵩)作为向导,多次荡平羌人族帐。
种世衡写信用蜡封好,派王嵩送给野利刚浪棱,称浪埋等人已到,朝廷知其有向汉之心,任命他为夏州,俸禄每月一万缗,还以枣缀画成龟形,喻其早归之意。
野利刚浪棱得信后大为恐惧,从自己的治所内擒住王嵩送给李元昊,李元昊怀疑野利刚浪棱背叛自己,不让他返回治所,且把王嵩禁锢在井中。
后来,李元昊放出王嵩,厚礼相待,让他与李文贵一同回来,不久后野利兄弟被杀,西夏实力大损,李元昊不得不再次与宋朝议和。
五、积劳成疾,魂归边疆 庆历四年(1044年),为防止羌人与西夏勾结,决定修筑细腰城,切断他们的通路,檄令种世衡与蒋偕负责此事。
当时种世衡卧病在床,但他毅然起身,率领所部甲士日夜兴筑。
庆历五年(1045年),细腰城修筑成功,种世衡却因劳累过度,,病逝于军中,终年61岁。
种世衡去世后,羌部酋长纷纷前来悼念,清涧和环州人民皆画像祠于家。
范仲淹誉其为“国之劳臣也”,也称赞他忠诚勇敢、才能武艺出众。
他的儿子种古、种谔、种诊等都有将才,关中地区号称“三种”,继续为保卫北宋边疆贡献力量。
种世衡的一生,是智勇边疆的一生。
他在困境中崛起,在边疆上建功立业,以卓越的军事才能、独特的治边智慧和高尚的家国情怀,为北宋的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故事,成为了北宋历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的安宁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吕端大事不糊涂:北宋名相的智慧与担当
”这句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将北宋吕端与千古名相并列,足见吕端在历史上的地位。
那么,“吕端大事不糊涂”究竟指的是什么事?本文将结合真实历史资料,深入剖析吕端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智慧与担当。
一、智劝太宗,化解边疆危机 北宋初年,西北边境的首领李继迁屡次叛宋,骚扰边境。
一次交战中,李继迁的母亲被宋军俘虏。
闻讯后,欲将李母斩首示众,以震慑叛军。
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宰相吕端的坚决反对。
吕端深知,李继迁作为叛逆之人,未必会因母亲的安危而屈服。
相反,处死李母只会激化矛盾,坚定其反叛之心。
于是,他向太宗进言:“从前相争时,抓住了的父母,想要把他们在阵前用锅煮了,可是刘邦说如果你一定要煮,那么分我一杯肉汤喝吧。
做大事的人不会顾虑到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蛮夷叛乱之人呢?” 吕端进一步建议,将李母安置在延州,好生招待,以此作为招降李继迁的筹码。
即使不能立即使其投降,也能牵制其心。
太宗听后,恍然大悟,采纳了吕端的建议。
后来,李继迁果然收敛了许多,其子李德明更是在李母病逝后向纳贡请和。
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吕端在关键时刻的深谋远虑和沉稳谨慎。
二、力挫阴谋,扶立真宗继位 宋太宗晚年,身体每况愈下,立储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太宗立三子为太子,并委托吕端负责其学习和生活起居。
然而,太宗驾崩后,一场围绕皇位的阴谋却悄然展开。
当时,皇后受宦官王继恩等人的怂恿,欲废太子赵恒,改立长子为帝。
王继恩等人暗中串通朝中大臣,企图发动政变。
吕端得知此事后,迅速采取行动。
他先将王继恩骗入书阁锁住,然后入宫力陈利害:“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我们怎能违背先帝之命?” 在吕端的坚持下,皇后最终同意让赵恒继位。
然而,在登基大典上,吕端却站在殿下不肯下跪。
他要求侍臣卷起帘子,亲自确认大殿上坐着的确实是赵恒本人后,才率领群臣下拜。
这一举动不仅确保了皇位的顺利传承,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宫廷之乱。
三、清廉自守,彰显名臣风范 除了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担当外,吕端在日常生活和为官之道上也堪称典范。
他为人宽厚、清廉俭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即使身居相位,也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
据史书记载,吕端曾两次出使偏远国家,深受当地人敬重。
后来有使者前往那些国家时,对方总会满怀敬意地打听吕端的近况。
这种影响力不仅源于他的政治才能,更源于他的人格魅力。
此外,吕端还十分注重培养年轻官员。
他与等名臣共事时,总是谦让有礼、有商有量。
他深知寇准的才能和威望,曾主动请求让位于寇准。
这种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的精神在当时的中堪称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