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菜案发生在什么时期?在历史上到底是如何回事?

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去世后不久,他的死
【千问解读】
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去世后不久,他的死对头翁同龢,也凄凉离世,这两位都是曾经的朝廷重臣,都曾被所重用,但死亡后所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
李鸿章的事我们先放一放,现在来讲一讲翁同龢,翁同龢,咸丰朝的状元,先后担任帝和帝的老师,死时已经被罢官,宣统朝才被追谥文恭。
说到翁同龢的闻名天下之举,就不得不讲一下晚清轰动中外的那个冤案,正是这个案子,成全了翁同龢! 遍观翁同龢的一生,他为官期间,其实就做了三件大事,一件就是本文要提到到给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平反,此举奠定了翁同龢未来几十年的仕途。
第二件事就是卷入了甲午中日战争洪流,由于跟李鸿章的恩怨纠缠不清,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原因也被扣到了他的头上。
第三件事则是期间,他举荐了康有为,且亲自草拟《明定国是诏》,但也因过于刺激,最终被免职,不久便黯然离世。
下面我们详细讲一下晚清四大奇案之首的——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为什么此案成全了翁同龢? 古往今来,人为造成的冤案真的是数不胜数,别说过去了,就算是当今社会,也是时不时见诸报端。
在《微服私访记》中,三德子就唱过小白菜: “小白菜儿地里黄啊,七八岁呀离了娘呀……” 当然,历史上的小白菜案并非发生在康熙朝,而是同治朝,同治十二年十月份的一天。
话说这一天,余杭县有一个豆腐坊的帮工,名字叫葛品连,因为身体不舒服,于是回家养病。
在此期间,他有一个童养媳叫毕秀姑,也就是小白菜,给他端汤端药伺候,没曾想葛品连患的是流火宿症,也就是俗话说的热症。
民间传说大将当初患的就是热症——背疽,被赏了一只烤鹅,吃了后不久就嗝屁了。
二、 同样,小白菜也是熬了很多补药给葛品连吃,其中就有桂圆和东洋参,结果葛品连喝了药后,病情加重,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本来生病去世乃人之常情,但是葛品连死后的身体却比较怪异,第二天竟然是脸发青,口鼻流血水。
这让他的母亲和义母觉得蹊跷,怀疑是中毒身亡,于是报了案。
受理此案的余杭知县刘锡彤,年近七十,就要退休的人了,也算是经验老道,叫了仵作前去验伤。
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他们也就主要查看是不是中毒而亡,于是使用上了银针验毒。
其实银针验毒的原理很简单,杨角风是化工出身,我(杨角风)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原理: 过去的毒物主要是砒霜,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过去提炼技术不到位,导致里面含有大量的硫化物。
硫化物跟银可以反应,生成硫化银(黑色),所以银针变黑,证明食物有毒。
现在提炼砒霜已经很纯很纯了,根本不会遗留硫化物,所以再用银针测,是测不出来的,而且银针也只能针对这么一种毒物,并不能测其他的毒物。
一个仵作加一个帮工俩人就去了,或许是银针被污染了,或许是葛品连体内还有其他物质,总之银针变青黑了,俩人对照了一下的《洗冤录》: “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揩洗过,探入死人喉内,以纸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再用皂角水揩洗,其色不去。
如无,其色鲜白。
” 于是判定,葛品连是中毒而亡! 三、这下子余杭知县刘锡彤来兴趣了,这个案子查清了,又是功绩一件,也能让自己光荣退休。
也正在此时,有人给知县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也就是说葛家曾经租住过县里举人杨乃武的房子。
再一调查,刘锡彤更兴奋了,这个毕秀姑年仅十七岁,平时穿绿衣白裤,所以人们才叫她小白菜。
人长得美,又好学,于是经常找杨乃武讨教识字,时间久了,街坊们都流言“羊吃白菜”。
至于俩人到底有没有事,还真说不清了,总之葛家租了一年杨家房子后,就搬走了。
但最关键的是,早年杨乃武曾举发过当时还是九品官吏的刘锡彤,虽然没能给刘锡彤治罪,但也让他怀恨在心。
于是这场冤案就此诞生,为了迫使小白菜招供,各种酷刑都上了,当时上海的《申报》报道是: “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 当然,《申报》的记者也是从小道消息听来的,总之,小白菜在狱中真的受大罪了,万般无奈之下,她招供了,招了自己跟杨乃武的奸情,以及如何害死了葛品连。
被抓后的杨乃武死不承认,且以举人身份不能用刑为武器,不肯招供。
于是刘锡彤上报杭州知府陈鲁,陈鲁又汇报浙江巡抚杨昌浚,最终递到了京城,同治帝下诏: “杨乃武著革去举人,其因奸谋死本夫情由,著该抚审拟。
” 四、 就这样,杨乃武也被用刑了,终于也是招了,案件也就审清了,于是按照制度,层层上报。
县级、府级、臬司、巡抚或总督四级审查,然后再上报朝廷,由朝廷同意后执行。
这时候就提到翁同龢了,他这时候任右侍郎,杨乃武遍体鳞伤,但不放弃伸冤,哀求姐姐赴京告状。
她的姐姐杨菊贞,就是电影《满清十大酷刑》中滚铁钉的那一个,总之她把状子递到了翁同龢手中。
后面的事情就不详细讲解了,总之案子反反复复,中间还经历了同治帝驾崩,又耽误了一些时间。
前前后后历时三年,小白菜和杨乃武也被折磨的不成样子,但最终是被平反了。
这期间,就有案子两次维持原判,又两次被翁同龢向慈禧太后汇报发回重审,轰动中外。
其中上海的《申报》也是一直关注,持续三年时间,民间的舆论也从最开始认为杨乃武该死,到最后痛陈官场的黑暗,跟现在的舆论战很像。
回到题目,小白菜案之所以平反,离不开上上下下这么多人的努力,当然最关键的就俩人,一个是翁同龢,一个就是慈禧太后。
太后不能随便说话,她想说的话,翁同龢已经帮她说了,那么翁同龢为什么也揪着这个案子不放呢? 这个案子号称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实际上这个案子也是同列四大奇案的刺马案之后,可以算是那个案子的延续。
对,就是华演得电影《投名状》,那里面就讲了刺马案,关于这个案子,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五、 小白菜案发生在1873年,这个时候的已经被灭了,功臣也死了,但是他留下来的湘军派却一统江浙两省。
慈禧太后当然不想看到一家独大的场面,于是派了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试图整顿南方官场,压制湘系势力。
可惜,这个两江总督刚刚就任,就被宰了,不仅被宰了,关于马新贻的流言瞬间就传遍了,显然是有人在操纵此事。
由于曾国藩留下的两湖官员完全控制了江浙官场,这让江浙本土官员的翁同龢十分不满。
之前我们也讲过,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就是被曾国藩弹劾死的,还连带上了自己的老爹。
这个仇,翁同龢不可能忘掉,因为曾国藩早死,所以他才把仇恨放到了李鸿章身上,毕竟是李鸿章起草的弹劾奏折。
翁同龢是坚定的朝廷派官员,湘军派和派都是朝廷打压的对象,小白菜案中的浙江巡抚杨昌浚,曾经做个一首诗: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有他的这种态度在,自然会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住湖湘子弟! 在翁同龢的带领下,江浙本土官员早就不满湖湘官员了,于是集体上奏,这个案子要是不平反: “江浙读书人都不肯读书上进矣。
” 六、 等于是说,如果朝廷继续偏袒两湖派,那么我们这支力量也就不再坚决地站在朝廷这一边了。
再加上洋人的持续关注,以及国人的法律意识觉醒,也让慈禧太后觉得时机成熟,于是下令把葛品连的尸棺运至北京,众目睽睽下再次开棺验尸。
结果,葛品连的尸骨并没有发黑,而是正常的发黄,证明并非中毒而亡,真相大白。
慈禧太后颁布平反诏书: “本此案主犯杨乃武与葛俱无罪开释。
但葛毕氏因与杨乃武同桌共食、诵经读诗,不守妇道,致招物议,杖八十;杨乃武与葛毕氏虽无通奸,但同食教经,不知避嫌,杖一百,被革举人身份不予恢复。
” 也就是说,杨乃武和小白菜虽然被还了清白,但是还是被打了几十大板,杨乃武和小白菜后来都活了七十多岁。
而其他涉事官员,浙江巡抚杨昌浚、杭州知府陈鲁、余杭知县刘锡彤和浙江学政胡瑞澜等,共一百多名,或判处流刑,或革职查办。
至此,江浙两省的两湖势力也得到了一举铲除,消除了朝廷的隐患。
翁同龢也因此案名扬天下,走进了朝廷权力中枢,为后来几十年跟李鸿章的争斗奠定了基础。
当然,现在的人们再也不用滚铁钉,告御状了,因为,平反个冤案,真的是太难了,所以,还是不要让冤假错案再发生才是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吓退考古队!成吉思汗墓前竟发生如此诡异一幕
考古探险队发现,墓陵的地点由一条2英里长的墙壁保护着,墙壁中忽然涌出许多毒蛇,一些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被蛇咬伤。
另外,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地从山坡上滑落。
考古队遭到这一连串打击后,决定立即停止挖掘行动。
并撤出外蒙古。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有一座成吉思汗陵,但是这里之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
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
)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
陵园占地约5.5公顷,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真正埋葬着成吉思汗的陵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
近800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
在蒙古国肯特山的依据是,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而后忽然起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
”文人的笔记中也记载,成吉思汗当年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其遗体存放在一个独木棺里。
所谓独木棺,是截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做成棺材。
独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的依据,是因为当时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
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
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枢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的依据是有考古专家在该地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测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
佐证之一是·波罗在他所着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
” 在宁夏六盘山的依据则是,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时死于六盘山附近。
有考古专家据此认为,按照过去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
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民间的传说也是很多,有传言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
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
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
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
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
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
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其实,有关成吉思汗墓的传说有很多种,除了蒙古高原上的疑似墓地以外,其他墓地再没有任何已经获得证实的陵墓。
随机文章武后和唐玄宗有啥关系咧?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地狱七君主都掌管什么,暴食/淫欲/贪婪/傲慢/嫉妒/愤怒/懒惰南天门都有哪些神仙,截教的魔家四将和民间四大天师守卫南天门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交点在哪里,位于几内亚湾/不属于任何国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西汉七王之乱是如何发生的 西汉是如何用三个月时间平定的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巩固统治,借口清除叛乱,杀掉在战争时期分封的异王、、等人。
同时,他又认为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立下“非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
他所分封的同,有齐、燕、赵、梁、代、淮阳、淮南、楚、吴等。
这些王国的封地,竟达39郡,占西汉整个疆土的大半,而直辖的才不过15郡。
为防止诸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规定除诸封国内的经济由诸王支配外,王国的傅、相等官员均须由皇帝任命,法令由朝廷统一制定,军队由皇帝调遣,借以限制诸王的权力。
但西汉所封的诸王国,国大民众,随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财富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形成割据状态,朝廷与诸王国的矛盾便日趋尖锐起来。
汉文帝即位以后,深感诸王对朝廷的威胁日益严重,决定采纳太中大夫贾谊和太子家令的建议,一方面把诸王的一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直接管辖,一方面在诸王的封地内再分封几个小诸侯国,以分散削弱诸王的权力。
同时,还把自己的儿子封为(封地在今河南东部),控制中原要地,屏障朝廷。
诸侯王不甘心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纷纷反对。
当时反对最强烈的是吴王刘濞。
吴王的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北),辖有豫章(今江西地区)、会稽(今苏南和浙江地区)等郡,封土广大,财力富足,他利用这些优越的经济条件扩张势力,蓄谋夺取朝廷大权。
景帝即位以后,诸王国的势力发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继续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减楚、赵及胶西三王的封地。
因而,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
吴王乘机纠合楚王、胶西王、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赵王等各王国,准备进行武力反叛。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朝廷下令削夺吴会稽、豫章两郡,吴王便以诛晁错、为名,首先起兵,并派人通知闽越、东越出兵相助。
但由于齐王悔约背盟、济北王为其部下劫持不得发兵,故实际参加叛乱的仅为七国。
一场史称为七国之乱的反对统一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吴王反汉后,先杀尽朝廷在自己封国内所委任的官吏,然后聚集亲信,商议进兵之策。
大将军田禄伯请求率兵5万,循江淮而上,占领淮南和长沙,入武关直捣长安,吴王唯恐大权旁落,拒绝了这一建议。
青年将领桓将军对吴王说:“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
”因此建议挥军急速西进,沿途不要,迅速抢占洛阳的军械库和敖仓的粮库。
并凭借洛、荥山河之险,会合诸侯。
这样,即使不能西取长安,也占据了夺取天下的有利地位。
否则,如行动迟缓,一旦让汉军抢先进占梁、楚一带,势必招致失败。
这一避短用长、速据关东战略要地的主张,也遭拒绝。
吴王亲率20万军队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兵,并力向梁进攻,又派出小部队潜赴崤(今南〉、渑(渑池)之间,侦察关中汉军情况。
在渡淮时,一面派兵袭占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北攻城掠地;一面遍告诸侯,提出这样一个行动计划:由南越兵先攻占长沙以北地区,再西趋巴蜀汉中;越、楚、淮南、衡山、济北诸王会同吴军西取洛阳;齐、菑川、胶东、胶西、济南诸王与赵王先攻占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再入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或与吴军会师洛阳;燕王北取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后,再联合匈奴南下,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直取长安。
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是:以诸王国的军队分东、南、北三个方向合击关中,吴楚主力先占荥阳,与齐赵军会师,攻占长安。
景帝在获悉七王叛乱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杀掉晁错,并恢复诸王封地,企图以此平息战乱。
直到这一政策失败后,才决心迎击叛军,任命为太尉,统率36将军东攻吴楚,另派郦寄攻赵,栾布攻齐,并以屯于荥阳,监视齐赵叛军动向。
这一作战部署的着眼点是:分兵箝制齐赵,集中主力打击反汉的重要力量吴楚两军。
周亚夫受命后,即提出:“楚兵剽轻,难与争锋。
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也就是暂时放弃梁国的部分地区,引诱并牵制吴楚军队,达到守梁以疲敌的目的,这一建议被景帝采纳。
周亚夫率军由长安出发,准备会师洛阳,后接受部下意见,改变进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抵达洛阳,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军械库和荥阳的敖仓,并派兵清除了崤渑间的吴楚伏兵,保障了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后方的安全,顺利实现了第一步作战计划。
然后,周亚夫率军30余万东出荥阳,进抵淮阳,针对吴楚锐气正盛,难与正面交锋,遂引兵东北,屯于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让梁王坚守梁地,阻止吴兵西进,同时派兵奇袭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泗水入淮之口),截断吴军粮道。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战,歼灭梁军数万人,乘胜西进,梁军退保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被吴楚联军围攻。
梁王数次派人求援,周亚夫按兵不动,直到吴楚攻梁受到相当消耗后,才将主力推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
在吴楚四面围攻形势下,梁一面竭力固守,一面组织力量不断出击,袭扰吴军。
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屡屡受挫,西取荥、洛的企图难以实现,退路又受威胁,乃调转兵力进攻下邑,寻求汉军主力决战。
周亚夫深沟高垒,坚壁不战。
吴楚求战不得,派部分兵力佯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转移汉军注意力,以主力强攻西北角,这一声东击西的企图被周亚夫及时识破。
当吴军进攻东南角时,他加强了西北角的防御,粉碎了吴楚军的进攻。
吴楚联军号称数十万,既遭顿挫于睢阳,又不得逞于下邑,进退维谷,加上饷道被断,粮食不继,在粮尽兵疲、士卒叛逃、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兵西走。
周亚夫乘机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楚王兵败自杀,吴王仅率数千人乘夜向江南逃窜,企图依托东越垂死挣扎,但东越王慑于汉军压力,诱杀吴王。
喧嚣一时的吴楚叛乱,历时仅3个月便完全失败。
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时,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王在胶西王的指挥下,举兵西进围攻齐王临淄,经过3个月激战,被栾布击败。
赵王刘遂联络匈奴,企图西入长安。
当郦寄军进攻时,龟缩邯郸,凭城固守,汉围攻7月不克。
栾布在消灭四王之后回师同郦寄合力进攻,引水灌城,城破王自杀。
至此,汉赢得了平定七王叛乱战争的彻底胜利。
西汉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的战争,是一场反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汉军抢占关东战略要地荥阳,控制南北要道,争得了战略上的主动,造成了东阻吴楚、北拒齐赵,屏蔽关中的有利态势。
然后以一部箝制齐赵,而把吴楚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并根据楚军剽轻、吴军精锐的客观情况,采取了“以梁委之”,吸引和消耗吴楚联军,乘敌疲弊而后击的正确作战方针,最终各个击破,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
反观吴楚等七国,为了维持诸侯割据而发动战争,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
七国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各怀鬼胎,步调不一,缺乏统一的计划和指挥。
叛乱初期所提出的分进合击,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包围关中,先取荥、洛会师长安的构想,由于各诸侯国或临时背约,或轻易改变,或屯兵观望而化作泡影。
吴王既不听田禄伯、桓将军进军之计,又忽视了对粮运要道的设防,孤军一路, 全力攻梁,结果顿兵坚城,贻误战机。
随着主动权的丧失,最终失败的命适也就成为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