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的鳌拜为什么最后却步了多尔衮的后尘?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讲历史上真实的鳌拜。
鳌拜的生年
【千问解读】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讲历史上真实的鳌拜。
鳌拜的生年不详,不过根据他的经历,我们可以推算他的年龄应该是与相仿的,他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他的伯父和他都是大清朝战功赫赫的功臣。
鳌拜的起家源于皮岛之战,当时鳌拜率领精兵绕后率先登岛,凭着过人的勇气和武力杀出了一条血路,使得大部队得以乘胜追击,一举攻克了清军十年来久攻不下的皮岛。
大喜,赏赐鳌拜为巴图鲁,还封他为三等梅勒章京,甚至允许职位世袭。
鳌拜也感念皇太极的恩德,在日后的战役中也更加卖命,渐渐地鳌拜凭军功升为了护军统领。
崇德八年,皇太极逝世,不过由于皇太极死的突然,临死前并没有留下什么遗诏,因为清朝历来有“立贤不立长”的传统,所以皇位的归属在此时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当时有能力争夺皇位的有皇太极的长子,还有一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摄政王多尔衮了。
豪格的支持者有鳌拜,索尼等皇太极的老臣,支持多尔衮的就是他的兄弟和,而剩下的和济尔哈朗保持中立。
本来代善已经准备支持豪格了,代善的两个旗加上豪格的三个旗,豪格完全有能力称帝,但是豪格在这时候谦让了一下,这个机会立马就让多尔衮抓住了。
由于双方的态度都非常坚定,谁也无法说服谁,最后大家只好各退一步,接受了济尔哈朗的建议,立皇太极的幼子福临为帝,福临就是后面的帝。
多尔衮因为自己没当成皇帝,于是在顺治在位的时候,多次打击鳌拜,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些小事就把鳌拜贬为庶人,不过也一直没置鳌拜于死地,俗话说,“只要不死,终会出头”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当时鳌拜已经被多尔衮撵回家了,顺治亲政之后清除了多尔衮的余党之后,又想起了鳌拜,回想起鳌拜这么多年来的功绩,尤其他对皇帝一直是。
于是鳌拜被顺治调回来重新掌权。
可以说,顺治朝的时候,鳌拜和顺治帝以及皇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不过,顺治在18年的时候病逝。
他临死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康熙即位。
由于索尼年纪已经很大了,苏克萨哈原是多尔衮的人,所以被索尼和其他人所看不起,而遏必隆没有主见,经常依附于鳌拜,所以鳌拜理所当然的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了。
鳌拜主政之初还是做了不少实事的,例如整顿吏治,实施“湖广填四川”,实行更名田,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军事活动,但为了打击中原文人,鳌拜也制造了不少,打击了很多文人。
同时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鳌拜多次找人弹劾当时朝中的外国传教士,甚至差点处死汤,最后汤在孝庄太后的保护下虽然没被处死,但也郁郁而终了。
这件事激发了鳌拜和皇帝以及太后之间的矛盾,因为康熙之所以能上位,就是因为汤若望和顺治说过,康熙出过天花,不会夭折,所以才使康熙成功登上帝位。
而汤曾经也给孝庄治过病,所以孝庄也是比较喜欢汤的,鳌拜此举惹恼了这两个人,让三人的关系出现了隔阂。
不过虽然鳌拜此举让康熙孝庄很不舒服,但是真正让康熙动了杀心的是后面发生的“费扬古事件”和“苏克萨哈被杀案”。
费扬古之子是康熙的侍卫,因为得罪鳌拜全家被杀,而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为了打压鳌拜主动引退,希望借此使鳌拜也提前退休。
(当时索尼已死,苏克萨哈成为首位辅政大臣,要是他退休,其他两个人按理也得退休)不过这一举动惹怒了鳌拜,鳌拜不仅不引退,反而找了个借口杀了苏克萨哈。
这两件事算是彻底激发了鳌拜和康熙之间的矛盾,没过多久康熙就找了个机会生擒了鳌拜,本来众大臣都是希望处死鳌拜的,不过由于鳌拜被抓之后向康熙展示了自己伤痕累累的身体。
康熙也念及鳌拜的赫赫战功,并没有处死他,鳌拜最终老死于牢狱之中。
反观鳌拜的一生,前半生叱咤战场,虽然屡次遭到多尔衮的迫害,但仍旧忠于皇帝,因此在多尔衮死后也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辅政大臣的位置。
但是后半生却居功自傲,多次自作主张,甚至不把皇帝的指令放在眼里。
公然矫诏残害异己。
这样的人生看起来有点矛盾,但是细细看来却也在情理之中,多尔衮在世时,鳌拜作为臣子一直在维护皇权,但是轮到自己掌权时,也走了多尔衮的老路,难道鳌拜不知道这是一条死路吗? 可能起初他也犹豫过,但是身处权力顶峰的人早就忘了什么是约束,什么是畏惧。
你要说鳌拜想过反吗?应该没有,但是他能好好的做他的臣子吗?这也是不可能的,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身处位置的不同使得自己产生了不该有的想法。
这种想法很多人都有过,如果不加以纠正的话,人人都可能越轨,人人其实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鳌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在唐宪宗之后的政权管理下,为什么会对藩镇的控制力越发弱化?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崩于。
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史书多认为其被宦官所弑。
而唐宪宗的离世,所昭示着的则是“”的戛然而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入了一段更为黑暗的时期。
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便能够发现,唐宪宗之后的唐朝,实际上彻底陷入了泥沼之中。
之所以说唐宪宗后的唐朝陷入泥沼,主要在于,唐宪宗后的唐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呈现出了明显弱化的情况。
这是因为,唐宪宗离世之后穆宗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河朔复叛”到了、宣宗时期,地方藩镇叛乱的情况则更为严重了起来。
而懿宗、僖宗时期,自然不必多说,唐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已经弱化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僖宗一朝,藩镇不臣的情况业已成为了惯例。
那么,唐宪宗之后的唐朝,对藩镇的控制力为何愈发弱化? 首先,唐宪宗之后的唐朝,所以会出现对藩镇控制力弱化的情况,主要还是在于唐朝政策上的变化。
自唐宪宗离世之后,唐朝内部对于藩镇的态度则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情况。
一方认为应对藩镇采取弹压的态度,反之,另一方则主张默认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和“”有很大关系,党争之中的“牛党”对藩镇亦主张默认割据,“李党”则力主弹压不臣藩镇。
正是在以上情况影响下,使得唐朝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没有形成持续性的国策。
而这一时期的历史也印证了此点,“牛党”在朝期间,朝廷对藩镇之乱多采取观望的姿态,如对于发生在文宗一朝的卢龙军乱,牛僧孺便力主文宗以观望应对。
史载,牛僧孺规劝文宗“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不必计其逆顺。
”而到了武宗昭义镇叛乱时,李德裕则劝武宗平乱,其指出“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如此可见,唐朝内部自宪宗离世之后,在如何应对藩镇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这样的分歧使得唐朝缺乏持续性的国策,这自然就导致了唐朝对地方控制力的弱化。
其次,唐宪宗离世之朝地方控制力弱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便是宦官。
在宪宗时期宦官势力迅速膨胀,这期间宦官以两枢密使、神策两中尉的方式,完全确立宦官在朝中的地位,所以,两枢密使以及两中尉,当时亦被称为“四贵”这对于的权力来讲,造成了极大的掣肘。
以至于宪宗离世之后的皇帝,近乎全部都由宦官所拥立。
这样的情况下,便使唐朝陷入两个困局之中,先是皇权弱化使皇帝无力管控地方藩镇,再者便是宦官同朝臣之间的斗争也开始愈演愈烈,而这则导致唐朝无限顾及地方藩镇。
总之,唐代中晚期的唐朝历史,所展现出的是诡异景象。
尤其是在唐宪宗离世之后,唐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呈现出了明显弱化的趋势。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朝堂之上局势的错综复杂,使得唐朝内部陷入了党争、南衙北司之争、皇帝与宦官博弈的困局之中,而这则导致唐朝无暇顾及地方藩镇,这就为日后唐朝藩镇体系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始于唐朝的千牛卫,千牛卫到底有多少人?
“千牛卫”之名,始于,全称是“左右千牛卫”。
唐初,负责保卫和京师安全的分为南、北两衙,其中南衙分为十六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除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只负责保卫皇帝和京师的安全外,其余十二卫皆会遥领全国657个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宿卫的府兵。
同时南衙禁军的兵士的招募皆用“”,即全为“府兵”,它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闲时为民,战时为兵。
北衙禁军主要有“北衙六军”组成,即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军,与南衙禁军不同的是,北衙禁军为皇帝直辖部队,且在兵源上,北衙禁军采用的是“”,就是职业化的士兵。
当时南衙禁军与北衙禁军交错宿卫京师和皇宫,两者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唐时因左右千牛卫不是属于作战部队,而是专司“掌执御刀宿卫侍从”,就是负责皇帝内围安全的贴身卫兵,类似于的御前侍卫,所以并不需要太多的兵士。
再加上左右千牛卫的主力“备身”的选拔极为的严格,“皆以高荫子弟年少姿容美丽者补之”,首先必须是王公贵族子弟,再是必须是年轻、帅气的,却还得武功高强的,所以能被选上的自然不会太多。
而据《唐会要》所载:“(左右千牛卫)各置大将军一人,正三品。
千牛备身各十二人(龙朔中,改为左右奉裕。
咸亨初复旧。
垂拱二年,又改为奉裕。
神龙元年复旧);备身左右各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
(大唐改千牛左右曰千牛备身,初置备身、主仗。
)”,就是左右千牛卫下属左右千牛备身各12人,备身左右各12人,备身各100人,主仗各150人,这样算起来,左右千牛卫实际的兵力就只有548人。
当然这个数量实际也不少了,毕竟左右千牛卫只是负责皇帝内围安全的防卫部队,并不负责皇宫外围和京城的安全,即使皇帝出巡,他们也只需负责皇帝内围的,外围依然有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等负责,所以百余人实际上已经足够应付了。
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后,这里我再简单的介绍下“左右千牛卫”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备身等的具体职责: 1、千牛备身掌“执御刀宿卫侍从”,在上朝的时候他负责带领备身在皇帝的左右跟随上殿,然后上朝时护卫在皇帝的左右。
2、备身左右掌“执御刀弓箭宿卫侍省”,他们可以携带着御刀、御弓矢和弓箭去守卫皇帝内围的安全,同时皇帝临朝时,升殿列侍。
3、备身掌“掌宿卫侍从”,负责保卫皇帝内围的安全。
与千牛备身、备身不一样的是,备身能拿刀保护皇帝内围的安全,但是却不能拿御弓矢和弓箭宿卫皇帝。
同时左右千牛卫除了掌宿卫之职外,左右千牛卫还负责掌甲仗之事,“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各分而典掌之”,自千牛备身以下他们都需各自掌管相应数量的御用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