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有何显著特征?

【千问解读】
本纪 高祖至代宗,基本脱胎于吴兢、韦述等《唐书》帝纪;德宗至文宗,大体围绕相关实录多寡加减、编纂而成,与前半部已有现成帝纪可以直接引用的情况不尽相同;武宗以下,基本上采用的是贾纬《唐年补遗录》65卷。
《旧唐书》卷一八宣宗纪“史臣曰” 的第一句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
我们知道,实录在没有纂成。
时,裴庭裕“采宣宗朝耳闻目睹,撰成三卷,目为《东观奏记》,纳于史馆。
”今本《唐会要·修国史》中的这一记载,在整部《旧唐书》中只字不见,而且连裴庭裕这个人也未提起,后晋史官似未见其人、其书,这个“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的“臣”只能是贾纬了。
因为后晋史官中,只有贾纬为纂修唐史、补救以下“缺略”而“搜访遗文及耆旧传说”,撰有《唐年补遗录》。
同样,《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纪“史臣曰”的第一句,也是“臣常接咸通耆老,言恭惠故事”。
这更证明,《旧唐书》武宗以下的帝纪是采自贾纬之书,并无裴庭裕《东观奏记》。
志 有一个以往都未曾注意的问题。
这就是:唐代关于“礼法之沿革”的几部主要撰述,《旧唐书·经籍志》没有著录,后晋时却曾为朝廷重视过。
《册府元龟》卷五五九、《旧五代史》卷七八中,都有一段关于修《大晋政统》的记载。
天福四年(939),即诏修唐史的前二年,左谏议大夫曹国珍上奏云: 请于内外臣僚之中,择选才略之士,聚《唐六典》、前后《会要》、《礼阁新仪》、《大中统类》、律令格式等,精详纂集,别为一部,商议古今,俾无漏略,目之为《大晋政统》,用作成规。
其事虽未施行,但上奏中提到的几部撰述后晋时显然尚存。
除了《礼阁新仪》外,其余都可以在《旧唐书》的纪、志、传找到它们的纂修情况和内容简介。
前、后《会要》,即兄弟《会要》、崔铉监修《续会要》,为今本《唐会要》的前身。
这类有关“礼法之沿革”的撰述,无疑是《旧唐书》十志的主要取材之源。
如果分别来说,大体可以作如下概括:礼仪志7卷,主要采自《大唐开元礼》、王彦威《曲台新礼》和文宗以后的一些礼仪奏章,而编纂体例则参照了《通典·礼典》。
音乐志4卷,志一主要依据前、后《会要》,并参照了《通典·乐典》;志二主要本于《通典》卷一四四至一四六各篇,并参照了前、后《会要》、昭宗时的有关奏议;志三、志四为后晋太常寺所保存或搜集的“诸庙乐章舞名”,这是修史计划中作有规定的。
历志3卷,应当本于韦述《唐书》,这可从其序文中找到线索,即所谓“但取《戊寅》、《麟德》、《大衍》三历法,以备此志”。
天文志2卷,大部分内容、文字都与今本《唐会要》卷四二至四四的相关记载同,显然采自前、后《会要》;志下“灾异编年,至德后”,不少见于各帝纪,当采自肃宗至武宗各帝实录及司天台有关记载。
五行志1卷,以前、后《会要》为主要史源,并参取各帝实录、有关奏疏。
地理志4卷,篇幅最长,极有可能是采自韦述《唐书·地理志》,起高祖,至代宗。
职官志3卷,志一“录永泰二年官品”,志二、志三的许多文字直接录自《唐六典》及后晋尚存的《宫卫令》、《军防令》等;德宗时的变革,主要录以当时的诏敕。
舆服志1卷,采录《大唐开元礼》的同时,又以苏氏《会要》为另一重要史料来源。
经籍志2卷,节取毋煚《古今书录》而成。
食货志2卷,为最初总体规划中所无,在纂修过程中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有较深入的认识,加之最后一任监修刘昫在后唐、后晋都以宰相判三司,总管盐铁、户部、度支,必然注意唐代中后期以来的钱谷、货物,因而增立此志。
就其所记内容而言,代宗至宣宗之事详于玄宗和玄宗以前。
代宗以前以韦述《唐书·食货志》为底本,而德宗至宣宗间的主要史源则是前、后《会要》。
刑法志1卷,以《大中统类》、律令格式为主要史料来源。
总括起来说,《旧唐书》“十一志”基本不是采用唐代实录、国史“旧本”,而是以“记礼法之沿革”的各项“专史”为主要史料来源,如《大唐开元礼》、《唐六典》、《通典》、《会要》、《续会要》、《曲台新礼》、《大中统类》以及律令格式等。
列传 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目录为据,立传者(包括目中出现的附传、有目无传者),除去重复,共1820余人,周边政权45个。
关于人物,大致有三种纂集办法。
第一,吴兢、韦述《唐书》中有传者,后晋史官大都用为主要史源,或直接迻录,或略作编排。
第二,韦述《唐书》以后的人物,后晋史官多据各帝实录进行剪裁。
以《顺宗实录》为例,中有7人传记,即张荐、令狐峘、张万福、陆贽、阳城、王叔文、王伾、韦执谊传。
对照《旧唐书》中相关列传,除不记言外,只有取舍详略和文字繁简的差异,并无规模、形制方面的不同。
尤其令狐峘、张万福、阳城三传,与《旧唐书》三人传记,如出一辙。
列传剪裁实录,还有一种情况,即以实录中的记事补叙到相关人物传中,如《玉海·唐河北三受降城》条所引《实录》140余字,几乎完完整整地出现在《旧唐书·卢坦传》中。
第三,国史、实录失记或记述不完整的人物,则家传、行状、墓志、文集,乃至杂史、小说,不论《经籍志》是否著录,凡武宗以前的著述,都可能是后晋史官的取材之源。
列传中的45个周边政权,取材情况与人物传传记不同。
概括而言,不只“国史、实录旧本”,《通典》、前后《会要》、贾耽《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都是其重要史料来源。
整体 总而言之,《旧唐书》的史料来源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但是,五代后晋史官在纂修这部唐史时,绝非仅仅限于唐代的国史、实录旧本,这是必须清楚的。
应当说,代宗以前的纪传体唐代国史,德宗以前的编年体唐史,武宗以前的唐代各帝实录,宣宗以前的有关“礼法沿革”的各种典志,以及《旧唐书》中提到的大臣奏议、诸公文集,乃至杂史、小说,都是后晋史官修史时的采摭对象。
此外,不要忘记的就是《唐年补遗录》了。
至于剪裁是否恰当,考辨是否精审,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由于宣宗以后的原始素材本来就短缺,尽管几经搜求,仍然不足。
所以,后晋史官不得不大为感叹:“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允墨挥翰,有所慊然!”《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史臣曰”。
随机文章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宋代王安石变法中”贡举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朝的粮长制内容是什么?盘点美国NASA近年重大发现,另一个地球/外星人/UFO粉墨登场揭秘虹化现象的科学解释,高僧死后肉体化成彩虹留下舍利子(神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中的四个经典遗言,有两个跟三姓家奴吕布有关
为给两个兄弟报仇,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结果被火烧连营八百里,自己也落得个兵败将死的结局。
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他进行了人生最后一次表演。
“君才十倍,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 这话把吓得,当时就表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立马让其儿子拜了干爹,放心的去死了。
二、最伟大的遗言: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 刘备的临终遗言。
长坂坡一役,刘备军队被给PK掉了,不仅损兵折将,自己老婆孩子也被冲散了。
孤胆英雄赵子龙不惧死亡,找到了糜夫人。
糜夫人把孩子阿斗托付给,说“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并希望他能带着孩子杀出重围,交给他的父亲刘备。
为了让赵云少一份累赘,糜夫人在交待完后事之后毅然投井自杀了。
长坂坡一役成就了赵云的一世英名,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自己毅然赴死。
三、最不甘的遗言: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说这话的,是三国第一猛将。
当初打败了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采用了辕门射戟的办法,让两家罢兵,送了刘备一个人情。
后来,曹操打败吕布并将之生擒后,鉴于吕布骁勇善战,就想收其为义子,询问刘备意见。
刘备哪能让曹操这边有这么牛的人物,想当初自己兄弟仨都打不过。
于是列举了吕布前两个干爹的下场,曹操听罢,决心将其处死。
于是,就有了吕布的临终遗言。
四、最搞笑的遗言:吾儿奉先何在 说这话的,是恶贯满盈的。
用计离间了董卓跟吕布的关系,然后骗董卓说欲将帝位禅让给他。
董卓兴冲冲的去见皇帝,没想到中了圈套。
马上向他的干儿子兼卫队长吕布喊出了那句话:“吾儿奉先何在?” 当董卓喊出这句话后,吕布大喝一声“有诏讨贼”,然后挥动自己的成名兵器方天画戟刺进了他的咽喉。
随机文章杨家将历史真相:杨业的后人简介隋朝简介不是诸葛亮!刘备费尽心思想得到他找了半个中国才如愿最有观赏性的悬崖跳水,从58米悬崖跳入水中腿骨脱臼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贞观之治”解密,是真的还是一个拙劣的骗局?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歌舞升平,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
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时才达到。
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
但唐天宝十四年才垦田地1430万顷。
隋炀帝登基时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以想见。
时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
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
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
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
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纵观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
开创大运河,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20万户?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
李治大惊: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50年吃的粮食…… 关于这段对话,在《》中写得,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
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50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50%,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随机文章遂公盨铭颂大禹 治水画州诚可信鲨鱼为什么没有肾脏,靠体表排泄氨排泄/嗅觉器官最敏感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冷血动物为什么没感情,眼瞎的冷血动物难以认主/但是感情很丰富意念移物1分钟学会,现代科学用意念操控机器人移动/变相超能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