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称为“第三完人”,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简介:通过戒烟成功,开始一步步改掉自己的惰性和争强好胜,他又是如何做到不改初心,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上一集我们讲到说曾国藩30岁那年要学做圣人

【千问解读】

通过戒烟成功,开始一步步改掉自己的惰性和争强好胜,他又是如何做到不改初心,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上一集我们讲到说曾国藩30岁那年要学做圣人,改过自新,结果不久,他就取得了一项辉煌的成果,把烟给戒了,对曾国藩是很大鼓舞,烟可戒,何事不可成。

看来学做圣人有门,那么我再修炼个一年半载,也许我就成了圣贤了。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曾国藩这个戒烟是如此成功,但是要改掉其他的毛病,就出现了大量的反复。

我们读曾国藩日记,22年11月初九,他跑到一个叫陈代云的朋友家里,给陈代云的母亲拜寿,他原来的计划是上午拜寿,中午在人家家吃顿饭,下午回家学习,结果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叫何子贞的朋友,请他到他们家去玩。

何子贞后来是著名的大书法家,他跟曾国藩这个关系很好,曾国藩丢不开这个面子就去了。

去了之后,何子贞爱下围棋,拉着曾国藩下了盘围棋。

曾国藩是超级围棋迷,对围棋可以说是极度痴迷,要是放到今天我估计水平能达到业余6段左右,这一下他的棋瘾就给勾起来了。

下了一盘又下一盘,下完几盘之后还不想走,还站在那看别人下棋,看得津津有味。

不过他一边看人下棋,一边在心里头进行自我斗争。

就像我们小时候写作文写的那样,心里头两个小人在那打架,有一个小人说你刚刚要学做圣人,你工作学习要严格按照计划来,另外一个小人说,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何必成天这么跟自己较劲,你已经努力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了,你今天可以放松一下,人家俩人在那紧张的下棋,曾国藩心里这俩小人紧张的在打架,最后还是前一个小人取得胜利。

曾国藩抽身退步,回家继续读易经去了,所以他在日记当中有大量的这类的例子。

你比如曾国藩虽然在日记当中,给自己定了12条规矩,其中有一条叫做夜不出门,晚上不再出门,但是事实上曾国藩还忍不住,这个天一黑,曾国藩就往朋友家跑,比如道光22年11月24 、25这两天,北京城刮起大风,黄土满天,曾国藩仍然是无事出门,到处乱跑,在家里怎么也坐不住。

后来他在日记当中就反省自己,如此大风不能安坐和浮躁之势,骂自己,太浮躁。

我们以前说过说他还有一个缺点,爱看杀人。

那么学做圣人之后,他不再去看杀人。

但是当年12月16日,又要杀人,而且这次杀的是一个,特别有名,朋友专门跑到家里请他一起去看,咱们看看著名的大盗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曾国藩一听,欣然乐从,高高兴兴就跟着人家走了。

但是走在路上曾国藩一边走,一边后悔,说我还要学做圣人,那么有爱看杀人的圣人吗,说君子远庖厨,所以我应该回家。

但是当着这么多朋友的面,怎么走到半道又说不出去呢,于是又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徘徊良久。

曾国藩最后还是断然停下脚步,跟他好好说说,你们去吧。

我不去了。

我突然想起来家里还有点事,你们去看看吧,于是自己一个人回家了。

去与不去,看似只在一念之间,但要战胜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并非轻而易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曾国藩修身就是从小处入手,积少成多,然后培养出好习惯。

曾国藩发誓不再跟别人吵架,然而道光23年正月初三,他却又跟人打了一大架,原来他有个老乡叫,也在北京做官,此人身上有很多毛病,小气还爱在背后议论人,曾国藩一直是很讨厌他。

正月初三金朝和几个朋友一起来给曾国藩拜年,结果两人一言不合,勾起了曾国藩心中的新仇旧怨,两人大吵一架,掀桌子扳板凳,差点动手。

过后曾国藩马上写日记,自省说,本年励志重新换一个人,才过两天便决裂,至此随痛哭而回,岂有疾乎。

就是说新年伊始,我本来立志今年要加倍努力,好好修身,结果你看这在新年第三天,我就犯了这样大的一个错误,后悔的我只想哭。

那么至于说虚伪,说话不谨慎,爱吹牛,这个毛病曾国藩更是经常犯,日记当中这方面记载非常多,你比如道光22年10月初二,曾国藩记载说:“午正,金竹虔来长谈。

平日游言、巧言一一未改,自新之意安在?” ,也就是说一个叫金竹虔的朋友来家里常谈,结果我跟人家说话一点也不真诚,总在那耍嘴皮子,显得自己口尖舌利心眼多。

初八日记又这样记载,午正,会客一次,语失之佞。

灯后,何子贞来,急欲谈诗,闻誉,心忡忡,几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中午的时候来了一个客人,我跟人家说了假话。

不久何子贞来了,我急着跟他谈诗,急着显摆自己的学问,他夸了我几句,我这个时候高兴得差点从腔子里跳出来。

仔细一想,这实在是太可笑了。

那么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我不一一细举,那么这样的反复一多,曾国藩就发现了戒烟,其实是学做圣人这个过程当中最容易做的事情。

戒烟是相对简单的,你把烟具砸了,你要想再吸,你得跑到街上再买一套烟具。

所以你只要能保证你手不碰烟具,你戒烟就能坚持下去。

但是你身上很多其他缺点都存在在你的下意识里,存在于你的潜意识里,都是多年形成的习惯,那是性格深处的缺陷,深入到了你的骨髓里,所以经常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冒出来,防不胜防。

打个比方,这个戒烟就好比你手上长了一个肉瘤,你狠狠心一刀下去,把它割掉了,也就完事了。

但是很多其他的缺点,跟自己的都长到一起了,你没法用解剖刀把它们单挑出来,然后一刀割掉,那么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要时时自觉,不能。

曾国藩慢慢发现脱胎换骨学做圣人,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甚至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修炼这个事也是活到老,修炼到老。

曾国藩后来经常用一个词叫做鸡孵卵,也就是磨练自己,你要像老母鸡孵鸡蛋那样,要有耐心和韧性。

确实在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一个人肯定会遇到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是倒退。

其实圣人也是在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当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中成长起来。

从来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及自然者也。

自古以来的圣人一个个也是一开始都得强迫自己,勉强自己,以后才能慢慢做到自然而然。

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下去,不能放弃。

欲速则不达,更何况是修身养性,曾国藩深知自己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他说修身不能急于求成,只能愚公移山,求速效必助长,非一途无益而有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究必有豁然贯通之后,也就是说追求速效,必然拔苗助长,半途而废,所以要日积月累,一点点变化,最终才有的一天。

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恒心,曾国藩一生最强调的就是恒心的重要性,他说永恒为作圣之机,那么曾国藩是如何磨练自己的恒心的呢。

点击下方卡片,学习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你也可以逆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道韫与王凝之:才女为什么难配“天壤王郎”?

在东晋的历史长河中,谢道韫与王凝之的婚姻,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下的暗影,引人深思。

谢道韫,这位以“咏絮之才”闻名于世的才女,最终却嫁给了看似并不相配的王凝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门第联姻:世家大族的无奈选择 谢道韫出身于东晋著名的士族——陈郡,家族中人才辈出,叔父更是东晋的宰相,权倾一时。

而王凝之,则是大书的次子,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

在东晋那个森严的时代,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是维系家族地位、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

因此,谢道韫与王凝之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门第的联姻,而非个人的情感选择。

二、才情不匹配:谢道韫的内心遗憾 谢道韫自幼聪慧过人,才情出众,她的诗文被后人广为传颂。

而王凝之,虽然也出身于文学世家,但在才情上却难以与谢道韫相提并论。

据《》记载,谢道韫曾对叔父谢安抱怨道:“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这段婚姻的深深遗憾。

在谢道韫看来,王凝之与她娘家的兄弟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难以让她心生敬意和爱意。

三、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婚姻中的隐形裂痕 除了才情上的不匹配外,谢道韫与王凝之在性格和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谢道韫性格开朗,富有情趣,特别喜欢辩论,而王凝之则显得迂腐、迷信,对有着深厚的信仰。

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爆发,王凝之作为会稽内史,不仅没有积极备战,反而迷信道教,祈求鬼神庇佑。

这种行为让谢道韫深感失望和痛心,她多次劝解丈夫离开道教、回归现实,但王凝之却。

这种性格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无疑为他们的婚姻埋下了隐形的裂痕。

四、历史背景下的无奈抉择 尽管谢道韫对这段婚姻充满了不满和遗憾,但在东晋那个时代背景下,她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世家大族的女子,往往要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幸福。

谢道韫虽然才情出众,但也无法逃脱这一命运的枷锁。

她只能默默承受着婚姻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尽力在家族和丈夫之间寻找平衡。

五、婚姻的余波:才女守寡的悲凉晚年 王凝之在孙恩起义中遇难后,谢道韫一直寡居在会稽。

她虽然凭借一己之力奋力抵抗叛军,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丈夫和子女的生命。

这场婚姻的悲剧不仅给谢道韫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让她在晚年时期陷入了深深的孤寂之中。

然而,即便如此,谢道韫依然保持着她的才情和风骨,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周后“娥皇”之名背后的文化与家族期许

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后主的皇后——,以其出众的才情与美貌,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人。

而她的小名“娥皇”,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族期许。

一、娥皇之名与传说的渊源 娥皇之名,源于上古时期的两位妃子——娥皇与。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娥皇与女英是帝尧的女儿,她们不仅美丽善良,更以心系百姓而著称。

舜帝继位后,娥皇与女英一同辅佐舜帝治理天下,成为后世传颂的贤后典范。

的故事,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女性的美德与智慧,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大周后被取名为娥皇,无疑是对这一美好传说的传承与致敬,也寄托了家族对她品德与才情的期望。

二、家族期许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大周后的父亲周宗,是南唐时期的大臣,官至太傅。

老来得女的周宗,对女儿精心教导,寄予厚望。

他取娥皇之名,不仅是对女儿的美好祝愿,更是希望她能够像娥皇一样,成为一位贤良淑德、才情出众的女性。

在周宗的悉心培养下,大周后确实不负众望,她通晓史书,精谙音律,尤工,成为了一位才貌双全的佳人。

她的才华与美貌,不仅赢得了李煜的倾心,更在南唐宫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娥皇之名与大周后的艺术成就 大周后不仅以美貌著称,更在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她擅长歌舞,精通音律,尤其善于演奏琵琶。

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因战乱后失传,大周后找到残谱,加以变易,修复了这一著名的乐舞。

她的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她在艺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也让她在南唐宫廷中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娥皇之名,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她在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她以自己的才华与努力,让这一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四、娥皇之名与历史的回响 大周后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与李煜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而她的小名“娥皇”,也随着她的故事一同流传了下来。

每当人们提起娥皇之名,总会联想到那位才情出众、美貌绝伦的南唐皇后。

娥皇之名,不仅是对大周后个人的赞誉,更是对那段历史的回响与铭记。

大周后之所以叫娥皇,既源于上古时期娥皇女英的传说,也寄托了家族对她的美好期许。

这个名字不仅与她的才情与美貌相得益彰,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曾国藩被称为“第三完人”,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