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美国宣布独立后首都为什么是华盛顿?

1790年美国政府决定另建一座新城作为首都,但北方和南方的代表
【千问解读】
1790年美国政府决定另建一座新城作为首都,但北方和南方的代表对新都的选址意见不一。
北方代表提出的方案是把首都选在特拉华河下游,因为这是个纪念地,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司令华盛顿曾在这里率军过河,大败英军。
而南方代表则主张把首都定在波托马克河地区,也就是后来华盛顿城所在的位置。
经过多次协商,最终选定了这块位于3个州交界处的平地作为新都的地点。
朗方的规划 1791年,法国工程师朗方被美国总统华盛顿邀请来为未来的美国首都制订城市规划方案,当时朗方37岁。
朗方的父亲曾在法国王室当过宫廷画师,因而他幼年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年轻时又在巴黎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过。
1777年,朗方与一批法国志愿者来到北美,帮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并结识了华盛顿将军。
当华盛顿请他规划新首都时,他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勘察设计,去满是杂树和沼泽的现场考察,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初步的规划设计。
朗方有自己的城市规划理念,他在城内的显要地点树立了一些伟人像。
这些计划中的伟人像后来都扩建成了华盛顿城内的地标性纪念建筑。
朗方做规划不是按惯例先规划道路网,而是先规划主要建筑物,然后在这些建筑之间设计“直接来往的大街”。
他以国会大厦和总统府(后因被刷成白色称为白宫)为中心,把这两幢最重要的建筑安排在一条轴线上,即今天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国会大厦的地势居于中心位置,并位于华盛顿的最高处,高30米。
他认为在山坡上建造国会大厦,“其默契程度就像纪念碑基座之于纪念碑一样”,可借地势体现立法权的优势地位。
遥相呼应的总统府也是选在一个较高的地点。
再以国会大厦和总统府为中心向放射出若干条道路,通往一连串的纪念碑、纪念馆、重要建筑和广场。
这些道路分别以美国独立时13个州的名称命名。
在放射状的主干道之间,再填充次要的方格状道路系统。
而且以国会大厦为起点的东西轴线和以总统府为端点的南北轴线的交汇点计划建华盛顿的骑马雕像。
他还规划了一条400英尺(122米)宽、1英里(1.6公里)长的“林荫道”。
根据他的设想,这块场地应该是“游憩胜地”,建造剧院、学术机构以及“各种各样可以吸引学者供人们休闲的地方”。
为体现美国宪法中三权分立的理念,朗方原先设想把国会大厦、总统府和最高法院分别安排在三个点上,形成一个三角区,遗憾的是他没能在规划中明确标明最高法院的位置,以致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才在国会大厦的东北建造了最高法院的大楼,没能实现朗方最初的构想。
在朗方着手规划之前,华盛顿总统就已与著名政治家一起为新都的建设忙碌。
对城市规划很有兴趣的杰斐逊也画了张规划草图,并提供给朗方参考。
朗方不喜欢杰斐逊设计的方格状道路系统,否定了这一方案。
华盛顿还另派工程师埃利科特去实地测绘。
后来建造新都的规划图纸不是朗方绘制的,而是由埃利科特来完成。
原因是朗方在规划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华盛顿和杰斐逊意见不合,竟拒绝交出图纸,被解聘后,就只好让埃利科特根据朗方的思路重新绘制了规划图,仍称之为“朗方规划”。
朗方为美国新首都做规划,最初没有商定费用,在被解聘后他要求支付酬劳。
多年后美国国会才付了一小笔费用,供朗方还债。
1825年朗方在贫困中死去,留下的遗产仅值46美元,靠友人资助才得以下葬。
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朗方规划的巨大价值。
20世纪时被不断完善 按照朗方规划建造的华盛顿是个有着明确象征意义的政治都城,规模庞大却并不适合市民居住。
1842年,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来到华盛顿。
他发现这座城市“大道非常宽广,但不知哪里是起讫点;街道有一英里长,却缺少住宅和居民;有公共建筑物,但缺少公众”。
不过在汽车出现以后当初规划的宽广大道却显得很有先见之明。
为保护环境,美国首都华盛顿一直不发展工业,也没有繁华的商业街区。
这就使之主要体现的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再延伸出一些文化功能。
1900年,为纪念首都迁入华盛顿100周年,美国国会参议院邀请一些专家组建了“公园委员会”,负责进一步规划首都。
1902年,“公园委员会”提出了首都建设方案。
这一方案将城市中心东西向的“林荫道”规划为中间是草坪、两旁为橡树的广场,在“林荫道”两边安排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建筑。
由国会大厦引出的东西向轴线经“林荫道”、华盛顿纪念碑(1884年建成,仿照古埃及方尖碑样式,朗方原设计为华盛顿骑马雕像)向西延伸至波托马克河边,在河边兴建纪念堂(1922年落成,外形仿照雅典的帕特浓神庙),轴线直到河对岸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结束。
从白宫向南经华盛顿纪念碑,在与马里兰大街交汇的地方建一个纪念性建筑(1938年建成杰斐逊纪念堂,为罗马建筑样式)。
这两座纪念堂的建造与原有的国会大厦和白宫一起构成了一个四点支撑的内向空间结构,是这座城市的核心部分。
在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个纪念广场,中间是一大片水池(映湖),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在这里面对20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
广场两侧各有一个纪念碑,右侧是朝鲜战争纪念碑,实际是一群美国军人的塑像。
左侧是由亚裔女建筑师林樱设计的越战纪念碑,这是一个将建筑元素和城市景观很好结合的建筑。
在华盛顿城内几乎每块公共用地上都建造了有代表性的纪念建筑,并与众多的广场、公园、活动中心既连接起来又伸展开去,使华盛顿成为一个多向的、相互补充、景观深远交错,既追忆历史又向往未来的城市。
1909年,朗方的遗骨被安放在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内供人瞻仰,后又迁葬到阿灵顿国家公墓,以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为建设美国的首都所做的贡献。
随机文章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揭秘越战老兵不敢说的秘密,越南女兵不穿内衣战场用美人计揭秘梦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疾病VS失眠谁才是梦游的真凶恐龙时代后是什么时代,哺乳动物时代的来临/人类祖先的开始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美女效应成为了商家最爱的营销活动(吸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2025物生政可以报历史学吗?可以报考7所本科大学
原因是:在湖北高考以“历史学”专业名称招生的79所本科大学中,有7所大学的历史学专业在招生时要求高考生必选“物理+不限”,包含湖北大学、长江大学、江汉大学、大连大学等。
一、2025物生政可以报历史学吗答案是:2025物生政组合的考生可以报考开设历史学的8.86%的本科院校。
以湖北高考最新招生计划为例进行统计,在可报的学校中,有100.00%的本科大学的历史学专业招生时,要求考生必选“物理+不限”。
所以,物生政组合的考生符合选科要求,可以报考这部分学校的历史学专业。
如果你是高中选了“物理、生物、政治”的学生,未来想读历史学专业,那么便可以考虑选科要求为“物理+不限”的湖北大学、长江大学、江汉大学、大连大学、菏泽学院、嘉应学院、海南师范大学等学校。
学校名称专业名称选科要求湖北大学历史学(师范类,第一学年在阳逻校区,第二至第四学年在武昌校区)物理+不限长江大学历史学(师范类,办学地点:荆州校区)物理+不限江汉大学历史学物理+不限大连大学历史学物理+不限菏泽学院历史学(师范类)物理+不限嘉应学院历史学(师范类,办学地点:江北校区)物理+不限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类,办学地点:桂林洋校区)物理+不限以湖北高考最新招生计划为例进行统计,在不可报的学校中,有98.61%的本科大学的历史学专业招生时,要求考生必选“历史+不限”,有1.39%的本科大学的历史学专业招生时,要求考生必选“历史+地”。
物生政组合的考生不符合这部分学校的选科要求,所以不可以报考这些学校的历史学专业。
比如: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等。
唐末农民起义:社会矛盾激化下的历史必定与历史回响
这场以为核心的农民战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更是封建社会晚期阶级矛盾激化的典型样本。
其爆发根源与深远影响,为后世提供了观察王朝兴衰的独特视角。
一、多重压迫下的生存危机 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多重社会矛盾交织的必然结果。
政治层面,与形成双重枷锁——宦官通过 掌控,则以 牙兵 维系地方武装,中央政权形同虚设。
经济层面,的崩溃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出现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的极端现象,配合实施后 钱重物轻 的赋税制度,农民实际负担增加数倍。
自然灾难的叠加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873-879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连续遭遇旱灾、蝗灾,粮食减产达七成以上。
史载 民饿莩盈野 ,而地方官吏仍强行征税,甚至出现 人相食 的惨剧。
这种生存困境直接催生了 贩私盐者皆起义军 的特殊现象——起义领袖王仙芝、黄巢均曾以贩盐为生,其武装组织实为生存压力下的产物。
二、军事行动中的阶级博弈 起义军采取 流动作战 策略,从山东到岭南纵横十二省,这种战术选择深刻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878年黄巢取代王仙芝成为领袖后,提出 均平 口号,但其政权建设仍停留在 打土豪、分浮财 阶段。
881年攻占长安后建立的 大齐 政权,既未建立基层行政体系,也未改革赋税制度,导致关中百姓 初迎义军如救星,旋避官军似虎狼 。
唐王朝的应对策略则暴露出封建统治的腐朽本质。
一方面调动藩镇军队镇压,形成 借刀杀人 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实行 坚壁清野 ,纵容地主武装屠杀起义军家属。
这种两败俱伤的对抗模式,最终使双方都失去民心基础。
三、王朝覆灭的前奏曲 起义虽以失败告终,却成为唐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经济层面,黄巢军 焚烧府库,荡涤田舍 的破坏,使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力倒退五十年,长安人口从百万锐减至十万。
政治层面,藩镇势力借镇压起义之机急剧扩张,、等军阀逐渐掌控朝政,形成 天下尽裂于方镇 的局面。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社会结构的松动。
起义中涌现的盐贩武装、流民集团,打破了传统 士农工商 的阶层壁垒。
太祖朱温出身盐贩,其篡唐建梁标志着 英雄不问出处 的新时代来临。
这种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为的乱世埋下伏笔。
唐末农民起义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末期的制度性危机。
当土地兼并突破临界点、赋税制度脱离实际、政治腐败渗透肌理时,农民起义便不再是简单的 官逼民反 ,而是社会结构自我修复的暴力尝试。
这场持续四分之一世纪的农民战争,既未带来理想中的 均平 社会,也未终结乱世循环,却以血与火的代价,推动中国历史从门阀政治向军阀政治转型。
其历史示在于:任何忽视民生根本的统治,终将在阶级矛盾的火山喷发中灰飞烟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