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需要什么样的变法 商鞅变法最后为什么能在秦国成功

秦国为什么需要变法?为什么能在秦国成功? 一部荡气回肠的战国兼并史,随着阴差阳错地放弃了历史
【千问解读】
秦国为什么需要变法?为什么能在秦国成功? 一部荡气回肠的战国兼并史,随着阴差阳错地放弃了历史对他们的选择和青睐,一统天下的重担终于要转交到了西边的秦国身上来了。
提起秦并天下这个话题,就必然绕不开商鞅这个人,以及他推行的商鞅变法。
他,改造了秦国的体质,开了战争机器高速运转模式,最后却,被的国家和衷心服侍的君主抛弃了,死于自己发明的最残酷的刑罚——。
他推行的严刑峻法,成功地将这样一个边陲小国推上雄霸天下的顶峰,却因二世而亡备受争议。
他的法治思想和模式在管理效果上立竿见影,但自他以后却无人可以复制和模仿成功,法家工具在历史上再也无法登堂入室,甚至屡屡被弃而不用。
商鞅变法,注定是一个沉重而又复杂的历史话题! 在逐步剖析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逻辑:历史通常是大多数人书写的,但是历程却是由极少数人推动的。
为什么要先突兀地插入这样一个逻辑观点呢?因为是站在历史状态的角度还是历史进程的角度,商鞅变法的内涵和意义是不一样的。
搞不清这一点,会在一定程度上混乱我们的认知。
如:商鞅确实是推动、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但是站在既定的历史大局面来看,商鞅变法背后的法家思想也确实不符合作为一个稳定的统治工具。
类比地解释一下,有些人他确实成功了,但他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人,甚至他干成了别人都没干成的事,并不能说明他比别人强。
回到商鞅变法的这个话题上来,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提前弄清楚的:1、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秦国为什么需要他来进行变法?3、他的变法为什么只能在秦国取得成功? 其实这篇文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先解释清楚商鞅变法的人物和背景问题。
搞清楚了商鞅的人物特征,才能理解他背后的行为逻辑和变法理念;搞清楚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商鞅变法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商鞅的原名并不是商鞅,他之所以被称为商鞅,主要是因为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于商地,古人有以封地为姓氏的习惯,人们便习惯性地称之为商鞅了。
他的原名叫公孙鞅,是人。
卫国是一个小国家,对于公孙鞅这样从小心怀大梦想的人来说,庙太小了。
所以公孙鞅很早就到了当时的顶级大国魏国来寻求职业发展了,这和我们今天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往北上广深跑的思路和理念是一样的。
玩篮球的都想到NBA去扣翻篮筐,踢足球的都想奔跑在世界杯的绿茵场上,这很正常。
毕竟当时实力强劲的魏国是心怀政治梦想的政客们心中最理想的殿堂。
公孙鞅在魏国发展得还不错,成功地进入了魏国宰相公叔痤那样的顶级团队。
公叔痤是魏国顶级的政治大拿,位高权重又,在国事政事的很多方面都需要仰仗这位大拿。
为魏国操劳一辈子的公叔痤年事渐高,身体一天不比一天,终于病倒在了宰相这个工作岗位上了。
魏惠王对这位的老臣格外的尊重和感激,经常会去慰问、请教他。
眼见公叔痤逐渐不行了,有一次,魏惠王终于忧心忡忡地问公叔痤:“生死有命,我虽然想挽留您,但是谁都最终难逃一死,您若撒手人寰了,可怜我们魏国这么一大摊子事,我又该找谁去协商呢?” 公叔痤叹了一口气,表示自己和魏国、魏王的缘分已尽,关于后面的事,其实自己也认真考虑过。
自己身边有个随从官(类似于秘书处的秘书)叫公孙鞅,这个人虽然年纪较轻,但是胸中却,以后可以代替我为咱们大魏国分忧。
大家觉得公叔痤这种推荐会成功吗?是不是很多人也曾这样被自己的老领导推荐过?其实这种推荐的成功几率并不大。
因为权力交接和推荐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也非常成熟的事情,魏惠王当时去询问公叔痤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员推荐,本身就有一半成分是套路,你们领导是不是经常心中有了决定还会主动问你们有什么建议? 另外,权力核心圈里的人其实不太符合公开去推荐关键岗位的人的.你干了几十年的总经理,最后直接对你老板说,我走了之后,可以由谁谁谁来接替我试试?看看你老板会不会用你推荐的人?你老板一定会想,这是在推荐人才还是在安排亲信? 最后还有一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符合被推荐的。
商鞅当时还没有公开证明过自己,也就是没有取得足够的权力砝码,是不具备被推荐的资格的。
你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被直接推荐成下一任CEO,老板敢信吗?敢用吗?其他的班子成员怎么想?今后的组织流程怎么来维护?权力交接是有固定流程的,跨度太大是不行的。
魏惠王在得到公叔痤的临终意见之后,心里其实是不满意的,只是碍于老同志的面子,便不置可否。
公叔痤一辈子在权力圈子里打滚,也瞬间读懂了魏惠王的心理,便请其他人暂时回避,直接了当地对魏惠王说:“公孙鞅这个人是真有能力,不管您愿不愿用他,反正他千万不能为敌所用!您要是真不打算用他,最好是马上干掉他,以绝后患。
” 但是,每个人的见识和思维都会受他所处的阶层和位置的局限性,你让魏惠王这样一个国际霸主去和公孙鞅这样一个去较真,魏惠王也觉得公叔痤有点了,便支支吾吾几句就起身告辞了。
一见如此,公叔痤便在魏惠开之后叫来了公孙鞅,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
然后,劝他赶紧逃走。
并说自己先公后私,尽量做到问心无愧。
公孙鞅听完之后却笑道:“他不肯听您的话用我,怎么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 公孙鞅这种迷之自信的性格最后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
为什么呢?在政治权力的斗争中,看待风险和收益时的角度和逻辑有时候是恰恰相反的,追求利益的时候要多往积极方面想,预防风险却要多往消极方面想。
魏惠王此时没有答应要用他,背后极大可能是真的不会用他;但魏惠王没有当场答应要杀他,却并不代表不会杀他。
万一魏惠王为了给公叔痤一个面子,要无辜地牺牲你呢?万一公叔痤就是一个一心为公的人,临终之前故意怂恿你叛国逃跑,造成你必死的理由呢? 同理,后来公孙鞅到了秦国,依然没有把利益和风险之间的辩证关系搞明白,而是把两者看得太绝对。
要用你就代表他儿子也要用你?你变法过程中让贵族阶级无奈,你变法成功了他们也一定对你无奈? 好在公孙鞅运气还不错,魏国当时还真没人在意他的生死。
只是没人搭理的他在魏国又混了一年多,差点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成问题了。
万般无奈之下,心里极度饥渴的公孙鞅跑到了秦国去另谋出路。
为什么他会选择秦国呢?因为公孙鞅这个时候算是想明白了,其实不管就业平台的大和小,只有在自己被需要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魏国虽然平台大,但是没人搭理他,然并卵;秦国虽然平台小,但是这里最有希望需要他,说不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为什么当时的秦国会给公孙鞅有可能被需要的感觉呢?因为当时的秦国也很饥渴、很焦虑、也困惑,他们急切地需要一些外来人才和新鲜思想来帮助他们打破困局。
早在两年前,秦国的国君秦孝公就颁布了招贤令,在全世界打招聘广告。
这让公孙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秦孝公在刚刚继位时颁布的《求贤令》是这样说的:咱秦国以前也霸气过,春秋时期,咱老祖宗登顶春秋霸主,东抗强晋,西揍戎狄,国境线直接推到了黄河边上。
那时候,一说起咱们关中老秦,天下诸侯谁敢不服气?可是后来,由于咱老秦家后继无人,这些年越活越不像样了,大家都瞧不上咱们了,东边的魏国还抢走了我们河西五百里地,真是让我们老秦家颜面扫地。
我爸继位之后,又是迁都,又是整军,想要振兴咱关中老秦家,惋惜任重道远,他老人家干了没一半,就过早地离开了秦国人民。
我现在要继承我爸的伟大遗志,恢复咱老秦家的无上荣光,心理压力特别大,吃不香睡不着,谁要是有本事帮我把大秦变强,寡人重重有赏,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要美女有美女,要地位有地位,咱老秦家是讲诚信、愿意给待遇的好公司。
最是真诚打动人,公孙鞅就是被这篇求贤令吸引到秦国去的,因为秦孝公说的基本上都是实情。
这些年,秦国的战略发展通道被三晋大地卡得死死的,确实没有什么作为。
文化上,别人鄙视他们;军事上,别人吊打他们;经济上,别人抵制他们;外交上,别人忽视他们,秦国确实越来越没有国际存在感。
秦孝公是一位感觉自己病得很重的病人,公孙鞅觉得自己医术高明但怀才不遇,于是,这对千古留名的历史组合就此走到了一起。
秦国这种招贤纳士的行为被千古称颂,但其实背后的风险也是蛮大的。
因为你招过来的都是以前没有证明过自己的人才,换句话说,是不是人才还得两说,你自己必须要有很强的识别能力,不然就容易被别人。
秦孝公其实对试用期的公孙鞅很不满意,因为他在问公孙鞅要治国方案的时候,公孙鞅总是好他大讲传统的那套广施仁政、厚积薄发。
秦孝公表示,这一套深入人心的方案我不懂吗?我要是有时间去这样慢慢调理,我还要请你来干什么?寡人要的是能立竿见影的速效方案! 公孙鞅一见老板不满意,只能来回换方案,但是换了两次,均不管用。
最后,迫于无奈之下,终于提出了自己的冒险治疗方案,以前我跟你讲的那都是“王道”,今天我来跟你讲讲什么是“霸道”,“霸道”就是毁灭一切,唯我独尊,你不是要恢复祖上荣光吗?要称霸天下吗?有胆子试试我这套秘笈吗? 正常情况下,过刚易折的道理秦孝公不可能不了解,公孙鞅的“霸道”思想后遗症肯定是很厉害的。
但是,奈何秦孝公也是个极端分子,只要能让秦国变强大,其他副作用都可以忽略,谁特么管得了那么多! 两人一拍即合,终于开始联手在秦国推行起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来了。
从前期的描述来看,之前的治国理念其实类似于中医方案,讲究“综合调理、系统治疗”,这种方案比较温和,疗效长久,副作用比较小;而商鞅变法则类似于西医方案,哪里不好切哪里,哪里不好换哪里,风险大但是疗效快,且副作用很严重。
秦国为什么会选择这套的方案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人在一种急切的心理之下,很多时候是很难有心思去考虑什么面面俱到的。
今天,有很多穷怕了的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也是这个道理。
这种偏极端的选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很多病情严重但又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正面的尝试,但是,很多没有被逼入死角的人一般不会选择这种大破大立的改革,谁特么会动不动就去搞高空走钢丝这样的极限实验? 秦国的变法需求,其实主要对应的是今天的穷人心态。
但是,很庆幸,秦国最后赌赢了,很多商鞅变法的拥泵者正是因为秦国最后的既得胜利而对商鞅变法的思想推崇不已。
一个赌徒,老是在赌桌上赢钱,如果有人跟他说十赌九输的道理,他能听得进去吗?一个恶棍,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靠着不讲道理地使用拳头得来的,如果有人跟他说与人为善的道理,他能听得进去吗?一个,她的都是依靠陪人睡觉的方式来换取,如果有人和她讲自强不息的道理,她能醍醐灌顶吗? 总之,要真正搞清楚商鞅变法的,把秦国当时的状态和心理弄明白很重要,至少不会唯结果论、机会主义去看待商鞅变法的功能性。
打个比方,商鞅变法就是一场手术,恰巧治好了秦国当时的一身重病。
但这并不代表商鞅变法这种医术高明无比,也不代表这种医术符合其他的病情或患者。
那么,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成功为什么会成为历史独一份呢?这么好的案例,这么好的经验,为什么在此后的几千年,没有人愿意尝试它的模式,或者尝试之后也没法成功呢? 其实,很多人对于历史的认知是偏表面化的,即只看重现象和结果,而不注意逻辑的递进。
变法这种事就是大破大立,基本上相当于推倒重建的大工程,不到的时候,没人愿意搞这种大工程。
因为搞大工程寓意着难度、成本、风险都很大。
古往今来,凡是要强行推行变法的,均少不了几个必备的条件,一是领导人的决心,二是形势的逼人,三是牛人的机会。
就商鞅变法来说,领导人秦孝公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秦国那种摇摇欲坠的形势也是亟需改善的,公孙鞅的机会也是的,所以才催生了商鞅变法的诞生。
但这还不是秦国变法成功的关键,它成功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国当时太落后了。
很多人觉得把落后当成成功的理由,简直有点太荒谬,但事实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因为落后在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众所周知,变法意味着重建,势必会冒犯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推行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是可想而知的。
你动了别人的财路,别人就会想方设法去断你的生路,不流血,是很难变法成功的。
比如今天的拆迁,没点冲突,拆迁能成功吗? 那么,大家想一想,究竟是在一个成熟的老城区拆迁难度大一些,还是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拆迁难度大一些?对于推倒重建的工作来说,落后就是一种最大的优势,旧的东西推倒的阻力小得多,新的东西建立的成本也顺畅得多。
秦国的贵族虽然被变法冒犯了利益,但是同样是损失,损失的基础和额度不一样,兴致也完全不一样。
那些贵族若是,家大业大了,他们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也会随之越强。
相反,他们的日子只是比普通人过得优越一点,自身实力和地位并没有那么尊崇和强大,更容易妥协。
穷人的钱永远比富人的钱更好抢! 同时,因为秦国的整体落后,变法运动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是不是越多?整个国家意愿是不是更容易贯彻?若大家都日子过得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谁特么愿意跟着你去变法? 人,往往只有在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时,才会豁出去一条道走到黑,才会忽视风险去勇往直前。
商鞅变法其实就是一剂新药,因为秦国的医疗资源本就相对十分空虚和贫乏,所以它才能迅速地占领整个市场,顺利地推行下去。
待到天下一统之后,国家概念被升级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一统王朝能够变法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体量大了,阻力也大了,改造整个国家的思想体系、利益链条的难度太大了。
很多变法(变法、变法等),局部试点,效果很好,全面推广的效果却一塌糊涂,就是这个原因。
以上基本上就是商鞅变法的前期背景问题了,商鞅和秦孝公在强烈的个人意愿的推动下,基于重症用猛药的理念,设计了一套偏极端的治疗方案,以便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而秦国因为本身就很落后,抵抗势力的能力和意愿均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商鞅变法才得以顺利地推广。
背书了这样一个背景,在后续介绍商鞅变法的内容、过程和功效的时候,大家才不会觉得生硬和突兀。
历史从来都是需要静下心去看的,特别是像商鞅变法这种争议已久的话题,逻辑上的粗犷和松散都将导致我们看得不够通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5考二本大学最低需要多少分?
对于想要报考二本大学的考生来说,了解大致的分数范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2025年考二本大学的最低分数进行预测,并汇总 2024 年公办二本的录取分数情况,以供参考。
012025年考二本大学最低分预测预计 2025 年考二本大学最低分在 272 分至 489 分之间,其中历史类约为 307 分至 489 分,物理类约为 272 分至 474 分。
这一预测是基于 2024 年相关数据以及高考人数变化等因素得出的。
2024 年理科 / 物理类二本批次线 / 本科线分数范围是 262 分到 465 分,文科 / 历史类则在 301 分到 480 分之间。
由于 2025 年高考人数可能再创新高,按批次线涨幅约 2% 来估算,便得出了上述预测范围。
不过,不同省份的高考人数和分数价值存在差异,实际录取分数可能会有所不同。
022024年公办二本录取分数汇总(以河南省为例)理科在河南省理科公办二本院校中,排名前 30 的院校最低分介于 519 分到 565 分。
像无锡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北医科大学、西安医学院和西安财经大学等院校,最低录取分数均为 519 分或略高,是分数相对较低的选择。
文科文科方面,河南省排名前 30 的公办二本院校最低分在 522 分到 534 分之间。
其中,河北中医药大学和广东警官学院以 534 分位居前列,河北工程大学、重庆中医药学院和华东交通大学等院校的分数也处于较高水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录取分数还需以实际公布的数据为准。
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还需综合考虑个人兴趣、职业规划以及院校专业特色等多方面因素。
推荐阅读当孩子高考落榜,该怎么办?
2025考二本大学最低需要多少分?
对于想要报考二本大学的考生来说,了解大致的分数范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2025年考二本大学的最低分数进行预测,并汇总 2024 年公办二本的录取分数情况,以供参考。
012025年考二本大学最低分预测预计 2025 年考二本大学最低分在 272 分至 489 分之间,其中历史类约为 307 分至 489 分,物理类约为 272 分至 474 分。
这一预测是基于 2024 年相关数据以及高考人数变化等因素得出的。
2024 年理科 / 物理类二本批次线 / 本科线分数范围是 262 分到 465 分,文科 / 历史类则在 301 分到 480 分之间。
由于 2025 年高考人数可能再创新高,按批次线涨幅约 2% 来估算,便得出了上述预测范围。
不过,不同省份的高考人数和分数价值存在差异,实际录取分数可能会有所不同。
022024年公办二本录取分数汇总(以河南省为例)理科在河南省理科公办二本院校中,排名前 30 的院校最低分介于 519 分到 565 分。
像无锡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北医科大学、西安医学院和西安财经大学等院校,最低录取分数均为 519 分或略高,是分数相对较低的选择。
文科文科方面,河南省排名前 30 的公办二本院校最低分在 522 分到 534 分之间。
其中,河北中医药大学和广东警官学院以 534 分位居前列,河北工程大学、重庆中医药学院和华东交通大学等院校的分数也处于较高水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录取分数还需以实际公布的数据为准。
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还需综合考虑个人兴趣、职业规划以及院校专业特色等多方面因素。
推荐阅读当孩子高考落榜,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