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古已有: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简介:古人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

【千问解读】

古人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

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然而这一“常识”实在非同小可,切不可。

民心之向背,关乎国家兴亡、治乱盛衰,历代明君贤臣对此多有论列,无不以为“民心国之命脉也,国家之安危系焉”。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封蔡仲为诸侯时,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意思是说,上天对于人并没有亲疏,唯有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天的辅祐;民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只有不断地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对你心怀感念。

这是西周早期最高统治者惩前毖后,念念不忘“商亡以民”的前车之鉴,时刻牢记“周革商鼎”的成功经验,视民心为万世永赖之基。

降及春秋,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之聚散、民心之向背,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不争之实。

因此,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

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曾问其谋臣:“王者以何为贵?”管仲回答说:“贵天。

”齐桓公听后,遂仰而视天。

管仲连忙解释说:“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齐桓公纳其言,遂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恤民为德”、“恤民不倦”一类的议论,可谓是俯拾皆是。

其中,脍炙人口的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整个封建时代,孟子此语一直是励精图治者的座右铭。

到了,“贵民”之说又发展成为“民本”思想。

如《淮南子》载:“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

”将“民”视为国家的根本。

《刘子》“贵农篇”载:“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

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

鱼无水则不得而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

”生动地阐明了国与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汉代全面论述“民本”思想的典籍,当属所作《大政篇》。

在这篇文章中,贾谊提出:为政之道,要以民为本,“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命,“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

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功,“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故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

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力,“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

故吏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

归纳以上四个方面,贾谊断言:“夫灾与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针对当时人们迷“天人感应”的情况,贾谊在其断言之后,又写下“呜呼!戒之!戒之!”予以强调。

概括为政之道,贾谊得出结论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

”根据这个结论,贾谊告诫为政者,为政之要,须切记“民不可欺”、“民不可不畏”、“不可与民为敌”,应时刻以“敬士爱民”为怀。

他说:“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

夫愚、智,士民命之也。

”指明了怎样做是愚蠢的、怎样做是聪明的,而且到底是愚蠢,还是聪明,要由百姓说了算。

最后,贾谊又举述尧、舜、禹、汤以爱民治天下的经验,桀、纣以虐民失天下的教训,指出:民本不可轻,“轻本不祥,实为身殃”,并大声疾呼“戒之哉!戒之哉!” 贾谊身处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而能居安思危,以“民本论”来发聋振聩,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贾谊的“民本论”,其说不可谓不精,其理不可谓不明,其情不可谓不真,其意不可谓不切。

然而,其后的为政者,往往不能信而从之,履而行之。

自西汉以后,朝代更迭,江山,多少顶皇冠落地,多少人黄袍加身,历史将“民乃万世之本”的镜鉴研磨的更加明亮。

汉代以降迄于隋唐,其间,虽有时骆统所言“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谢渊、谢宏等所陈“国以民为本”;陆凯所论“民者国之根也”;唐贞观时,太宗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引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规诫警醒自己。

然而,多是旧语,并未有所发明。

直至北时期,去汉朝文、景之治一千一百多年以后,名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追考历代史实,再次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

石介在其给宋仁宗所上《论根本策》的奏议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

民者,国之根本也。

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

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

”揭示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

然后,又深刻地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

他说:“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

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

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 进而他又对民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

”因为,“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

他列举历史上的教训:“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

”怒斥以往的“昏君庸主,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莽视民,以鹿豕视民”,最终招致民众离叛、天下国家倾丧的恶果。

同时,他还举示了民心可赖的历史经验。

虽然,“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反、之夺”,但是“汉终不亡”,因为“民心未去也”。

尽管“唐有之变、禄山之祸”、“诸侯之叛”,而“唐终不亡”,原因也在于“民心未去也”。

他究其根由说:“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

”由于“、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即汉、唐之初都有一套得民心的政策,虽,而民思汉恩未已,所以“光武乘之中兴”;武氏、、诸侯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所以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

综合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石介得出了以下结论:“民之未叛也,虽四夷之强、诸侯之位、大臣之势,足以移国、足倾天下,而终不能亡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据此,石介诫劝最高统治者,“不敢侮于鳏寡,不可以匹夫待民”,希望宋仁宗洞察历史明鉴,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择郡县守令”、“省差役、罢支移、停贡献”,“抑兼并、斥游惰”等政策,以“息民之困”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天下国家的长治久安。

石介的这篇《论根本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前越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篇章。

在石介之后,及元、明、清三代,将近八百年的时间里,凡论及“民本”的文章,多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无一可取,而没能出其右者。

虽然亦有人曾经尖锐地指出:“人心有神,非可文欺。

真德实义可以系其心,而非虚词矫情所能诱;深仁厚泽可以感其心,而非小术浅惠所能留。

”但是,远不及石介《论根本策》系统、完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对“民本”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虽然也有一些明君贤臣十分重视“民本”与“民心”,“民本”思想亦可谓是,但是,历代最高统治者中,时常会有人将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的议论,终归是皇帝,庶民终归是庶民,天子总是万岁,百姓只能山呼,其结果总是不以前车为鉴、重蹈覆车之辙,总是一朝一代地让后人哀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时至今日,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此,回顾并以便继承与发扬古人的思想精华,仍然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随机文章围魏救赵计策妙 桂陵伏击擒庞涓夏朝以前的官职制度是什么样的?日本佛教的寺院生活为骗过他!诸葛亮:我死后请在我口中「放七粒米」喜马拉雅山脉红雪之谜,仿佛山脉哭泣流下的血泪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

自主选拔在线整理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英语试题及答案PDF文档,欢迎下载。

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英语试题答案出炉,期中考试对考生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考生务必重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安排学习。

为方便考生巩固练习,自主选拔在线整理本次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PDF资料,欢迎下载。

好题推荐:全国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联考试题及答案汇总全科: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试题及答案汇总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英语试题及答案温馨提示:高中任何一场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特推荐大家扫码进入:2025年高二学习交流群,获取《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试题及答案PDF下载》更多优质试题、升学资讯、招生政策、升学规划~~~!扫码进群吧!如无法加群,可添加青桐老师微信(微信号:15321584635)白杨老师(微信号:15321584637)备注:省市-高考年份-领试题。

1 234前往页扫码进群领取无水印版试题及答案(高二)点击进群

物理学家制造破纪录的“量子漩涡”来研究

    一幅漩涡的艺术家插图。

(图片来源:uux.cn/Saibarakova Ilona via Shutterstock)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本·特纳):科学家们在氦超流体中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量子龙卷风,他们想用它来探索黑洞的神秘本质。

  这个漩涡由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液氦制成,移动时没有摩擦,这使它模仿了旋转黑洞扭曲周围时空的方式。

  通过研究这个漩涡,物理学家可以对宇宙怪兽的行为获得重要的洞察力。

研究人员于3月20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

  “使用超流氦使我们能够比以前在水中的实验更详细和准确地研究微小的表面波,”主要作者、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Patrik Svancara在一份声明中说。

“由于超流氦的粘度极小,我们能够细致地研究它们与超流龙卷风的相互作用,并将研究结果与我们自己的理论预测进行比较。

”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黑洞的运作仍然是一个谜。

在这些极端物体的无限引力作用下,已知的物理定律被打破。

对于那些希望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人来说,这意味着黑洞的时空扭曲提供了一种诱人的吸引力。

    研究人员的黑洞漩涡模拟器照片。

(图片来源:uux.cn/Leonardo Solidoro)  在地球上没有灾难性时空破裂的情况下,这项新研究背后的团队着眼于一个可以模拟黑洞周围存在的一些极端漩涡的模型系统。

在将液氦过冷至绝对零度以上几个分数后,他们将其放入底部装有螺旋桨的容器中,以在液体中激起漩涡。

  然后,通过观察超流体(其流动速度大约是水的500倍)如何移动,研究人员观察了其内部数千个微小漩涡是如何组合成一个巨大漩涡的。

  Svancara在声明中说:“超流氦包含被称为量子漩涡的微小物体,它们倾向于相互扩散开来。

”“在我们的设置中,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数万个量子限制在一个类似小型龙卷风的紧凑物体中,实现了一种在量子流体领域具有破纪录强度的涡流。

”  通过研究量子漩涡,科学家们发现了黑洞在太空中行为的令人信服的相似之处。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观察到了一种类似的黑洞现象,称为衰荡现象,即新合并的黑洞在其轴上摆动。

  既然已经观察到了更简单的相似之处,研究人员将把他们的实验训练到黑洞行为更神秘的方面。

  论文合着者、诺丁汉大学物理学教授西尔克·魏因福特纳在声明中说,这“最终可能会使我们预测量子场在天体物理黑洞周围的弯曲时空中的行为。

加入收藏
               

“民本”思想古已有: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