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能成为一代明君,离不开长孙皇后的默默支持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简介:文德皇后长,右骁卫将军之女,宰相同母妹,唐太宗皇后,之母。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接下来小编就和

【千问解读】

文德皇后长,右骁卫将军之女,宰相同母妹,唐太宗皇后,之母。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有一天罢朝之后,李世民怒气冲冲地回来,对说:“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欺人太甚,总在朝堂上羞辱我。

”皇后听完后,一声不吭地换上正式的礼服,站在一旁说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李世民一愣,忙问夫人:“夫人这是何意?为何在家里穿得这么正式,朕有何喜可贺? 长孙皇后解释道:“我听说只有开明的君主,才会产生正直的大臣,如今魏正越正直,越能证明陛下开明,所以臣妾才会恭喜陛下,因此得了一位正直的大臣。

” 李世民听了老婆一席话,觉得她说得有几分道理,于是转怒为喜,也不打算杀魏征那个乡巴佬了。

这是记载于《》里的一则小故事,读来十分有趣。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开创贞观盛世,建立不朽功业,离不开长孙皇后这位贤内助背后的默默支持。

是中国历史上最贤惠的皇后之一,她到底有多贤惠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故事就可以看出。

一、调和矛盾。

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他跟高祖及妃嫔关系都不太好,为了尽量缓和矛盾,长孙皇后在尽心侍奉公爹的同时,有意识地搞好与妃嫔们的关系。

《资治通鉴》记载:【尽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说明长孙皇后的外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二、平易近人。

长孙皇后对身边的人很和气,堪称一个善良的国母。

长孙皇后管理后宫妃嫔,从来不拿她们当情敌,而以姐妹关系相处。

《资治通鉴》记载:【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她这样的为人,难怪后宫人人爱戴。

三、不参与政治。

中国历史上皇后掌权,干政,权倾朝野,但大多数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在长孙氏当红的日子里,她始终头脑清醒,自己远离政治。

同时,她还严格约束家人,防止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

当李世民在后宫主动向她询问处理朝政的方法和她对朝政的看法时,她总“妾以夫人,岂敢愿闻政事”为由保持沉默。

四、夫妻恩爱。

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感情好得令人羡慕。

李世民患有气疾,经常发作,皇后每次都细心照料,《资治通鉴》中记载:【昼夜不离侧】。

最让人惊讶的是,皇后“常系毒药于衣带”。

她随身携带毒药并不是去害人,而是为自己准备的。

她曾对李世民说:“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意思是说,老公若去世了,她也不愿独活。

一心为国家和他人着想是长孙皇后身上最耀眼的闪光点。

在她生病后,经多名御医诊治,病情仍然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建议天下大赦,为母后祈福。

哪知,长孙皇后却说:“死生有命,非智力所为。

”拒绝了儿子的提议。

在死神即将来临时,长孙皇后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 长孙皇后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一切从简的安排。

弥留之际,她留下三条临终遗言,《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 【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儿女辈不必令来,见其悲哀,徒乱人意;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止游畋。

】 长孙皇后说,如果皇上能做到这三点,自己“虽没于九泉,诚无所恨”。

这样的皇后太令人感动了,可以说,哪怕再过一千年,这样的遗言依然会熠熠生辉! 贞观十年十月,长孙皇后驾崩,年仅三十五岁。

长孙皇后的病因和李世民相同,她也是死于风疾,她的死,对于李世民和大唐来说,是一个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如果长孙皇后多活二十年,李世民的身体也许不会垮得那么快,她的儿子们也不会为了储位之争斗得你死我活,身为先帝才人的也不会和搅到一起…… 长孙皇后是唐朝三百年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后,这样贤良的皇后,终唐一世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

而在她之后的武则天,则将大唐搅得天翻地覆。

没有更好,只有最好——将这句话送给可敬可爱的长孙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末年,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好接班人,终于造成之乱,在唐宫搅出一番腥风血雨。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意义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台风最后是怎么样消失,能量减少云层变薄/结局非常凄凉古墓发现穿龙袍的女尸,传闻大腿处竟有残留血迹/容貌清晰可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能成为一代明君,离不开长孙皇后的默默支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