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攻城战那么难打 古人为什么不选择绕道而行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简介:对古代打仗和城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攻城战既然那么难打,为何士兵们不绕城直接攻打目标地呢? 我们在看史书或者是电视剧等文艺作品

【千问解读】

对古代打仗和城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攻城战既然那么难打,为何士兵们不绕城直接攻打目标地呢? 我们在看史书或者是电视剧等文艺作品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很多一个场景,数十万大军在围攻一座城池,双方互相拉锯,使用各种进攻和防御器械,往往一场攻城战下来双方都会损失巨大。

的确,在中国历史上攻城战占到的“份额”确实不少,很多战争也是围绕一座或者数座城池展开的,这个时候有的朋友就会提出一个问题了,古代的城池不都是用城墙围起来的嘛,既然攻城战如此的费时费力,而且还损失这么大,为何不绕道而行,直接去目的地不就好了?那么在古代战场上真的可以这样吗? 一、古代战争中为何不能绕行 1、占领城池的正面影响 在古代社会,城市所在的地方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战略要地和经济中心,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大军其实是可以绕行的,但却不能这么做,为什么呢? 首先,攻占了城池之后在政治上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就是可以威慑到地方,给其心理上带来沉重的打击。

现代战争中往往是用现代化的武器来攻击城市,其战略目的就是破坏敌国的区域经济命脉,在民众中制造恐慌并且扰乱社会秩序。

在古代的时候,我们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攻占了城池之后经济上的反应是相对较小的,但政治上的影响力巨大。

比如时代著名的襄樊之战,只是几次挫败了曹军,还没有拿下襄樊就已经威震华夏了,甚至还一度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可见攻城的威力有多大。

图片:士兵们攻城剧照 另外,几乎所有时期的战争打的都是经济战,拼的是双方的财力,在保障后勤是战争的首要问题,城市内的经济繁荣,不仅商贸发达而且还有很多的粮草辎重储备,有些城池内还有世家豪族,他们那里还有数之不尽的财物以及军械,这些都是攻下城池后可以立即获得的。

当然了,城池中还有很多的东西,比如美女,各种珍稀的物品,这些都是可以拿来恩赐部下,激励士气的。

图片:攻城后进入城中剧照 2、绕行带来的危险 战争的目的关键还是消灭地方的有生力量,削弱其军事实力,重要的城池肯定都有重兵把守,在对这些城池发动进攻的时候,敌国也会大概率派出援兵,这可以做到围点打援,打乱整个战场上地方的部属,有可能还会多点开花,为我方创造很多难得的战机。

在著名的中,就采取了战略性的撤退,虽然占据了很多东吴的国土,但没有成功消灭其有生力量,结果最后遭到了反扑,一战就宣告了失败。

如果你选择绕行的话,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大后方交给了敌人,这会有很高的风险。

具体来说,第一,敌方很容易切断我方的交通补给线,大军在前线战斗,结果没有了后勤保障,战斗力就会很快瓦解。

第二,当正前方遇到激烈抵抗的时候,你背后没有攻下来的城池,就可能被敌方主动出击,造成我军被前后夹击,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图片:士兵们被前后夹击剧照 二、城池还真不是能绕过去的 1、到的太原城 下面我们就通过历史看一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战争中有哪些城池是绕不过去的,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占领的,这就是太原城。

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唐代后战局不断扩大,关键在于潼关之战的失败,其实这忽略了太原城的重要性。

当时安史之乱中的叛军一直没有攻陷太原城,甚至还在这里被击溃,导致叛军的侧翼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在潼关失守之后,如果不是继续在太原坚守,整个战局早就一塌糊涂了,所以说太原城的归属直接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败。

到了唐代末年人多次进入河东地区,唐代多次从太原出兵去进行平叛。

进入后,唐、晋、汉都是沙陀人从太原地区南下进攻的中原政权,而且梁、周都没法很好的针对太原去进行剿杀。

的北伐就打算攻下幽州,但是也守不住,因为当时就在那里,侧翼根本不能保证安全,发现了这个重大的问题,因此多次对太原进行围困,宋灭掉北汉后才有了经营幽燕的可能性。

登基后,经过长期的包围作战才最终攻破太原城,彻底覆灭了北汉,也算是结束了五代十国。

图片:进攻太原城剧照 2、宋到元的太原城 到了北宋末年金军开始大规模南下,都说之变是金军从河北造成的结果,其实大家仔细研究分析一下就能发现,第一次金军南下失败就是因为西路军在太原城下滞留的时间太长,导致东路军孤军奋战,很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第二次南下的时候西路军成功攻陷了太原城,这就能够长驱直入切断潼关要道,宋军的精锐在一系列的战斗中几乎全部损失掉了,最终北宋覆灭。

在这两次南下中坚持的太原解围失败,也成为了战局的转折点。

所以太原的存在是金军南下的战略核心,如果拿不下这座城市就只能说是失败,如果拿下了太原城,开封自然就成了囊中之物。

金人后来遇到了蒙古的入侵,而且在正面战场上节节失败,甚至还放弃了中都,但是这不意味着金国放弃了黄河以北的地区。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公元1218年,蒙古人成功拿下了太原城,这个时候金国的战略支撑点就没有了,金国对全局进行了统筹安排,在河北封建九公,即在河北地区对九个武装势力进行收编册封。

从此金国失去了对河北地区郡县的管理权,只能推行藩镇,这九公也成为了后来的氏候,可见太原城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国烽烟中的群雄:日本战国时代历史人物图鉴

日本(1467-1615年)以“下克上”的权力更迭与血腥征伐著称,在长达150年的乱世中,涌现出数十位改写历程的枭雄。

这些人物或以智谋颠覆传统秩序,或以武勇,其传奇经历至今仍在影视、游戏等文化载体中焕发生机。

一、革新者:以变革重塑时代格局 织田信长(1534-1582年)以“第六天魔王”之姿颠覆传统秩序。

他在桶狭间之战中以三千兵力奇袭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开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其“天下布武”政策推行兵农分离,强制火枪列装部队,长筱合战中以三段击战术击溃武田,使日本军事进入火器时代。

信长焚毁比睿山延历寺的激进行为,既是对势力垄断政治的宣战,也为自由贸易扫清障碍,其改革直接催生了的经济繁荣。

(1537-1598年)从足轻(步卒)逆袭为“太阁”的历程堪称传奇。

他首创“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通过“太阁检地”确立土地丈量标准,使幕府税收暴增三倍。

其主导的朝鲜战争虽以失败告终,却使日本首次尝试海外扩张。

秀吉晚年建造大阪城时,刻意将天守阁设计为黄金覆盖的“金阁”,既彰显权威,亦折射出战国大名对物质文明的极致追求。

二、战略家:以权谋改写权力版图 武田信玄(1521-1573年)以《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四真言为军旗,其“甲州流”骑兵战术被后世奉为经典。

中,他以“啄木鸟战法”诱敌深入,重创德川织田联军。

信玄与上杉谦信的川中岛五次会战,不仅是战术对决,更是军事思想的碰撞——谦信以“车悬之阵”对抗信玄的“鹤翼之阵”,双方互有胜负却始终未能决出雌雄,这种“宿敌”关系成为日本军事史上的永恒话题。

毛利元就(1497-1571年)以“三矢之训”教育子孙,其“离间计”堪称战国权谋典范。

中,他以木船伪装战舰诱使陶晴贤主力登陆,趁夜发动火攻全歼敌军。

通过联姻策略,毛从安艺小豪族扩张为西国霸主,领地石高突破120万石。

元就晚年隐居时仍遥控政局,其“西国之雄”的称号,。

三、守成者:以隐忍缔造幕府根基 德川家康(1543-1616年)的生存哲学堪称“战国版《孙子兵法》”。

桶狭间之战后,他甘居织田信长麾下;后,又向丰臣秀吉俯首称臣。

中,他以“静观其变”策略等待西军内讧,最终以七万兵力击败石田三成十一万联军。

家康建立江户幕府后推行“参勤交代”制度,将大名财力耗尽在往返江户的旅途中,其“让半步而得天下”的智慧,使日本获得265年和平。

上杉谦信(1530-1578年)以“毗沙门天化身”自居,其军事生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手取川会战中,他率八千精锐击溃柴田胜家三万大军,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谦信虽坐拥北陆四国,却始终拒绝称霸,其“义战”理念与战国丛林法则形成鲜明对比。

临终前下达的“勿攻邻国”遗命,更凸显其超越时代的道德追求。

四、悲剧英雄:以生命诠释末路悲歌 真田幸村(1567-1615年)的“日本第一兵”称号源于大阪夏之阵的绝唱。

他以七千赤备队冲击德川十五万大军,连破本多忠胜、松平忠直等,最终因寡不敌众战死。

其“真田十勇士”的传说虽为后世虚构,却折射出民众对英雄主义的向往。

幸村墓前“义烈”二字,既是对其忠勇的褒奖,亦是对战国时代价值观的终极叩问。

明智光秀(1528-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彻底改写日本历史。

作为信长麾下重臣,他因“中国大返还”任务延误遭猜忌,最终发动政变弑主。

光秀在京都街头高呼“敌在本能寺”的瞬间,既是对武士道精神的背叛,亦是对个人命运的绝望反抗。

其“三日天下”的短暂统治,恰似战国乱世中的悲剧缩影。

日本战国时代的群雄谱系,既是权力斗争的残酷史诗,亦是人性光辉的闪耀舞台。

从信长的革新到家康的守成,从谦信的义战到幸村的悲歌,这些历史人物在乱世中展现出的智慧、勇气与挣扎,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征服多少土地,而在于如何在混沌中坚守信念。

当战国烽烟散尽,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七年战争:帝国博弈与霸权争夺的必定爆发

1756年,当普鲁士铁骑踏破萨克森边境时,一场波及四大洲的全球性冲突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持续七年的战争,既是欧洲列强对资源的贪婪掠夺,也是传统陆权强国与新兴海上霸主间的生死博弈。

从莱茵河畔的军事对峙到印度恒河平原的硝烟弥漫,战争背后折射出18世纪国际关系体系的深层裂变。

一、殖民霸权争夺:英法全球对抗的必然结果 18世纪的英法矛盾早已超越欧洲大陆,演变为全球范围的体系性对抗。

在北美,英国凭借的贸易网络控制了毛皮贸易命脉,而法国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扩张触角已伸向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印度,法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扶持莫卧儿王朝傀儡政权,与英国控制的孟加拉地区形成对峙;在西非海岸,两国为争夺塞内加尔的奴隶贸易据点多次爆发武装冲突。

这种 零和博弈 最终导致1756年英国海军对法国海外殖民地的全面封锁,将局部冲突升级为全球战争。

二、中欧霸权之争:普奥地缘战略的终极碰撞 神圣罗马帝国体系内的权力真空,成为普奥冲突的导火索。

普鲁士通过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夺取奥地利的工业心脏地带,使丧失对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主导权。

推行的 小德意志方案 试图以柏林为中心整合北德意志邦国,直接威胁到奥地利维持帝国传统的政治基础。

1756年《》的签订,使普鲁士与英国形成军事同盟,这种 以陆制海 的战略布局彻底打破了欧洲原有的力量平衡。

三、地缘政治重组:新兴强国的战略投机 俄国在战争中的角色转变极具典型性。

伊丽莎白女皇统治时期,俄国通过《圣彼得堡条约》获得东普鲁士占领权,但彼得三世即位后立即转向普鲁士阵营。

这种战略摇摆既源于对普鲁士军事改革的钦佩,更出于打破波罗的海封锁的现实需求。

瑞典加入反普同盟则是为夺取波美拉尼亚港口,而西班牙参战旨在夺回直布罗陀海峡控制权。

这些次要参战方的战略投机,使战争从双边冲突演变为多边混战。

四、制度竞争白热化:军事革命催生战争升级 18世纪的军事技术革新直接改变了战争形态。

普鲁士的 斜线战术 将线式步兵方阵与突击有机结合,在中以3.5万人击败8万奥军;英国皇家海军率先装备的110门炮三级战列舰,使其在基伯龙湾海战中彻底摧毁法国大西洋舰队。

这种军事优势的此消彼长,迫使各国不断升级战争规模——当普鲁士将国民收入的80%投入军备时,法国被迫将殖民地税收从30%提升至65%,最终引发国内财政崩溃。

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18世纪国际体系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

这场战争不仅重塑了欧洲政治版图,更催生了现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

当《巴黎和约》签署时,参战各方或许未曾意识到,这场战争埋下的矛盾种子,将在三十年后引发更为血腥的战争。

历史证明,在殖民利益与地缘政治的双重驱动下,帝国间的战争从来都是 理性选择 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古时候攻城战那么难打 古人为什么不选择绕道而行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