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努尔哈赤死亡之谜 他到底是不是被大炮轰死的

皇帝继位后,希望励精图治,但由于他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再加上积弊甚
【千问解读】
皇帝继位后,希望励精图治,但由于他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再加上积弊甚重,因此,一时的勤勉并不能挽救危急局势。
明天五年(公元1625年),明廷的党争再次祸及边疆。
这年十一月,边关守将被陷害免职,依附宦官的高第赴辽阳任经略。
高第立即做出撤走锦州、右屯卫、大凌河、宁前等重城的守军,放弃关外四百公里疆土的决定。
明军仓惶撤防,如临大敌。
表示坚决反对,他发誓与宁远城(今辽宁彰武)共存亡。
至此,宁远成了一座独居关外的孤城,仅有两万余守兵。
努尔哈赤看准了这一时机,于天启六年(公元1 626年)正月十四,带领将士,冒着凛冽的寒风,在诸贝勒大臣的前呼后拥下,统领着13万兵,号称20万,向宁远城扑去。
一路上,努尔哈赤所向披靡,,连续攻克锦州、凌河、杏山、连山、塔山等,这更使努尔哈赤雄心勃勃。
他派人给袁崇焕送去招降书,声称凭借自己的20万大军一定能攻下宁远城,希望袁崇焕投降,保证封他高官。
然而,袁崇焕给他的答复却是: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努尔哈赤为此,发誓一定要攻下宁远城。
二月,努尔哈赤来到宁远城下,他亲自指挥攻城。
随着一声震颤人心的号角,八旗兵。
与此同时,明军震耳欲聋的大炮声也在城上响起。
颗颗炮弹在后金军中落下,阻止着后金军进攻的步伐。
激战自清晨持续到深夜,城上城下的士兵都在狂呼中酣战。
努尔哈赤从未见过如此英勇顽强的明军,心中暗想着这场战争的艰苦。
第二天,第三天,战势仍然没有任何转机。
努尔哈赤不断变换着打法,环城寻找着薄弱之处,但宁远城就像是铜墙,不管怎么攻,就是攻不破。
努尔哈赤无奈决定率领全军班师。
但这次,实在是努尔哈赤心中的痛。
因为自起兵之后,努尔哈赤从来都是战无不胜,这是他的第一次失败。
自宁远战败回来,努尔哈赤便陷入不可名状的苦闷之中。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曾几何时的赫赫战功成了努尔哈赤唯一的安慰。
作为后金汗国的汗父,努尔哈赤认为必须为宁远城的惨败洗刷耻辱,找回补偿。
于是,他决定将战火烧到背金助明的喀尔喀蒙古巴林部。
由于忧郁伤神,再加上劳师远袭和政治结盟,这些接连不断的操劳搞得努尔哈赤疲惫不堪,体力不支,积郁成疾,最后竟然染上了痈疽。
七月,努尔哈赤前往清河温泉疗养,他让侄儿阿敏宰牛烧纸,祈祷天地神明的保佑。
但是不久,努尔哈赤病重。
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一面命人传大妃前来,一面乘船顺太子河而下。
在船上,努尔哈赤已经。
八月十一日,这支队伍走到距沈阳四十公里的瑷鸡堡,努尔哈赤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68岁。
但也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在起兵伐宁远时,明军在城上频频施放西洋大炮。
努尔哈赤的部队伤亡惨重,连他自己也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中,最后不治而死。
这主要是依据宁远大战前夕,朝鲜曾派遣使团来明,使团中有一位名叫韩瑗的翻译官,他说自己在宁远曾亲眼看见努尔哈赤身受重伤。
但这种观点也受到反驳,他们认为如果袁崇焕在宁远之战中的确击中努尔哈赤的话,他一定会向明朝廷邀功。
然而,在袁崇焕给崇祯皇帝的奏折中,却丝毫未提及努尔哈赤在宁远受重伤一事。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努尔哈赤很可能是因为宁远战败,积愤成病,最后抱恨而终。
因为努尔哈赤率领20万大军,一心想攻下宁远。
但围城三日,明军奋力抵抗,努尔哈赤只得弃城而走,退兵沈阳。
努尔哈赤自征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宁远战败,必定为努尔哈赤所忿恨。
如果他确实是因愤懑而死,方面的官书也只毹含糊其词、秘而不宣了。
另一种说法与前不同,认为努尔哈赤既不是死于炮伤复发,也不是死于积愤成疾,而是痈疽夺走了他的生命。
最有意思的是,努尔哈赤的对手袁崇焕在写给明朝廷的奏折中说,正是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失败,忧愤成疾,最后才患上痈疽而死。
巧妙地将努尔哈赤的死与自己的指挥成功联系起来,地表白了自己的功劳。
但是,努尔哈赤如果真的死于痈疽的话,为什么清朝的官书、正史中从未记载呢?其中是否另有隐情已经不得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