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唐朝名将契苾何力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的祖父是部落的首领,其父亲被突厥封为莫贺咄特勒。
贞观六年(632年),契苾
【千问解读】
说到唐朝的契苾何力大家看到这个名字是不是很有意思啊,感觉这个人的名字不像是汉朝的人啊,那么他究竟是谁呢?其实他是唐朝的一位名将了,而且他非常的给力,那么他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契苾何力是铁勒族人,契苾是其部落的名称,何力是他的名字。
他的祖父是部落的首领,其父亲被突厥封为莫贺咄特勒。
贞观六年(632年),契苾何力率一千余人归附大唐帝国。
契苾何力为人勇敢坚强,唐太宗十分欣赏,把他提拔为左领军将军。
在初唐外族将领中,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可谓是双星辉映。
下面,我来细说一下契苾何力的传奇故事。
1.吐谷浑之战千里跃进突伦川
贞观九年(635年),李靖率六路大军征讨吐谷浑,契苾何力率自己部落骑兵参战。
吐谷浑的伏允可汗战败逃往西域的突伦川,打算投奔于阗。
契苾何力马上准备兵进突伦川,兵团指挥官薛万均认为李靖主力大军尚未赶到,前往突伦川之路,是荒茫无人的图伦碛(塔克拉玛干沙漠),水源极缺,孤军深入危险极大,不宜轻率出击。
契苾何力反驳道:“现在敌人没有城郭,随水草而迁徒,如果不趁他们聚集在一起时发动进攻消灭他们,一旦四散逃去,就没有办法端了他们的老巢。
”于是率一千名精锐骑兵,直奔突伦川。
这一路行进,确是非常的凶险,在最缺水的时候,只能以刀刺马,生饮其血,就这样,契苾何力率领勇士们抵达突伦川。
在契苾何力、薛万均、薛万彻的穷追猛打下,伏允可汗最终全军覆没,身首异处。
2.部落叛乱身陷囹圄矢志不改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诏令契苾何力前往凉州看望母亲与弟弟,并安抚其部众。
当契苾何力到达凉州时,却遭遇部落兵变,部落酋长们胁迫契苾何力的母亲与弟弟(时任贺兰都督)向薛延陀投降。
契苾何力对族人说:“皇上对我们恩重如山,怎么能叛变呢?”他的部属回答道:“太夫人与都督都已经到薛延陀国了,你怎么不去呢?” 契苾何力义正辞严地说:“有我弟弟在那儿侍侯母亲就可以了,我决意为大唐帝国效命,不能跟你们去。
”叛军不容分说,把契苾何力逮捕,强行押解到薛延陀汗国。
在真珠可汗夷男的御帐中,契苾何力坚决不投降。
他拔出佩刀,高声大呼道:“大唐烈士岂能在此贼帐之中受辱?我的忠心,天地日月可鉴!”说罢挥刀往脸旁一划,竟然将自己的左耳割了下来。
此时唐太宗接到报告,说契苾何力叛逃到了薛延陀。
皇帝不相信契苾何力会叛变,他说:“契苾何力忠肝义胆,心如铁石,他是不会背叛的。
”薛延陀使者到达长安之后,唐太宗细细询问契苾何力的情况,得知契苾何力自割左耳,义不受辱的英雄壮举,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大唐政府的干涉下,契苾何力历经百般折磨后,终于返回大唐帝国。
为了表彰契苾何力的忠义,唐太宗将他提拔为右骁卫大将军。
3.东征高丽屡立战功
契苾何力多次参加东征高丽之战,立下赫赫战功。
贞观十九年,第一次远征高丽之战,契苾何力差点丢了性命。
他率领八百名骁勇骑兵冲锋陷阵,当时高丽有一勇士上前迎战,此人名唤高突勃,跨马挺枪,把契苾何力挑落马下,刺成重伤。
契苾何力果然骁勇,他撕下一角战袍,裹创再战,竟击败高丽军队,追击数十里,歼灭一千余人。
后来,刺伤契苾何力的高丽勇士高突勃被俘,唐太宗让人将他捆绑起来,交给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的伤势非常重,唐太宗亲自给他敷药,并且给了他复仇的机会。
契苾何力却表现出大将风度与武士风范,他说道:“犬马尚且知道报效主人,更何况是人呢?他为了自己的主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冒着刀枪箭矢,与我搏杀并刺伤了我,可称得上是忠勇之士。
我与他之间本来就不认识,也谈不上有什么怨仇,只是各为其主罢了,还是放了他吧。
”
因为这番话,唐太宗特赦高突勃。
这便是英雄人物的磊落胸襟。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继位,契苾何力又多次参加征讨高丽的战争。
龙朔元年(661年),契苾何力出任辽东道行军总管,与苏定方共同远征高丽。
契苾何力兵出辽东,在鸭绿江边遇到顽强的抵抗。
直到九月底,天气开始变冷,寒潮席卷而至,气温骤降,鸭绿江水冻为冰,流为之断,竟然凝冻成一条可以踏过的冰路。
契苾何力果断下令诸将士,顶着风寒,踏冰而行,穿越鸭绿江。
失去天然屏障的高丽军队瞬间崩溃,唐军奋力追击,掩杀数十里,高丽士兵阵亡人数多达三万人。
然而,正当契苾何力的大军势如破竹时,朝廷忽然下达一份令人莫名其妙的诏令,要求他班师回朝。
史书没有记载唐高宗要求辽东兵团撤退的原因,但从当时的情况推断,应该是担心补给的问题。
此时不仅要运送粮食,而且还要输送冬衣,运输量极为巨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衣、粮的问题,契苾何力兵团绝对无法在日益严寒的朝鲜半岛上坚持很久。
公元666年,高丽爆发内乱,为唐王朝屡建勋功的铁勒名将契苾何力被任命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军进讨高丽。
次年,唐高宗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郝处俊、契苾何力、庞同善等为副大总管,发动对高丽的最后一战。
这场战争持续到公元668年,在围攻平壤城的战斗中,契苾何力是最先杀到平壤城下的唐军将领,为消灭高丽立下汗马功劳。
战后,契苾何力授镇军大将军、封凉国公。
高丽战争是唐初最艰难的战争之一,从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至是年(668年),前后历时二十三年之久,而契苾何力是为数不多全程参与高丽战事的大唐将领之一。
4.南征北战功勋无数
契苾何力几乎参加贞观时代以来的所有战争,除了上述的吐谷浑之战、高丽之战外,他参加的战争还很多,由于篇幅所限,仅列于下:
贞观十四年(640年),以葱山道副大总管身份,参加高昌之战,灭掉高昌。
贞观二十年(646年),参加北伐薛延陀之战,薛延陀汗国灭亡。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昆丘道行军副大总管,会同阿史那社尔发动龟兹之战,俘龟兹王。
永徽二年(651年),以弓月道行军总管身份,讨伐西突厥,生擒处月部落首领朱邪孤注。
龙朔元年(661年),平定铁勒九姓之乱。
仪凤元年(676年),在他临死前一年,还被拉去讨伐吐蕃。
作为番将,契苾何力对大唐忠心耿耿,为大唐帝国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一生戎马,经历的战斗无数。
为报唐太宗知遇之恩,在唐太宗去世,契苾何力打算自杀殉主(同样打算殉主的还有阿史那社尔)。
然而,唐太宗知道胡人有自杀殉主的传统,在临死之前已留下遗言,不准许他们自杀殉葬,这也是文明的体现。
从此之后,契苾何力更加忘我地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而奋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唐帝国将星闪耀,但是现在对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很了解的人并不多,我们不要忘了,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
中国伟大的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胡族将领曾为大唐盛世立下的功勋,后人还是应该记住的。
屈突通简介 隋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屈突通生平
燕许风骨:唐朝宰相苏颋的文治传奇
作为唯一 父子宰相 苏瑰之子,苏颋用五十八载春秋演绎了从神童到的传奇,其文治功业至今仍在史册中熠熠生辉。
一、神童入仕:从 凿壁借光 到 思如泉涌 少年苏颋的求学之路堪称传奇。
据《唐才子传》记载,他幼时家贫,常于马厩借灶火微光夜读,更在寒冬以背诵经史驱散严寒。
这种苦读精神终得回报:二十岁中后,他以乌程县尉起步,在长安二年(702年)奉命复核酷吏案时,展现出惊人的断案才能,为三百余名蒙冤者平反。
在中枢任职期间,苏颋的文学天赋彻底绽放。
曾惊叹其 口述成章 的才能,史载其 随口述说,书吏手腕几脱臼 。
这种 思若涌泉 的特质,使其在担任中书舍人时,与父亲苏瑰形成 父子同掌枢密 的奇观,时人谓之 大小许公 。
其《御箭连中双兔》应制诗中 惊镝辞金勒,飞星度玉弦 的佳句,至今仍是唐代应制诗的典范。
二、宰辅岁月:与宋璟共筑盛世基石 开元四年(716年),四十六岁的苏颋以中书侍郎身份拜相,与刚正不阿的宋璟组成 文武双璧 。
这对搭档的执政艺术充满智慧:当宋璟在朝堂断然裁决时,苏颋总以温言缓颊;当玄宗问策时,他又能精准补足宋璟的疏漏。
这种 刚柔相济 的执政风格,在 恶钱风波 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民间因禁铸恶钱引发恐慌时,二人提出 官府平价收购滞销品 的妙策,既稳定币值又盘活经济。
在吏治改革方面,苏颋展现出超前眼光。
开元十三年(725年),他主持的 十铨选官 制度,将吏部选官权分为十科,有效遏制了权贵干预。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 遗书止寇 的典故:任益州长史时,面对巂州蛮酋与勾结的危机,他仅凭一封 勿为也 的短信便化解兵戈,彰显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智慧。
三、文坛巨擘:盛唐风骨的奠基者 苏颋的文学成就堪称盛唐气象的先声。
其应制诗上承齐梁绮丽,下盛唐雄浑,《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中 梅香入座春衫薄,柳色连天晓雾开 的诗句,既有宫廷诗的工整对仗,又透出清新自然之气。
而《将赴益州题小园壁》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的化用,更成为后世羁旅诗的母题。
在散文领域,苏颋开创了 融骈入散 的新风。
其《遗皇甫恂书》以骈散结合的笔法,将拒索贿的凛然正气化作 英主不以私欲夺公利 的千古名句。
这种 以文载道 的创作理念,直接影响了、的古文运动,堪称盛唐文风变革的先驱。
四、千秋风骨: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苏颋的政治遗产在开元盛世中持续发酵。
他任益州长史期间推行的 政策,使蜀地仓廪充实;主持修订的《开元格》二十卷,成为唐代律令的重要蓝本。
更令人称道的是其清廉品格:当司马皇甫恂索要库钱购买奢侈品时,他断然拒绝 岂能因远离京都而改节 ,这种 不易忠节 的气节,与后世 不持一砚归 异曲同工。
在文化层面,苏颋与张说共同构建的 燕许体 ,将骈文的对仗工整与散文的气势磅礴完美融合。
这种文体革新直接催生了、等盛唐诗人的创作风格,其《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中 灯火还同不夜城 的宏大意象,较之 铁马秋风大散关 更添盛世气象。
站在龙门山的等身观音像前回望,苏颋的一生恰似其笔下的盛唐气象——既有 九天阊阖开宫殿 的辉煌,又含 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包容。
这位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双峰并峙的宰相,用其 骨鲠清静 的为官之道、 思若涌泉 的文学才华,为后世树立了的完美典范。
当我们在2025年重读《全唐文》中他留下的九卷文章时,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扑面而来的朝气与风骨,这或许正是历史给予这位盛唐名相最珍贵的馈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