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24 点击数:
简介: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在其中的影响,在这一场战役之后,孙曹刘三方鼎足的局势就形成了,因此,赤壁之战是奠定三足鼎立的一场战役。

不过在这之前,刘备孙权两方的结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不少波折。

在孙权阵营,有人向他提出要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这与当时很多东吴大臣的想法都是相反的。

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说服孙权的呢

【千问解读】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在其中的影响,在这一场战役之后,孙曹刘三方鼎足的局势就形成了,因此,赤壁之战是奠定三足鼎立的一场战役。

不过在这之前,刘备孙权两方的结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不少波折。

在孙权阵营,有人向他提出要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这与当时很多东吴大臣的想法都是相反的。

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说服孙权的呢?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1.鲁肃其人

在《三国演义)里,鲁肃是一个忠厚而略显平庸的人物。

他只是诸葛亮和周瑜的陪村,其实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真实的鲁肃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大政治家。

在赤壁之战中,作为大政治家鲁肃的オ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公元208年,曹操在消灭袁绍、平定乌丸、统一北方以后,踌躇满志地挥师南下,试图一举统一全国。

曹操南下的首要目标是荆州。

荆州处于长江中游,和东吴接壤,曹操占据了它便可顺流而下,所以荆州得失直接关系到东吴的安危。

在曹操挥师南下的时候,荆州牧刘表刚刚病死,其子刘琮继任。

当时的荆州,局面混乱,人心惶惶。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2.鲁肃提出联刘抗曹

在这关键的时刻,鲁肃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抗曹”的政治主张他先分析荆州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东吴唇齿相依的关系,继而提出“联刘抗曹”方针。

为了了解荆州的情况,并说服刘备抗击曹军,他建议孙权,让他以吊丧名义去荆州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和军中主要将领,并说服刘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孙权非常费同鲁肃对判州形势的分析,并派他代表东吴出使州。

鲁肃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赶到荆州,此时荆州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琼已经投降了曹军,刘备正“惶遽奔走,欲南渡江”。

面对新的情况,鲁肃当机立断,急忙赶抄近路,在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刘备相遇,他向刘备转达了孙权联刘抗曹的主张,要求刘备与孙权同心并力,共拒曹军。

鲁肃的建议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结好孙权”的战略完全符合。

孙刘双方很快达成了组成联合战线的协议。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关于孙刘联盟,人们多归之于诸葛亮的功劳。

确实,诸葛亮东吴之行对孙刘联盟起了很大作用,但在孙刘联盟过程中,鲁肃所起的作用恐怕更大于诸葛亮。

从孙、刘两家的力量对比来看,东吴在面临曹操大军压境之际局面虽然岌岌可危,但至少还占据江东一大片土地,进退尚有回旋余地。

而刘备则势单力薄,身后无立锥之地,正准备仓皇南逃。

诸葛亮之所以能顺利地说服孙权建立起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军,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鲁肃对孙权的影响。

鲁肃更大的作用是駁斥了东吴投降派迎降曹操的滥调,坚定了孙权抗战到底的决心。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曹操不战而得荆州之后,又想用武力迫使东吴投降。

他给孙权下了战表,把二十余万军队说成八十多万,并扬言要和孙权决一雌雄。

孙权拿了曹操的战表与群臣商议,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皆劝权迎之”。

他们认为曹操占据荆州,有了水军,可以水陆俱下,面东吴则失去凭借长江天险抗拒曹军的优势,更何况孙、曹两方力量众寡悬殊,所以只有投降才是上策。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3.鲁肃如何说服孙权

在朝野上下一片投降的喧嚣声中,唯有鲁肃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言不发。

在孙权起身更衣时,他抓住机会追上孙权,孙权知道他有话说,便握住他的手让他说,鲁肃这才郑重地向孙权吐露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鲁肃从孙权的切身利益出发,指出了投降曹操的不可行,坚定了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

大计决定以后,鲁肃又针对满朝大臣投降派居多的状况,劝说孙权从郗阳召回周瑜,在鲁肃和周瑜的努力下,东吴积极地进行备战工作,全国上下充满了抗战气氛。

终于,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在刘备的协助下,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不可一世的曹操丢盔弃甲,狼狈逃归。

这次战役莫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对孙刘联盟,合力抗曹,王夫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肃)葛(诸葛亮)定交,合力以与操争存亡,一时之大计无有出于此者。

”孙刘联盟的发起者是鲁肃和诸葛亮。

赤壁之战大败曹军,鲁肃之功不可没。

所以,赤壁战后,鲁肃从前线凯旋时,孙权特地“持鞍下马”,向他表示敬意。

晋国和秦国的关系如此之好 为什么会在晋楚争霸中和楚国联手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晋楚争霸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如何站队就变得尤为关键。

经过几场大战以后,稍稍占据一些优势,但整体来说两国还是平分霸权。

那秦国当时是怎样的立场呢?是在秦国的帮助下,才顺利回到晋国成为国君,所以当时晋国和秦国的关系很好。

不过崤之战以后,秦国则是选择与结盟一起对抗晋国。

那秦国为什么会和晋国决裂,转而选择和秦国联手呢?一起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一 首先,根据《春秋》、《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在春秋初期,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在此之后,秦穆公又和晋怀公、晋文公等晋国君主结成了亲家。

特别是公子,更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登上晋国君主的宝座。

所以,对于当时的秦国和晋国,在关系上可谓进入到了“蜜月期”。

但是,在公元前632年的后,秦穆公感到晋秦联合结果只利于晋,公元前630年背叛晋国,并选择和结盟,以此共同抗衡强大的晋国。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秦国之所以背叛晋国,直接原因就是晋秦联合结果只利于晋。

二 进一步来说,因为地理位置上不在中原地区,秦穆公支持晋文公称霸诸侯,并不能直接为秦国带来什么好处,也即对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只会依附于晋国,而不可能越过晋国来依附甚至臣服于秦国。

所以,在晋楚争霸中,秦穆公再怎么帮助晋国,都有点“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

基于此,秦穆公及时扭转了秦国的对外策略。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先后去世。

对此,秦穆公派遣大军进入中原地区,结果,在回师的途中,遭到了晋军的埋伏。

在崤之战中,晋军联合姜戎于崤山(今河南陕县东)设伏,全歼3万精锐秦军。

而这,促进秦国和晋国彻底走向决裂。

三 崤之战后,面对3万大军的损失,一向冷静、理智的秦穆公并没有立即向晋国报复。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显然是由于秦国的实力和晋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贸然进攻晋国,可谓不自量力。

当然,秦穆公也没有。

根据《春秋》、《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在崤之战后,秦国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国正式结盟,以此共同抗衡强大的晋国。

秦楚鄀之战,又称攻鄀之战,发生在十八年(公元前635年)。

此战,秦国军队俘虏了楚国将领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而回国。

而将楚国将领申公斗克等人放回楚国,无疑是秦穆公抛给楚国的橄榄枝。

四 最后,对此,在晋楚争霸中处在下风的楚国,自然接过了秦穆公抛过来的橄榄枝。

在秦国和楚国的联盟中,依然通过姻亲来巩固关系,比如的妻子伯嬴,就是之女。

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就来自于楚国。

不过,在春秋时期,秦国虽然和楚国结盟,却依然没有将晋国从中原霸主的宝座上拉下来。

换而言之,在春秋时期,晋国一方面压制了西边的秦国,另一方面则在晋楚争霸的战争中占据上风。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晋国的强大,包括晋国之后的三晋依然强势,促使秦国和楚国的联盟关系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

换而言之,秦国、楚国、晋国之间的关系,和魏蜀吴的关系存在相似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将司马穰苴:霸气斩杀国君宠臣是怎么回事?力退大国联盟!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作为一个大国,常讲武事、长于戒备,而又能做到不穷兵黩武,这样的国家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这句话出自于时期的《司马法》,那会儿就有这样的思想,还是很前卫的。

作为原作者司马穰苴,也因这部兵法中显现的军事思想流传千古。

(PS:《司马法》的作者确定是谁,尚有争议。

编集而成,后人假托,原作者,这几说法都有各自理由。

)春秋战国虽各国纷争,却也出现了大量名将,猛将,思想家,军事家,异彩纷呈。

在众星涌现的中华大地,齐国家族出了一位田穰苴,他是继之后又一位承前后的著名军事家。

因为他立功被封为大司马,后世子孙也称司,他本人被称之为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出生前,齐国曾经无比强盛,在的统治下,齐国成为第一任中原霸主,一时威风无二。

不过齐桓公本人虽长于治国,却不善权术,生前因未选定合适继承人,以至齐国内乱不休,国力顿减。

齐国国力渐弱,燕等国家从来没有放下脚步来等它慢慢发展。

相反,倒是时不时地挤兑它。

公元前531年,在位。

晋国派军入侵阿,甄两地,而燕国也趁机进攻河上地区,这下子两国联合,齐国军队只有退守的份,根本谈不上反击。

国与国之间,谈的都是利益,什么老邻居,老交情,都是建立在实力相当的基础上。

对于齐景公来说,现在的情况就是,两国联合起来,他扛不住,连连吃败仗是注定的。

但如果能打个胜仗,再来点小计谋,那就说不定了。

问题是谁合适呢?这会儿,相国推荐了司马穰苴。

在晏婴看来,这位壮士“文能服众,武能威敌。

”绝对是合适人选。

司马穰苴首次出场,很漂亮。

在齐景公面前,他谈了不少有关治军用兵的法则。

尽管齐景公不全懂军事,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

治军不就是治国嘛,用军法来讲话,一切都好办。

所以,司马穰苴说的这些东西,听听就觉得不错。

何况,他本来就是齐国人,比那些客卿,感觉起来就要安全,虽然这完全没道理。

不过,对于司马穰苴而言,虽然得到了国君和国相的信任,但能不能真正得到军队的指挥权,那还得下一番功夫。

为此,他向齐景公提出了条件,说他自己出身卑贱,猛然间占据高位,恐怕不能让人信服,为此,请求派出景公最得力的亲信来作监军,这样,就全乎了。

齐景公点兵点将,将庄贾派出去。

这个庄贾可不是的车夫,庄车夫接受了的诱惑,杀了陈胜,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

当然,齐景公的这位庄贾,也好不到哪去,在景公面前,在众臣面前左右逢迎,是个典型的佞臣。

这会儿,田穰苴请他正午时分赶往军营集合,安排调度等事宜。

他怎么做得到?他还得和众位亲友告别,以后将统领这一方大军,他还得摆摆他监军的架子,在士兵尤其是司马穰苴面前耍耍威风。

于是,亲友团,同事团,全都沉沦在美酒欢笑中,太阳已经偏西,他才姗姗来迟。

他没想到田穰苴早就到了,军队已部署好,军纪已申明,就等着庄贾这会儿醉醺醺地来了。

庄贾仗着背后有靠山,司马穰苴质问他为何迟到,他还是不害怕的。

但是当军法官说出斩首二字时,他的胆飞了,赶紧派人去搬救兵。

只是马再快,也没有司马穰苴的命令快,当齐景公的符节来临时,庄贾已经用他的头帮田将军完成了立威第一步!其实如果他地下有知的话,他不应该感到委屈,谁让他迟到了呢?谁不知道违抗军令就等于谋反吗?而且因为他,传齐景公命令的使者都连带着倒了霉。

原来这位使者着急忙慌地要救人,加着马车就闯进军营了,司马穰苴刚立威,他就撞进来了。

按军法,他未经许可,擅闯军营,也得被砍头。

幸好司马穰苴还没想拿他的头来说事,只是为表示公允,拆了他的车,砍了他的马,国君的亲信,他敢砍,国君的使者他也敢杀,这下子,齐军无人敢不听号令。

带着重新整顿好的部队,司马将军上前线了,休息,宿营,饮食,疾病,他事必躬亲,身先士卒,赏罚分明。

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战场上的好将军,既受国君重视,人品又没得说,跟着这样的将军一起打仗,士气不满是不可能的!于是,齐军战力飙升,士气高涨,见神杀神!就这样,晋国大军撤了,燕国大军也赶紧拔腿溜了。

司马将军乘势追击,齐国失地全部收回。

他立下大功,成为齐国大司马,田家从此显赫。

也许因为太过得势,士大夫如,高子等人抱团进谗,为保持平衡,心中难安的齐景公将司马穰苴的官职一撸到底。

据说退隐后的他一心写兵书,但他怎么静得下来?不久,抑郁而终。

幸运的是,他留下的《司马穰苴兵法》流传于世。

司马穰苴虽含恨而终,总算是做出了成绩。

相较于,他不算倒霉。

吴起虽有志向有才能,却一生坎坷。

他助鲁国退强敌,却被排挤,助魏国强大,被排挤,助楚国改革,却身死人手。

司马穰苴虽同样出身微贱,却能得赏识,拜为大将后,杀人立威治军,未见受追责,并一战成名。

晚年虽受排挤,的确也是因为田家势力过大,形成党争了,不能完全怪景公,最重要的是,他保住了老命,保住了田家的辉煌未来。

随机文章秦始皇是成功的皇帝吗?卡桑德简介揭秘史前利莫里亚文明之谜,不重物质修炼精神成神(乌托邦文明)黑洞为什么会吸东西,黑洞为什么会吸收光/引力及第二宇宙速度太大天生反骨能成大器吗,头有反骨才智过人/反骨人多为成功人士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