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刘备手下谁的地位最高?

不过这些都是在刘备死后的情况了,那么刘备还在世的时候,究竟谁才是第一位的呢? 1.刘备手下众人的地位 受演义小说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刘关张桃
【千问解读】
很多人可能都对三国时期,蜀汉刘备手下的“二把手”很感兴趣,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会认为在蜀汉排的上号的,在刘备手下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诸葛亮,毕竟他后来可是大权独揽,连刘禅都要尊一声“相父”。
不过这些都是在刘备死后的情况了,那么刘备还在世的时候,究竟谁才是第一位的呢?
1.刘备手下众人的地位
受演义小说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来又有了蜀汉五虎大将,再加上如鱼得水的诸葛亮,这哥几个食则同席寝则同榻,每天和和气气其乐融融。
但实际上即使是“五虎上将”外加诸葛亮,这六个人的地位也是要分三个档次的,而我们一直认为是蜀汉阵营二把手的诸葛亮,在这个权力档次划分中,还要排在最低的第三档。
仅以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五虎上将和诸葛亮都健在的时候,刘备就已经给他们进行了权利分配:如果诸葛亮黄忠赵云有了过错,张飞和马超可以未经请示刘备,就把他们抓起来;而关羽则可以不请示刘备,把他们统统杀掉。
2.各人的区别
咱们先来看看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候的委任状:“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用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以云为翊军将军。
”
关羽假节钺,张飞马超假节,至于诸葛亮黄忠赵云,别说假节钺,连假节的没有。
这样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刘备在世的时候,蜀汉阵营二号人物是关羽,稍逊一筹的是张飞马超,因为假节和假节钺这权利都很大,一会咱们再说。
而军师将军诸葛亮和翊军将军赵云都是杂号将军,但因为都是刘备的亲信,所以可以和啥都不假的黄忠并为第三档。
3.假节钺与假节
在三国时期,假节和假节钺的人数都数不过来,真要认真统计,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假节和假节钺的权利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为节钺本来就是两种东西,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节杖和黄钺,节杖“以竹为主,柄长八尺,以牦牛尾其眊三重”,也就是一米八的竹竿上绑几根牦牛尾巴,表示此人是皇帝或朝廷派来执行某项公务的,可以部分代表皇帝,有一定的事件处置权。
现在所说的“接见各国使节”,其实就是从这儿来的。
而黄钺则是用黄金装饰的斧头,一般为帝王专用,如果赐给某个重臣,那么这个重臣就有了生杀予夺的大权。
在蜀汉阵营,除了刘备,就只有一个人有生杀予夺大权,那就是假节钺的关羽关云长。
这样的安排,刘备是把关羽放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号重臣的位置上了。
这时候我们再要问:刘备在世的时候,谁是蜀汉阵营的二号人物,是关羽黑还是诸葛亮,答案就很明显了。
假节的张飞和马超权利也不小,但是他们却没有斩杀中高级官员的权利。
假节的意思有点像总经理下面的部门主任:“小事别来烦我,大事你也别擅作主张”。
至于诸葛亮黄忠赵云就有点可怜了,黄忠毕竟还混了个关内侯,虽然有封号无封国,但也能额外有一笔食邑收入,而诸葛亮赵云啥侯都不是,没有爵位的军将,一旦被免职,那就是白丁一个。
直到关羽牺牲、黄忠病逝(黄忠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第二年就病故了,《三国志》写着呢:先主为汉中王,赐爵关内侯,明年卒)之后,刘备当上了皇帝,诸葛亮这才“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跟张飞权力想当,但还是没有爵位,在对待诸葛亮的人事安排上,刘备违背了汉武帝刘彻“丞相封侯”的规矩……
蜀汉“小诸葛”李恢:智略与功业并存的南中柱石
这一称号并非虚名,而是源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对蜀汉的重大贡献。
一、智破南中叛乱:以谋略扭转战局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叛,李恢作为中路帅,承担了平定益州郡叛乱的重任。
当时,南中豪强雍闿、高定、朱褒联合反叛,叛军声势浩大,而李恢麾下兵力有限,且被敌军重重包围于昆明。
面对绝境,李恢展现出惊人的谋略:他假意投降,向叛军喊话:“官军粮尽,意欲北还。
然吾等中多南人,久离乡井,若不得归,当与诸君共图大事!”这一番话因李恢的南中本地人身份而极具说服力,叛军,戒备松懈。
李恢趁机突袭,大破敌军,迅速平定叛乱,并与诸葛亮主力会师。
此战不仅展现了李恢的军事才能,更凸显了其临危不乱、以智取胜的“小诸葛”风范。
二、治理南中:以智慧稳定后方 平定叛乱后,李恢以庲降都督的身份驻守南中,肩负起治理边疆的重任。
他深知南中地区汉蛮杂居、豪强林立,若单纯依靠武力镇压,势必难以长久。
因此,他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一方面,对叛乱首恶“锄尽恶类”,以儆效尤;另一方面,积极拉拢地方豪强,征发叟、濮等土著民族的耕牛、战马、金银等物资,充实蜀汉军资。
在他的治理下,南中不仅成为蜀汉的稳定后方,更成为北伐的重要物资基地。
史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这一成就,正是李恢“小诸葛”智慧的体现——他不仅善于用兵,更善于治国。
三、政治智慧:从地方豪强到蜀汉重臣 李恢的“小诸葛”之称,还源于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出身南中豪族,年轻时因姑父爨习犯法被免官,但益州郡太守董和因需依赖地方大族支持,并未处罚李恢。
这一经历让李恢深谙政治平衡之道。
建安十八年(213年),攻打时,李恢敏锐察觉局势,主动投奔刘备,并成功说服归降,为刘备入主益州立下大功。
此后,他历任功曹书佐、主簿、别驾从事等职,最终成为蜀汉第二任庲降都督。
这一系列政治操作,展现了李恢的远见卓识与谋略,也为其“小诸葛”之名增添了注脚。
四、后世评价:智略与功业的双重认可 李恢的“小诸葛”之称,并非仅见于民间传说,更在历载中有所体现。
在《11》等历史策略游戏中,李恢被设定为智力高达78的高级人才,特技“机智”更强化了其“小诸葛”的形象。
游戏中,若给予李恢足够的发展时间,其智力甚至可提升至95,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顶级谋士。
这一设定虽属艺术加工,却反映了后世对李恢智略的认可。
此外,李恢在平定南中、治理边疆中的卓越表现,也与诸葛亮“安内攘外”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印证了其“小诸葛”之名的合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蜀汉棋局中的弃子:解码刘封之死的三重政治密码
养子在的泪眼中自刎而亡,这位曾以武勇震慑东三郡的将领,最终沦为权力天平上的祭品。
其死亡背后交织着继承危机、战略失误与派系倾轧的三重绞索,折射出时代最残酷的政治法则。
一、继承危机:下的身份困局 刘封之死本质上是宗法制度与现实政治的剧烈碰撞。
作为刘备在荆州时期收养的义子,刘封早年因 武艺气力过人 备受器重,甚至一度被视为继承人培养。
但公元207年的出生彻底改写了权力格局——这位具有汉室血脉的嫡子,使刘封的 养子 身份成为致命缺陷。
陈寿在《》中直言其身处 嫌疑之地 ,这种身份尴尬在刘备称汉中王后愈发凸显。
刘备的应对策略充满政治算计:通过册立刘禅为太子、派遣刘封远征上庸,看似重用实则疏远。
但人事安排的失衡埋下隐患——让年仅二十余岁的刘封统领孟达等老将,既无法建立威望,又陷入权力真空。
当败亡、孟达叛逃时,刘封既无能力力挽狂澜,更无法平息蜀汉内部对 废太子 的猜忌。
这种身份困境,使其注定成为政权过渡期的牺牲品。
二、战略崩盘:东三郡失守的连锁反应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成为刘封命运的转折点。
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丧失的直接导火索,正是刘封与孟达的 见死不救 。
但深层原因在于刘备的战略误判:将东三郡这枚连接荆益的战略棋子,交给缺乏政治智慧的刘封镇守。
该地区作为新附之地,内部兄弟等豪强势力暗流涌动,而刘封非但未能安抚,反而以 夺达鼓吹 的侮辱性行为激化矛盾。
孟达的叛逃更具标志性意义。
这位东州派代表人物率四千部曲降魏,不仅使上庸防守力量锐减,更在蜀汉内部引发连锁反应。
东州派作为仅次于荆州派的第二大势力,其核心成员的叛逃迫使刘备必须有人担责。
当曹魏、联军压境时,申仪的背叛彻底击垮防线,刘封的败逃使 跨有荆益 的战略构想化为泡影。
这种战略层面的崩盘,为刘备的清算提供了合法性外衣。
三、权力博弈:诸葛亮的隐秘推手 在刘封之死的决策链条中,诸葛亮扮演着关键推手角色。
其劝谏刘备 封刚猛,易世之后恐难制御 的言论,暴露出蜀汉权力结构的深层焦虑。
刘封作为刘备嫡系,不仅在军中享有 气力过人 的威望,更与孟达、申氏兄弟等地方势力存在复杂关联。
若刘备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刘禅根本无法驾驭这位 假子 ,蜀汉极可能重演诸子争位的悲剧。
诸葛亮的隐忧更在于权力制衡。
当时蜀汉内部存在三大势力: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以为代表的东州派、以及等本土将领。
刘封的存在将打破这种微妙平衡——其养子身份可能获得部分将领支持,而刚猛性格又易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通过清除刘封,诸葛亮既消除了潜在威胁,又强化了 尊刘禅、尊法度 的政治正确,为后续北伐扫清障碍。
四、历史镜像:权谋法则的残酷演绎 刘封之死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三国权力法则的典型注脚。
在袁绍废长立幼引发官渡惨败、确立门阀统治的对比中,刘备的选择展现出封建帝王的冷酷理性。
当刘封临刑前叹道 恨不用度之言 时,他或许已意识到:在权力漩涡中,个人武勇与战功终究难敌制度性安排。
这种悲剧性命运,在时期的 挥泪斩 、遇刺后的权力真空等事件中不断重演。
从现代政治学视角审视,刘封之死本质上是 预防性打击 的经典案例。
刘备集团通过牺牲边缘人物,既转移了荆州之败的舆论压力,又为新君登基铺平道路。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政权存续捆绑的权谋艺术,在后世王朝的 中反复上演。
当历史尘埃落定,刘封的悲剧早已超越个人层面,成为解读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切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