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后代是什么结局?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14 点击数:
简介:刘禅虽然身为皇帝,是三国时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也被称为蜀后主,但是很多人可能更热衷于叫他的另一个称呼“阿斗”。

在很多人眼中,这个称呼本身就已经带有了很深的讽刺意味。

不过尽管可能的确不是很聪明,刘禅身为皇帝,也是有后代的,那么,当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这些后人们都怎么样了?他们都是什么结局? 刘禅字公嗣,蜀汉怀帝,是刘备与甘夫人长子。

刘禅自幼

【千问解读】

刘禅虽然身为皇帝,是三国时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也被称为蜀后主,但是很多人可能更热衷于叫他的另一个称呼“阿斗”。

在很多人眼中,这个称呼本身就已经带有了很深的讽刺意味。

不过尽管可能的确不是很聪明,刘禅身为皇帝,也是有后代的,那么,当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这些后人们都怎么样了?他们都是什么结局?

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后代是什么结局?

刘禅字公嗣,蜀汉怀帝,是刘备与甘夫人长子。

刘禅自幼多灾多难,出生不久,刘备兵败徐州,独自逃难,只有几岁的刘禅被人卖到汉中,只记得父亲字玄德。

后幸亏刘备大将简某到汉中遇到刘禅并带回,不久遇到长坂坡大战,幸亏赵云相救。

刘备攻下益州后,立刘禅为太子,彰武三年(223年),刘禅继位,拜诸葛亮为相父,先后六次支持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死后,又先后九次支持姜维北伐。

蜀汉后期,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排挤姜维,铲除异己,诛杀忠良,独霸朝政。

蜀国迅速衰落,公园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邓艾想出奇谋异策,偷渡阴平,在绵竹斩杀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刘禅因惧怕曹魏,开城投降,蜀国自此灭亡。

蜀国灭亡后,刘禅移居洛阳,他的后代们遭受怎样的待遇,结局如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后代是什么结局?

1.首先刘禅第五子刘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

邓艾兵临城下,蜀中官员大多不愿再战,唯独长子刘谌坚持拼死一战,谏议刘禅拒不投降,国家到了穷途末路之时,父子君臣更应该一起做最后的努力,为蜀汉江山殊死一搏,就算不能成功,也可一同去见先帝。

刘禅并没有听从刘谌的建议,最终光禄大夫譙周力排众议,说服刘禅投降。

刘谌感到痛心疾首,悲愤万千,于是他跑到刘备庙宇中痛哭流涕,将妻子后代杀光,在刘备墓前自杀殉国。

可以说刘谌是刘备后代中最有血性的一位,忠杰异常。

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后代是什么结局?

2.其次刘璿死于钟会谋反。

刘禅投降后,姜维并不甘心失败,他看到钟会有反心,便投降钟会,意图策反钟会,兴复汉室,并且告诉刘禅暂时忍耐。

钟会与邓艾相互争夺功劳,反目成仇,钟会便诬告邓艾在成都意图谋反,司马昭知道邓艾钟会都有雄心壮志,于是趁机将邓艾捉拿并斩杀,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在汉中为钟会接风洗尘。

钟会自然不是傻子,知道司马昭率大军前来没什么好事,于是姜维趁机说服钟会谋反,起兵反攻司马昭,建立新的蜀汉政权,于是钟会欣然答应。

只是二人做事不秘,被监军卫灌的部下得知,连夜报信。

第二日,卫灌亲率大军,绞杀钟会,姜维和刘禅长子刘璿,都死于乱军之中。

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后代是什么结局?

3.再次刘禅投降后,其后人都被封候,除世子刘恂外,其余都死于永嘉之乱。

刘禅投降后,主动选择留在成都,钟会联合姜维谋反之后,司马昭觉得把刘禅留在成都颇为不可,就把蜀汉旧臣和刘禅一起押解回洛阳,司马昭为了稳定人心,又以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并且把刘禅的子孙甚至是身边的大臣都封了侯。

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后代是什么结局?

刘禅因偏爱第六子刘恂,便立刘恂为世子,蜀汉亡后,洮阳王刘恂因不愿降魏,派诸葛质为史,与夷师孟虬通好,于是刘恂便在南中永昌定居。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占洛阳,俘虏晋怀帝,同年刘聪(匈奴首领)派遣石勒、王弥、刘曜等人攻晋,在平城剿灭晋军十万余人,诛杀太尉王衍及公卿大臣,并杀死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挖掘陵墓,焚烧宫殿。

刘禅第二子刘瑶、第三子刘琮、第四子刘瓒、第七子刘璩都死于这一场大屠杀。

从此刘禅一脉子孙,全部被灭绝。

初中毕业之后上中专吗

初中毕业生的选择:是否上中专初中毕业是许多学生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对于部分初中毕业生来说,选择上中专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中专教育的特点中专教育是我国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相比于普通高中,中专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适合中专的学生群体选择上中专的学生通常具备以下特点:对特定行业或职业有浓厚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希望尽早就业并获得稳定收入,对未来职业规划有明确方向等。

中专毕业后的出路中专毕业#为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等,也可以选择升学继续深造,进修本科或硕士学历。

个人选择的重要性初中毕业生在选择是否上中专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作出理性决策。

无论选择上中专还是#教育路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关热词搜索:中专 自己的 学生

蜀汉“小诸葛”李恢:智略与功业并存的南中柱石

在历史中,以“智近乎妖”的谋略成为智慧的化身,而蜀汉阵营中还有一位将领因智略过人被称为“小诸葛”,他便是南中李恢。

这一称号并非虚名,而是源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对蜀汉的重大贡献。

一、智破南中叛乱:以谋略扭转战局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叛,李恢作为中路帅,承担了平定益州郡叛乱的重任。

当时,南中豪强雍闿、高定、朱褒联合反叛,叛军声势浩大,而李恢麾下兵力有限,且被敌军重重包围于昆明。

面对绝境,李恢展现出惊人的谋略:他假意投降,向叛军喊话:“官军粮尽,意欲北还。

然吾等中多南人,久离乡井,若不得归,当与诸君共图大事!”这一番话因李恢的南中本地人身份而极具说服力,叛军,戒备松懈。

李恢趁机突袭,大破敌军,迅速平定叛乱,并与诸葛亮主力会师。

此战不仅展现了李恢的军事才能,更凸显了其临危不乱、以智取胜的“小诸葛”风范。

二、治理南中:以智慧稳定后方 平定叛乱后,李恢以庲降都督的身份驻守南中,肩负起治理边疆的重任。

他深知南中地区汉蛮杂居、豪强林立,若单纯依靠武力镇压,势必难以长久。

因此,他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一方面,对叛乱首恶“锄尽恶类”,以儆效尤;另一方面,积极拉拢地方豪强,征发叟、濮等土著民族的耕牛、战马、金银等物资,充实蜀汉军资。

在他的治理下,南中不仅成为蜀汉的稳定后方,更成为北伐的重要物资基地。

史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这一成就,正是李恢“小诸葛”智慧的体现——他不仅善于用兵,更善于治国。

三、政治智慧:从地方豪强到蜀汉重臣 李恢的“小诸葛”之称,还源于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出身南中豪族,年轻时因姑父爨习犯法被免官,但益州郡太守董和因需依赖地方大族支持,并未处罚李恢。

这一经历让李恢深谙政治平衡之道。

建安十八年(213年),攻打时,李恢敏锐察觉局势,主动投奔刘备,并成功说服归降,为刘备入主益州立下大功。

此后,他历任功曹书佐、主簿、别驾从事等职,最终成为蜀汉第二任庲降都督。

这一系列政治操作,展现了李恢的远见卓识与谋略,也为其“小诸葛”之名增添了注脚。

四、后世评价:智略与功业的双重认可 李恢的“小诸葛”之称,并非仅见于民间传说,更在历载中有所体现。

在《11》等历史策略游戏中,李恢被设定为智力高达78的高级人才,特技“机智”更强化了其“小诸葛”的形象。

游戏中,若给予李恢足够的发展时间,其智力甚至可提升至95,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顶级谋士。

这一设定虽属艺术加工,却反映了后世对李恢智略的认可。

此外,李恢在平定南中、治理边疆中的卓越表现,也与诸葛亮“安内攘外”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印证了其“小诸葛”之名的合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后代是什么结局?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