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厌恶司马懿,为何却欣赏司马炎?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04 点击数:
简介:很多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的司马家族,或许都是司马懿那样的阴险狡诈之辈,正所谓“鹰视狼顾”,从面相上面就已经是奸诈之人了。

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眼里,他虽然的确十分厌恶司马懿,尤其是他的所作所为,但是对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评价却很不一样。

司马炎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为什么李世民会给司马炎一个好的评价呢? 1.李世民是四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的司马家族,或许都是司马懿那样的阴险狡诈之辈,正所谓“鹰视狼顾”,从面相上面就已经是奸诈之人了。

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眼里,他虽然的确十分厌恶司马懿,尤其是他的所作所为,但是对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评价却很不一样。

司马炎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为什么李世民会给司马炎一个好的评价呢?

李世民厌恶司马懿,为何却欣赏司马炎?

1.李世民是四大明君之一,一生文治武功,功业辉煌,不仅在唐朝皇帝中出类拔萃,即使在整个封建历史时期,能与李世民的才能胸怀比肩的帝王,也实在屈指可数。

李世民除了文韬武略出众,最为难得的是他胸襟博大,真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胆识。

从他手下将领出身和归宿,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唐朝大将薛万彻和名臣魏征,原来都是太子建成的心腹,曾经与李世民是死对头,最终都被他征服。

契苾何力是胡人出身,李世民丝毫不以为意,任命他为统军大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除了四个人因罪被杀,其他都得以善终。

李世民死后,甚至有武将主动要求为他殉葬。

可见李世民的胸怀和感召力。

然而如此宽宏大量的李世民,却对一个历史人物耿耿于怀。

李世民厌恶司马懿,为何却欣赏司马炎?

2.此人就是一代奸雄司马懿。

司马懿是个矛盾复合体,他的治国用兵之才无人可比,但他不以忠义立身,导致后世子孙篡夺曹魏皇权,也落下千古骂名。

李世民对司马懿的看法极为恶劣,为此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不仅谴责司马懿的不忠不义,甚至连他的治国用兵之才也一并否决。

在文中,李世民痛斥司马懿人品低劣,两面三刀,说他“饰忠于已诈之心”,外表忠厚内藏奸诈。

“辅佐之心,前忠而后乱”,“隐过当年,见嗤后世”。

批驳司马懿的用兵才能时,李世民说他“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犹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不论品德和才能,都被李世民一概否定,简直说的司马懿一文不值。

李世民厌恶司马懿,为何却欣赏司马炎?

李世民批驳司马懿同时,对于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却非常欣赏。

司马炎是晋朝开国皇帝,曾经逼迫魏国末代皇帝曹奂退位,直接奠定晋朝一百五十年江山。

李世民给予他很高评价,说他“仁以御物,宽而得众”,是个仁义明君。

按说司马炎是司马家族谋朝篡位的执行者,倡导忠义立身的李世民,不应对他有好感,原来因为司马炎做了件善事。

3.司马炎篡位自立后,对于魏国末代皇帝曹奂,给予了很好的安置和待遇。

众所周知,开国皇帝对于前朝皇帝,都会视之为洪水猛兽,生怕他们与反对势力勾结起来起兵造反,威胁自己帝位。

因此末代皇帝极少有好下场,绝大部分被杀。

但司马炎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杀曹奂,也没有流放、监禁,而是封他为陈留王,让他居住在魏国故都邺城的皇宫里。

李世民厌恶司马懿,为何却欣赏司马炎?

天子的一切仪仗銮驾,都予以保留。

曹奂出行照旧使用天子旌旗和车马,上书晋朝皇帝不必称臣,接受皇帝诏书不必下跪,完全是个小型的国中之国,礼节几乎与晋朝皇帝平行。

曹奂还享有独立的封地和邑民,因此又被称为陈留王国。

曹奂子孙世代传承陈留王的封号和待遇,真正做到了与国同休。

甚至一百五十年后晋朝都灭亡了,陈留王家族还活得好好的。

亡国之君甚至比战胜国存在时间更久,创造了古代王朝优待末代皇帝的纪录。

司马炎的胸襟和度量,引起了三百年后李世民的共鸣。

因李世民也是以胸怀宽广著称,故此才会对他赞赏不已。

宣皇帝司马懿如何降伏青州兵:权力博弈与战略智慧的交织

青州兵作为起家的核心军事力量,其成分复杂、意志坚韧,却在曹魏政权更迭中成为关键变量。

能成功降伏这支曾“擅击鼓相引去”的流民武装,既源于其政治手腕的精准运用,也与其对军事格局的深刻洞察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青州兵的特殊属性、司马懿的权力基础及具体策略三个维度,剖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层逻辑。

一、青州兵的“双重性”:流民武装与宗教认同 青州兵的主体是余部,其本质是流民武装。

这支军队既具备“战斗意志顽强”的特性,又因长期脱离主流社会而形成独特的组织逻辑。

他们曾助曹操成就霸业,却在曹操去世后“擅击鼓相引去”,暴露出对曹魏政权的离心倾向。

其核心矛盾在于: 宗教认同与世俗权力的冲突:青州兵多信奉太平道,曹操晚年信奉黄老道,双方存在隐秘的精神纽带。

即位后推行,试图以世家大族取代流民武装,直接动摇了青州兵的生存根基。

军事传统与政治现实的不匹配:青州兵以“狂热冲锋”“纵火偷袭”闻名,这种战术风格与曹魏后期正规化军队建设格格不入。

贾逵虽以“给其廪食”暂时安抚,但未解决根本矛盾。

二、司马懿的权力基础:从“抚军将军”到“总东事” 司马懿降伏青州兵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经营东部军事政治格局的结果。

其权力来源可分为三个层面: 职务赋予的合法性:黄初五年,司马懿任抚军将军,统帅亲兵五千镇守。

黄初六年利城叛乱时,曹丕因“四位校尉和刺史平级,无统一指挥”,被迫将协调权交予司马懿。

此役后,司马懿获“抚军总东事”特权,成为东部军政事务的实际负责人。

战略资源的掌控:青州兵虽“军纪败坏”,但仍是东部唯一成建制的军事力量。

司马懿通过招抚而非镇压,既避免激化矛盾,又将其纳入曹魏军事体系。

例如,青州刺史率青州兵参战,直接导致唐咨叛军“浮海乘船去江南”。

政治符号的塑造:司马懿的职务“抚军将军”带有安抚性质,与青州兵的流民属性形成呼应。

其“总东事”的权力更使其成为东部军事力量的唯一代表,削弱了等地方势力的影响力。

三、降伏策略的三重维度:威慑、分化与利益捆绑 司马懿的具体操作体现了其战略智慧: 军事威慑与政治招抚结合:面对利城叛乱,司马懿未直接镇压,而是以“抚军”身份招抚青州兵。

此举既利用青州兵对司马俱的情感认同,又通过军事压力迫使其就范。

例如,青州兵参战后,唐咨叛军迅速溃败,凸显了司马懿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控。

分化瓦解地方势力:青州兵与徐州兵(臧霸所部)同属流民武装,但利益诉求不同。

司马懿通过“给其廪食”稳定青州兵,同时追究徐州兵责任,制造内部矛盾。

唐咨叛乱后,青州兵未受牵连,反而获得参战机会,进一步巩固了其忠诚。

利益捆绑与制度重构:司马懿借平叛之机,将青州兵纳入曹魏屯田体系。

例如,其子后来“派唐咨造船,集结青徐等兵力”,表明青州兵已从流民武装转变为国家常备军。

这一转变既解决了青州兵的生存问题,又将其与曹魏政权深度绑定。

四、历史影响:从局部胜利到权力格局重构 司马懿降伏青州兵的直接后果是曹魏东部军事力量的重组。

唐咨投奔东吴后,司马昭仍能利用青徐兵力摆出南征态势,足见青州兵的战斗力未受削弱。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 世家大族与流民武装的权力再平衡:司马懿通过吸纳青州兵,削弱了世家大族对军队的垄断。

例如,九品中正制虽强化了世家地位,但青州兵的存在为寒门提供了上升通道,延缓了曹魏政权的世家化进程。

司代魏的军事基础:中,司马懿能迅速控制洛阳,与其长期经营的东部军事力量密不可分。

青州兵虽未直接参与政变,但其存在为提供了对抗的底气。

的间接诱因:司马懿对青州兵的整合虽巩固了曹魏政权,但也为后世埋下隐患。

西晋统一后,过度依赖世家大族导致地方军事力量空虚,最终引发五胡乱华。

这一历史循环,折射出司马懿策略的双重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末年,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李世民厌恶司马懿,为何却欣赏司马炎?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