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与薛举交战记录

薛举骁勇善战,广交好友,起兵反隋后自称西秦霸王,后来还在浅水原击败李世民大军。
也是当时少有能在李世民身上讨到便宜的人物。
薛举父子因为家境富裕,时常赈灾救济,所以当时有不少百姓都愿意跟随薛举。
但薛举此后却一心只想称帝,浑然不顾百姓处境,导致很多人成了牺牲品。
不过薛举带兵的确有把刷子,最后差
【千问解读】
薛举是隋朝末年著名群雄之一,曾在秦州登基称帝。
薛举骁勇善战,广交好友,起兵反隋后自称西秦霸王,后来还在浅水原击败李世民大军。
也是当时少有能在李世民身上讨到便宜的人物。
薛举父子因为家境富裕,时常赈灾救济,所以当时有不少百姓都愿意跟随薛举。
但薛举此后却一心只想称帝,浑然不顾百姓处境,导致很多人成了牺牲品。
不过薛举带兵的确有把刷子,最后差点改写历史。
隋朝时天下大乱。
一时间英雄倍出,群雄并起,一大批猛人先后建立了唐、秦、凉、定杨、夏等诸多的地方政权,割据一方。
这其中就有过一位猛人,曾经轻松地打败过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可偏偏这位猛人突然病故,否则,唐王朝能否“健在”,都是个未知数。
这位猛人是谁呢。
他的失败,仅仅是因为病故的原因吗?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站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公元617年11月,李渊攻占了长安。
但他还没有把自己称帝的想法公之于众,仍然立了隋炀帝的孙子为傀儡。
不过,此时的李渊已经开始放眼全国,着手为建立自己的帝国做准备。
第一战,他把目光投向了甘肃。
当时的甘肃,是薛举以兰州为都城,建立的西秦国。
李渊派出了自己最能打的儿子李世民,并让他亲自带兵攻打薛举。
薛举在历史上好像没什么名号啊,他真这么厉害吗?说起来,薛举在当时绝对是个猛人。
史书上描述他是容貌魁梧雄壮,骁勇善射。
这位老兄不仅勇猛,家里还很有钱,“钱财巨万”。
有这样的自身硬件,有雄厚的家庭条件,他还喜欢交结边地豪杰。
于是,他很快从一名普通百姓,变成了称雄于北方边地的豪杰。
隋朝大业十三年,正赶上荒年,薛举于是在金城起兵建国,自称西秦霸王,建年号为秦兴。
很快,附近的隋将皇甫绾,岷山的羌钟利俗等先后带兵归降,薛举也就成了气候,尽据陇西之地,拥兵达十三万人。
公元618年5月,李世民带兵到达今天的陕西长武,与薛举军相遇。
李世民也不是一般人,他很清楚薛举的实力,如果硬碰硬,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儿,李世民当然是不会干的。
于是,他抓住薛举兵多粮少,想速战速决的意图,决定避其锋芒,“乃命深沟坚壁,以老其师”,打算把薛举的军队拖跨。
可是没想到的是,僵持了一段时间后,薛举竟然假装松懈,引诱唐军出战。
关于这场战争,后世的记载中,有说是李世民当时病了,属下刘文静、殷开山擅自出兵;也有说是李世民根本没病,不过是打了败仗,给自己个台阶下。
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反正唐军被打得很惨。
史书记载:死者十五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陷于阵。
更严重的记载是,战胜之后的薛举,“收唐兵死者为京观”。
能把唐兵的尸体堆成一座山,可见唐兵战死之多。
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薛举的信心,他的手下提出:唐兵大败,他们肯定是被吓破了胆,咱们完全可以乘胜出击,三个月内攻下长安。
可是说,这个计划很大胆,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还绝对是可行的。
而如果真的这么发展,不仅长安危险了,大唐能不能建立,乃至今后的历史,都必然被改写。
历史有时偏偏就是这样,让人不可思议。
就在薛举准备大举倾国之兵,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唐军的时候,薛举却突然病了。
这一回和李世民的生病还不同,薛举是真的病了,而且还病得很严重。
据说,巫医都请过好几位,可是连得的啥病也没查明白,更不用说如何医治了。
很快,薛举就不明不白地挂了。
与唐军之间的战局,也随着薛举的死亡发生的逆转。
薛举的军队坚持了几个月,最终败于李世民,薛举建立的西秦政权,也彻底走向了覆亡。
每次翻阅这段历史,总有人问,如果薛举不死,他有没有可能最终夺取天下呢?。
薛举这个人有胆有谋,敢于起兵建国,能设计打败李世民,确实有他过人之处。
但是,起兵后的薛举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残暴。
据史书记载,薛举“每破阵,所获士卒皆杀之,杀人多断舌割鼻,或碓捣之”。
这样一个杀人魔王,如果真的得了天下,那老百姓还能有好日子过吗?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失掉了民心的薛举以哪种形式失败,其实都是历史的必然。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意义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台风最后是怎么样消失,能量减少云层变薄/结局非常凄凉古墓发现穿龙袍的女尸,传闻大腿处竟有残留血迹/容貌清晰可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