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为何不高?古人如何评价他?

但总感觉晋武帝在一众皇帝中的存在感并不高,虽然他是开国皇帝,还实现了统一大业,但依然没什么关注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跟他们司马家上位的方式,以及此后晋朝发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发有关,相信大家应该也知道司马氏是如何篡权曹魏的,那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晋武帝的呢?下面就来
【千问解读】
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开国皇帝,此后他发动灭吴之战,重新统一了全国。
但总感觉晋武帝在一众皇帝中的存在感并不高,虽然他是开国皇帝,还实现了统一大业,但依然没什么关注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跟他们司马家上位的方式,以及此后晋朝发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发有关,相信大家应该也知道司马氏是如何篡权曹魏的,那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晋武帝的呢?下面就来了解下吧。
一、不光彩的谋朝篡位
(一)、三代布局,一朝起事
大概是当老板的都比较劳累,也可能是司马懿比较注重养生。
在世72年的他活过了曹操,活过了曹操的儿子曹丕,活过了曹操的孙子曹睿,还顺道参加了大批忠于曹魏的能臣良将的葬礼,留下幼年皇帝曹芳和年轻气盛的曹爽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由此可见活着比啥都重要啊)。
公元249年,谨慎了一辈子的司马懿豪赌一局,由高平陵政变杀曹爽、控曹芳,把魏国军政大权掌控在了司马集团手中。
此时的司马炎13岁,肯定还没想过当皇帝的事,不过每天看着爷爷伯伯爸爸他们在书房里商量军国大师,估计从小就开始培养这个雄心壮志了。
司马懿死后,又经历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司马集团的员工已经渗透魏国的各个角落,占据要职,可以说整个国家的支撑都依赖于司马家族。
况且蜀汉政权在公元263年被司马昭覆灭,他们的声望变得更加崇高。
而且司马昭任大将军时杀了皇帝曹髦,换上更听话的曹奂,又趁机把曹氏一脉杀掉一批,在冷酷杀伐的暴力政治下,一些为皇家鸣不平的大臣也不敢再站出来指责他们,至此,曹氏集团算彻底落败,只是还没有破产罢了。
公元265年,54岁的司马昭突然中风,挂了。
长子司马炎继承爵位,称晋王。
同年12月,曹奂禅让,西晋王朝正式建立。
(二)、马不停蹄做皇帝
为什么司马炎着急称帝呢?史书上记载是因为曹奂的坚持,大臣们强烈拥护他才迫不得已这么做,但真的如此吗?不妨大胆猜想,从司马炎记事开始,皇帝就不是主子了,而真正做决策的还是自己的父亲。
每天看着爸爸为了国家“呕心沥血”,难免留下这个国家全靠他们支撑的印象,早就看皇帝不顺眼了。
可能感觉自己家做了那么多事到头来还是给别人打工,心里不舒服,索性就开除老板自己单干了。
其实历史上谋权篡位的皇帝有不少,例如魏文帝曹丕篡夺汉室天下,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江山等,不过人家都是货真价实自己打下来的。
以曹丕篡汉来说,东汉末年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是曹家帮着汉献帝稳定的局面,这期间皇室并没有帮上啥忙,自然可以说的过去。
反观司马家族,是曹魏给了他们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机会,结果恩将仇报,把皇室几乎赶尽杀绝,吃着曹家的饭,却造着人家的反,这如此江山有如何让素以忠君爱国的华夏口口相传。
二、当皇帝时办的两件错事
(一)、开国定策仿亡国西周
泰始元年,31岁的司马炎登基,不过,这位伟大的晋武帝司马炎成功让历史后退春秋以前。
他推翻秦汉时期的郡县制,改用西周封建制,大肆分封同宗王。
不仅如此,还让这些王爷们都有自己的封地,高度自治权,允许小国家造钱,招募军队,到后来这些分封国常驻军队多的上万兵马,少的也有一两千,这可是严重威胁皇权的存在。
直到司马炎去世,在位25年的他一共封了57位诸侯王,这是给后世埋了漫山遍野的地雷啊。
至于司马炎为什么在开国皇帝这么重要的位置却制定这么奇葩的国策呢?我觉得这跟他的皇位来路有关,估计是来路不正的原因,多少有点心虚,总缺乏安全感,也可能觉得这事干得挺容易的,生怕后来有人效仿。
不知道怎么琢磨出来的这么一理论:魏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没有兄弟同宗的帮助,哥哥弟弟叔叔大爷们手上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别人来夺权的时候怎么能帮着皇帝抵挡呢。
所以要想江山永固,就得让兄弟姐妹们都拿起枪,大家团结就是力量,未来谁也欺负不了咱司马家。
可惜呀,他没有想到“祸起萧墙”这句话,如果司马炎在天有灵看到后来同宗兄弟为了皇位打的那么热闹,可能会一口老血直接气活过来。
(二)、立褚娶贤私心过重,考虑不周
大肆分封诸侯王也就算了,毕竟都是自家兄弟,打了一辈子工好不容易发财了,放纵一下也可以,只要下一任有汉武帝那般气魄,能够镇住这些手握重兵的王爷,晋朝还是可以平安无事的。
结果司马炎偏偏又在继承人这个事情上犯了致命错误。
可能司马家的人对自己的智商都比较自信吧,为了能够一直维持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保持血统纯正,晋皇室惯用手法就是近亲结婚,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把一堆儿子生成了智障。
其中司马炎的大儿子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就有点智障加脑残的感觉。
抛开上有诸侯王不说,就算太平盛世,每日处理的国家政务也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崩溃,何况这位整天吃喝玩乐啥也不懂的大儿子呢。
其实在立太子之后,司马炎也想过这个儿子不是很靠普,有想废掉的意思。
况且太子的老师还不止一次的跟他说:“太子学习啥的太笨了,估计公司CEO他干不了,您要不要考虑考虑换换别人呀。
”不过尽管司马衷表现的不好,但他的亲妈杨艳是司马炎最爱的老婆,这亲媳妇一哭一闹一求情,司马炎也是心疼的不得了,就打消了换太子的想法。
既然不能换太子,那就找个人成亲吧,可能结婚之后儿子的心智能有所长进,司马炎心里想。
结果在儿子媳妇这条路上又埋下一个惊天大雷贾南风,这位可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悍妇,嫉妒心特别强。
事实证明,司马衷登基之后,贾南风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把刚刚有点起色的晋王朝又折腾了个乌烟瘴气。
我猜当时司马炎给儿子娶贾南风的时候,估计想着他爸爸贾充在朝中势力庞大,对皇家又忠心耿耿,自己百年之后能够有人尽心尽力的辅佐皇帝。
可万万没想到,软弱无能的司马衷在蛮横霸道的贾南风面前根本就是随便摆弄的木偶。
这种女弱男强的搭配在历朝历代都是外戚干政的罪魁祸首,而贾南风就是八王之乱的导火索,使刚平静的中原大地再次陷入纷争。
三、读史使人明智
晋武帝在位25年,任用贤才名将,励精图治统一中原,在政治经济上上无为而治,极大地恢复生产力,使100多年的中华大地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本该在史书上好好记上一笔,奈何晋朝艰苦短命,又战乱纷争,来不及修订史册,而后世多以晋朝不忠为耻,不愿提及。
自己不夸,后世不屑,自然留下的史料详情较少,才被人们很少提起的。
历史总有他独特的魅力,当打开史书专心研究一个人一件事的时,都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久了便会发现生活其实和历史一样,以史为鉴,扬梦起航。
文景之治与汉武帝刘彻:盛世积淀与帝国雄心的历史交响
与两代帝王以黄老思想为治国圭臬,开创了被后世誉为 的盛世。
这段历史不仅为的雄图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维度为的强盛注入了持久动力。
一、盛世积淀:文景之治的治国方略 (一)经济革新:与民休息的民生工程 汉文帝两次 除田租税之半 ,更在特定时期全免田租,累计免征全国田租达十三年之久。
这一政策使农民负担减轻,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据《》记载,景帝时期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粮仓堆积的粟米因陈陈相因而腐烂,充分印证了经济繁荣的程度。
同时,汉文帝开放山林川泽之禁,允许民间开发自然资源,促进了盐铁等副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二)政治革新:的统治智慧 文景二帝推行 无为而治 的治国理念,废除诽谤妖言之罪,鼓励臣下直言进谏。
面对诸侯王势力膨胀的危机,汉景帝以雷霆手段平定 ,将诸侯国领地大幅缩减至郡级规模。
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既维护了中央权威,又避免了过度干预导致的社会动荡。
(三)军事革新:韬光养晦的战略定力 面对匈奴的军事威胁,文景时期采取 和亲 政策,通过政治联姻维持边境安宁。
这种策略看似示弱,实则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喘息期。
在此期间,汉军逐步完成从步兵为主向转型的军事改革,为后续反击匈奴积蓄了军事力量。
二、帝国雄心:汉武帝的改革图强 (一)政治集权:中央权力的重构与强化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 建议,通过法制手段迫使诸侯分封子弟为侯,使诸侯国领地不断自我缩减。
同时设立,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构建起严密的监察网络。
这种 内外朝制 的官僚体系改革,使皇权得以空前集中。
(二)经济统制:国家机器的全面掌控 汉武帝推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将冶铁、煮盐等暴利行业收归国有。
通过铸造统一货币体系,禁止诸侯国铸币,建立起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绝对控制权。
这些措施不仅充实了国库,更构建起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经济基础。
(三)军事扩张:帝国版图的重构与拓展 汉武帝时期,、等率领汉军发动三次大规模反击战。
河南之战收复河套地区,深入匈奴腹地,打通西域通道。
这些军事胜利使汉朝疆域 北绝大漠,西逾葱岭 ,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帝国版图。
(四)文化革新:思想统一的制度构建 采纳董仲舒 ,独尊儒术 建议,建立太学作为最高学府,确立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
这种思想统一不仅为帝国统治提供合法性支撑,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延续两千年的文化基因。
三、历史回响:盛世与雄心的辩证统一 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与制度遗产,为汉武帝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模板。
据统计,景帝末年国家粮仓积粟可供五十年之需,府库铜钱因长期不用导致穿钱绳子腐烂。
这种经济实力使汉武帝能够持续发动大规模战争,支撑起 虽远必诛 的军事战略。
但过度扩张也带来严重后果。
连年征战导致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迫使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调整国策。
这种盛世积淀与帝国雄心的互动关系,既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治国启示。
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时期共同构成西汉王朝的。
前者以休养生息创造盛世,后者以改革图强开创伟业,二者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
这种治国理念的传承与革新,不仅塑造了汉朝的强盛,更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与董仲舒:新儒学的接受与政治考量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其中包括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
然而,尽管汉武帝接受了独尊儒术的思想,但他并没有重用董仲舒本人。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文将探讨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原因以及他为何没有重用董仲舒。
首先,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社会秩序,这符合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需求。
另一方面,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君主的行为会影响天的旨意,这种观念为汉武帝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此外,独尊儒术也有助于统一思想、减少异端纷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然而,尽管汉武帝接受了独尊儒术的思想,但他并没有重用董仲舒本人。
这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考量。
董仲舒作为一位学者,其思想和理论虽然对汉朝有益,但他本人并不具备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
相比之下,汉武帝更需要一些有实际经验的政治人才来帮助他治理国家。
此外,董仲舒的一些观点也可能与汉武帝的个人意志相冲突,导致汉武帝不愿意重用他。
综上所述,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巩固中央集权、提供合法性依据以及统一思想等。
然而,由于董仲舒本人缺乏实际政治经验和与汉武帝个人意志的冲突,汉武帝并未重用他。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决策背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在解读历史时需要保持的客观态度。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各种资源,但也要注重实际情况和实际能力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