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5-26 点击数:
简介:高考可以说是每年中都会有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而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人期待。

不过在古代,古人也有比现如今的高考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而且在考试之后,同样也会公布成绩,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金榜题名”,说的就是那些考得好的,名字登上了“金榜”的。

那么,古代的科举又是如何进行成绩的公布的呢? “

【千问解读】

高考可以说是每年中都会有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而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人期待。

不过在古代,古人也有比现如今的高考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而且在考试之后,同样也会公布成绩,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金榜题名”,说的就是那些考得好的,名字登上了“金榜”的。

那么,古代的科举又是如何进行成绩的公布的呢?

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

,那么,古代科举考试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

唐代开始以“金榜”公布名单,清代乡试放榜“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

放榜也称“放牓”,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

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

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完善,《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了唐代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前者考经文(“帖经”)及时策,后者主要考诗赋。

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

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据《唐摭言》记载:“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

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

”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

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级考试的结果都会发榜,其中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

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

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

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

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

《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

此外,“金榜题名”也可能伴随着“洞房花烛夜”,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就说唐朝人喜欢“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势迫而非所愿者”,虽然可能是笑谈,也足见进士科名的价值。

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皇帝亲自“唱名”,宣布殿试结果,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也。

”到了宋代,录取通知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称为“金花帖子”。

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

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

据《坚瓠集》记载,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镇的人,晚年得子,“课其学业,日以显扬期之”。

及发榜日,李镇本“绝气一二日矣”,待到报捷者登门宣布其子高中,李镇竟“忽惊起而问之”,多活了两年。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

“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

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

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

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

”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

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

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

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

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

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

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

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

”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

唐玄宗时就有人自发编撰进士名录,《封氏闻见录》记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

”唐宣宗之后,开始由官方编次《进士登科录》,据《东观奏记》载,“自今放榜后,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仍仰所司逐年编次。

宋代有官方编撰的《进士小录》,《宋史·选举志》记载:“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录。

”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

《登科录》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

明代何乔新《书进士登科录后》记载:“国朝故事,进士释褐之后,礼部录读卷、执事之臣氏名与诸进士家状并及第三人之对策,刻之为《登科录》。

既进御,乃颁在朝群臣及诸进士以布于天下。

”此外礼部还会在北京孔庙内立碑,刻上每科进士的姓名,称为“进士题名碑”。

这些新进士的名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唐《通典》载:“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浃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说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了。

而那些不幸落第的考生,对他们则会报以无比的艳羡,《封氏闻见录》记载:“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

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

’其企羡如此。

成都弘博学校如何样,成都弘博职业技术学校

成都弘博学校作为一所备受关注的民办教育机构,近年来在家长圈中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本文将围绕成都弘博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校园环境、收费标准等核心维度展开深度剖析,帮助家长充分了解这所学校的真实情况。

成都弘博学校办学背景与资质成都弘博学校创建于2010年,是一所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教育。

学校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占地面积约80亩,现有在校生2000余人。

办学十余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成都市示范性民办学校"、"四川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学资质齐全,办学手续合规。

成都弘博学校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质量是家长最关心的核心问题。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成都弘博学校近年中考重点率维持在65%左右,高考本科上线率约85%,其中2025届毕业生有12人考入985高校。

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平均班额控制在35人以内,并建立了"导师制"个性化辅导体系。

教师团队中特级教师占比8%,中级以上职称教师达75%,多数骨干教师来自成都四七九中等重点学校。

成都弘博学校课程体系特色该校课程设置体现三大特色:一是强化基础学科,数学、英语实行分层教学;二是开设STEAM创新课程,配备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教室;三是发展艺体特长,设有管乐团、舞蹈队等20余个社团。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设人工智能启蒙课程,这种高校联动模式在成都民办学校中较为少见。

成都弘博学校校园环境与设施校园采用现代书院式布局,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功能分明。

硬件设施包括标准400米塑胶跑道、室内恒温游泳馆、可容纳800人的学术报告厅等。

宿舍为4-6人间,配备独立卫浴和空调。

食堂实行营养配餐制,通过明厨亮灶工程实现全程监控。

安全方面采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并配有专职生活老师24小时值班。

成都弘博学校收费标准详解2025年最新收费标准显示:小学部学费3.8万元/年,初中部4.2万元/年,高中部4.8万元/年,住宿费统一为4000元/年。

费用包含教材费、基础社团活动费,但校服、研学旅行等需另行缴纳。

相比成都同类民办学校,弘博的收费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学校设立有奖学金制度,年度最高可减免50%学费。

家长关心的常见问题解答针对家长常问的"成都弘博学校管理严格吗",校方实行半化管理,手机等电子设备每周日返校统一保管。

关于"成都弘博学校升学政策",初中部学生可直升高中,但需达到年级前80%的排名要求。

对于"成都弘博学校师资稳定性",近三年教师流动率控制在8%以内,核心学科教师团队保持稳定。

在读学生与家长真实评价收集的实地访谈显示:70%家长认可学校的教学管理,特别赞赏晚自习教师跟班辅导制度;部分学生反映食堂菜品两周循环一次,期待更多样化选择;85%毕业生家长认为学校在培养学习习惯方面成效显著。

也有家长建议增加国际交流项目,这与学校正在推进的海外姊妹校计划不谋而合。

成都弘博学校报名入学指南学校每年3月启动招生,可通过官网预报名或参加校园开放日。

入学测试包含学科笔试(语文、数学、英语)及综合素质面试,小学低年级采用游戏化评估方式。

转学生需提供原校成绩单及操行评定。

具体招生政策可在线咨询学校招生办获取最新信息。

成都弘博学校发展前景展望随着投资方近期追加1.2亿元用于校舍扩建和智慧校园建设,学校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申报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新规划的科创中心将引进AR/VR教学设备,同时与川内多所高校共建创新实验室。

这些举措预示着成都弘博学校正朝着"科技+人文"的特色办学方向稳步迈进。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排名,成都建筑职中如何样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排名及综合实力分析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作为四川省内知名的建筑类职业教育机构,其办学实力和就业口碑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的排名情况、专业设置、升学就业、校园环境等核心维度展开分析,帮助家长和学生充分了解该校的综合竞争力。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的排名依据 目前教育部门未发布官方中专排名,但根据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数据、毕业生就业率、技能竞赛获奖情况等综合指标,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在四川省建筑类中职院校中稳居第一梯队。

该校以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装饰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为特色,连续五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超过92%,在成都中职院校中表现突出。

核心专业与特色课程 该校开设建筑大类专业6个,其中省级示范专业2个:建筑工程施工和建筑装饰技术。

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配备BIM建模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基地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学生可考取施工员、造价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

近年新增装配式建筑技术、智能建造等前沿方向课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升学与就业双通道 升学方面,学校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立贯通培养合作,学生可通过单招考试升入大专。

就业方面,与中建八局、成都建工等3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

2025年毕业生平均起薪达4500元,主要就业方向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装饰设计等岗位。

校园环境与师资力量 学校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占地120亩,拥有标准化教学楼、实训基地及学生公寓。

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0%,包含多名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指导教师。

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配备独立卫浴和24小时热水。

招生政策与报名方式 学校每年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录取分数线通常为当地普高线下浮20-30分。

报名需携带中考成绩单、户口本等材料,部分热门专业需加试美术或空间思维能力测试。

具体招生计划可关注学校官网或在本页在线咨询学校招生办。

常见问题解答 问:学校是否招收外地学生?答:面向全省招生,外地学生可申请住校。

问:学费标准如何?答:按国家规定免除中职阶段学费,仅收取住宿费及教材费。

问:是否有奖学金?答:设立企业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覆盖30%以上学生。

选择建筑职业中专校的建议 对于有志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学生,建议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在实践教学和就业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适合希望快速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报考。

家长可实地考察学校实训条件,或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获取更直观信息。

加入收藏
               

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