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草包将军是谁?话说智力超群实力强但是爱犯浑

【千问解读】
说到三国时期其实真的很有意思的,因为这个时期的人啊,不仅仅是武力超群,智力一样超群的,所以文物双全的人真的很多,最近不少人说了,三国时期有一个草包将军,非常的有意思的,但是就爱犯浑,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夏侯渊,曹魏阵营名将,曾经被曹操高度评价为虎步关右第一人。
可是就是这位夏侯渊,不久之后却被曹操痛骂为草包将军,这是为啥咧?
曹操征讨汉中张鲁之后,率主力回到邺城,把守卫汉中的重担甩给了夏侯渊。
不久之后,刘备率领张飞、黄忠发起汉中争夺战。
刘备手上有三国第一流的谋士法正,而夏侯渊这边只有一个张郃可以打打商量。
曹操本人在邺城处理内部叛乱,儿子曹彰在北方驱逐乌桓、鲜卑,曹仁则火速赶往宛城,弹压兵变,张辽则呆在合肥,对抗东吴。
曹魏全线火起,曹操根本就空不出手来帮夏侯渊。
是死是活,就看夏侯渊自己的了。
夏侯渊一开始打得还不错,和刘备僵持了几乎一年。
可是一年下来,夏侯渊渐渐的有些心浮气躁沉不住气了。
后来就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刘备进攻夏侯渊大营,夏侯渊在大营之前十五里就铺满了鹿角(把圆木削尖,并交叉固定在一起以阻止敌军进攻)。
刘备大军无法前进,就派人放火烧毁了夏侯渊一部分鹿角。
夏侯渊看看有鹿角受损了,就亲自带着四百人溜出大营,到前线重新放置。
刘备在山上发现曹军主帅夏侯渊竟然出现在战场上,立刻调派骑兵冲出去抓捕。
夏侯渊来不及撤退,就和蜀军打上了。
夏侯渊边打边退,可蜀军早就抄了夏侯渊的后路,许多士兵都逃回大营,才发现主帅夏侯渊竟然还失陷在战场上。
属下将领只能带兵出去寻找,拼死才救回夏侯渊。
当消息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大骂夏侯渊完全不懂用兵,纯粹就是一个“白地将军”!作为全军主帅,连亲自作战都没有必要,更何况是补充鹿角这样极为冒险的第一线工作呢?
什么叫做“白地将军”?古代把那些没有种植开垦的土地叫做白地,也有人把那些沙漠一类不能长植物的土地叫做白地,总之,是说夏侯渊胸无点墨,连最基本的作战常识都没有。
联系之前曹操对夏侯渊的表扬,就可以明白,夏侯渊当然不是草包,而是一个颇有将才的聪明人。
那么,一个聪明人为何却做了傻事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夏侯渊和刘备对峙一年多,心中很是骄傲。
别说上阵领兵了,就算是我亲自前去换鹿角,你刘备又能奈我何?夏侯渊看不起刘备,于是就中了刘备的埋伏。
刘备和曹军交战多时,知道比兵力,比粮草,比攻城器械,蜀汉军队根本不是曹军对手。
要想搞攻城战拿下汉中,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防守乃至退让的姿态,才能引出夏侯渊。
如果是打野战的话,蜀汉军队还是有把握获胜的。
不知道曹操大骂夏侯渊的原话,有没有传到夏侯渊耳中。
总之,夏侯渊吃了一堑,脑袋瓜子却一点没有长进,最后还是被法正设计,被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杀死。
夏侯渊死了,留下了七个儿子。
他的这些儿子们大都继承了夏侯渊的品行,很聪明,但有时候也会犯浑,有几个更可以称为极品。
(夏侯衡得其福禄,夏侯霸得其寿辱,夏侯称得其勇武,夏侯威得其侠义,夏侯荣得其奇崛,夏侯惠、夏侯和得其庸碌)
老大叫做夏侯衡。
这个儿子最没意思,一生平淡无奇。
当然,从他本人的角度看,那是幸福一生。
夏侯衡的母亲是曹操的堂妹,夏侯衡长大之后,曹操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可以说和曹操家亲上加亲。
曹操为了笼络夏侯渊,没少花心思,而这个夏侯衡就是最大得利者,享尽了荣华富贵。
等到夏侯渊战死,夏侯衡作为长子继承了爵位,在曹丕即位之后又加封为安宁亭侯。
从记载看夏侯衡应该是在曹丕在位时期去世,估计年纪不大,在三十岁左右。
老二叫做夏侯霸。
夏侯霸是个苦命人。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老爹夏侯渊被刘备杀死,夏侯渊恨得牙根痒痒的,经常对人说,一定要消灭蜀国为父报仇。
可是,刘备、法正、黄忠没两年全都死了,要想报仇就只有消灭蜀国了。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曹睿即位,夏侯霸越来越风光,在曹爽专权时期达到巅峰,从右将军到征蜀将军,成为曹军对抗蜀汉的最高将领之一。
原本,夏侯霸的一生或许也就这么平淡下去。
可谁曾想曹爽被司马懿杀死,夏侯霸的亲友一个个被司马懿诛杀,年过五十的夏侯霸担心司马懿的屠刀早晚会落到自己身上,心中十分恐惧。
加上司马懿派心腹郭淮出任征西将军,做了夏侯霸的顶头上司。
夏侯霸和郭淮本来关系就不好,夏侯霸看不起郭淮专横,郭淮看不起夏侯霸动辄摆什么老资格,现在夏侯霸就要接受郭淮的领导,那还不是死路一条?
夏侯霸一狠心,就做了一个让曹魏蜀汉都大吃一惊的举动,背弃自己的祖国,投降了和自己有杀父之仇的蜀汉。
当年咬牙切齿要灭蜀汉,现在竟然背叛国家投靠蜀汉,老爹夏侯渊泉下有知,还不要气得再死一回?可是,中国的老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在曹魏,也不过是做司马懿的刀下鬼,而且保不齐还司马懿还会捏造各种肮脏的罪名,让你死也死得不安心。
夏侯霸太背了,偷偷前往蜀汉,半路上还迷路了,于是粮食吃光了。
然后杀马,马没了怎么走路呢?脚都被石头磨破了,只能躺在石头上等死。
幸亏遇上了蜀汉的侦察兵,夏侯渊告诉他们,自己是堂堂曹魏征蜀将军,希望蜀汉朝廷能够派人接待。
夏侯霸很幸运,张飞的老婆乃是夏侯霸的堂妹,现在张飞死了,堂妹还活着。
并且堂妹的女儿现在做了蜀汉皇帝刘禅的正牌皇后。
刘禅听说夏侯霸来了,很高兴。
一方面是皇后的亲人,一方面,曹魏大将来降,那证明了蜀汉在天下人心中的正统地位啊。
可惜,夏侯霸在蜀汉的日子也不好过。
蜀汉权臣们大都把夏侯霸看成另类,就算是刘禅也始终防着夏侯霸,给他一些虚名,供起来就好。
一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七八年,夏侯霸病死。
夏侯霸是跑了,夏侯霸的那些弟弟们怎么样了呢?应该说,司马懿还是不错的,虽然夏侯霸有叛国大罪,可以看在夏侯渊的面子上,对夏侯霸的儿女们没有过多追究,不过待遇自然是一撸到底,全家迁徙到偏远的辽东乐浪郡,为曹魏守卫边疆去了。
不知道夏侯霸在蜀汉的几十年,会不会思念千万里之外的妻子儿女们。
夏侯霸享受锦衣玉食的时候,妻子儿女们却正在贫困中苦苦挣扎。
用一个人的苟活,换全家人遭殃,多少让人不齿。
老三叫做夏侯称。
众位兄弟中此人最有夏侯渊风范。
夏侯称从小就喜欢行军布阵,带领一帮小孩子模拟打仗,有板有眼。
如果有人违背了的命令,夏侯称打起人来毫不留情。
夏侯渊很喜欢这个儿子,有一次故意拿来一本兵书,并且交代儿子看看《项羽传》,希望儿子能够学学兵法,将热衷军事的冲动变成理智。
可人家夏侯称把资料书全部推倒一边,非常大气的说:“能做到的天生就能做到,又何必要学别人呢?”夏侯渊心里觉得这个儿子很是了不起。
十六岁的时候,夏侯渊带着儿子出门,路上看到一只老虎,夏侯称立刻冲出队伍前去追赶。
夏侯渊赶紧派人追赶,可哪里赶得上。
可是就在老虎将要扑到夏侯称身上的时候,夏侯称张弓搭箭,竟然一箭就把老虎射死了。
这件事情顿时就轰传开来,连曹操也听说了这件事情。
曹操拉着夏侯称的手高兴的说:“哎呀呀,今天我终于得到你了啊。
”曹操交代自己的儿子曹丕,要和夏侯称好好交往,要以兄弟之礼相待,不必讲什么君臣礼仪。
兄弟们都为夏侯称感到骄傲。
夏侯称出道之后表现不俗,箭术也好,武艺也好,就连口才,都是青年人中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
可惜,天妒奇才,十八岁的时候,夏侯称就死了。
老四叫做夏侯威。
夏侯威经常帮扶一些有为青年,名声不错,曾经担任荆州刺史、兖州刺史。
四十九岁病逝。
夏侯威这一支混得很不错,儿子孙子辈不少都当到太守、刺史官职,还和西晋皇室攀上了亲戚。
老五叫做夏侯荣。
夏侯荣是个神童,七岁就能写文章,据说看书看一遍就能记下来。
曹丕听说夏侯荣的本事,特意搞了一个大型的宴会,邀请了一百多位当时名流。
参加宴会的名流都会准备一个名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家乡、官职。
夏侯荣看了一遍之后就全部记了下来。
有人不信,夏侯荣当场表演,把在场一百多个人的姓名、家乡、官职全部都说了出来,没有一个错误。
一时之间朝野轰动,曹丕也觉得夏侯荣非常奇特。
当夏侯渊战死的时候,夏侯荣就在大营之中。
部下提着夏侯荣逃跑,可是夏侯荣坚决不从。
夏侯荣说:“我老爹现在战死了,我做儿子的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于是,十三岁的夏侯荣提着剑,冲向蜀汉大军,一代奇才就这么死在乱军之中。
老六叫做夏侯惠,老七叫做夏侯和。
这两个老兄弟出生都比较晚,当官的时候都错过了夏侯家最辉煌的时代。
司马氏掌权之后,对朝廷中曹魏势力打压得很厉害,许多人不得不装作喜欢玄学,远离政治。
两兄弟文章都不错,口才也很好,当官也不大上心,整天就和一帮朋友谈谈老庄。
夏侯惠当到燕国国相(市长级别),乐安太守,夏侯和当到河南尹(州牧,省长级别)。
官职不算大,也不算小。
夏侯渊的儿子都是聪明人啊。
中国第一个外国人太监竟然跟皇后有着不可告人的谜团
一些贫苦出身的百姓为了生存,不惜割掉生殖器,进入皇宫中服侍皇上以及皇亲。
身为太监,不仅要饱尝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摧残。
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他们是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群。
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位高权重的太监,像、、、李莲英等人,都受到了皇上的宠爱而权贵无比。
但是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洋人宦官、外国籍的太监吗?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时期,中国就曾有过一位外国籍的太监,而且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国籍的太监。
名叫朴不花,他是高丽人,生于文宗时期。
朴不花在中国的皇宫内与奇洛皇后关系十分亲密,所以官职一升再升。
连朝中大臣们都要巴结他,看他的眼色行事,真可谓是权倾朝野了,也光耀了“太监”的门庭。
在朴不花7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净了身,于是便被送到元朝的皇城内做了一名专门斟茶倒水、扫地擦桌子的小杂务。
与他同时进宫的还有一位名叫奇洛的小姑娘,她是朴不花儿时的玩伴,奇洛在皇宫里只是做一些针线活之类的工作。
闲着没事的时候,两个孩子常在一块聊聊天,诉说一下思乡之苦。
在宫中苦熬的日子里,两人彼此相互关怀、相互照应,生活得还算愉快。
一转眼二人都已长大,奇洛出落得越发娇嫩可爱。
的儿子妥欢帖木尔在游玩时发现了美丽的奇洛,并把她收进了自己的府邸。
奇洛不仅人长得美,而且非常乖巧温柔,深得妥欢帖木尔的宠爱。
不久,妥欢帖木尔登基,是为元顺帝,元顺帝封奇洛为二皇后。
虽然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荣华富贵自然是享用不尽,但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同乡好友朴不花。
她把朴不花调到自己的兴圣宫,并迁升他为荣禄大夫,加资正院使。
资政院是元朝专门管理全国财政的部门,是个可以捞银子的肥差事。
既然奇洛二皇后为朴不花提供了如此好的机会,朴不花当然不会错过,自然捞得了很多好处。
朴不花逐渐地积攒起了万贯家财,并且分给了奇洛二皇后很多。
朴不花的贪污行为一向都十分小心、巧妙,所以朝廷并未有所察觉。
再加上朴不花非常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经常把一些贪占的财物送给朝中的权贵及皇亲国戚们,使得宫内宫外的人都说朴不花人好心好,赞扬声不绝于耳,比比皆是。
但是渐渐地,财富已经不能满足朴不花的欲望了,他开始觊觎朝中的权势了,要开始向政界发起进攻。
巧的是元顺帝也十分宠信朴不花,经常会派他去外面做一些私访或是赈灾之类的工作,这也为他进军政界打开了便捷之门。
奇洛二皇后生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后,朴不花又把全部的心思都扑在了太子身上,太子的全由朴不花一人亲自打理。
正当元顺帝厌倦了政务、只喜好声色时,皇上不但把国之大权交给了太子,而且还任用了朴不花推荐的搠思监为宰相。
这时候的朴不花早已经是权倾朝野的人物了,不管是官吏的升免,还是国策的制定,全都由朴不花一人来决策了。
朴不花把朝中那些与自己不和的官员一一贬职查办,不断地。
由于元顺帝放任朴不花、搠思监等人在朝中的胡作非为,朝野内外开始动荡不安,国内的军阀势力也开始趁机起兵造反。
军阀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参与了宫廷内的权力争斗,一时之间,天下大乱。
此时的太子也早有登基称帝之愿,见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便想趁机逼迫自己的父皇退位。
此时的朴不花、搠思监、奇洛二皇后也完全赞同太子的做法,几人便开始了策划颠覆造反的活动。
就在他们依计划在排除朝中反对派的官员时,元顺帝发现了他们的阴谋,而且对几人在朝中无法无天行径的弹劾之声也是不绝于耳。
所以元顺帝下旨把朴不花、搠思监打入了大牢。
平日与他们有仇的孛罗帖木儿趁太子出京之际,斩杀了这两个乱国的臣子。
此时军阀混战的局面还没有彻底解决,南方的早已经开始向元大都进攻,直接威胁着大元帝国的生存。
元顺帝见国家即将倾覆,不由得,万分懊悔地对太子道:“你们母子误了我的天下,我大元的江山毁在了你们母子的手中!”。
元顺帝虽然嘴上是这么说的,但他心里也明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对朴不花等人的放任造成的。
朴不花死后不久,元朝就灭亡了。
随机文章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船,初次任务遭到英国海空部队围歼世界上最便宜也最好的无人机,最适合新手的无人机/售价420元令人欲罢不能的禁果效应,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推动社会发展上帝和外星人什么关系,人类和外星人都是上帝创造/上帝是世间主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卫国:周朝的诸侯国,首都朝歌,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姬昌嫡九子康叔封
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
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得很成功。
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
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
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
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
卫武公时一度强盛,为诸侯首领之一。
进入东周时期后由于内乱频繁而衰弱,公元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也失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国、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曹国旧地,今河南滑县一带)。
依赖的援助,公元前659年迁卫于楚丘(河南浚县东),重新建国,方才得以续存,从此沦为小国。
卫文公时,国力有所恢复。
卫成公元年(公元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
春秋晚期,卫国、专权,君臣关系不和。
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公蒯聩与卫出公辄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
进入战国,卫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茍延残喘。
公元前254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
《·卫康叔世家》明确记载“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
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
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
”封君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
公元前343年,魏废姬姓卫君改立卫灵公的别支后裔子南氏为卫君。
公元前252年,魏杀怀君改立女婿卫元君为卫君。
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立姬代卫君角为卫君,并将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
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灭亡。
卫国是周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
康叔立国 周文王正妃,生子十人:、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
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
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
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卒,子康伯立。
卒,子孝伯立。
卒,子嗣伯立。
卒,子疌伯立。
卒,子靖伯立。
卒,子贞伯立。
卒,子顷候立。
除顷侯,故七世也。
又曰:「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为卫侯。
」 武公修德 史载吴延陵季子美康叔、武公之德,可见康叔封、卫武公二者都是治国之君,广受赞誉。
至于史记说卫武公杀兄而自立为君,不足信。
杀兄之人,如何能称作有德之君。
杀,卫侯和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
于是,周平王命卫为公。
卫侯和即是卫武公。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颇有贤君之风。
传说他九十五岁作诗以警惕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国语·楚语》有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
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诫嗜酒之风。
卫武公死后,卫国臣民感其德治,作诗《淇澳》歌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lei)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州吁弑君 卫国似乎不是弱国,在的争霸中,卫国一直都没有入列一等强国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考究其缘起,似乎可以从州吁之乱说起。
庄公娶女庄姜,无子。
于是庄公娶陈国女为夫人,陈女早死,其妹戴妫也受庄公宠幸,生子完。
戴妫死,庄公让庄姜养育公子完,并立完为太子。
庄公还有个宠妾,生子州吁。
州吁好兵,而庄公让他将兵。
上卿石碏劝谏,说庶子将兵,必然为乱。
庄公不听,而州吁之乱因此埋下隐患。
庄公薨,太子完即位,是为桓公。
即位二年,桓公以州吁骄奢而赶走他。
州吁与郑国的共叔段结交,收拢卫国流亡的人,发兵攻打,弑杀了桓公。
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并打算出兵帮助共叔段攻打郑国,同时还请宋、陈、蔡等国一同出兵。
州吁弑君而自立,卫人不拥戴他,而上卿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大夫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
于是,迎立桓公弟晋,是为。
诸子之争 宣公夫人夷姜生子伋,立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当他的老师。
右公子为太子伋娶齐国女,还没到就让宣公见到。
宣公竟然喜欢上该女,而自己娶来当妾室。
该女生子寿、朔,宣公让左公子当他们的老师。
夷姜死后,宣公听信公子朔的谗言,以为太子伋记恨自己夺了本该是他妃子的齐国女,于是让太子伋拿着白旄到齐国去,而派人杀太子伋,说看到拿白旄的就是目标。
公子寿劝太子伋避难,而太子伋说不能拂逆父命。
公子寿为了救太子伋,抢过白旄,率先抵达国界,被埋伏等待的杀手杀了。
而太子伋到了,说应该杀的是我。
结果也被杀害。
宣公立公子朔为太子。
宣公薨,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左右公子感觉很不公平,惠公四年,左右公子作乱,赶走惠公,而立太子伋的弟弟黔牟为国君。
八年后,帅诸侯伐卫,杀左右公子,让卫惠公归国。
而卫君黔牟逃到了周。
而卫惠公怨恨周天子收容黔牟,于是跟发兵伐周。
逃到温地,而卫惠公立惠王弟颓为周天子。
足见周王室的衰微。
惠公薨,子赤立,是为懿公。
懿公喜好养鹤,甚至让鹤乘轩,国人大为不平,甚至在懿公要出兵的时候说,为什么不派鹤去打仗呢,鹤才是真正享有俸禄的啊。
骄奢淫逸的懿公终于被翟人入侵杀害,当时没有人愿意抵抗翟人,都说您老人家喜欢鹤啊,为什么不让鹤去打仗呢。
“乘轩使鹤”正是说懿公。
惠公、懿公父子死后,卫人立先太子伋、黔牟之弟昭伯顽的儿子申当国君,是为戴公。
戴公申即位一年而薨,齐桓公立其弟毁为国君,是为文公。
传说文公本名辟疆,而周人说启疆辟疆,天子之号,诸侯弗得用。
因此,文公改名毁。
这是有可能的事情,毕竟即便周王室衰微,但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僭越,是会被诸侯讨伐的。
文成之祸 文公初立,为了恢复康叔封、武公和的盛况,轻徭薄赋,时常自省。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
晋国公子为了避祸而流亡各国,卫文公十六年,重耳到了卫国,但是文公却对重耳无礼。
如果公子重耳不是之一的的话,那也不算什么。
问题恰恰是,重耳回到了晋国,并开创了晋国的霸业。
文公没有领教自己留下的祸事就死了,而继位的成公对于晋国出兵救宋,不肯借路,也不肯出兵相助,结果被自己的大夫元咺攻打,出逃。
晋文公因为卫文公当年的无礼以及卫成公现今的不相助,搞定了宋国的事情后,发兵讨伐卫国,卫成公逃到陈,而元咺立瑕为国君。
两年后,卫成公到周,请周天子帮忙让自己与晋文公修好。
最后,卫成公回国,杀元咺,赶走了瑕。
皮冠射鸿 献公十三年,献公让师曹教宫妾鼓琴,结果师曹很尽责,甚至把学不好乐器的妾鞭笞了。
可惜他不是,而卫献公也不是吴王,人家孙武杀了吴王最喜欢的妾而成为大将,他却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
献公十八年,献公说晚上要跟卿大夫孙文子林父、甯惠子殖两人吃饭,二者穿戴朝服,随时候命。
结果天快黑,而献公像完全忘记了这回事,竟然去射鸿。
孙、 甯二人跟着,而献公不换下皮冠、射服,就直接跟他们说话,这简直就是侮辱了两位重臣。
而师曹痛恨自己被鞭笞,就唱献公私下里的话“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孙林父问蘧伯玉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蘧伯玉说不知道。
于是,孙、甯发兵攻打献公,将其赶走,立其定公弟秋为国君,是为殇公。
殇公时期,甯喜与孙林父争宠夺权,殇公让甯喜攻孙林父。
孙林父逃到晋国,寻找卫献公,而卫献公在齐国。
率卫献公到晋国,而诱卫殇公结盟,当场抓住他,而卫献公顺利回国,并诛杀甯喜。
出公 襄公有贱妾,怀孕而梦见人说“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因此生子,名元。
而襄公夫人无子,于是立公子元为太子。
襄公薨,太子元立,是为灵公。
灵公夫人死后,立宋女南子为夫人。
南子虽为女子,却通过灵公而掌握着卫国的实权。
曾见过南子,论语有载。
南子与灵公太子蒯聩交恶,太子蒯聩想杀掉南子,于是让家臣戏阳动手。
可是戏阳后悔,不肯。
而南子见太子蒯聩几次目视戏阳,警觉大喊“太子要杀我”,太子匆忙出逃。
灵公生气,而要立子郢为太子。
郢不肯。
灵公薨,南子要依灵公遗命而立郢为太子,郢不肯,于是立太子蒯聩的儿子辄,是为出公。
卫国卿大夫孔文子娶太子蒯聩姐,生孔悝。
而悝母与奴仆浑良夫私通,并决定迎接灵公太子蒯聩回国。
浑良夫与蒯聩潜回卫国,而与大夫伯姬、孔悝准备赶走出公,立蒯聩,于是发难杀子路,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
可谓是历史上为了君子之礼而死都要冠缨严整的第一人。
蒯聩立,是为庄公。
他是灵公子、出公父。
而赵简子发兵伐卫,庄公出逃。
于是卫人立襄公孙斑师(出公的同辈人)为国君。
而齐国伐卫,抓了斑师,立灵公子起为卫国国君。
而大臣石曼尃驱逐卫君起,起逃到齐国。
而出公回国,再次掌权。
出公薨,其叔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为悼公。
降侯贬君 昭公时期,三晋强盛,而卫国如小侯,成为魏国的附属。
已被到了成侯时期,因为国势不如诸侯,于是贬号为侯。
到了嗣君时期,卫国只剩下濮阳,而卫侯贬号为君。
“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
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
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
”说明此时卫君已是魏国的一个亲属和封臣,诸侯国的封臣才叫“君”,此时卫国已不能称为诸侯国了。
始皇不灭 灭和废应该是两个概念,战国后期各大国争霸,卫国日渐衰弱,到了最后只剩下了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了。
公元前242年,秦国置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也就了。
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
应该是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给废了的。
公元前254年魏取秦陶郡时,顺便把附秦的卫国也灭掉了,可能还给卫君留了个名义,比同魏国的小封君而已,卫至此时最多是“名存”罢了。
秦二世废的也就是这个名义。
诸侯国的封臣才叫“君”,卫国在被魏灭之前就自贬号为君了。
连六国都灭了,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终他一世,始终容许卫国的存在。
不加以侵害。
由此可见,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舆论影响的。
第二,他并不是一个无目的的暴君,不轻易感情用事。
咸阳学宫。
始皇帝相当重视文化建设,他要他的传之万世的帝国不是一群文盲统治的帝国,而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文明国家。
咸阳学宫的建设,是为了比拼战国极负盛名的齐国稷下学宫。
而且在初期应该说他也给了那些博士们极大的言论自由。
只是到后来实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为首的六国那些顽固派们的无礼攻击,他终于下了焚书令。
焚书和坑儒不是一回事。
坑儒这件事情,主要是由几个术士引起的。
术士们老虎头上拔毛,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了。
皇帝一气之下活埋了大约460个儒生术士。
第三,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了。
尽管如此,卫国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
康叔立国时,定都朝歌。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300年,后来帝丘(卫迁于帝丘及改名濮阳)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卫国人在此立国达388年。
随后,卫元君十四年卫国被秦国迁到野王县(今沁阳),又生存了几十年。
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
很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
孔子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
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 随机文章杨家将后人今何在?曾一枪挑翻7人揭秘西安真龙事件真相,疑似惊动龙穴致四条真龙现身多地惊现2017年巨大不明飞行物,空中盘旋30分钟后消失英国700年前的圣比兹木乃伊,蜂蜡密封尸体出土宛如活人全球最先进agm158巡航导弹,376万美元一枚隐身性能超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