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人品与文品不相符,他做过哪些毁人品的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击数:
简介:宋之问虽是文人一名,但他的品行却遭人唾弃。

</p><p>唐中宗时期,宋之问因告密立功,因此升迁,在朝堂上宋之问一直都是采取趋炎附势的方式,来让自己得到好处。

</p><p>不过等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他直接赐死宋之问,终结了他的整个人生。

</p><p>那今天重要是想讲讲,宋之问一生到底做了哪些败人品的事情,从而了解他究

【千问解读】

宋之问虽是文人一名,但他的品行却遭人唾弃。

唐中宗时期,宋之问因告密立功,因此升迁,在朝堂上宋之问一直都是采取趋炎附势的方式,来让自己得到好处。

不过等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他直接赐死宋之问,终结了他的整个人生。

那今天重要是想讲讲,宋之问一生到底做了哪些败人品的事情,从而了解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因诗杀人”事件的原因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来看看吧。

宋之问人品与文品不相符,他做过哪些毁人品的事

1、被质疑与被污名的著作权公案

先说两个关于著作权的公案。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某诗人到灵隐寺游玩,高兴起来吟诗两句: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然后就卡壳了,不知道怎么往下续,于是就反反复复的念叨。

灵隐寺里的一个老和尚听到了就提示:何不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诗人的任督二脉一下子被老和尚打通,文思泉涌,完成了整篇: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某诗人就是宋之问。

续诗的老和尚,人们说他叫骆宾王。

另一桩公案,按刑法是谋“财”杀人案。

这“财”,也是两句诗。

单纯青年刘希夷兴致勃勃地来找舅舅,出示给舅舅他写的一首诗《代悲白头翁》,其中有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写得真是好,舅舅一看就爱了,要求刘希夷把这两句诗转让给他。

这刘希夷,可能当时喝了点酒,脑子一抽同意了。

第二天酒醒,刘希夷懊悔:这首诗绝对是一颗天边闪亮的星,足以让自己在诗坛扬名立万……不给了。

不给了。

舅舅很愤怒,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把刘希夷给……压死了。

《唐才子传》是这样记载的:“……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

是的,这杀人犯舅舅,也是宋之问。

这俩传说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宋之问这厮,才学平平,贪婪狠毒。

宋之问人品与文品不相符,他做过哪些毁人品的事

本来这两个故事,真实性都存疑。

稍微了解下中国诗歌的流变过程就知道,宋之问在诗歌进展史上绝对是实力派。

从南朝齐开始,沈约、谢朓等人即致力于追求诗歌的声律美和对偶美,形成“永明体”,唐初的沈佺期、宋之问在这个基础上把对偶技巧和声韵技术结合,确定了律诗的粘附规则,使后来的诗人有明确的格律可以遵循。

可以说,因为沈、宋,律诗才成为一种诗体。

回到我们说的第一个故事。

这首叫《灵隐寺》的诗和宋之问的另一首《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风格一致,写的也都是越地秋天,创作时期应该很接近。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这首诗里宋之问腆着脸写下了“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可以判定是公元709年被贬越州后的作品。

这个时候宋之问已五十多岁,诗上修为差不多就相当于《笑傲江湖》中左冷禅的武功修为,根本就不需要外援。

“楼观沧海日”两句,胜在气魄大,词句本来日常,倒是后面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意兴高远。

附会上骆宾王,属于蹭热点,让这个故事更有传播性。

第二个故事的悲惨男主角刘希夷,是和沈佺期、宋之问同年的进士,比宋之问长约五岁,如果二人确为舅甥,那么宋之问的姐姐最少要大宋之问二十岁才说得过去,宋之问约生于656年,他的父亲宋令文在公元650683年间担任骁卫郎将和东台详正学士,宋之问是长子,下边还有弟弟宋之逊和宋之悌。

比较看下宋氏三兄弟和他们父亲的年龄结构,这个“姐姐”怎么都让人觉得是硬安上去的。

从创作上来讲,刘希夷写诗偏古风,“体势与时不合”,不是流行调调,当时流行的是什么?就是宋之问他们推行的律诗,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杨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都是个中高手。

宋之问与杨炯分直内文学馆,是颂圣时的主笔,写诗追求典雅恢宏绮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语虽清警,却充满了伤时悲逝的低徊,这样两句诗取悦不了统治者,实在犯不着为夺诗杀人。

这第二个故事,本来就是故意往宋之问头上扣屎盆子。

真相就是,宋之问实在是人品卑劣,丢尽了文人的脸。

宋之问人品与文品不相符,他做过哪些毁人品的事

2、出卖朋友

宋之问最有名的一首诗,他往天空挂的最亮的一颗星,是《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里,抹去了背景,身份,经历,只留一种心理状态描摹,引起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情感共鸣,是文学上“形象大于思维”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但还原古代就会发现,宋之问的“近乡情怯”里可不只是对亲人的牵挂,更多的恐怕还是对自己要面临的惩罚的惴惴不安。

宋之问是从贬谪地偷溜回来的。

因为媚附张易之,他于公元705年被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太苦,宋之问受不了,日夜惦念曾经的锦绣华庭,“经冬复立春”后就自己决定回洛阳了。

因为属于私自潜逃,宋之问不敢在社交场合露面,躲在好友张仲之的家里听风声。

结果就真给他听到了一个机会:收留他的好友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密谋要除去当朝宰相、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

好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宋之问不踌躇不犹豫,直接就去告发。

于是,王同皎被斩,张仲之全家被杀。

逃归的宋之问不但未受到追究,还当上了鸿胪主簿。

宋之问人品与文品不相符,他做过哪些毁人品的事

3、人品被败光

读唐诗会发现,则天朝的文人没骨气的比较多,什么李峤,崔融,杜审言,苏味道,沈佺期,都曾媚附过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

但别人媚附,就是写两句诗拍拍五郎六郎的马屁,替那哥俩完成则天大圣帝王布置的作业,宋之问不同,他把媚附的行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当枪手代写诗,还“至为易之奉溺器”——《新唐书》里说的。

这七个字啥意思,有点文字常识的人都懂。

只能说,宋之问实在是木秀于林啊。

这样的人才自然不会只围着一个炉灶转。

张易之兄弟倒台后,前面说过,宋之问靠出卖朋友巴结上武三思,武三思被杀,宋之问又去投靠了太平公主,他优秀的诗才不浪费,写诗称颂“文移北斗成天象,酒递南山作寿杯”,可人太平公主还没失去话语权呢,宋之问就又跑去攀附另一高枝:中宗唐中宗李显最宠爱的女儿安乐公主,献的诗也是高格调:“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

这一次的投机终于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被激怒的太平公主到中宗前“发其知贡举时赇饷狼藉”,又把宋之问贬出了京城。

713年,宋之问被刚继位的玄宗赐死,这个一生在唐诗的天空挂了很多颗星的诗人,自己的生命也终于挂了。

他的名字远没有他的诗作光华灿烂,是该怨他生在了大唐那段最纠结、最艳丽、最血腥的年代,还是怨他贪婪的内心,卑污的灵魂?

《新唐书》里不无揶揄记载了他的最终一幕:

……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

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诀。

”使者许之,而之问荒悸不能处家事。

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乃饮食洗沐就死。

冉祖雍是受宋之问指使告发张仲之的人之一,对错不论,死得却有男儿气概。

如果他早知道宋之问是这样一个死乞白赖的无格之徒,会不会懊悔上了宋氏兄弟的贼船呢?

知道的是,沈佺期的后人近年来在努力澄清关于沈佺期的部分传闻,和宋之问并称,沈家后人是几千几万个不愿意啊!

人品才学俱佳的卢熊为什么因为一个错别字丢了命?

时,有个叫卢熊的人,人品和才学俱佳,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就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自然要用官印,发布文告。

可当他把官印取出来时却傻了眼,原来,“兖州”被朱写成了“衮州”。

这事其实很好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顶多后人多记个通假字,没啥大不了的。

但卢熊却向朱皇帝上了一道奏章:“您写了个错别字,将‘兖州’写成‘衮州’,这样名不正言不顺,我怎么上任啊?您受累改过来吧。

”老朱一看,恼羞成怒,让卢熊的脑袋搬了家。

卢熊因为一个错别字丢了命,看起来很冤,其实并不冤。

朱皇帝是穷孩子出身,没上过学,能批阅奏章已是自学成才的榜样,写个错别字也很正常。

但他不是平民百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写个错别字不怕,怕的是你知道,而且还有传播领导错误的行动。

再说,皇帝要承认自己写了个错别字,那面子往哪搁?所以,他不能认错,只能是你认错了。

你错了还不该杀?这就是朱皇帝的逻辑。

卢熊是文人,专业是搞学问,做官只能算业余爱好,而朱元璋是政客,专业是搞政治,所以,卢熊错就错在跟政客讲起了学问。

在清朝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

乾隆南巡镇江时,路过金山寺,一时兴起,要给和尚们留下点墨宝。

于是,随行的大臣们拟了四个字—江天一览,不料乾隆却写成了“江天一觉”。

群臣一见慌了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这场怎么收?乾隆也看出了问题,可承认吧,丢人;不认吧,原版就在一边放着……这时,老方丈出来打圆场,说:“红尘中人苦于罔觉,果能览此江天心头一觉,即佛氏所谓‘悟’一之旨也,好匾!好匾!”随后让工匠镌刻挂上,乾隆当即龙颜大悦。

朱元璋下诏书,非写不可,而乾隆题匾,完全是穷得瑟,好在他没遇到卢熊,要不然这脸面可丢大了。

其实,不管皇帝有文化也好,没文化也好,都要在人臣面前装出有文化的样子。

他自己有没有文化,写没写错别字,心里清楚得很。

在强权就是真理的时代,你跟他较不了真,因为他手里有的权力,你只有接受的份儿。

朱元璋也好,乾隆也罢,在有些时候就只挂着块遮羞布,卢熊将这块布揭了下来,而那老方丈却给其披了件大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名有才,为什么还要去争做男宠?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诗人自荐枕席的故事。

宋之问在诗人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写诗也颇多,传世甚广,宋之问的诗句对仗工整,格律严密,对律制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那么他为什么放着诗人不做要去做男宠呢? 这就要提到当时有个地方叫控鹤监(次年改称奉宸府),是自己建立的一个全新机构。

其工作内容十分有趣,就是负责,有点像现在的休闲中心。

但作为政府机构,控鹤监比休闲娱乐中心要厉害得多。

首先,这个机构的负责人是兄弟,那么其能量之大,相信大家都懂的。

就比说有一次,二张的弟弟张昌仪在去早朝的路上,遇到一个的候补官员,他把自己的名帖连同500两黄金一起送给张昌仪,想让张昌仪给自己分配一个好职位。

到了朝廷,张昌仪把简历交给天官侍郎张锡,请他保管。

没想到张锡居然把名帖弄丢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跑到张昌仪那里,但是张昌仪早就忘了那个人的名字。

于是提议干脆所薛的候补官员都给个官做,听这口气有多狂妄! 面对一个小县长如此粗暴的要求,身为人事部副部长的张锡不敢多说,最后居然真的把60多个姓薛的候选人全部给了官职。

张昌仪尚且如此,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实力更是不可言说。

当时奉宸府二张的成功故事可以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于是全国各地有志青年纷纷来到这里,希望能一次讨得女皇陛下的欢心,登顶成功。

也来者不拒,甚至主动派人四处挑选英俊少年进入奉宸府侍奉自己。

日子久了,难免一些大臣也开始不甘寂寞起来,纷纷推荐亲朋好友到这里工作,希望可以平步青云。

在这些人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宋之问了,这个人人品是不大好的,但是才学真的非常棒,所以还是挺有名气的。

武则天本人也很喜欢宋的诗。

她曾在一次群臣诗词比赛中对宋的诗「览之嗟赏」,将第一名的锦袍送给宋文志。

兄弟也对宋的文采完全折服。

宋也很善于交际。

他倾尽心思结好二张,由此成为「珠英学士」。

有了女皇的赏识,还有了张氏兄弟的支持,再加上宋本人也确实长得好看,按道理,应该早就可以侍奉女皇了。

但令他不解的是,虽然女皇和张氏兄弟都很欣赏他,他也可以经常陪武则天宴饮娱乐,但是当男宠这事就是轮不到他头上! 每每想起女皇对自己敬而远之的态度,宋大诗人就坐立不安,夜不能寐。

终于有一天,宋之问决定彻底放下文人的尊严,以一定爬上女皇的凤床为第一目标,以豁出去的姿态写了一首诗,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他渴望为女皇陛下服务的焦急心情。

读完这首诗,武曌再次赞不绝口。

她立刻笑着向身边的人回答了宋大诗人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宋之问确实长的俊朗,但他就是有口臭,真的让我忍无可忍! 武则天的话在那一刻传到了宋的耳朵里,宋就知道自己彻底没戏了。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宋最后找到了补救办法,就是在嘴里嚼一些香喷喷的鸡舌(效果类似于今天的口香糖)。

无论宋是否真的找到了解决自身缺陷的有效方法,都已经不重要了,他最后还是被武则天退货,没有当上他心心念念的男宠一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宋之问人品与文品不相符,他做过哪些毁人品的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