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事能够打败元朝 最终为什么败给清军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4-13 点击数:
简介:对明朝军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明朝的军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觉得战斗力应该很强,毕竟是战胜了强大的蒙古骑兵的队伍。

大明的败落,很多归结为是宦官、党争等方面的真相。

但古代上明朝的军队实力真的是那么强吗,恐怕让大家失望了,真的不是

【千问解读】

  对明朝军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明朝的军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觉得战斗力应该很强,毕竟是战胜了强大的蒙古骑兵的队伍。

  大明的败落,很多归结为是宦官、党争等方面的真相。

但古代上明朝的军队实力真的是那么强吗,恐怕让大家失望了,真的不是那么强的,甚至还有点弱。

  01

  明朝的军队制度简单概括就是军户制和卫所制。

军户制来源于元朝,元朝的户籍制度是按照人种来划分的,每种户籍的人都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和固定的职业,户籍是世代相传不允许变更的,明朝的军户就是从军的人的户籍,同样是固定不变的。

  卫所制是明朝独有的制度,是明太祖设立的。

它最底层是小旗,每个小旗由10名士兵组成,5个小旗为1个总旗,2个总旗组成百户所,每10个百户所组成1个千户所,5个千户所就为1个卫了。

image.png

  每个卫由“卫指挥使”管理,卫的上一级就是省了,当时全国共分为五个省,每个省设一名都指挥使,受朝廷的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

  当初明太祖设立这两种制度的真相就是希望军事能够自给自足。

因为军户是终身制的,所以每个军户都按照规定固定居住在某地,由朝廷统一分发土地,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练兵,如果遇到战事就可以直接调兵上阵。

  因为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所以朝廷不用花费巨额的军费来养兵。

这样来看的话,军户制比募兵制的军事稳定性要好。

image.png

  明朝的军事可以说是古代上人数最多的军事了,之前的北宋时期,就算是最高峰也只是125万人,而明太祖时期军事数量已经是188万了,到明成祖时,军事数量更是惊人地达到了280万。

  按照当时的生产力进展水平来看,如果不是军户制,要养活如此数量庞大的军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个卫,恐怕大家就要问了,锦衣卫是不是也是这个卫所制中的一环呢?的确,在全国所有的“卫”中,地位也是有所不同的,地位最为显贵的是驻守在北京和南京这两地的,被称为“上十二卫”,这十二个卫的管理权不在五军都督府,而是直接握在帝王手里。

image.png

  大家熟知的锦衣卫,就是属于这“上十二卫”中的一员。

因为直属于帝王,所以又被称为“帝王亲军”。

这“上十二卫”在明成祖时期由于帝王对藩王的削弱,藩王的兵力逐步回收到帝王手中,“上十二卫”也扩编成二十六个卫。

  明成祖就以这二十六个卫为基础,设立了“京师三大营”,具体是归顺大明的3000蒙古骑兵组成的“三千营”,配备火枪这个最先进武器的“神机营”,还有就是原来护卫京师的“五军营”。

这三个营,可以说是明成祖的家底儿,,也是他五次北伐的主力部队。

  02

  但这明成祖时威风凛凛的三大营,到了明英宗时就直接被帝王玩没了。

当时英宗亲征瓦剌,所带的就是这三大营的精锐,结果在土木堡一夜之间精锐尽失。

  “京师三大营”的辉煌古代也就此终结,后面虽然历任的皇帝多次加以整顿操练,但其战斗力始终都无法恢复到土木堡之前的水平了。

image.png

  明末时硝烟四起战事紧急,但帝王都不敢派京营的军事出征,就知道这队伍的战斗力已经差到何种程度了。

当李闯兵临北京城时,这京营的十万大军,几乎一仗未打就全部投降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为何这堂堂的京营会衰败到如此地步,仅仅是因为在土木堡元气大伤吗,为何就始终好不起来呢?

  本来京营只是明朝卫所制败落的一个缩影而已,因为京营的士兵是从全国各卫所中选拔出来的,如果各地的卫所都没有精兵强将,那么京营如何能强呢?卫所制在明成祖时达到巅峰,后面就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究其真相重要有以下几点:

image.png

  首先就是军户的农民性质多过军人性质,自成祖后,大明少有战事,所以军户几乎没有任何训练,导致战斗力逐年下降,长此以往,军户和农户已经没啥两样了。

  其次就是军户的地位低没有上升空间,卫所里,军户永远是底层士兵。

没有升职的可能,因此军官欺压军户不但是常事,军户甚至沦为军官的奴隶,过着这样凄惨生活的军户指望他能上阵杀敌,几乎是很难了。

再有就是军官的世袭制度也是明朝军事衰败的主要真相。

  明朝军官的官职大多是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没什么才干,就靠祖上的庇护,只会欺压百姓为非作歹,让他们上阵打仗,那就是痴人说梦。

image.png

  帝王也了解卫所制的衰败,所以明朝后来也有了募兵制,但庞大的军费开支又成了另外一个难题。

明末为了和辽东作战,就要征税,因为征税而爆发农民起义,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又得征税,正是这个死循环生生把大明一步步拖向了灭亡。

吃黑豆能够补肾抗衰 黑豆的几种创意吃法

补肾抗衰吃黑豆 黑豆的几种创意吃法黑豆又名黑大豆、乌豆,为豆科植物黑大豆的种子。

中医认为,黑豆性味甘温,无毒,归心、脾、肾经,有补肾滋阴、补血明 目、除湿利水的功效,可辅助医治肾虚腰疼、血虚目睹、腹胀水 肿、自汗盗汗等。

补肾抗衰吃黑豆,黑豆的几种创意吃法。

据唐代的《本草拾遗》记载,黑豆“温补,好颜色,变白不老”。

明代李时珍对黑豆的保健功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养老奉亲书》中说:“每晨 水吞黑豆二十七粒,谓五脏谷,到老不衰。

豆有五色,各治五脏,唯黑豆属水性寒,为肾之谷,入肾 功多。

”除此之外,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记载的“泡制黑豆”方,不仅具有补肾填精、强筋壮骨之功能,而且能养颜,防老抗衰。

黑豆蛋白质含量为49.8%,居众豆之首,相当于牛肉的2倍多、鸡蛋的3倍、牛奶的16倍。

其他 如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铜、钴、铁的含量也很高。

黑豆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黑豆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达80%,吸收率高达95%以上,除能满足人体对脂肪的需要外,还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黑豆基本不含胆固醇,只含有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能被人体吸 收利用,又有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降低血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黑豆的几款创意吃法:黑豆雪梨汤取黑豆30克,雪梨1至2个。

将雪梨洗净切片,黑豆洗净,把二者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后转小火炖至烂熟。

每日食用两次,对由肺肾阴虚引起的须发早白、皮肤粗糙有一定功效。

酸辣黑豆取黑豆500克,香醋100克,红糖8克,湿淀粉20克,辣椒粉、精盐适量。

将黑豆洗净后,浸泡一天,沥干水分,隔水蒸至熟软。

将香醋、红糖、湿 淀粉一起搅匀放入锅中,用文火边煮边用勺搅,至稠厚,把蒸过的黑豆倒入锅中,加入精盐、辣椒粉,可开胃消食、补肾抗衰。

黑豆活血粥取黑豆、粳米各100克,苏木15克,鸡血藤30克,元胡粉5克,红糖适量。

先将黑豆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煮至五成熟。

另将苏木、鸡血藤加水煎 煮40分钟,滤去药渣。

把药液与黑豆再同时煮,至八成熟时,放入粳米、元胡粉及适量清水,煮至熟烂,加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有补肾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适 用于气滞血淤型血管性头痛者食用。

以黑豆为重要原料的黑色系列食品如“黑豆酱”、“黑豆腐”等产品也有不错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

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

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 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

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

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更是优厚。

如果是亲王,一年的禄米高达5万石,而普通的郡王只有6千石。

而洪武中期的一品官,年禄米也不过1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亲王禄米骤降为1万石,郡王也降为2千石。

不过,王爷们的子孙可以每年每人拿到最多1千石的禄米,而不受之前规定的60顷拨田的限制。

什么意思呢?比如王爷甲,他的子子孙孙所需要的生活支出,都要从60顷拨田产生。

很显然,靠这些薄田,压根不够王爷及其子孙们挥霍的。

朱元璋嘴上说减禄米是心疼将士们没饭吃,其实只是虚晃一枪,朱担心儿孙们没饭吃才是真的。

洪武时期的宗室禄米,是在每年的十月发放的,一年发放一次。

朱元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明朝刚建立,宗室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他那二十多个宝贝儿子,以及不算很多的们。

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固,经济不断发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能生?没事干啊。

明朝的藩禁制度非常严格,诸王名义上分封一地,实际上住进大监狱软禁起来。

除了有个别王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总数不会超过1%。

剩下的,不是吃喝,就是造人玩。

明初对宗室身边女人的数量也有限制,郡王除了王妃,不能超过4个妾。

但之后,大家都在玩命的生。

宗室是明朝的根本,明朝再抠门,也要养活自己家的亲戚。

朝廷每年调拨给宗室们的禄米,不说是天文数字,也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

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例,全国共生产粮米2285万石,而仅支付宗室的禄米竟高达853万石。

更离谱的是,河南省府库尚存的米粮为84万石,而河南境内宗室的禄米需求有192万石…… 封在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间,只有周王一个人去封地。

百多年间,周王的人口达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禄米87万石。

当时有官员对这个数据非常震惊,直呼荒谬绝伦。

可是,就是这样能吃能喝,宗室们还觉得朝廷亏待自己,不给更多的粮食。

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就找朝廷哭穷,朝廷又不能不给。

恶性循环,最终无可救药。

王爷及其龙子凤孙们,仅靠朝廷发放的禄米,是“填不饱”肚子的。

他们还有另外的进项,就是朝廷分发的庄田。

从刚即位时的1425年开始,宗室们开始经营庄田。

这可以理解,朝廷给宗室们分田地,让他们靠收租子,也能吃上饱饭。

而且这些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缴税的,赚多少都是自己的。

这无疑激发了宗室的贪婪,觉得自己还可以伸手向朝廷要更多的田地。

宗室们看中哪块地,不顾这里庄稼疯长,就说这里是荒地,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据为己有。

还有的“奸民”,主动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宗室名下,这样就能省下大笔的赋税,各种丑行,弄得天下乌烟瘴气。

而朝廷又念着宗室是亲戚,嘴上各种遵守法律,但实际上还是向宗室们做出了妥协。

到了明末,很多王爷们霸占的田地多达4万顷,比如潞王朱常淓。

著名的福王,家田也不过2万顷(原定也是4万顷)。

土地兼并之风,在王爷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仅在万历年间的四川省会成都府,其所有土地,被宗室们霸占就有70%,百姓(地主)只占10%。

这是明朝王爷收入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他们还都是生意场上的天才。

朝廷不允许宗室经商,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约束,王爷们做起了生意。

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

比如盐、茶这些生活必需品,王爷们用权势,以较低的价格从盐贩子那里买进大宗的盐,然后以市场价卖给老百姓…… 不过,更多的王爷还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商辅出租,他们占的都是商业繁华地段。

还是拿福王朱常洵举例,他的封国在洛阳,可由于父母的宠爱,朱常洵在京城的崇文门外拥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发一笔横财。

除了商铺出租,王爷们还搞起了果树种植,还有的变身煤老板,挖煤发财。

明朝宗室的收入进项,还有很多。

难怪有人说:明朝之亡,宗室之罪,甚于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关外的满清。

随机文章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船,初次任务遭到英国海空部队围歼上海不明飞行物使飞机改航向,悬停半空8分钟后狂追飞机浅显易懂的拜伦法则,授权并非授责(国际版的用人不疑)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明朝军事能够打败元朝 最终为什么败给清军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