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近视度数不会再加深?这个习惯不改正,小心“熬”出双眼400度差|封面科考队
【千问解读】
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周卓玥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近视度数就跟身高一样,到了一定年龄就不长了。
正常来说,的确如此。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成年以后眼轴停止发育,近视度数会随着年龄发展而逐渐稳定。
然而,如果你长期有关灯侧卧玩手机的习惯,近视度数不但会越来越深,还有可能患上各种视力问题。
最近,家住湖北的蔡女士发现自己戴眼镜时看东西出现模糊症状。
经过检查,蔡女士不仅近视度数有所增加,两只眼睛的近视度数相差了400度。
2月10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眼科医师蒋美敏向封面新闻记者解释,成年后度数持续上涨的概率在20%-40%左右,新增近视的概率则10%-20%左右,“双眼近视度数相差400度的情况在临床上一般不常见,但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称为屈光参差。
”
侧卧+关灯玩手机=毁眼神器
“双眼度数差超200度即属显著屈光参差,而侧躺玩手机是重要诱因。
”蒋美敏指出,当人体侧卧时,单眼与屏幕距离差异可达数厘米,这种细微的“视距差”会导致双眼调节力失衡。
近距离用眼状态下,睫状肌需持续收缩,单眼过度疲劳会加剧屈光参差发展,甚至诱发弱视。
不只是屈光参差,各种并发症也会悄然而至。
蒋美敏列举了三大健康威胁:干眼症、斜视和青光眼。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眨眼次数,导致我们泪液蒸发过快,从而引发干眼症。
其次,长期的干眼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双眼的协调能力下降,进而引发斜视。
侧躺时,眼睛的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长时间这样也会导致眼压升高,增加青光眼的风险。
”蒋美敏补充道,这种不良习惯不光影响眼睛,有时还会连累颈椎。
无独有偶,四川一女子发文称自己能单独用某只眼睛看东西,以为自己有特异功能,没想到是斜视了。
那么,对于那些热衷于关灯侧躺玩手机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查视力问题呢?蒋美敏支了一招:可以通过交替遮盖一只眼睛,观察另一只眼睛是否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干涩疲劳、视物模糊有重影,或眼胀头痛等情况。
做好这几点!
正确刷手机姿势请查收
无论日常使用还是躺着玩手机,都要注意避免屏幕与眼睛距离太近。
蒋美敏建议,手机与眼睛的最佳距离在30-50厘米为宜,屏幕高度应略低于眼睛水平线,同时要坚决杜绝低头或侧躺玩手机的不良姿势。
使用环境也很关键,光线要柔和,避免过亮或过暗。
屏幕亮度同样需要调适到适中状态,防止强光直射屏幕。
每次使用手机不宜超过30分钟,用完后,远眺或闭目养神5-10分钟,让眼睛得以放松。
最理想的是遵循“20-20-20”护眼法则,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眺望20英尺(约6米)外的远方,至少持续20秒。
“此外,多晒太阳对延缓近视发展有益,日常生活中,不妨每天进行1-2小时的户外活动。
闲暇之余,做做眼部按摩,促进眼部血液循环;饮食上,多摄取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像胡萝卜、菠菜、蓝莓等;还有,每天务必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
”蒋美敏说。
针对上述类似的建议,也有人直言,不是不愿意做,而是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确实喜欢侧躺着玩手机怎么办?蒋美敏建议,在夜间玩手机时最好打开手机夜间模式,也可在床头置放夜灯,既方便开关,又能保护眼睛。
同时,定时间更换侧卧方向,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当然,在她看来,这也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电子设备成为人类感官的延伸,科学用眼已从个人习惯升维至公共卫生议题。
这场视力保卫战,需要每个人成为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所以,屏幕前的你,现在是什么姿势。
在没有近视眼镜的古时候 古人得了近视又是如何正常生活的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近视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视力问题,据统计,中国的中学生在高中班十个人里只有两个人不近视,其他全部是多多少少有一定近视度数。
作为一个高度近视,10米外,50米外雌雄不变的人,必须要感谢如今有各种近视眼镜。
甚至还有激光手术可以把一群近视眼从朦胧美中解救出来(小编没做过,不知道效果咋样?) 那么古代人有没有近视?要是近视的话怎么办呢? 比起我们今天,除非先天原因,整体来说古代近视的可能性比我们现代要小得多,近视眼比例也只有比较小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每天抱着手机对着电脑,写字的时候还常常埋到书里去,这都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
古人本身读书人比例就小,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实在是没有什么费眼睛的地方。
而读书人们虽说沉迷之乎者也,但是本身古人用的毛笔就需要抬手立笔,现在我们埋头写字的姿势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距离纸比较远,可以保护眼睛;至于手机电脑等万恶之源也不存在,除非是每天挑灯夜读过度用眼,也不至于近视。
因此,古代的近视眼多见于头悬梁锥刺股的文人们。
大文豪=大近视? 比如说,的大文豪就是个近视眼,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也就是欧阳修已经瞎到只能让人帮他念的程度了,估计算近视度数的话得800度起。
不过大文豪毕竟是大文豪,帮他念书也是荣幸之至,听书也要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杜甫和王安石都写过“老年花似雾中看”的诗句,感慨自己年老之后视力日渐下降,这里面可能既有近视的锅,也有老花的锅。
还有的“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
”一句,向我们形象展示了年轻时不爱护眼睛到老的后悔悲伤。
还有著名的文人,史书记载他“貌寝短视”,也就是长得一般还近视,可见命运为他打开了文学的窗户,顺手关上并钉死了其他的门。
还有也是个大近视。
不过明清时代已经有了眼镜,所以这帮人的生活体验比前面几位唐宋的文人好要一些,雍正作为一国之君,更是倾举国之力找大师工匠为他打造眼镜,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就造了35副,平均下来一年五副,比女孩子换包包还要勤快。
清代眼镜 在没有激光手术的古代,实际上能够拯救近视眼的只有眼镜,眼镜也是从开始有的,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就有戴着眼镜的人。
那么,明清前没有眼镜怎么办呢?除了像欧阳修那样直接盲人操作找人念书以外,还可以选择中医的一些方法,比如覆盆子等药材在中医中被认为可以明目;还有针灸也是古代人会选择的治疗眼疾的方法 如果不能治疗,还可以改变外部条件让自己看清一些,比如读书的时候可以使用放大镜,清代《除余众考》中记录:“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
”也就是说,字小看不清怎么办?用水滴当做放大镜,就能看见了,可见古人也是很机智的。
而且古代的书本身印刷技术限制,字就比较大,也减少了近视眼的麻烦。
如果灯光比较好,也会对近视眼更加友好,古代有一种枸杞灯,大概就是现在的高端护眼led,《志雅堂杂钞》中有这种灯的记载:“枸杞子,可以榨油点灯,观书益目。
”,这种灯看书的话对眼睛会比较好,可以预防近视加深。
因此,古代大部分人不会被近视困扰,读书人们与书为伴,相对容易近视;在眼镜出现之前,机智的文人们有各种方法让自己继续学习,秉承终身学习的高端理论;而眼镜出现之后,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是读书很多的人不少都做官,还是能买得起一副眼镜,拯救自己的朦胧世界的。
最后,作为一个近视眼一定要感谢一下发明眼镜的大大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人得了近视眼如何办?他们如何医治呢
有一个最大的也是很平常的区别就是古人很少有人会带眼镜,但是现代的人很多都戴眼镜,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小编来探讨一下古人近视的问题。
古人难道不会近视吗?会,但是古人患近视的概率不高。
古代人能够读书的人很少,很少人会有很多的书可读,除了王公贵族就是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且古代也是不允许女子读书的。
古代人根本就没有能够近视的环境,现代的人近视是因为有一个很大的近视环境,大家都在电脑上工作,一天几个小时不停的盯着电子屏幕。
还有现在的人基本上是离不开手机的,每天就是捧着个手机不停的刷刷刷,这样很快就会近视,这是因为用眼过度,不注意眼睛的休息造成的,而古代根本就是连电视都没得看,更不用说一天一直用眼睛了。
古代人读书一般也只是 用自然光,因为蜡烛看不清字,自然光的利用对眼睛是很好的。
2.古代近视的度数不会很高,危害也小。
古代的富贵家庭就是读私塾,在教室里也就是简单的读书方法,一般就是跟着老师念书背书,理解其中的意思,然后参透一些真理,不会一直看黑板啊什么的,也不会因为要努力的去看板书而知晓自己近视而去带什么眼镜,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在背书而已。
古代人出行也是用骑马或者坐在马车里面,不用担心发生交通事故。
古代人即使是近视也是很轻微的,只要稍加注意就能控制,不会产生高度近视什么的疾病,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用眼问题,所以古代人的近视是可以控制的,危害也是相当的小。
3.古代人都是自然近视,治疗的方法也简单有效 古代的书都是大字,没有什么标点,但字号大,不用贴得很近。
古人书写用的是毛笔,比较长,眼睛不能紧贴纸,距字的距离较远,写的字也相对大些,客观上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古人没有眼镜,看似不利,但客观上能防近视度数加深,所以近视的危害就很小,基本没有玻璃体混浊等近视眼并发症(其理论依据见本人的眼镜专题)。
古代没少有高楼大厦挡视线, 出门四周一览无余视野开阔,室外活动多,有利于预防近视。
此外,古人行路、骑马、野外生活都有预防近视作用,所以古人的近视非常之少,危害也很小,与其他疾病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