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身份不是“免罪金牌”考验期再次犯案获刑
【千问解读】
未成年人身份并非“免罪金牌”。
被告人刘某某故意伤害将他人打伤,因有未成年人、自首、积极赔偿并取得谅解的情节,检察机关决定对其附条件不起诉并设置考验期。
在考验期内,刘某某再次盗窃车辆内财物,最终获刑并处罚金。
基本案情
被告人刘某某因与被害人玩游戏产生口角,进而殴打被害人。
经鉴定,被害人损伤程度为轻伤一级。
因被告人有未成年人、自首、积极赔偿并取得谅解的情节,检察机关决定对被告人附条件不起诉并设置考验期。
在考验期内,被告人刘某某又以“拽车门”方式,盗窃停放在小区路边车辆内财物折合人民币3000余元。
最终,检察机关撤销对被告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并向沈阳市辽中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辽中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刘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轻伤,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又构成盗窃罪。
故对被告人刘某某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典型意义
本案是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间再次犯罪被判实刑的典型案例。
未成年人是司法保护的重点对象,对涉罪未成年人,法律同样设置了诸多保护条款,但这种保护并不是没有底线,未成年人的身份也不是“免罪金牌”。
本案例的意义在于:告诫涉罪未成年人,要珍惜法律的宽容,在赋予机会时,一定要遵纪守法、自重自爱、自我救赎。
辽中区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司法保护工作,针对未成年被告人和未成年被害人两个层面双向发力,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为切入点,不断强化专业审判,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制度规范,打造机制为基、保护为先、普法覆盖、延伸预防的少年审判工作格局。
融合助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协同发力。
本报记者 康科峰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