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塞尔维亚高官称,塞尔维亚永远不会加入北约

他当时还称,塞尔维亚不会加入…
【千问解读】
【环球网报道】据塔斯社10月27日报道,塞尔维亚负责国际经济合作等事务的部长波波维奇在接受该媒体采访时称,塞尔维亚记得北约1999年轰炸南联盟造成的影响,塞尔维亚永远不会加入北约。
波波维奇 资料图 图源:俄媒
报道说,波波维奇还在采访中称,25年前,塞尔维亚居民成为北约轰炸的受害者。
“我保证,塞尔维亚永远不会成为北约成员国。
”他补充称,塞尔维亚奉行独立自主政策。
报道说,波波维奇还称,尽管存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但塞尔维亚不希望停止与中国、俄罗斯、南非、阿联酋等金砖国家成员发展双边关系。
1999年3月24日,北约打着“避免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开始对当时的南联盟进行轰炸。
长达78天的轰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据塞尔维亚《政治报》等媒体报道,今年3月24日,塞尔维亚普罗库普列市举行活动,悼念25年前北约轰炸南联盟的遇难者。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当天在出席悼念活动时称,北约曾经想要摧毁和肢解塞尔维亚,但失败了。
他当时还称,塞尔维亚不会加入北约。
责任编辑:
唐朝的女子平时都有那些娱乐活动呢?
女子如果生活在唐朝,其实还是很幸福的。
今天,就带大家来体验一下唐朝一日游,看看唐朝女子一天都干嘛? 我出生于公元674年,换句话说,我出生于中国古代最繁荣的唐朝,是个女儿身,家在首都长安城,父亲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一县之长。
虽然不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也算小康水平。
这一年,是上元元年,我们的是。
也就是这一年,武皇后与唐高宗并称“二圣”,参与朝政,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683年的时候,我快满十岁了,但我们的统治者唐高宗却驾崩了。
690年的时候,终于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武周。
她当家做主了,也让我们女子感觉到骄傲,觉得她是楷模,是榜样。
此时的我也已经16岁了,但未曾嫁人,被父母邻居戏称一句老姑娘,然而我却丝毫不在意。
卯时,尚在睡梦中的我便被侍女叫醒梳妆打扮,我喜欢化妆,如果穿越到现代,或许我会成为像李佳琪那样的美妆博主。
从古至今,女喜欢,我也不例外。
我的化妆步骤主要分为7步,接下来让我为你们介绍介绍: 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
或许大家都听说过“洗尽铅华”这一,这里面的铅华,就是我要敷的铅粉。
在你们现代人看来,铅粉就相当于在脸上打粉底,能够让我们的面容变得更加白皙光滑。
其实最开始,我们的前辈是用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来敷脸,后来才研究出来的铅粉,铅粉能够让我们的妆容效果更加持久,类似现代你们的定妆粉。
第二个步骤是抹。
在我们唐朝,浓烈的红妆在当时十分流行,有许多唐朝的美人甚至在全脸都敷上胭脂。
到了夏天,甚至有些女子流的汗都是红色的。
在你们现在看来,或许感觉有点吓人恐怖,但在我们唐朝,这是十分流行的美妆。
第三个步骤是画黛眉。
眉毛作为我们女子五官最传神的部分,是最需要花心思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女子大多数画的都是青黛眉,青黛眉较为细长,并且颜色较淡。
这个在我们经常看的小说集《西京杂记》就有说明,魏时,就曾命令宫人们画青黛眉。
所以到了我们唐朝时,这个眉形流传已经十分久远了。
第四个步骤是点额黄。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
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
偷偷跟你们讲,这个化妆步骤似乎是从那里流传至民间的。
起初上官婉儿只是通过这些装饰物,来遮挡自己额头上的伤疤,但是谁曾想到,竟然引起宫里宫外女子的效仿,随后便在我们唐朝大为盛行,成为我们女子争风斗艳的“稀罕物”。
第五个步骤是画面靥。
画靥指的是在女子嘴边两侧,通常在酒窝处,用丹青或是朱红等颜料点缀出两个小圆点。
有一个成语叫做笑靥如花,说的便是这个。
第六个步骤叫做描斜红。
斜红起源于我们之前的魏晋时期,在女子的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起装饰作用。
而在我们唐朝时期,许多女子喜欢在脸部描绘色泽浓艳的月牙形妆容,从远处看去,仿佛在白净的脸上平添两条伤疤。
当然,在你们现代人看来,这种妆容似乎有些非主流,但是放在我们唐朝,这在当时可是十分流行的妆容。
最后一个步骤叫做点口脂。
这一步骤就相当于你们现代人的口红。
我们唐朝时期的口纸色号有很多,比如红色、粉色、红褐色等等。
除此之外,唇妆的种类也繁多,在这一时期最流行的,要数樱桃型和花朵型。
巳时时分,我终于画好了妆,接下来就开始吃早餐了。
唐朝是肉食主义者的天堂,但是切记,牛肉是不可以食用的,因为吃牛肉是犯法的。
主要原因是我们内地的牲畜,多用于农作和运输,尤其是牛,它是重要的劳动工具,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准宰杀,但我们可以吃羊肉。
今天餐桌上的早餐有水盆羊肉,胡饼,包子,蒸饼,面条,酥油饼,蒸梨等等,还是十分丰盛的。
现代的人们都以为我们唐朝女子以胖为美,其实是没根据的。
就因为后来司马光编撰的《》里写着“素有肉体,天资丰艳”。
包括现代出土的我们唐朝壁画上的女子,大多比较雍容华贵,姿态丰腴,腰肢浑圆。
其实这些都是你们根据古画以及对后面杨贵妃形容的猜测,实际上,我们唐朝人并未说过自己以胖为美,我们唐朝人喜欢的是丰腴、艳丽,而并非臃肿。
吃完早饭后,该干些什么呢? 或许你们现代人都认为,古代女子一般只能拘束于家里,仿佛金丝雀一般,如果你这样想,那便错了。
我们唐朝思想是十分开放的,女性学习诗文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
到了午时,便小憩了一会。
不多久,侍女告诉我,先生马上要来了,让我梳洗打扮一下。
还没未时,爹爹为我请的先生上门了。
或许你们会认为,先生会教我女红、刺绣以及舞蹈等等,那你们便想错了。
我们唐朝尚武之风兴起,无论是宫廷的宫女,还是各家贵族的女儿,都学会了骑射。
爹爹不愿让他的女儿落后他人,于是也为我请了先生,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我便要换上男装学习骑射,这是我学习的第十天。
对于天生活泼好动的我来讲,对于骑射我十分感兴趣,但这项项目实在太消耗体能了。
今天只练了半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小时),我就有点遭不住了,那今天的骑射项目就暂时到这里了。
趁申时还未到,简单地换了身男子装扮,洗了个脸,准备和侍女偷偷出门溜达溜达了。
你们可能会好奇,女子能换男子装扮出门吗?当然可以!我们唐朝国风开放,就连男女婚配制度都是十分宽松的,女性可以再嫁,也可以以男装形象出现在外人面前。
并且我们唐朝的女子穿衣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性感妖娆的女性服饰,就类似你们现代人说的那种露胸装;而另一种便是以男装示人。
之所以说偷偷出门,是因为,虽然我们民风开放,但我们家教甚严。
我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女子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高。
所以我们出行,也可以如男人一样策马奔腾,这在我们唐朝,是外出十分盛行的交通工具。
我生在长安,长安城是我们的首都,也是我们唐朝最繁华的地方,面积约84平方公里(包括唐代新建、西内苑、东内苑)。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将分为星罗棋布的108坊,纵横南北的朱雀大街与承天门大街如中轴线般,将长安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两边各有东西二市,这便是我们长安的商业中心。
东市南北居二坊之地,占地极广,是我们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东西二市商贾云集,商号荟萃,各类各样的商贩集体出动,什么糖葫芦、面人、以及各种小吃、字画等等层出不穷。
虽同为商业中心,但东西二市,也有所差距。
因为东市位置靠近西内、东内大明宫、南内,皆是琳琅满目的珍品,所以去逛的人非富即贵。
而西市多为衣、烛、饼、药等日常杂物的交易,故西市比东市要有人气,被很多人称为“金市”。
我们平常要是买日常杂物,就去西市,如果要买礼物送人,一般都选择去东市。
看了看时辰,还没到宵禁时间。
便又跑去听戏,也就是听百戏,就相当于你们现代的相声。
我们长安还是有很多戏台子的,听曲听戏的人也很多。
因为今天学习经文,又练习骑射,所以的时间不多。
搁平常,我们女子还可以去赏花,各自骑马乘车去赏花听戏。
姑娘们纷纷席地而坐,围在一起,看百花竞艳,嬉戏打闹。
除了赏花听戏,我们也会骑马打球。
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女子都会骑马射箭,还会组队打马球。
简单给大家说一下打马球,顾名思义,就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毬的运动,也叫“打毬”“击毬”“击鞠”等。
这是一项在我们唐朝十分盛行的娱乐活动。
玩法很简单,我们乘马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
这个娱乐活动是十分耗体力的,比我练习骑马射箭还要累,今天是没时间玩了。
还有一些就是其他的娱乐活动了,比如养鸟种花、荡秋千、捉迷藏、练习乐舞、看民间杂技等等之类的。
不知不觉,马上到了宵禁时间,我们这个时代对宵禁管理十分严格的。
平日一更三点敲响暮鼓,城门关闭;五更三点敲响晨钟,人们才能自由出行。
这个在我们国家的律法上有写:要是犯禁,被抓住了,就要挨四十板子。
况且,寻常百姓人家晚上也都没什么娱乐活动,如果你是有钱的公子哥儿,晚上想找个乐子,倒也有个地方。
就是咱长安城108坊中,有个平康坊,它位于东区第三街(自北向南)第五坊,东邻东市。
我们唐朝虽然宵禁制度严格,但重点严防的是在大街上走动的人。
坊内夜禁制度也不严格,对于平康坊来说,这个坊内就没有宵禁。
平康坊主营业秦楼楚馆,平时也有胡商聚集,所以平康坊中也可见带有异域风情的胡姬。
每到夜晚时分,平康坊内红烛高照,充斥着欢歌笑语,也会听到浅吟低唱。
所以,我们唐朝的夜生活,还是挺丰富的。
但这些基本都是针对有钱的公子哥儿,像我一介女子,可不会去这种地方,我只是和大家介绍一下,免得有人说我们唐朝晚上没啥娱乐的活动。
快到酉时,家里饭做好了,我们一天只吃两顿。
吃完饭,就泡完脚准备上床休息了。
乏了,累了,充实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其实,处于唐朝的女子已经够幸福的了。
我很自豪,出生于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朝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葛嫩娘:在看清活动中慷慨就义的秦淮佳人,与清兵殊死搏斗的奇女子
葛嫩娘:巾帼生异人,须眉冠帻羞 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写有一本《板桥杂记》,记述了当年十里秦淮诸多故事,将那沉淀在岁月长河中的金沙银屑,一捧捧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由此,我们记住了,记住了旧院板桥附近的月光。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板桥杂记》记录的女子远不止八艳,其中有位名叫葛嫩的,现在是几无人知了,人们感兴趣的是那些美女们乱世前的轻歌曼舞,的是她们同那些名士的情感缠绵,这些美艳的女子,更因为在后来清兵南下后,以各种离奇的故事,用她们凄美的历程,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血雨腥风的壮丽画卷。
比起这八艳来,这位叫葛嫩的女子当属籍籍无名之人了,除了余怀书中所记载的那区区三百字,就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阅了,可以说,后世所有的有关她的文字,俱是由此三百言铺展而来,其它都属想象,意测之范畴,至于是否合情合理,就看如何解读了。
但不管如何解读,可以肯定的是,她是唯一在抗清活动中慷慨就义的秦淮佳人。
她叫葛嫩,后世一般称为葛嫩娘,大概是女子叫三个字的名来得顺口的缘故吧,比如在余怀书中那叫李香的,也被后人称作了一般。
这葛嫩娘之所以和其它秦淮女子不同,是因为她是唯一一位由烟花场走上战场,同清兵面对面殊死血拼的奇女子。
想当年,秦淮河畔,画舫缓缓,桨声灯影下,欢歌笑语,尽管那北方战火纷飞,杀声连天,似乎对此毫无影响,依约是旧日时光,尽管其中不少青楼女子,但那战场上的拼杀,当然是那些男人的事情,同她们是毫不相干的,而行走在旧院的文人雅士们,能有几人会记得自己肩上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大厦将倾的危急关头,她们依旧是诗词唱和,歌赋愉情,推杯换盏,迎来送往。
此时的葛嫩娘,也是这一大群粉色佳人中的一员,但与其它女子不同的是,她已亲眼见证了那清兵入关后的暴行,她是从死人堆里逃出来的,的经历,是她心中永远的痛,永远的记忆。
葛嫩娘,字蕊芳,她出身将门,饱读诗书,从小她虽是父母的掌上,享尽宠爱。
并且也随父习得一身武功。
但她父亲后来在抗清的战斗中不幸殉国。
清军破城之际,她和家人走散,被迫和一名仆人一起逃亡,一夜之间,这涉世未深的葛嫩娘便从天堂跌入地狱。
历尽艰辛,她同随行的仆人一起逃难到南京,在盘缠用尽,举目无亲,走投无路之际,那个仆人竟将这葛嫩娘转卖,从此堕入风尘。
她有一头飘逸迷人的秀发,眼如朗星,才艺双绝。
书称:“长发委地,双腕如藕,面色微黄,眉如远山,瞳人点漆”,加上她自幼习武,身上自带有一股英气,所以,在这一群粉脂香香的美人中,更显得是的美。
当逼她接客时,她义正词严地表明了自己“卖艺不卖身”的立场。
因有武艺傍身,这鸨母也奈何她不得,只好随了她的心愿。
心中只怕是暗暗叫苦,做了笔亏本的生意。
的是,正是凭着这特立独行的方式,她以自己美丽的姿色和胸中的才识,加上不怒自威的冷艳,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大家都想争着一睹这“出淤泥而不染”的奇女子,而她也因此在秦淮两岸的勾栏中,声名鹊起。
在迎来送往的日子里,她,只同文人雅士谈诗论赋,生活过得也算平淡,期间亦无那些欢场中风流韵事。
后来,随着她结识了一个人,便如死水微澜起,直到在她平静的生活中,掀起了大波,这个男人叫孙临。
孙临是世家子弟,是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他有个表哥便是号称的方以智,他字克咸,聪明过人,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不仅熟读经史,且武艺高强,自号“”,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
书载,他 “于书、传略一涉猎,即解大意。
娓娓而谈,或措之笔墨,皆成文章,尤工辞赋”; 孙临“负文武才略,倚马千言立就,能开五石弓,善左右射”,他胸怀大志,满腹文韬武略,一心欲仿效、抗击敌虏、建功立业。
男儿生逢乱世,当以身报国,然而南明小朝廷党争激烈,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持朝政,热血之士报国无门,苦于无请缨之路的孙临深感前途渺茫,终日沉迷于歌舞声色,以掩饰心中的郁闷,怎奈“借酒浇愁更愁”。
他同余怀是好友,一日,他两人来找秦淮名妓,亦是他们红颜知己的李十娘,更由李十娘结识了这葛嫩娘,孙临对葛一见倾心,葛嫩娘那颗忍痛已久的心,也在孙临这里得到了抚慰,二人情感迅速升温,于是,孙临为葛嫩娘赎了身,书载:“是夕定情,一月不出,后竟纳之闲房”。
清兵南下,兵锋直逼金陵,弘光小朝廷作,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唐王,福州守将自知将弱兵薄,难以抵抗清兵的压城之势,他早听说堪称文武全才的孙临,便派部将前往聘邀。
孙临正寻求报国之路,遂带着葛嫩娘及李十娘、侍女美娘,星夜赶往福州。
孙克咸一到福州,就开始替杨俊出谋划策,将有限的兵力作最佳的部署,以待强敌攻城。
葛嫩娘也不闲着,她负责动员全城的妇女,对她们进行编排和紧急训练,以便作战时充当后援力量,必要时还可拚死一战。
清将博洛所率领大军进攻福建,一路,以福州之兵根本不能支持,围困日久,渐渐不支,葛嫩娘请缨杀出重围求援于郑芝龙,但郑已决心降清,拒不发兵,葛嫩娘无功而返。
随孙临一路退却至蒲城,后被清军追及,在同清兵血拼之后,力尽不敌,终至全家被俘。
葛嫩娘被俘后,博洛见其年轻貌美,欲私自占有,持刀胁迫她就范。
嫩娘坚贞不屈,嚼碎自己的舌头和着满口鲜血向敌将脸上喷去,抗节被杀,书载:“主将欲犯之,嫩大骂,嚼舌碎,含血噀其面”。
嫩娘血噀敌酋的壮举,如同一朵盛开在血雨腥风中的美丽鲜花,她以不屈之中华民族的死节精神,让那些跪在清人面前,号称忠臣虎将的无耻之徒们汗颜,她从以勾栏卖笑的生涯走到抗清最前线,其侠义忠贞,留芳千古。
在明清鼎革那个天崩地裂的乱世里,一些平日高喊忠信礼义、气节操守的名流高士,在利害和生死攸关之时纷纷忝颜惜命,变节屈膝。
倒是一些平日被人们鄙视的风尘女子却能正气凛然,以身赴死。
她们的人格、品行远远超过了许多须眉男子。
葛嫩娘,她以她年轻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反衬出无数精神委琐、道德崩塌之软骨头的丑陋。
也印证了一句名言:“侠义每多屠狗辈 由来侠女出风尘”。
今天虽然葛嫩娘不太为人知晓,但在那抗日烽火燃遍大地之时,著名剧作家钱杏邨为宣传,以葛嫩娘的事迹为题材创作了一部话剧《碧血花》,此剧通过赞颂葛嫩娘在南京沦陷时,勇赴国难,壮烈牺牲的壮举,宣扬民族气节,激发人们的抗日斗志。
随后华成影业公司还将葛嫩娘的事迹摄制成故事片,以进一步传播她的精神,激励人们奋起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