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研究发现,史上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骤降,还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发生巨变。
最近,相关成果以《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导致扁平化的多样性纬度梯度》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
【千问百科解读】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近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宋海军教授团队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他们研究发现,史上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骤降,还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发生巨变。
最近,相关成果以《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导致扁平化的多样性纬度梯度》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当今生物多样性最普遍、最具全球性的特征之一就是存在多样性纬度梯度。
多样性纬度梯度是指地球物种多样性具有从两极向赤道增加的特征,这一生物地理分布特征在陆地和海洋生物中广泛存在。
当今地球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生态特征等。
但是,地质历史时期(指现代以前即第四纪全新世以前 的各个地质时期)生物多样性纬度格局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不清楚。
有观点认为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主要存在于地球处于较冷的气候背景下,例如晚古生代冰期、晚新生代(包括现代)。
因为较冷的时期,地表气候沿纬度方向的变化更为明显,气候的纬度梯度显著,进而导致生物的地理分布也随之变化。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宋海军团队基于二叠纪—三叠纪海洋生物数据库5万多条化石数据,采用多种化石重采样分析方法,发现无论是在气候较冷的晚二叠世,还是气候较温暖的中—晚三叠世,海洋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都十分明显。
这说明不仅在寒冷期地球上存在显著的多样性纬度梯度,在温暖期也同样存在。
这些发现表明稳定的环境(而不是寒冷气候条件)可能是维持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峰的关键因素。
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导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多样性纬度梯度逐渐减弱,热带地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高峰消失,生物多样性从两极到赤道没有显著区别。
这种扁平的纬度多样性梯度持续了整个早三叠世(约500万年前),到中三叠世逐渐恢复到一个类似于现代的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
研究发现大灭绝后显著的多样性纬度梯度消失。
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是热带地区生物灭绝率高,导致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大。
另外一个原因是热带地区的新生物种较少。
而低纬度地区的生物向高纬度地区迁移,进一步减弱了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从两极到赤道生物多样性差别不大。
早三叠世极端的环境条件也是导致多样性纬度梯度消失的重要原因。
西伯利亚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导致了全球温度快速升高,同时伴随着长期的异常环境事件,例如陆地风化作用加强、陆源物质大量输入海洋、海洋缺氧等。
这些环境事件一方面导致纬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减弱,另一方面导致全球范围的环境异常,不仅造成陆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还影响了海洋生物古地理格局。
宋海军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的极端环境事件在生物地理格局演变中作用巨大。
确定全球生物地理格局的驱动机制是预测未来生物多样性如何响应环境变化的关键一步。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