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方流传的苗蛊 是否真实存在?

苗蛊是中国西南方流传的一种民间传说,它被描述为一种神秘的邪术,能够控制和伤害人们。
苗蛊传说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苗蛊的记载。
但是,苗蛊是否真的存在?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苗蛊是
【千问解读】
在我国西南方有着不少的邪术,比如说湘西赶尸,还有就是苗族的苗蛊。
苗蛊是中国西南方流传的一种民间传说,它被描述为一种神秘的邪术,能够控制和伤害人们。
苗蛊传说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苗蛊的记载。
但是,苗蛊是否真的存在?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苗蛊是否真的存在?
虽然有许多关于苗蛊的民间传说,但苗蛊是否真的存在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苗蛊只是一个传说,它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然而,也有人认为苗蛊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与传说中所描述的不同。
关于苗蛊的记载
在古代的文献中,苗蛊经常被描述为一种神秘的邪术,能够控制和伤害人们。
其实关于苗蛊的记载可以直接追溯到我国比较久远的这个传说记载山《山海经》当中。
例如,《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一种名为“苗蛊”的草药,能够让人产生幻觉和疯狂。
另外,在一些古代小说中,也描写了苗蛊的存在,例如《红楼梦》中的“金蝉蛊”,就是一种能够让人产生幻觉的毒蛊。
民间传说中的苗蛊
苗蛊在民间传说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许多人相信,苗蛊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与传说所描述的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传说中,苗蛊被描述为一种能够控制和伤害人们的邪术,而在一些传说中,苗蛊则被描述为一种能够让人产生幻觉和疯狂的草药。
神话生物中的苗蛊
在一些传说中,苗蛊被描述为一种神话生物。
例如,在一些古代神话中,苗蛊被描述为一种能够控制和伤害人们的生物,它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和智慧。
结论
总的来说,苗蛊是否真的存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虽然在古代文献和传说中有许多关于苗蛊的记载,但苗蛊是否真的存在仍然是一个未知之数。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苗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陕西250
在高考分数线250-300分之间的考生,也可以在陕西找到适合自己的专科学校。
下面千问网将为您列出一份陕西250-300分的专科学校名单一览表,帮助考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陕西省内的教育资源。
陕西250-300分的专科学校名单一览表序号大学名称办学性质年份科目省份最低分数最低位次批次1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民办2022文科陕西29879446专科2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民办2020文科陕西28983906专科3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办2020文科陕西29783114专科4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公办2022文科陕西28780711专科5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公办2022文科陕西29380011专科6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民办2021文科陕西29279270专科7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公办2022文科陕西29280223专科8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公办2022文科陕西29479976专科9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办2021文科陕西28180944专科10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公办2020文科陕西28884012专科 以上所列只是陕西省内部分250-300分的专科学校,这些学校为考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专业选择,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
在选择学校时,考生和家长应该根据自身兴趣、职业规划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科学校。
如果你的高考成绩偏低或者落榜没有上专科,不用紧张,想要继续读大学,可以选择职业教育招生这条路,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满足要求就可入学,分数门槛低,秋季和第二年春季都可以入学,可以获得自考本科学历或成考学历。
招生学校可点击:高校招生院校 招生专业可点击:专业库 推荐阅读 200多分的文科女生有什么专业可以选择?
什么是朝贡制度?反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制度
虽然过程中有变化,但总体上说就是:中央王朝对,也就是像越南、朝鲜这样的国家,进行“册封赏赐”,而藩属国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
这就是朝贡制度。
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历史书,对朝贡制度基本上都是持负面态度,一般是两个理由: 第一,外国人来中国的时候,觉得中国对待其他国家太不平等了。
大家不能坐下来好好说话吗,为什么非要对中国下跪呢?为什么我送点礼来,你非要把它称为自下而上的“进贡”?为什么你回点礼,非要叫自上而下的“赏赐”呢?感觉这是中国以大欺小。
第二,是中国人看不惯,觉得朝贡制度就是一套虚礼,是天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惜当冤大头。
外国来朝贡,虽然带有贡品,但天朝给他们的赏赐往往更多。
所以,给中国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死要面子活受罪。
但是这两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它解释不了朝贡制度为什么持续了那么长时间。
几千年来,个别皇帝难免有虚荣心,但是很难想象中国政府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仅仅是为了虚礼就把这套制度坚持那么长时间。
要知道,国家的登基大典、总统宣誓仪式、学校毕业典礼、公司开业仪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等,绝不仅仅是虚礼,而是有丰富的社会作用。
关于婚礼的作用,我们前两天的内容已经讲到了。
今天我们就来重新审视一下朝贡制度,把这笔账重新再算一遍。
先来算经济账,中国吃亏了吗?朝贡贸易,表面上肯定是不划算的,因为进贡的少,赏赐的多。
但是你想,贸易是人的本能啊。
那么大的中国,和藩属国的贸易,就是整个东亚贸易圈,怎么可能局限在“进贡赏赐”这么一点贸易量上?朝贡贸易固然重要,但从份额来讲,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朝贡贸易确实吃点小亏,但它的作用是维持东亚世界的和平,然后通过其他贸易形式几十倍地补偿回来。
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 18世纪30-90年代,也就是皇帝时期,贸易关税贡献了福建省六分之一和广东省近四分之三的地方税收。
这还只是官方认可的贸易,不包括民间贸易。
你看,在经济上,朝贡体制是不是也是利大于弊? 好,我们再来算政治账。
从大的方面说,世界上存在过两种国际关系体系。
一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文明的“朝贡体系”,还有一种叫“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这后一种体系是啥呢?1648年,欧洲残酷的“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后,参战各方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个条约体系,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它确立了几个原则,就是国家之间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等。
今天的国际关系,仍然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今天的人们看来,国家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是天经地义的。
朝贡体系却以国家不平等为基础,看来果然落后,应该被淘汰。
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历史,就会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一个国际体系的主要目标,就是维持和平。
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后的几百年,欧洲的大小战争就没停过。
1300-1850年,英法之间至少就发生了46次战争;瑞典这个现在著名的中立国,在此期间也参与了32场战争,为啥?其实根子就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平等和互相尊重主权、领土。
所谓平等,就是没有老大嘛,谁也不服谁。
所谓互相尊重主权,就是大家的权力边界很清楚。
我要是想占你的便宜,没有什么桌子底下的交易和忍让空间,只能直接动手打,抢你的领土。
所以你看,文件上的漂亮原则,在实践中,往往一翻脸就变成了强盗逻辑。
反观朝贡体系下的东亚,从1368年建立开始,到1841年朝贡制度解体。
这之间将近500年的时间,东亚各国之间,只发生过两场战争。
1407年,中国出兵讨伐越南;1592年,日本进攻朝鲜,中国出兵保护。
除此以外,在中国、朝鲜、越南、日本这些东亚国家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
奇怪,为什么不平等反而容易和平呢?因为不平等,意味着有了公认的仲裁矛盾的权威啊。
打个不尽恰当的比方。
过年了,几个兄弟回父母家拜年,那肯定是要带点东西吧?临走,爸妈也会打开冰箱让你带点东西回去吧?一般来说,都会比你带去的要多。
这就是朝贡贸易。
另一方面,兄弟几个进门要叫一声“爸妈,新年好!”按过去的老礼儿,还得磕个头。
只要这个权威是公认的,也没有什么心里不舒服。
有了这个权威在,兄弟几个再有什么矛盾,也容易平息。
但是爸妈一去世,兄弟几个之间确实平等了,不过再有什么矛盾,也不容易化解,甚至。
这就是两个国际体系,在实践中的区别。
再回到国际体系。
如果以维持和平为标准衡量,你会发现,朝贡体系要优越、有效得多。
人们之所以主张国家之间地位平等,主要是担心如果国际关系不平等,大国就会欺负小国。
但是在历史上,中国不但不欺负藩属国,反而会提供安全保护。
只要他们承认中国的地位,接受册封,中国甚至都不会干涉他们的内政,更没有兴趣去抢夺他们的领土,占领他们的国家。
当然,今天的世界已经没有朝贡体制了,也绝没有可能再恢复朝贡体制。
但是我们观察国际政治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两个基本逻辑仍然在起作用。
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表面是沿袭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国家平等原则。
但实质上,在很多地区却存在着朝贡体制的变种——某地区有个一家独大的国家,其他小国承认它的地位,它负责保护地区安全,照顾小国利益。
虽然没有“进贡”等等形式,但本质是一回事。
比如,美国领导的南北美洲,澳大利亚领导的澳洲。
可见,凡是这种国家间实际上不平等,存在领导国家的地区,往往都比较和平。
今天说这个话题,其实是想说观念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全球化的进程,全人类逐渐走向一体化,所以就需要一些基本的观念达成一致。
平等、自由等等,都是这种纸上经常写,嘴里经常说的观念。
它们代表了政治正确,没法反对,也不必反对。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有些规律还是存在着。
这时候就需要在表面政治正确的掩盖下,进行实际政治手法的操作。
这两者互相矛盾,但也并行不悖。
幼稚的人会说,这是黑暗啊。
通达的人,会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名言:“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