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的意大利黑手党现实是怎样的(教父中的意大利黑手党现实是怎样的)

就像古罗马人把所有疆域外的人称作“蛮人”一样。
而那些真正被称为 Màfia 的人则不以为然,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就是 Màfia。
有个趣闻便
【千问解读】
要想了解意大利黑手党(La Màfia),首先得澄清几个可能让我们产生误解的概念:
首先是 Màfia(意大利黑手党)这个单词
早期 Màfia 是意大利北方人的叫法。
就像古罗马人把所有疆域外的人称作“蛮人”一样。
而那些真正被称为 Màfia 的人则不以为然,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就是 Màfia。
有个趣闻便能说明这一奇怪的身份现象:08年上映的电影《格莫拉》其剧组曾在那不勒斯当地招募演员。
竟然有一个酷爱表演的黑手党头目应招进组。
最终电影获了大奖,这位演员也因此进了监狱。
▲电影《格莫拉》海报
其次电影《教父》系列中的黑手党角色和现实中的完全是两回事
在电影《教父》系列中,马龙·白兰度演的老教父也好,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的新教父也罢,似乎每一个黑手党头目都有血有肉的。
▲《教父1》剧照
可现实中呢,来看看上世纪五十年代老教父唐·卡洛杰罗对其接班人卢洽诺·利焦的赞美便知:
人可以为各种理由去杀人,但是用武器冷静地对着一个人,镇定地扣动扳机,从容地结束那个人的生命,这是个别杀手才具有的天赋...
没错,意大利黑手党就像是机器,没有半点人情可言,反过来说,如果哪个黑手党有了点情味,那他(她)要么离开,要么被杀。
再次:意大利黑手党和我们想象的“黑社会”不太一样
如果你认为意大利黑手党都像“古惑仔”那样,左青龙右白虎、人手一把大砍刀,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现实中的意大利黑手党隐藏于社会各个阶层,身份千变万化:他们可能是坐在一个报摊的营业员,也可能是出席某个时尚派对的艺术品投资人;他们可能是你邻街每天出来散步的慈祥的老人,也可能是政府机关里义愤填膺议员,再或者是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更甚者,他们还可能是天主教堂的某个神父,时代杂志封面上的金融大鳄……总之,黑手党在现实中的面目千变万化,这也是意大利人打击黑手党的难处之一。
▲《教父3》剧照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意大利黑手党”这一群体的产生?到底什么样的土壤能让他们如此蓬勃的成长?再或他们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能将自己的爪牙蔓延整个欧洲、美洲,甚至欧盟、华尔街呢?接下来我们来捋一捋其中的来龙去脉:
1、意大利黑手党的起源
“当一个机体虚弱时,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侵蚀它。
这就是意大利的情况,国家饱受各种痛苦,它抚育了恶性转移的癌症:黑手党。
—— Ferdinando Imposimato
这句话用来阐释黑手党的起因再合适不过了。
众所周知,19世纪中期,意大利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内战。
内战自由与独立的倡导为现代意大利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当然,战争的创伤与后遗症也为“黑手党”的诞生滋生了温床。
▲意大利独立战争画面
就这样,远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北岸小镇,一群靠收农民保护费的地痞流氓登上了历史舞台。
没错,这就是所谓的“意大利黑手党”。
2、意大利黑手党的政治渊源
单凭收个保护费就能达到现在的成就、世界影响力,难不成意大利黑手党真的有神力相助?!
没错,他们的确有神力相助,而这个神力便是战争与政治:
首先是二战期间,黑手党协助了美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而正是这个帮忙,让其后的美国与意大利黑手党之间建立了一种不成文的协定与默许。
这其中便包括跨国军火与走私、毒品交易。
当然,也包括美国对新一代教父移民美国的通融。
▲二战西西里岛盟军登陆照片
当然,仅凭一个利益关系和战争合作,不足以让美国做出这么大的让步。
这其中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双方的政治立场。
没错,黑手党和美国政府乃至战后意大利执政党都是坚决的“反社会主义阵营”的拥护者。
这一点让意大利黑手党得以跟西方阵营合作、得以跟天主教民主党合作、得以跟梵蒂冈甚至直接跟教皇合作。
其涉足范围可想而知。
▲《教父3》剧照
黑手党涉足这么些领域为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敛财。
那么他们具体都干些什么呢?
3、意大利黑手党的黑白产业链
总的来说,意大利黑手党干的买卖分不合法的和合法的两类。
不合法的事很多,什么能赚钱,他们就干什么:从小偷小摸、绑架勒索,到走私房贷、贩毒制毒,再到金融诈骗、买卖贿赂官职、买卖军火武器,只要你能想象到的勾当他们都干。
这其中自然以贩毒、制毒为黑手党主要经营项目。
我们仅以上世纪 80 年代的毒品交易为例:从加勒比海运往西西里的纯可卡因,“我们的事业”(Cose Nostre,诞生于西西里的黑手党组织)收购价格是1万美元一公斤,转手价格便变成5万美元一公斤,而到再小户购买者身上,就变成了论克计算,其利润可想而知。
▲《教父2》剧照
自然,合法的事是为了掩盖不合法的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洗钱与追求更高的利润。
再举一例:黑手党擅长贿赂政府部长或高级官员,以便其下属的公司能在大型工程中招标中标。
而一旦中标,再将其转包其他小公司。
而这其中的利润如何呢?如果公司得到1000亿里拉的工程款,一半会进黑手党腰包。
剩下500亿中间人拿走480亿,剩下20亿也就是工程款的1/50才落入承包公司,自然换来的是不堪的工程质量。
▲《教父2》剧照
千万别以为黑手党都只是些地痞流氓,他们从来就不乏人才,从经济学家、金融师到法律顾问、宗教顾问甚至化工科学家应有尽有。
这些人让黑手党集团能够掌控意大利整个国家的金融业、司法界、房地产、市政、娱乐圈、电影圈等等等等。
▲《教父2》剧照
顺带提一句,上个世纪的意大利电影业,很大成分受到了意大利黑手党的控制。
著名制片人卡罗·庞帝和影星索菲亚·罗兰就被黑手党恐吓威胁过。
一度逃离意大利。
▲卡罗·庞帝 与 索菲亚·罗兰
所以你不难想象,为什么费里尼后期的电影一改《大路》的风格,变成了冷讥热讽的喜剧片,我想这跟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不无关系。
4、意大利黑手党的分类与结构
黑手党的内部结构是很复杂的,而且从来也不是风平浪静的。
其中充斥了血腥报复、帮派互争、新老更替、意见分歧等等。
我们以二战后为分水岭,意大利黑手党大致分成了在美国的纽约黑手党和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黑手党;而在意大利境内,按地域黑手党又大致分四大组织,分别是普利亚州的“团结神圣皇冠”、卡比里亚的“光荣会”、西西里岛的“我们的事业”、以及那不勒斯的“科莫拉”。
▲《教父1》剧照
这些组织在早期各有所长,比如说有的擅长贩毒,有的擅长绑架勒索。
1957年10月10-14日,对于意大利黑手党历史是个特殊的日子,分别来自美国和意大利的黑手党代表团在巴勒莫著名的拉斯帕尔马饭店召开了首次“黑手党首脑会议”。
会议做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决策,其中就包括处决、重组纽约方的首领、建立黑手党政府等等。
自此,意大利黑手党便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向整个意大利乃至欧美大陆。
5、意大利人民与黑手党的斗争
“科波拉原地不动,他不走进来是想让我们知道他是这里的主人。
的确,自他被关进雷吉纳科埃利监狱之后,科波拉被当做贵族,像巴达拉门蒂在乌恰尔多内监狱一样,刚关进牢房就收到了龙虾——教父们喜欢品尝的甲壳类海鲜、点心、香槟,囚犯争着到他的牢房干活,监狱人员竭力讨他的欢心,在罗马跟在其他地方的监狱一样,黑手党说了算。
”
以上这段话是引自上世纪一个预审法官对老教父“科波拉”的描述。
由此我们便可想而知与黑手党作斗争的难度之大。
要与黑手党做斗争,那得需要非常人的勇气与耐心。
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无止境无底线的。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有三:
首先黑手党的报复心和耐心极强:
如果有人阻碍了黑手党的路,无疑,黑手党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干掉那个人,如果干不掉那个人,他们也会干掉他的家人甚至是妇女孩子。
可别以为那个人离开或者等上一段时间就会逃过厄运,黑手党的死亡名单永远生效,即便下命令的头目死掉或者进了监狱,也会有人继续下达命令完成暗杀计划;
▲《教父1》剧照
也别认为被判死刑的人有保镖宪兵保护就能避难,黑手党会像饿狼一般躲在暗处,伺机寻找任何一个可能下手的机会。
同样,黑手党的暗杀对其内部成员也是等同的,如果有人叛变或向警察告密,即便是在监狱里,即便有再森严的警戒保护,他也难逃一死。
因为黑手党无所不在,无孔不入。
其次,黑手党内部有极强的保密协定
尽管这个协定是不成文的,但半世纪来几乎无一内部成员不遵守这一协定。
自然,黑手党偶有悔过者或叛变者,但其下场都不太好,动辄甚至牵连全家。
▲《教父2》剧照
因此,意大利法官和宪兵警察在缉拿和取证黑手党上的难度极大,好多头目甚至连长相或高矮胖瘦都不知道。
再次,黑手党与统治阶层关系慎密
“腐败失败是民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腐败的民主比红色的或黑色的独裁更可取。
”
这句来自某个前意大利领导人的至理名言再好不过地反应了黑手党与执政党的微妙关系。
▲意大利前总理 安德烈·奥蒂(传言其与黑手党有着极其微妙的合作关系)
如果有哪个固执的警察或法官要对黑手党彻查,那必经牵涉到政界、商界甚至教廷。
那这人就会被孤立,被权利限制乃至调职。
当然,还有黑手党的死亡追杀。
而普通的查办,比如缴获某个商船上的一公斤可卡因,便会有一两个替罪羊落网,而黑手党从来不缺职位,他们有渊源不断的顶替者。
那么黑手党为什么又会有如此多的追随者呢,我想这便跟欲望、贫穷有关了。
半个世纪来,无数斗士在与黑手党的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大概也是意大利的魅力与希望所在。
关于意大利黑手党这个题材,纵然,我们从太多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故事的享受,然而,勿忘一点,现实中的黑手党发展史可是始终伴随着意大利人民的血和泪。
阿瑞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争之神
他肝火旺盛,尚武好斗,一听到战鼓声就,一闻到血腥气就心醉神迷。
戕戮厮杀是他的家常便饭。
哪里有鏖战,他就立即冲向那里,不问就砍杀起来。
他穿上战服时雄姿勃勃,头戴插翎的盔甲,臂上套着皮护袖,手持的铜矛。
他得天独厚,威严、敏捷、久战不倦、孔武有力、魁梧壮伟。
至今,他还是智慧的大敌,人类的祸灾。
他通常是徒步与对手交战,有时候也从一辆四马战车上挥戈(那四匹马是北风和一位复仇女神的后裔)。
随从他奔赴疆场的有他的儿子:恐怖、战栗,惊慌和畏惧,还有他的妹妹(或说是他的配偶)毁城女神厄倪俄、纷争女神厄里斯、和一群嗜血成性的魔鬼。
胜败乃兵常事,阿瑞斯自然也有败北的时候。
在攻打特洛伊城的战斗中,雅典娜和赫拉就曾多次把他打得丢盔卸甲。
他向宙斯告状,反而被侮骂为逃兵,深为众神所不齿。
他所宠爱的情妇竟是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在她的怀抱里,这位武士得到了安宁。
他俩生的女儿叫哈耳摩尼业,日后成为战火连绵的底比斯王朝的开国女祖。
据荷马说,阿瑞斯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北部的地势坎坷的色雷斯。
他佩带的徽记是长矛和燃烧着的火炬;他的爱畜是兀鹰和猎犬,两种战场上的常客。
罗马时期,阿瑞斯与罗马的马尔斯(Mars:拉丁文的火星和“星期二”源于他的罗马名字。
)混同。
马尔斯在罗马是位非常受崇敬的神,并且作为罗马奠基者罗慕卢斯和瑞穆斯的父亲而成为罗马人的始祖。
马尔斯起初可能与农业有关,与阿瑞斯混同后便单纯作为战神继续受到崇拜。
他是唯一一位曾经不得不屈于部下威力的神。
有一次,由于缺乏机智与正确判断使他蒙受羞辱。
他和两个巨人决斗,发现自己不能抵挡。
他自动放下武器,被铐上铁链关了起来,最后他被赫尔墨斯救出来,但在此之前,他已饱尝了受侮辱的滋味。
他做事不加思考,就像他的残暴一样典型。
波塞冬的一个儿子企图诱拐他的女儿,弄得战神非常不悦。
于是,他毫不留情地把他杀了。
为了替儿子报仇,波塞冬带着阿瑞斯到了宙斯面前要求审判战神。
审判是在城外的一座小山上审判的,阿瑞斯叙述了整个事情以后,最后被判无罪。
从那以后,这座山就称作“阿瑞斯之山”。
阿瑞斯又称“格拉狄奥斯”(意为“众军之首”)和“阿洛普罗萨洛斯”。
他的四匹战马,相传为玻瑞阿斯与一复仇女神所生,分别称为:“埃通”(意即“燃烧”)、“科纳玻斯”(意即“暴乱”)、“弗洛吉奥斯”(意即“火焰”)、“福波斯”(意即“恐怖”)。
阿瑞斯的形象通常为—威武强悍、相貌非凡、身披甲胄的武士。
其表征为:长矛、火炬、猎犬和鹰鹫。
据说,他可发出震耳的凄惨之声,犹如千百武士在哭嚎;他一旦受伤倒地,硕大身躯竟占地7公顷。
最初,在色雷斯地区,阿瑞斯被奉为冥世之神,后演化为战神。
阿瑞斯虽为战神,却败绩累累,并屡次为智慧女神雅典娜所胜。
在特洛伊战争中,他帮助特洛伊人,却为狄奥墨得斯所伤。
诸神交战时。
他妄图暗算女神雅典娜,反被雅典娜用一巨石击倒。
在雅典娜的襄助下,赫拉克勒斯杀死其子基克诺斯。
阿洛阿代将他生擒,并置于铜罐中达13个月之久,后为赫尔墨斯所救。
阿瑞斯风流韵事颇多。
相传,他与火神赫菲斯托斯之妻美神阿佛洛狄忒私通,两者幽会时,让夜神阿勒克特律翁“望风”。
不料,后者一觉睡到天明,竟让太阳神赫利奥斯窥见,并告知赫菲斯托斯,赫菲斯托斯制作—面无形之网,将偷情者双双捉扶。
让他们当众出丑。
阿瑞斯一气之下将夜神阿勒克特律翁变成一只公鸡,命其司晨。
在雅典附近的阿克罗波利斯,阿瑞斯与阿格劳洛斯所生之女阿尔基佩,被海神波塞冬之子哈利罗提奥斯奸污。
阿瑞斯,即刻将哈利罗提奥斯杀死。
波塞冬向诸神控告。
阿瑞斯就地受审,终被宣告无罪。
从此,这个地方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阿瑞奥帕戈斯”(意即“阿瑞斯山”),并建庙以祀。
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称阿瑞斯为“可鄙之神”。
在其剧作中,阿瑞斯屡为宙斯、阿波罗、阿尔忒弥斯和巴克科斯的弓箭、闪电和烈火所伤。
在荷马的叙事诗中,他则是—个狂暴而多情的风流之神。
人们常将这样一些词语用于阿瑞斯:硕大、强健、迅猛、狂乱、违约、凶残、嗜血、毁灭等关于灾难一类的词语,甚至在其子女的身上也不乏骛不驯,野蛮和残酷的特性。
在古往今来的众多人类作品中,阿瑞斯基本难逃冲动、狂暴的反派角色设定。
从《战神》到《诸神之怒》都如此。
到2012年为止,唯一的例外是2011年11月11日的公映的电影《惊天战神》。
《惊天战神》中的阿瑞斯是众神中第一个向宙斯提出给予凡人保护的神,并且在后来的剧情中用行动证明了他的坚持,不顾自己的性命保护了主角一行众人,为受压迫的无辜苦难人民作出了牺牲。
可以说,《惊天战神》彻底地颠覆了阿瑞斯的形象,史无前例地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没撬棍打不开弹药箱?细数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的奇葩投降理由
英国指挥官对这次攻打基本不报有希望,甚至已经做好了撤退的打算,但是奇怪的是进攻刚刚打响,意大利人就放弃了抵抗打出了白旗,当询问接受投降的意大利军官为什么投降时,对方理直气壮的说:“我们已经打完了我们最后的一发子弹”而此时他们的脚边堆满了刚从后方运送过来的弹药箱;当英军表示疑惑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我们没有撬棍,没办法打开那些该死的弹药箱! 【投降理由二】 奇葩指数: 二战时意大利进攻希腊,意大利士兵却一致地说我们没法进攻, 因为希腊境内有芬兰部队(芬兰军人曾在苏芬战争中把苏联人打的非常惨,其恐怖的战斗力一直为各国所忌惮)。
意大利独裁者于是要求芬兰从希腊撤军,芬兰调查后发现只有三名芬兰士兵和三名军官在希腊当志愿兵, 于是回复墨索里尼说, 所谓的部队只有六个志愿者. 墨索里尼十分生气, 发电报给芬兰: 我指的正是这些人! 【投降理由三】 奇葩指数: 北非,英军接受一群持枪的意大利士兵投降。
英军由于忙着收拾战利品而来不及管理意大利俘虏,便向他们怒吼道:“别吵闹!到那边去!”,然后继续到处搜集战利品。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俘虏们为了寻找英军,只好把枪举在头上四处走动起来。
还有,由于战俘太多,英军来不及造战俘营了,只有让军需官发给意大利战俘原材料,让他们自己搭个战俘营把自己关起来。
【投降理由四】 奇葩指数: 美军曾向意大利军队投放“炮弹传单”,传单说,这些传单可作为“投降证”,带上它门就可以到盟军的后方领取食物并获得安全。
就在第二天清晨,一批意大利人跑了过来,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传单,有的人还忐忑不安地问:“这是投降用的凭证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门全都高兴地交出了手中的武器。
第三天、第四天……开始是数十名一批,后来则是成百人拿着传单跑过来。
有一次,两个意大利士兵带着传单投降后,告诉美军说,他们连队还有60 多人想来投降但是又不敢过来,因为他门手中没有“投降证”,于是,美军马上派人带上“投降证”将这些人全部带来。
还有一次,一名意大利士兵专程过来要求在给他一份传单,以便让他的弟弟也能来投降。
西方谚语:“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二战名言。
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的部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后来美军刚刚参与北非的战净,也是打了不少败仗,当时英国人就戏称美军为:“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
后来这句谚语就在西方流传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